崇祯七年-第4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问道:“是不是就是这杨家,当初和朱东发生了冲突,找了章承,然后逼着朱东手下的兵在他家门口跪了整整两日两夜?”
“是这家。”李可受点点头,道:“这事儿你也知道?”
“我自然之道!”董策嘿然冷笑道:“当初朱东跟我说的时候,我就很不能提一支兵,杀了他上下满门!”
这一瞬间董策眼中爆发出来的凌厉杀气,让李可受也是不由得心中一惊。他忽然有些后悔跟董策说这些话了,其实他说这话,根本没想过让董策帮自己出头,在他看来,董策也惹不起杨家。他在这儿跟董策说,其实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抱怨。
但现在他有点儿担心董策去招惹杨家,惹来祸端了。
“嗨!”
李可受摆摆手,笑道:“咱们不说这些扫兴的话了,这四百九十个壮丁,我算是给你带到了,接下来可就没我的事儿了。一宿没睡觉,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我先回去睡会儿。等明天,我能再给你弄一百个壮丁过来。”
董策摆摆手:“李兄,且慢。你先给我指指,去杨家该怎么走。”
“你要去杨家?”
李可受一怔,立刻头摇的跟拨浪鼓也似:“董老弟,我知道你是想给我出气儿,别,可别,这口气儿我咽了,我忍了。杨家咱惹不起!万万别招惹,别生事端!你还年轻,前程远大,别因为这个得罪了人影响了仕途,划不来。”
他看着董策,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认真。
董策看得出来,这位李老兄,是真心为自己考虑,为自己打算。
“我是要在这里接着做官的。”李可受眼中闪过一抹寒光,嘿然冷笑道:“我现在是代理知县,等闯军退了,这代理两个字儿,可能就能去掉了。咱们这地界儿啊,也是倒霉,去年给闯贼打了一次,今年还打!说不定去年还得打!连着三年,被闯贼打了三次,谁还愿意上这儿来当官儿?只怕谁来之前,都得掂量掂量,看看是不是也得落到章承那般下场。”
“别人都不愿意来,这澄城县又不能没有知县,毕竟也是关中北边儿的重镇,岂能少了人主持?到时候,我这当了十几年主薄的老人儿,可不就是最好的人选?怕是用不了多久,这知县的任命就得下来!”
“到时候!”李可受嘿嘿一笑:“在这个地界儿,多大的官儿也不如我这个现管的官儿好使,致仕的尚书侍郎,见了父母官还要磕头呢,就算不是真下跪,也得做出个样子来。老子到时候当了县令,不把他杨家给折腾的来我这儿跪地求饶,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娘的!”
李可受自然不知道,他说这三年打三次,在董策那个时空的历史上,还真就是这么发展的。到了崇祯九年,李自成会亲自率军攻打澄城县,不过中途被曹变蛟击败,不得不撤退。
董策不得不承认,李可受说的很有道理,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况还用不着等十年。但他不想这么做,他要去杨家闹事儿,不但是为了李可受,还有两个别的目的。其一,是为了替朱东出气。朱东虽然投降了闯军,还引了闯军入城,但董策并不恨他。同样是武人,同样被人羞辱过,被人鄙夷过,董策很理解朱东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很同情。朱东和董策不同,朱东这个人,老实,重情义,不够圆滑,没有多少讨好应对上司的手腕,所以尽管他和手底下这些兄弟们关系很好,能够拢得住下头的人,但却和章承关系处得很僵,也因此被收拾的很惨。而董策恰恰相反,他这个人看起来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实际上极有城府,极有心计,很会做人。有些人,董策根本不想跟他们虚与委蛇,根本不愿意给他们好脸,但只要是他想跟谁搞好关系,那和那人的关系就不会太差。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00章 七五九 杨家
从一开始冷漠,到现在的视为心腹,这一切,还不是靠着董策一点点儿的经营?如果他只会打仗,不会玩这些手段,也绝对走不到现在这一步。
董策不是朱东这种人,他也不想做这种人,但是他佩服这种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手下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才是纯粹的武人。其实武将,本就不应该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心思,好好打仗练兵就是了。只可惜,冷酷的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如此,这样才能让自己活的好一些。
朱东跟董策说过被杨家羞辱这件事,当时董策就暗暗下了决心,要让杨家也尝尝被人羞辱的滋味儿。
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自己之后行事更加顺畅。
可以想见,在今后应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自己都会在这里驻扎。而实际上,现在李可受负责民事,军事上的事情,刘若宰已经托付给自己了。在这县里行事,万事都绕不过这些大户,若是他们不肯配合,老是捣乱拖后腿儿,那什么事儿都别想办的妥妥当当的。
干脆这一次狠狠的收拾了杨家一通,也让其他的大户都知道厉害!
他们这些人,已经被朝廷,被官府的优容给惯坏了,你跟他来软的不成,就得让他害怕畏惧,才有效果。
董策没说第一个目的,只说了第二个目的。李可受听完,也是连连点头,他沉吟片刻,道:“既然这般,董老弟,我跟你一块儿去!”
这句说完,董策对他的感激又是多了几分,这位真要是陪着自己去,那可是把前程官路给赌上了。自己是山西的官员,过路的,到时候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他们也拿自己没什么办法。但李可受不一样,他是本地的官儿,那些人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你别去,千万别去!”
董策连连摆手道:“我去没事儿,你去了就不成了,你要去,那我就不去了。”
李可受无奈,董策这话都说出来,自己再去,那也太不给董策面子了。
董策问明白了路,冲着城墙上扬声道:“耶律,带着你那一都人,跟我走!”
“是!”
耶律斡里和兴奋的声音传来。
没一会儿,他便带着手底下的家丁顺着马道下来了,大脚跺的地面儿都是砰砰响,走到董策跟前道:“老爷,又去收拾谁?”
这厮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董策带着他出去,多半就是要收拾人了。
“哪里这么多话,跟我走!”说罢,策马扬鞭而出。
耶律斡里和等人赶紧翻身上马,打马跟了上去。
大街上空无一人,董策带人策马狂奔,没多一会儿,便是到了杨府门前。
好一座高门大宅!
院墙足有一丈三四尺高,都是大青砖建成的,很是气派的数级白石台阶之上,是红漆大门,上面钉着为数不少的铜钉。门楼两层,青砖红瓦,在门楼二层,挂着一个五尺长,两尺宽的木头牌匾,上书四个大字:耕读传家!
四个大字写的很漂亮,是正宗的颜体。
董策瞧了,嘴角一勾,露出一抹不屑的嗤笑。
这家人,脸面功夫倒是做的极好。要说他们家是耕读传家,那倒也不全是胡扯,杨家本来是城外村中的庄户人家,后来家***了一个秀才,那秀才是个心思灵透的,眼见的科举无望,便干脆不再往上考了,而是在城里寻了个活计干。他能说会道,能写会算,也会来事儿,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掌柜了。后来他东家家***了急事儿,要举家搬迁,这里的铺面自然是不能留了,便都盘了出去。
那秀才把历年积攒下来的银钱拿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盘下来两间店面,然后自己当起了东家。一年复一年,等到他五十岁的时候,已经颇有身家,乃是这县城中小有名气的一个士绅了。
这些年生意坐下来,也是攒下来为数不少的银钱,在这个时代,有了钱,大部分商人和士绅,都是要拿去买地的。这秀才也不例外,他在城外买了一百多亩地,有了个庄子,便把家搬了回去,城里的店面交给可靠的人打理,然后他就在城外的庄子里头,潜下心思,一心一意的抚养自己的三个儿子。
他当年科举之路到秀才这一步为止,深以为憾,也曾立下宏愿,要把自己这三个儿子,培养成才,高中进士,光耀门楣。
知道的人,都说他是个痴人,这陕西布政使司一年才能出几个进士?你一家子就占了三个?
都觉得他这是疼儿子疼痴了,因为他这三个儿子的故事说起来也是颇有些传奇色彩。这位秀才,十七岁成亲,二十三岁在城里买下宅子的时候纳了第一房妾侍,三十岁当了掌柜之后纳了第二房妾侍,三十五岁盘下店面自己当了东家的时候纳了第三房妾室,四十不惑之年,纳了第四房妾室。
结果这一妻四妾,一共五个女人,在他四十岁之前,愣是没给他生下一儿半女,谁的肚子都不见动静儿。
这种情况,真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结果到了他四十三岁这一年,五个女人却是肚子都开始有动静儿了。两年之内,给他产下来三男三女——有一胎是龙凤胎。这年头儿小儿夭折率极高,便是天家子女,夭折的也绝不在少数。这三儿三女,最终活下来三个,都是儿子。
这事儿传出去之后,当地都是引为奇闻。
这秀才发的那宏愿,大伙儿都当他是老来得子,高兴疯了,说的痴话。
但这秀才,知道自己绝不是发疯。他建了一座书斋,日日天未亮,就把三个儿子拉起来教他们读书识字。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三个儿子,都是那种很聪慧的,又刻苦努力,又有他这个严父在旁边丝毫也不懈怠的督促,一个个学业上都是进展飞快。
三个兄弟,最小的和最大的一个相才八个月,他们同一年中了秀才。此事一出,杨家三神童之名不但传遍全县,甚至周围那些县也都知道了。
后来他们的科考之路,更是只能用顺畅来形容。跟那些屡试不第的人比起来,他们无疑是极为幸运的。
二十多岁的年纪,三个人就都有了举人的功名,其实到了这一步,在地方上,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地步了。
而在这位秀才刚过古稀之年的时候,他的宏愿终于成真了,或者至少说,是大部分都成真了。二儿子和三儿子陆续中了进士,而大儿子就倒霉了一些,中了举人之后,他便是屡试不第,而且一次比一次差,一次比一次差,到了最后,大伙儿都知道,他没有任何希望了。但偏偏他还不信邪,一次一次的考,到了最后,都有点儿魔怔了,跟疯了一样。终于,再不知道第多少日没有考上之后,他崩溃了。跪在自家老太爷的书斋门口大哭一顿之后,他便流连于妓寨酒馆之间,连着好几个月不着家,每日只是喝酒,喝的烂醉如泥之后,再去妓寨里找几个姑娘睡觉,然后第二日接着喝。老太爷让他给气的好几次差点儿都背过气儿去,他两个弟弟也都来劝过,但这位根本就不听,还把俩弟弟给骂了一顿。那两位都已经是有官身的人了,在地位再高,也不能在大哥面前抖啊,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听着。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01章 七六零 就是来找事儿的!
病好之后,就有点儿改过自新的意思了。从此他绝口不再提科举,只是呆在家里,伺候奉养老父老母和那些姨娘,把家里的生意也都接了下来。老太爷瞧见这些,心里也是高兴,没过几个月,就把家主位子传给他了,又过了两年,老爷子撒手归西。
这位发下大宏愿的秀才,他的葬礼极尽荣耀,各地的官员来了不知道多少,甚至当时京中都有不少人亲自过来——他的三儿子,当时在京中吏部为官。
一直到多年之后,他的葬礼还被当地百姓当做茶闲饭后的谈资。
老二老三在外面做官,不过一直没分家,家还是安在这里,而老大则是在家中主管家业。这老大也真是有些手段的,三五年之内,杨府名下的田产,从三百亩暴增到了八千多亩,家里的商铺,也从八家变成了十五家。
资产是暴增了,但这位杨府家主的名声,可是越来越差。他的手段确实厉害,但都是不能见人的腌臜手段,这些得到的田产,商铺,无一不是巧取豪夺而来。
这几年中,被他直接下手弄死以及间接逼死的人命,就有十几条之多。
他干的这事儿,城里的士绅都清楚,城里的官员也清楚,甚至府里的官员也清楚,但问题是,谁敢管?他那俩做官的弟弟,和他虽然不是一母同胞,感情却是极好,而且都觉得对这位大哥有些亏欠,谁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