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54章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54章

小说: 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沈从文,只是个刚刚崭露峥嵘的小角色,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前两个月还住在破庙改建的宿舍里。

    胡也频和丁玲也追上来,热情地自我介绍,大家算是认识了。

    “周先生刚才那番话,是认真的吗?”胡也频问。

    “哪番话?”周赫煊道。

    胡也频说:“禁止学生们在北大校内宣传进步思想。”

    周赫煊笑道:“请加个‘公开’二字,他们如果私下讨论,我也管不着啊。”

    此言一出,胡也频、丁玲和沈从文都笑了,心里的小小不满也完全放下。

    作家相遇自然要聊文学,胡也频问道:“周先生的《神女》文风诡异,跟当下的小说大不相同,你能讲一下这种创作方式吗?”

    周赫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中国文学的根基在哪里?”

    三人被问住了,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赫煊又问:“你们是以什么为依托创作小说的?”

    沈从文想了想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发挥想象,并借鉴别人的写作方式,融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作。”

    丁玲说:“我跟从文差不多,就是根据现实创作,并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鲁迅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我在北大旁听过他的《中国小说史》。”

    胡也频道:“我是受国外作品影响,比如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

    三人说完,周赫煊才笑道:“你们说的只是文学形式,我问的根基乃是文化内核,它来源于我们各自所受的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它已经融入你的灵魂,自然而然就展现出来,流淌在你写下的字里行间,有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段话太过玄乎,沈从文等人都忍不住开始思索。

    孙家兄弟早就跟上来,此刻就站在他们旁边。

    孙永浩低声问:“哥,先生在说啥呢?额一句都听不懂。”

    “听不懂就对了,别瞎想。”孙永振翻白眼说,他的伤已经完全康复,又是一条活蹦乱跳的汉子。

    “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丁玲反复琢磨着这句话,她感觉很有道理,似乎是抓住了什么本质,但又很难用言语讲出来。

    胡也频突然开口:“周先生所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指一个人的精气神吧,包括品行、信念、思想、态度、格调等等。”

    “也可以这么理解,”周赫煊笑道,“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思想和知识,它的本质其实是塑造人。所经受的教育不同,塑造出的人精神面貌就不同。这个教育并不仅仅指学校和书本,还包括从小的家庭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对人的影响。”

    丁玲恍然,赞道:“周先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一语道破教育本质。就像先生说的那样,受传统封建教育影响的老派文人,往往思想陈腐守旧。而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却眼界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这跟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

    周赫煊解释道:“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家的心灵世界,就要靠教育来养成。我们这一代人,不管你承认与否,都受到很多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你怎么都无法丢掉的,必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胡也频说:“我们可以努力摆脱,弃旧扬新!”

    “为什么要摆脱?”周赫煊笑道,“旧文化不一定都是糟粕,《小说月报》还在整理国故呢。仁义礼智信,这些需要丢掉吗?《周易》中的天地人和思想,甚至都融入牌九、麻将了。我们平时用的筷子,也讲究天人合一,难道大家都舍弃了去用西餐刀叉?”

    丁玲急道:“周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周赫煊道:“我想说的是,中国作家写小说的根基在汉字,每个汉字都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学形式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但文化内核为什么不能保持民族性呢?中国有太多的创作题材,那是一个大宝库,随便翻出来都能推陈出新。”

    丁玲和胡也频还在思索,沈从文却突然高兴大叫:“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胡也频问。

    沈从文举一反三道:“周先生的意思是说,文学具有民族性,思想上要进步,但表现形式却可以循旧。我们从小所接触传统文化,是完全可以拿来用的,包括那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方便读者接受。我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了,我从小生长于湘西,那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为什么要模仿别人?我可以写自己熟悉的故事啊!”

    好嘛,这悟性,周赫煊彻底服了。

    难怪沈从文这个兵痞混混,只在北大旁听几天课,就能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

    胡也频和丁玲夫妇,虽然没有被周赫煊这番理论说服,但也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流行的“乡土文学”,不就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吗?

    “我那本《神女》,其实就是借助中国传统鬼神之说,构筑出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它魔幻而又现实,我把它叫做魔幻现实主义,”周赫煊不无自嘲的哈哈笑道,“这也算开宗立派了吧。”

    “魔幻现实主义,很有意思的名字。”丁玲不禁莞尔。

    周赫煊又问起三人的近况,在得知他们专职创作后,立即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去天津帮忙办报纸。

    丁玲和胡也频婉言拒绝,二人有很多朋友都在北平,暂时没有去天津的打算。沈从文却说要考虑考虑,他想跟着周赫煊多学些东西,同时也想找个正经稳定的工作。

    ……

100【副刊就绪】

    天津,四合院。

    沈从文昨晚写稿到半夜,迷迷糊糊间,隐约听到有人在院子里喊:“子沅兄,从文兄,出门上班!”

    “来了,来了!”沈从文翻身爬起,慌慌忙忙地来到院中洗漱。

    李寿民也不着急,耐心在旁等待,抬头欣赏树枝间跳跃鸣叫的鸟儿。

    又过了好几分钟,朱湘才打着哈欠现身,睡眼迷蒙地说:“才几点钟啊,你们起得也太早了。”

    李寿民笑道:“这边离报馆有点远,早些起床才不会迟到。”

    沈从文是随周赫煊来天津的,跟朱湘合租在李寿民对院。大家都是单身汉,昨天还相邀出去喝酒,一顿饭下来便成为好朋友。

    李寿民豪爽沉稳,朱湘愤青随性,沈从文谦虚温和,三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平时聊天,都是李寿民和朱湘高谈阔论,沈从文坐在旁边偶尔补上一句,然后引起哈哈大笑。

    来到胡同口,沈从文主动跑去买早餐,顺便把朱湘那份也带上。

    “谢了!”朱湘不知道啥叫客气,接过来就吃,根本不提钱的事。在他看来,朋友之间不必计较那么许多,改天换他请客就是。

    众人乘电车来到东城,然后又步行前往租界,走了半个小时才抵达报馆。

    《大众》做为《大公报》副刊,办公地点紧挨着。由周赫煊任主编兼小说版责编,李寿民担任戏曲版、生活版编辑,沈从文担任杂文版、妇女版编辑,朱湘担任诗歌版、评论版编辑,另外还有何云峰负责校对工作。

    大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各自审阅编辑稿件,他们的性格也导致工作方式的不同。

    李寿民喜欢靠在椅子上看稿,读到精彩处不由拍大腿赞叹,遇到不合格的稿件直接扔到一边。

    沈从文却正襟危坐,一边审稿一边做标记。只要不是烂到极点的稿子,他都会反复耐心修改,所以他的编稿速度最慢。

    “写的都是什么啊?狗屁不通!”朱湘把稿子随手乱扔,一脸不屑。他的阅稿速度倒是快,可惜快到中午了,稿件数量都还不够。

    朱湘乃“清华四子”之一,才华横溢,极其自负,所以对文章尤为挑剔。挑到最后他干脆自己动笔写,轻轻松松一挥而就,终于把稿件数给补齐。

    下午的时候,他们的稿件全部送到总编室,由周赫煊整体把关,不合要求的打回去重来。

    就在周赫煊审稿之时,孟小冬突然敲门而入。

    “小冬,你怎么来了?”周赫煊惊讶道。

    “我经常在天津、北平来回跑啊,”孟小冬笑着拿出一张稿纸,“上次你不是说,让我有空也写点戏评,拿到《大众》副刊投稿吗?我试着写了一篇,就是不知道能否合格,周大哥你帮我看一下。”

    周赫煊接过来看了看标题,名字叫《谭派老生之我见》,内容是孟小冬最近半年来的学艺心得。谈不上什么文笔,言辞简单直接,不过字迹娟秀,孟小冬那钢笔字可比周赫煊漂亮得多。

    “写得很好,可以发表。”周赫煊肯定道。

    “真的?”孟小冬大喜,眼睛笑成两湾月牙。她一直觉得写文章是很高雅的事,只有读书人写的东西才能印成铅字。

    周赫煊鼓励说:“以后继续努力,你不仅是京剧名角,还能成为戏曲理论大师。”

    孟小冬羞涩道:“周大哥你说笑了,我就一小戏子,哪里是什么大师。”

    “女人也可以做大师啊,你行的。”周赫煊说。

    “嘻嘻,那我可真信了,”孟小冬颇为喜悦,又拿出一张戏票说,“周大哥,这个月旧历十五我正式复出登台,地点就在新明大戏院。你如果有空的话,希望能来捧场。”

    周赫煊收起戏票道:“我一定去。”

    孟小冬起身说:“那我先走了,寿民兄那里也要去送一张。”

    “一起去吧,正好我稿子也编完了。”周赫煊道。

    两人结伴走出办公室,周赫煊把稿件交给校对人员,晚上就能付梓印刷,明天早晨派送到各大发行点。

    李寿民收拾东西正准备下班,见孟小冬过来,当即调侃道:“小冬,又来看你周大哥啊?”

    孟小冬在周赫煊面前表现得小女儿态,但与李寿民相处却落落大方,而且开得起玩笑,她拿出戏票说:“寿民兄,我的复出首演,你可一定要来捧场。”

    “当然要去,哈哈。”李寿民大笑。

    这边正聊得热闹,沈从文和朱湘也过来了。他们不认识孟小冬,乍见美女,都有些放不开。

    李寿民介绍说:“子沅、从文,这位是孟小冬先生,京剧名角。”

    孟小冬拱手抱拳道:“称先生不敢当,小女子孟小冬,见过二位哥哥。”

    沈从文和朱湘也连忙自我介绍,等孟小冬也给他们发了戏票,周赫煊说:“先去吃饭吧,我请客。”

    “我来找地方!”李寿民连忙说。他没别的爱好,除了看戏外,就是喜欢美食,天津的许多饭馆李寿民都吃遍了。

    众人坐着黄包车出发,在经过一条租界街道时,突然迎面驶来好几辆轿车。

    李寿民透过车窗,看清里面坐着的人,惊讶道:“褚玉璞!他不是在南边打仗吗?”

    何止褚玉璞,周赫煊还看到张宗昌和杨宇霆,这些军阀聚在一起,肯定又有大事件要发生了。

    其实也没啥大事情,张作霖正在召集北洋各派势力,商讨联合对付北伐军和冯玉祥。如今大大小小的军阀们云集天津,包括孙传芳、阎锡山等人都来了,唯独缺了吴佩孚。

    这次军阀聚会相当于会盟,十五个省联合组建安**,由张作霖担任安**总司令。

    张作霖此时形式上已统一北洋军阀,各方大帅都甘愿听他指挥,只剩个吴佩孚还死不就范。他下月初正式就任安**总司令时,甚至穿着大礼服跪拜祭天,未尝没有学袁世凯称帝的意思。

    当然,张作霖不敢真的称帝,只能通过祭天过过干瘾。

    周赫煊对此毫无兴趣,他只关心自己的报纸销量。明天《大众》副刊就要发创刊号了,小说版连载有《神雕侠侣》,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吧。

101【郑证因】

    天津西沽,这里也是混混聚居地。

    郑家大楼后的一片空地上,有个汉子耍着九环大刀。刀身长达一米三,重足二十斤,却被他舞得虎虎生风,铁环撞击着刀背铛铛作响,隔得近了甚至能感受到气劲流动。

    蓦地,汉子收刀而立,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好刀法!”

    “郑二哥,再来一个。”

    “我要看太极拳!”

    “……”

    围观的闲汉和混混们咋呼起哄,那汉子却笑道:“都散了,都散了,想看太极拳的改天再来。”

    舞刀汉子名叫郑汝霈,西沽郑氏族人。

    郑家在乾隆年间便是西沽望族,主要经营木材生意,附近好大一片地都为郑家所有。但到了民国年间,郑氏逐渐衰落,家族财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