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红楼之纵横四海 >

第151章

红楼之纵横四海-第151章

小说: 红楼之纵横四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工体系,倒是红红火火的。

    不仅仅是在生产规模上,就是在技术水准上,都超过了官方的水平。

    若是和平时期,这个格局的弊端还显示的不是太明显。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别说战争动员能力的其他方面,仅仅是军品供应上,就满足不了需求。

    贾珉生产这些常规冷兵器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掩盖自己研发生产尖端火器的敏感性。

    原因还是来自于对于兵部保守势力的防范。

    正是因为兵部的保守和几大家族对于军品的垄断,所以,朝廷对于军品生产的创新和进步,不仅不支持,反而时常打压、排斥。戴植被贬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贾珉的目的,就是要用常规的冷兵器生产,来掩盖自己火器生产的敏感性对于保守势力的冲击。防止引起他们的强烈打压和反扑。

    即便是常规军品的生产,贾珉也准备控制规模。不对现有的市场格局造成强烈的冲击,不直接去挑战几大垄断家族的核心利益。

    总之,军品这一块,贾珉目前的战略目标,除了自己府兵团的装备外,他并不准备大规模地占领多少市场。

    目前他要做的,主要是储备力量。

    这种储备,包括技术的储备,生产设备的储备,技术工人的储备和主要战略原料的储备。

    等到将来一旦战事需要,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大规模生产。

    这个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之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坊的利润有限。仅靠这样的思路进行生产,必定是入不敷出的结果。

    所以,为了维持这种储备,就必须还有新的利润来源。

    这个新的利润来源,就是即将在下洼子开展的第三块业务民品的生产。

    民品的生产,没有敏感性,也没有垄断势力的打压和官方的限制,而且市场巨大,利润空间也很可观。

    这就是贾珉的以民养军的战略。

    民品这一块,主要有两大市场,一是农具,二是家庭用具。

    大德王朝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的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本就没有什么规模化大农业的概念。

    即使是一些较大的地主,采取的也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土地虽然多,也不过是多个小农生产方式的叠加而已。

    在这个方面,贾珉已经选择好了产品。目前确定下来的产品有几个。

    一是播种器,可以实现一个人刨、点种、埋坑。把原来由三个人完成的工作,变成一个人一次性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还是原来的三四倍。

    第二个产品就是玉米脱粒机。

    原来的玉米脱粒,完全是人工的,用双手把玉米粒从棒子上扒下来。用这种脱粒机,虽然也是人工的,但属于半机械化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成本还很低,即使一个小农家庭,也是全可以承受得起的。一个只需500文钱,相当于2斤猪肉的价钱。

    此外,就是水稻脱粒机和爆米花机了。

    家庭用具,则主要就是一些厨具和农具,如锹、镐、镰、锄、钩、镢、铲、锅等。

    这些用具,原来都是各地城乡的一些小铁匠铺打造的,生产效率低,质量也差。

    贾珉采用专业化的大规模分工生产后,不仅质量上可以提高,还可以在生产效率上大大提高,因而在成本上,就具有了巨大的优势,所以,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有了民品生产的利润支持,就足可以支持其军品的技术储备和生产了。

    这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可以保持一支庞大的技工队伍。这只队伍,在将来的大规模军品生产中,可以立刻实现转型。无论是在生产能力,还是技术传承方面,都可以保持连续性。

    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战争能力,就是经济能力,就是后勤能力。在具有相似的训练水平的情况下,谁的后勤能力强,谁就是胜利者。

    这个道理,跟贾珉前世的前方火力投送能力和后方后勤输送能力,完全是一样的。

    这些话,是贾珉跟戴植单独说的。

    既然千里迢迢地把戴植请来了,贾珉觉得,自己就有必要把自己的真正思路告诉他。

    这既是表现自己对于戴植的信任,也是为了让戴植了解到,他其实是在从事着一件非常重大的使命的,而不仅仅是个工匠。

    只是这个使命目前还比较敏感,还需要一些手段来看掩盖一下。

    从见到戴植的第一面起,贾珉就知道,这是个十分有才华而且内心非常高傲的人。

    这种人,大多非常耿直。只要你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施展才华,信任他,他就会给你演绎出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第0199章 火器专家

    阵阵凉风吹来,眼前的芦苇荡,沙沙作响。风吹过,芦苇似乎是一阵阵波浪,高低起伏着。

    戴植的心情,也象那苇浪一样,难以平静。

    作为江南火器世家的传人,他的最大心愿,已经不是用自己的一身本事报效朝廷,换得荣华富贵。而是只想把他的一身技艺传承下去,不让自己历代祖先的心血,在自己这一代断了传承。

    从小,他就沉浸在火器的世界里,对此如痴如醉。不仅继承了祖上的绝学,自己还发明了一些新的火器。

    在上次朝廷对西北用兵时,他制造的火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来以为,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朝廷即使没有格外的赏赐,也会支持自己的火器,至少不会进行打压。

    结果是荒谬的。不仅没有任何赏赐,自己的火器作坊还被查封了。自己在当地呆不下去,只好远赴辽东,在那里以出卖字画为生。

    就在他以为自己的一身技艺再也没有机会施展,祖传的绝技将在自己这一代失传的时候,贾珉把他找到了这里。

    尽管胡一道和方秀才都极力夸奖贾珉,但是,戴植是个历经风霜的人了,不会仅仅凭着别人的说法,就轻易地下结论。

    其实,对于现在的戴植来说,制造一些火器,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他关心的,是家族的这些技艺能否传承下去,甚至能否再发扬光大的问题。如果贾珉仅仅是请他制作一些火器,他就准备拒绝贾珉了。

    但是,现在他决定,就在贾珉这里干了。

    或许连贾珉自己都不知道,真正打动戴植的,就是他说的以民养军的方案。这里面核心的,就是保持一支技术工人队伍,这支队伍,就是传承技术的种子和载体。

    有思想的人看问题,不用看太多,只要看到几个关键之处就行了。恰恰是这个关键点,让戴植看到了。

    “珉兄弟想要一些什么火器?”

    戴植叫贾珉珉兄弟,是他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证明他已经在内心里认可了贾珉这个人。

    “我的顺序是火铳,手铳,子母炮,地雷,手抛雷,喷火筒,最后是连环铳。”

    火铳,相当于步枪,这是步兵的常规武器和标配。手铳,除了作为防身武器外,还可以作为骑兵的近战武器。

    子母炮适合于机动作战,可攻可守。地雷,对付步兵和骑兵都可以。手抛雷,其实就是手榴弹。

    喷火筒,就是火焰喷射器,用于攻城和要塞的进攻上最为有效。

    连环铳,则就是机枪了。无论是对付步兵还是骑兵,都是一个大杀器。

    “火药上,要解决火药的提纯问题。目前的火药,杂质太多,威力不大,杀伤力有限。”

    “这个问题,我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嗯?解决了?

    “这些年在辽东,其实我也一直在琢磨着火器的事情。要说这些年的最大收获,就是有功夫仔细地琢磨一些事情。”

    “不瞒珉兄弟说,我在那里的时候,在家里也是开了一个作坊的。虽然没有制作什么火器出来,但是,实验却是做了不少,许多原来想不通的事情,都想通了。许多原来做不出来的东西,也能做出来了。”

    听得戴植如此说,贾珉豁然开朗。

    戴植是在家里开了一个实验室啊。

    是啊,对于戴植这样一个火器世家的传人来说,即使在不得意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地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理想的。

    虽然不能大张旗鼓地制造火器了。但是,正是这段时间,让他有时间沉淀下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甚至是理论上的问题。

    不能制造兵器,却让他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验。恰恰实验是验证一些想法的最好手段。

    “在这里先生也是可以大量实验的。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先生准备好一套流动作坊的方案。”

    “流动作坊?”

    “对,就是可以快速地拆装的生产设备,可以简陋一些,但是,要保证最基本的生产功能。比如说,明天启程了,今天就可以把设备拆下来装车。待到一个月后到了漠北,找个地方把设备装起来,在那里就可以生产出火药,弓箭来。”

    “珉兄弟是要就地生产?”

    “是的,将来打起仗来,战场是随时会变化的,补给线若是太长了,很可能就供应不上了,若是再被敌人截断了,就陷入困境了。只有就地生产,才能保证弹药的供应。”

    “不仅是弹药,就是化铁炉,也是要准备一套的。至于工匠,将来的的军队出征时,都是要随军一起走的。这样,即便是没有了给养,哪怕是深入敌后几千里,孤军在外几年,也能支持下去。”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军粮上,要生产一种压缩饼干和脱水蔬菜,到时候,只要有水,即使不埋锅生火做饭,也可以支持数月。”

    “压缩饼干和脱水蔬菜?”

    戴植还是第一次听说过。

    “这两样东西,到时候,我会跟先生一起实验。”

    两人一边在水塘边走着,一边随便地交谈着。虽然没有固定的话题,但是,每一个想法的交流,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会闪出智慧的火花来。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先生今晚就修书一封,明日我就派人去江南,把先生的家眷接来。这边的房屋住处,也会尽快安排好。”

    “如此就谢谢珉兄弟了。”

    “先生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至于先生的报酬,就以每月300两银子为准。”

    “什么?每月300两?不行,这太多了。”

    每月300两,即使对戴植这样的顶级工匠来说,也是个天价了。

    但是,在贾珉的眼里,戴植可不是一个工匠。他简直就是大师啊。

    这个时代,社会阶层的等级是士农工商。戴植属于“工”的阶层,连农民的地位都不如。

    其实,这就是统治阶级的偏见了。他们看重的,只是所谓的士阶层的那些知识。那些知识的核心,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圣人的经典。

    对于戴植这样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是瞧不起的,甚至还视为奇技淫巧,常常加以排斥。

    实际上,恰恰是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先生这些知识技术,是几辈人传下来的心血结晶,区区300两银子,哪里能买的下来?所以,这个火器作坊里,还要有先生的一成股份的。不要你出钱,先生的技艺就是股本。”

    “珉兄弟,这可使不得。”

    “就这么定了,别人不知道先生知识的价值,我却是知道的。另外,先生想要做任何实验,材料随便用,所有费用实报实销。”

    “珉兄弟,这需要很多钱的。”

    “我知道,钱的问题,先生不要担心。胡老板和方秀才没跟你说么,赚钱对我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了。”

    戴植沉默了。

    胡家酒坊的人在辽东找到他的时候,尽管已经说了,回来之后,会给他相当优厚的待遇。他也相信了这一点。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的待遇竟然会如此优厚。

    不仅仅是每月300两银子的天价,不仅仅是把家眷给接来。而是因为这股份。

    虽然只是一成,但是,这可是一大笔钱啊。

    问题还不仅仅于此,而是贾珉对于他的手艺的尊重和看法。

    这个时代,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之说的。所以,手艺人要想得到知识,基本上就是两个途径,一是祖传,二是拜师学徒。

    祖传还好说些,因为有血缘关系,先辈还能对后辈倾囊相授。

    拜师学习,师父常常就要留一手。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最后的结果,就是手艺越来越退步,很多绝技就在这种情况下失传了。

    贾珉让戴植以技术入股,不仅仅是承认的技术的价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