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军工帝国 >

第112章

大明军工帝国-第112章

小说: 大明军工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卷 第二十四章 发展经济

    京察大计结束以后大明的官场可谓焕然一新,不是说从此以后大明就再也没有一个贪官污吏,这当然是不大可能的。这次整顿大明官员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都知道要勤政爱民了,要发展经济了。

    这不是所有官员脑子都突然开窍了,而是皇上把他们逼的,这次各地方可都做了报表,不说准不准确,至少各地大概的经济状况朝廷都知道了,皇上可是下了御旨了,三年以后的外察直接就察老百姓的收入,如果没有一点增长,直接革职查办;如果翻不到一倍,也要自动请辞;当然,如果能翻到两倍以上,奖励也是很恐怖的,多翻一倍就多升一级!

    要说这些地方官员里面谁最急,当属顺天府的知府了,要知道顺天府可是京城所在地,别的地方还可以掺那么一点假,差不多也就过去了,反正只要有点增长就行了。他这可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就在这里生活呢,想掺假,那真的是门都没有。

    怎么办呢?原来他一点都不曾关注的经济问题他开始关注了,农民怎么增加收入,这个他知道,《新京报》上都说过了,首辅徐光启大人整理出一套《农政全书》,只要按上面的来,农民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两倍,没得说,赶紧让下面的县令一人买一套吧,算办公经费里面。

    京城里的百姓怎么增加收入呢?这个问题就比较的头疼了,还好《新京报》又救了他,这两天《新京报》就报道了一则轰动性的消息,盟国葡萄牙竟然一次向大明订购了将近一千万两的军火,而且后续还将有更多订单,为了赶制军火,王恭厂特意分出了一批‘劳模’让他们自己建厂,组织人生产枪械零件,听说利润高的吓人。

    这帮人呢?顺天府知府很快就找到了他们,而且开始主动帮他们解决问题:

    没厂房?简单啊,所有坊正里正都给本官过来,那里有空置的大宅院出租都给本官报上人,带人家去挑;

    人员不够?好办啊,招人的告示会写不,不会写就口述,本官让人帮你们写好,贴的京城到处都是,还怕招不到人吗;

    。。。。。。

    没多久,王恭厂的外协加工厂就纷纷建成投产了,这批建成的十个加工厂都是给王恭厂生产枪管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枪管的毛胚他们自己从王恭厂拉过来,做好以后又自己送到王恭厂去,工部也只提供机床,每家都可以配几台钻床、几台车床、几台拉膛线床和一个小锅炉。

    至于机床的具体数量则由他们自己考虑,人员也由他们自己招,感觉自己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就多装几台机床,感觉自己能力有限的就少装几台机床,只要能生产出合格的枪管就行了,至于产量,也由他们自己把握,反正做的多就赚的多,这些可都是劳模,不信他们不拼命干。

    经过几天试生产之后,宋应星统计了一下,一天就算是产量最少的厂子也能加工出最少一百根合格的步枪枪管,产量最高的一天差不多能加工出两百跟合格的步枪枪管,这样算下来,王恭厂的火枪产量最少可以提升到月产四万把,加班加点的话,月产五万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利润高的吓人也不是假的,一根步枪枪管加工费就是二两,一根手枪枪管的加工费也有一两,也就是说他们每家一天最少也能有二百两的毛收入,最多的一天甚至有五百两的毛收入,平均下来每家一个月差不多能收入一万两!顺天府知府可不管他们花多少成本,又要发多少工钱,这毛收入就是纯经济增长,不管他们发给谁,反正最后是要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

    不过这点收入平均到京城上百万百姓身上好像也没多少,还离收入翻倍还差的远呢,还好,这外协加工厂的事情刚忙完《新京报》又出新消息了,工部研制了一批民用机械,有什么飞梭织布机、蒸汽印刷机、蒸汽制粉机、蒸汽纺纱机。。。。。。,各种机械能生产什么东西也做了详细的描述,而且这些东西日兴隆商号都以高于成本价两倍以上收购,自己有钱的可以马上向工部去订购机器,自己没钱的也可以向日兴隆商号借钱订购机器,只要有人担保就行了,工部产能有限,欲购从速!

    工部暂且不去说他,日兴隆商号那名气,他说收购那绝对是真的,人家本来就是做生意的,收购廉价产品再卖出去,再正常不过了,这事绝对能赚钱。

    这下顺天府知府又下命令了,每个里正至少担保一家,每个坊正最少担保两家,一个月内必须帮忙把厂子办起来,没地方就帮他们找地方,没人就帮他们招人,总之必须把厂子办起来,谁办不起来谁滚蛋,这么简单个事情都办不好,要你何用!

    这下整个京城又掀起了一股建厂的狂潮,整个京城可有二十多个街坊,里正不下一百,不算本身就想建厂的,光顺天府下的指标就有将近一百五十家,顺天府知府为了保住乌纱也是拼了,谁敢偷懒让他保不住乌纱,他就先摘了谁的乌纱,反正就是一个字,给本官使劲建厂!

    建厂建厂,不光京城在建厂,整个大明各地都在建厂,工部更是在东大营建了一个巨大的机械厂,专门生产民用机械,由工部左侍郎王徵亲自挂帅,带着一百多名火器学院的学生,招了几千工人可劲的造,一个月起码能造出民用机械上万台,就按每台一百两算,那一个月也是上十万两,正好东大营也属于顺天府,白得这么巨大个经济增长点,把个顺天府知府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

    上千台机械看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并不多,相反还远远不够,大明两京十三省,光州府就有上百个,县城更是不止一千,也就是说,就算一个月造上前台每个县城才能分到十来台,十来台对于一个县城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光一个小织布厂最少就要二三十台飞梭织布机,不然烧个小锅炉都不划算,要知道锅炉也要算钱的,一个锅炉最少能带四五十台民用机械,整太少利润就低了。

    各地不光是买机器建厂,农业生产更是红火,要知道大明现在还是个纯农业大国,工业可以说刚起步,光耕地就是上十亿亩,农业人口几乎占了大明总人口的九成以上,各地的知县知府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抓农业的重要性,只要把农业抓上来了,不说升官,至少官位是保住了。

    要说这经济发展,不管哪个行业,其实都是有关联效应的,就拿这个农业发展来说,各地的知县知府不可能都是全能型人才,大多都是不懂农业的,怎么办呢?向顺天府知府学习,买《农政全书》啊,这样一来,《农政全书》的销量就上来了,《农政全书》可不便宜,一套六十卷呢,这样不说徐光启赚版权费赚到手软,光是那些印刷作坊都要大赚一笔,这样印刷行业跟着就发展了,印刷行业发展了以后,就会买更多的印刷机,这样工部的机械厂又跟着得利了。

    这还只是需求方面,从销售方面来说,那就更加不得了了,农业的产量上来了,粮食和各种原材料就丰富了,日兴隆能赚一大笔不说,各种加工行业跟着也起来了,加工行业一起来,他们的消费能力也跟着上来了,又能消费更多的商品了,这样又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了。这就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只要这个雪球滚动起来,就会越滚越大。

    这一切都在朱慈炅的引导下慢慢的发展起来,见效最快的就是纺织行业,蒸汽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的效率是相当恐怖的,大明的布匹产量可以说是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飞速增长,布匹的产量很快就将超过大明百姓的总体消费量,这一切如果发生在现代的话,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布匹价格必将飞快的贬值、贬值再贬值,生产布匹的厂家也将逐渐倒闭。

    但是发生在明朝就不一样了,这个时代是一个殖民地时代,很多国家都处在殖民统治之下,被殖民者狠狠的压制着,别说发展工业了,就连自己地里种什么都要由殖民者说了算,这就造成了被殖民国家工业的空白期,这段空白期一直要维持到各殖民国家本土的工业发展到瓶颈不得不向外扩散的时候。

    这段时间有多长呢,准确的说一直要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说有将近三百年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列强利用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和原料疯狂发展本土工业的时期,后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也正是这段时期积累起来的。

    原本这段时期是被率先发明出蒸汽机的欧洲列强给垄断了,但是现在,率先发明出蒸汽机的是大明,也就是说,现在能填补全世界殖民国家空白期的唯有大明,这是多大的利润,所以,朱慈炅不但不怕布匹产量增加的太快,他还嫌布匹产量增长的不够快,全世界的市场啊,那需要多少布匹,人总是要穿衣服的吧!

第七卷 第二十五章 睡狮已醒

    不知不觉辽东收复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现在的辽东怎么样了呢?

    辽东这一年并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广宁到宁远一线能看见点人烟,其他地方仍旧荒野千里。并不是朱慈炅不想开发辽东,而是因为建奴未灭,辽东腹地并不是很安全。

    建奴在遭遇去年的大败以后,可能不敢组织大规模的反扑,但是,如果把辽东腹地开发起来,到处都是粮食,到处都是平民百姓,建奴不来打秋风是不可能的。毕竟辽东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建奴要从建州到辽东腹地劫掠并不一定要走抚顺关,从抚顺关到定辽右卫上千里的区域并没有什么天险,只是路不怎么好走而已,他们想从哪里窜出来就从哪里窜出来,抢一把就跑,你能奈他何?

    所以,朱慈炅干脆给他们来了个荒野千里,让他们一粒粮食都抢不到,直接断了他们的念想。至于辽东的开发,那就要等到孙承宗将建州拿下之后再说了。

    话说这都过去一年多时间了,孙承宗的‘堡垒推进’搞的怎么样了呢?

    其实年前孙承宗并没有搞堡垒推进,因为那时候离大雪封路也就两个来月时间了,要在两个月之内从抚顺卫推进到建州,基本上很难,到时候大雪一封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那就麻烦了,所以他干脆在关宁到抚顺卫一线修整队伍,准备工具,等到开春冰雪融化了,才开始向建州推进。

    孙承宗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尽管他手下有四十万大军,尽管抚顺关到建州才两百来里地,他并不着急,而是稳打稳扎,慢慢推进。

    要说当初明军之所以会在萨尔浒大败,其实主要还是败在萨尔浒附近的地形上,因为过了抚顺卫往西就不是平原地形了,而是丘陵地形,这丘陵地形你要不熟悉的话,跑进去等于就是钻进了迷宫一样,到处都是山林沟壑,到处都是羊肠小道,不在里面迷路就算不错了,明军当时的主将杨镐竟然来了个分进合击,最终自然是被熟悉地形的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打的大败而逃。

    孙承宗不是杨镐,他当然不会搞什么分进合击,他已经稳到了一定的水平,稳到了一定的境界,丘陵是吧,迷宫是吧,没关系,直接挖过去,他准备了半年多的时间可不光是在那里等,准备的东西多着呢。

    比如说士兵的装备,现在每个士兵不但手里拿着武器,那背上还背着把锄头,什么板锄、条锄、鹤嘴锄应有尽有,大军从抚顺关开始,直接就挖开了。

    他只留下定辽军守关宁、铁岭、辽海一线,其余三十万大军全部集结在抚顺关附近,轮流派出人马,直接向萨尔浒挖了过去。

    抚顺关到萨尔浒也就三四十里地,三十万大军那挖路的速度是恐怖的,什么小山包,直接挖个缺;什么小山沟,直接填平;什么密林疏林,只要是挡道的,全部砍光,只能容一两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硬是被他们挖成了能容十多二十人并排前行的康庄大道!

    所谓堡垒推进自然不是光挖路,挖个二十里左右,他就把大军全部移过去,然后开始修城池,也不修多大,就能容纳个一两万人就行,反正现在明军火枪、火炮、手雷、地雷样样齐全,就建奴那十来万兵力,一万人守着他们也休想在一两天内攻破,只要大路修通,明军哪怕是从抚顺关跑到郝图阿拉也不用一天,他们要是敢来围攻堡垒,直接让他们有来无回!

    面对孙承宗这种流氓手段,皇太极直接气的喷血,这个喷血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真喷,史料就记载皇太极后期有流鼻血的毛病,有时候边打仗还要边拿个碗接血。不知道历史上他这个毛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过这次他直接被孙承宗气的喷出来了。

    他之所以主动退到建州,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