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南国江山 >

第497章

南国江山-第497章

小说: 南国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吴军继续向西,将势力重新伸展到西域、青海,西域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来洛阳朝见,一如当年大唐盛世之时。

    除了向西扩张外,吴国同样没有忘记海外的领地,虽然这些年吴国并没有继续在海外开疆拓地,但原有的地盘却在这二十多年里得到极大发展。

    许多新兴海港城池出现在海外,进一步促使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海关税收成为吴国的一项重要财政来源。

    当然,在对外方面,吴国最重要的战事还是与契丹人的交战。

    为了消除契丹的威胁,吴国先后五次发动大规模的征讨,动用的兵力最多达到二十万大军,就是兵力少的情况下也有五六万人。

    这五次大战,吴军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过失败,甚至是惨败,其中折损最大的就要数第三次出兵。

    武义三十三年,杨渥命李承鼎、刘仁赡各自统领六万大军出榆关,进讨契丹,结果却遭到契丹人的伏击,两路大军都大败而归,折损士卒近两万人。

    如此大败,对于吴国来说完全无法接受,仅仅过了三个月时间,恼羞成怒的杨渥便下令再次征讨契丹,这便是第四次征契丹。

    而这一次,杨渥不仅出动了规模空前的二十万大军,更是决定亲自统领大军。

    二十万大军从榆关出发后,深入敌后八百余里,斥候终于打探到契丹主耶律德光此时正在松漠府。

    于是杨渥下令让李承鼎继续率领步军向松漠府进发,他自己则率领两万骑兵,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一路潜行。

    此时契丹军队在几个月前刚刚大败吴军,所以上至耶律德光,下至普通士卒,都没有料到吴军这么快就会卷土重来,所以对吴军的行动没有任何防备。

    几天后,杨渥统领的骑兵悄然出现在契丹大军的身后,并发起突袭,耶律德光猝不及防之下,带着数千骑兵仓促逃命,却又一头撞进了李承鼎部的伏击之中,最终仅带着数十人狼狈逃得性命。

    这一次的决战吴军大获全胜,俘虏契丹贵族二百余人,俘获普通士卒八万余人,缴获马牛驼羊近百万,自身的伤亡却微乎其微。

    如此华丽的胜利,让杨渥的声威进一步震动宇内,而遭受惨败的契丹却元气大伤,至此之后再也无力在正面与吴国为敌。

    而契丹人对于中原的袭扰也停歇了好几年时间,一直到几年后才重新出现,不过那时候,吴军又发动了第五次征讨契丹的战争,并且同样取得了大胜,继续保持着对契丹人的强大压力。

第七百一十六章传位(大结局)

    时间流转,转眼间就是武义五十年,此时杨渥已经七十岁了,登基称帝也有三十四年时间。

    皇后、淑妃、贤妃等后宫妻妾,此时已先后过世,虽然后来又有一些妃子进宫侍奉,但依旧取代不了皇后等人在杨渥心中的地位。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是身体在苍老,杨渥的心同样在苍老。

    而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在太子位置上已有四十多年时间的杨炅,突然在东宫病逝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杨渥如遭重击,没过多久就生了重病,昏迷过去。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

    太子病故,皇帝昏迷,皇储之位空缺,顿时皇太孙与二皇子、三皇子等人便蠢蠢欲动起来。

    在此之前,虽然有三皇子等对太子之位发起过挑战,但因为杨渥始终看好嫡长子杨炅,所以没人能动摇太子的地位。

    但如今随着太子病故,仅仅依靠皇太孙显然无法压制其他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野心。

    而朝中许多大臣看到机会后更是蠢蠢欲动。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仿佛一场变乱即将发生一般,许多人都在担忧,难道说刚刚平定了三十年的天下又要再次陷入动荡吗?

    好在,变乱最终没有发生,因为杨渥重新醒过来了。

    对于吴国朝野百官以及宗室诸王来说,杨渥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只要他还在一天,众人就没有谁敢乱动。

    所以在杨渥醒来后,之前的那些暗流在瞬间就消失得无隐无踪,大家都在等待着杨渥来做安排。

    然而杨渥醒来后下达的第一个诏令,居然便是将皇太孙之位废黜,转而册封为永安郡王。

    这皇太孙今年十七岁,他并非太子的嫡子,而是庶出,太子的正妃李氏并无子嗣。

    本来在太子病故后,许多人还觉得让皇太孙作为储君也未尝不可,但如今杨渥一上来就把他给废黜了,许多人都感到不解。

    接下来,杨渥又下令召刘仁赡进京,同时对驻守洛阳的禁军和羽林军进行重大调整,许多太子留下的亲信都被调离洛阳,二皇子、三皇子的人同样受到冲击。

    许多人纷纷猜测杨渥的目的到底何在,然而接下来几个月里,杨渥却是一点动作都没有,仿佛对储君之位还没想好该如何决断。

    转眼间这一年就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这年二月,杨渥在洛阳举行祭天大典,典礼上,百官突然发现,原本应该是太子站立的位置上,此时又有新的人出现,正是二皇子杨琰。

    看到这一幕,许多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杨渥中意的人便是二皇子啊。

    到这时候回过头来再看,人们便发现,原来杨渥之前的安排都有深意,比如在对禁军和羽林军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虽然二皇子的人也受到了冲击,但他最亲信的一个将领林仁肇却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杨渥所做的调整,其实间接上已经帮二皇子铺好了路。

    接下来,在继任黔国公柴克宏回洛阳述职的朝议上,杨渥更是让柴克宏向杨琰行君臣之礼,这就进一步坐实了他的心意。

    到了此时,即便是再怎么迟钝的人也能看明白杨渥的决定了。

    于是在此后一段时间里,百官纷纷进言,请求立二皇子为储君,但杨渥并未同意,一直到这年七月,杨渥才最终下诏,册封杨琰为太子。

    而杨琰成为太子后,第一时间便上书杨渥,请求加封永安郡王为齐王,并许其世袭罔替,杨渥许之。

    至此,嫡长子杨炅这一脉,虽然失去了皇位,却得到了世袭罔替的亲王之爵,也算对杨炅稍做补偿。

    不过接下来杨渥的一个决定,又一次让朝野震惊,因为杨渥决定,将在明年开春之后就逊位,让太子杨琰继承大统。

    消息一出,许多人都惊呆了,便是杨琰也吓了一跳,连忙入宫面见杨渥,请求他收回成命。

    然而这一次,杨渥却是下定了决心的。

    对他来说,在御极天下数十年后,手握大权的滋味虽然让人迷恋,但他脑中还是有一丝清明的。

    杨炅为何才五十岁就早早病故了?说到底还是太子不好当,劳心费力,又不得不谨小慎微,不敢犯一丝错误。

    杨炅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可以说精力交瘁,再加上他从小就身体不好,所以才这么早病故。

    对他的死,杨渥心中是有一些愧疚的,所以不想杨琰再走他大哥的老路。

    除了这一点外,杨渥自己也感到身体一日比一日差,精力也远远比不上当初,又何必苦恋权势呢?

    而且纵观历朝历代,在皇位传承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王朝建立的初期更是如此。

    汉朝初年的吕后,唐朝初年的武则天,北宋太宗,明朝靖难之役等等,更别说还有许多王朝都是在初期就出了乱子,皇位被异姓给夺去。

    吴国立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统一天下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看上去很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若是杨渥能顺利将大权移交到杨琰手中,再传承个十几二十年,那么吴国经过从杨行密到杨渥,再到杨琰的三代传承后,统治基本上就能稳固下来。

    而像这种传承日久,已经深入人心的王朝,其他异姓再想夺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比如司马炎夺取曹魏,宋齐梁陈先后交替,还有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的交替等,这些王朝之所以如此轻易就被人替代了,说到底还是立国的根基不够稳固。

    而像汉朝、唐朝等传承够久的王朝,要想篡位就没那么容易了,曹操也好,朱温也好,他们的地盘都是一手一脚打下来的。

    对于杨渥来说,既然自己已经老了,那还不如趁着现在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就完成皇位的交替,这样自己还能帮扶杨琰一程。

    等到几年后,杨琰彻底掌握了权利,到那时自己也就能完全放手了。

    杨渥的决心无法变更,第二年二月,杨渥在洛阳正式宣告逊位,称太上皇,由太子杨琰登基,并接受百官朝贺。

    逊位之后,杨渥避居宫中,新帝杨琰每日都会前去探望。

    三个月后,杨渥忽然思念起江南的风光,再加上此时杨琰已经基本掌控了朝局,于是决定乘龙舟回金陵。

    一路上,从洛阳到江都,百万人沿河道守候,为太上皇送行,至金陵时,更是受到无数百姓的热烈欢呼,“万岁”之声此起彼伏。

    江南各地的官员更是纷纷前来,想要觐见,然而杨渥却全部加以回绝。

    到了金陵后,或许是这里的气候更加宜人,所以杨渥的身体居然越来越好,仿佛活出了第二春一般。

    可惜,这一切依旧挡不住身体的不断衰老。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朝中的局势在杨琰的掌控下,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国中的人口持续增加,商贸持续繁荣,农业接连丰收,许多人都在高呼着,盛世已经到来。

    当然,在盛世的背后,免不了也会出现一些纷争,然而这一切对杨渥来说都已经不关他什么事了,只要不出大的变故,他都不会再轻易的干涉朝政。

    唯一的一次干涉朝政之举,或许就是关于海外领地的事。

    在杨渥退位后三年,海外吕州发生土著暴动,朝中派遣前去镇压的大军却在途中遭遇风暴,损失惨重。

    朝中许多官员都认为海外蛮夷之地,得之无甚益处,反而浪费国力,所以主张应该放弃吕州。

    对于这种呼声,远在江南的杨渥得知后大为气愤,当即就传诏洛阳,要求杨琰将持这种主张的几个官员全部罢免。

    杨琰原本就反对抛弃吕州,如今又得了杨渥的手诏,自然悉数照行,不仅罢免了这些官员,更是下诏说,海外领地乃杨渥艰辛开辟,后世之人若是胆敢废弃,便是抛宗忘祖。

    在杨渥父子两代人的强力推行下,终吴国一朝,便是国势再怎么艰难也没有人再提出要抛弃海外领地。

    而海外各州也逐渐完成同化,最终融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杨渥七十八岁这年,在江南安居多年的他病倒了,而且再也没能痊愈。

    这年的冬天,结束纷乱、统一天下、建立吴朝的一代雄主杨渥,在金陵病逝。

    其子杨琰于同年八月初五日,葬杨渥于金陵孝陵,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纯仁至孝皇帝,上庙号为世祖……

    (全书完)

后记

    完本了。

    作者君心中真的是感慨万千,首先一点当然是要感谢诸位书友一直以来的支持,若非如此,作者君很难坚持到最后。

    这不是虚言,而是真真实实的感受。

    许多老读者肯定都知道,作者君曾经一度断更好几个月时间,至于原因嘛,一开始是因为病了,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不过等到病好后,却发现已经没有继续写下去的灵感了。

    所以那段时间真的想过放弃,不过后来作者君发现,即便已经断更许久了,但依旧有读者在坚持投票,这让作者君又感到压力山大,所以即便是咬牙坚持,也要将其完本。

    对于小说最后的结局,很多读者都说太仓促了。

    其实在作者君看来,如果接下来一定要水几章的话,也不是不行,不过那样写下去真的有意思吗?

    在李存勖已死,后唐已亡,统一天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再写下去也无非是记流水账一般,今天灭这个,明天灭那个。

    除非作者君生生再造一个强大对手出来,否则继续写下去也没啥意思。

    当然,契丹人或许能成为吴国的对手,但像契丹这种对手,是很难将其彻底剿灭的,这个坑若是开了要想填坑就难了,总不能每天都写如何吊打契丹人吧?所以干脆简略过去。

    至于有读者提到,为何没有写改革等内容,作者君想问的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基础的情况下,搞改革真的好吗?

    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完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