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南国江山 >

第435章

南国江山-第435章

小说: 南国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军主营内,段凝等高层将领同样对战局不怎么看好,面对朱友贞的急诏,众将一时间争论不休。

    因为之前段凝将兵力分散在宋州、亳州、陈州、许州等广阔地区,从各处向吴军发动进攻,看上去夺取了不少吴国的地盘,但也造成梁军兵力分散。

    如今匆忙之间,段凝能够集结起来的军队不过七万人而已;而且这七万大军还需要受到宋州城中李承鼎的牵制。

    若是大军什么防备都不做的话,他们匆忙退兵的一日或许就是大军覆灭之时;所以要想安然无恙的退兵回开封,就必须要有人留下来断后,负责挡住李承鼎的追兵。

    众将所争议的,正是这个留守将领的人选。

    征战这几个月下来,众将早就对战局感到绝望,现在好不容易撤兵回开封了,若是被留下来负责断后,这很明显就是一个送死的任务,众将自然不愿承担这样的送死任务。

    “各位将军,这都什么时候了,难道大家就没有奋起一战的勇气吗?且不说当年太祖开国之时,我军东征西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何等威风?便是近些年来,我军与晋军征战于大河之上,诸位将军的表现也是极为出众,身先士卒的将领不在少数,如今大家难道连留下来断后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营帐内,段凝满脸愤怒的大声斥责,可惜众将铁了心的不愿留下来断后,所以几经争议下来,段凝始终拿不出一个方案。

    面对众将的沉默不语,段凝心中也有些后悔起来。

    “早知道这招讨使这么不好当,本将又何必争着要来当这个职位呢?”

    段凝虽然是靠行贿和巴结讨好赵岩二人的手段才得到招讨使的重职,但这并不是说他就完全一无是处。

    从上任以来他还是非常尽责的,毕竟他身为招讨使,若是能取得战功,将来他的位置才能稳固,升官封爵等都不在话下;若是梁军战败的话,他这个招讨使同样会利益受损。

    所以这几个月的用兵,段凝整日辛苦劳累的部署战局,同时苦口婆心的鼓舞众将,让各部将领奋勇作战。

    可惜一来他的能力实在有些平庸,光是分兵四面出击的命令就足以表明他不知兵法;此外,他不择手段的爬上招讨使之位,这让他在军中缺少威仪,不能让众将服从,比如现在他所面临的难题就足以说明他威严不足的问题。

    有这两个问题存在,他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扭转战局,如今更是陷入进退不得的险境。

    就在众将始终保持沉默,而段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时,一直坐在下手闭目养神的霍彦威突然开口了:“段将军,既然诸位将军都不愿留下来断后,那么本将就留下来断后吧,总不能让大军毫无防备的退兵。”

    “嗯?”众将都有些惊讶的向霍彦威看去,显然没想到他居然会站出来说话。

    “霍将军深明大义,本将深感敬佩!”段凝却是大喜过望,连忙站起来郑重行了一礼。

    其他将领这时也反应过来,纷纷站起来道:“霍将军深明大义,本将佩服!”

    这些将领虽然自己不愿留下来断后,但他们却知道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留下来,否则大军毫无防备的退兵回开封,这很容易遭到李承鼎的追兵突袭,从而导致全军溃败。

    既然霍彦威愿意站出来承担此任务,他们自然是巴不得如此。

    “霍将军既然愿意留下来断后,本将也不敢让将军担负太多危险,宋州城中的吴军至少有四万之众,本将就留下一万大军给将军断后,务必保我后路安全,还请将军慎重行事!”段凝满脸喜色。

    “将军放心,本将既然留下来断后,就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的。”霍彦威声音平静,脸色平淡的答道。

    ……

    军议过后,众将纷纷告辞,霍彦威则带着自己的幕僚返回营帐。

    “先生,以本将之见,在这个时候留下来断后,这与送死毫无分别;刚才在军议之中诸位将军都不愿留下来断后,先生为何突然让本将留下来?”

    原来刚才在军议之中,原本霍彦威是打定主意不说话的,不过坐在他身后的心腹幕僚淳于晏却突然小声劝他主动留下来断后。

    霍彦威对淳于晏这个幕僚向来是言听计从,虽然当时来不及详细询问,但他还是选择听从建议,主动站出来请求留下。

    “将军到了如今难道还看不清局势吗?吴王大军已经到了曹州,大梁已经快完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将军难道没有一点想法吗?”

    “先生的意思是投降吴国?”霍彦威脸色微变。

    去年的时候淳于晏就向他提出过投降的建议,不过那时局势还没有如今这么危急,再加上那时候霍彦威手握数万大军,也不甘心一战不打就投降吴国,所以他最终拒绝了淳于晏的建议。

    如今淳于晏旧事重提,霍彦威依旧有些不情愿,毕竟为梁国效力了数十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感情的;再加上现在的局势虽然危急,但毕竟没有亡国,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就投降,免得背上背主的恶名。

    “现在的局势不用在下多说,想必将军也明白;在下的意思并不是让将军直接投降吴军,不过将军真以为一万军队就能挡住吴军的追兵吗?”淳于晏笑问道。

    一万军队看上去很多,但问题是宁陵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若是霍彦威将军队集中在宁陵城内,吴军完全可以选择留下部分军队牵制霍彦威,主力绕道追击。

    若是霍彦威将兵力分布在宁陵周边,这固然能阻挡吴军追兵,但现在时间仓促,根本来不及修建坚固的营垒,分兵拦截吴军的后果必然是迅速被吴军击溃。

    “不管将军如何选择,我军都难以挡住吴军的追兵。所以将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宁陵城内固守。”淳于晏断言道。

    “那先生的意思是,我军固守宁陵,任由吴军绕道追击我军主力吗?”霍彦威有些疑惑。

    “不错,将军安守本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其余之事,那就与将军无关了。将军坚守宁陵,以宁陵城中的钱粮积蓄,就算坚守几个月时间也足够。这样一来,将军既没有对不住陛下,又不必与吴军硬拼,岂非两全其美?若是将来将来朝廷倾覆,将军便以宁陵出降,此乃万全之策也!”淳于晏劝说道。

    霍彦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二十二日,段凝命霍彦威领兵一万在宁陵断后,负责挡住李承鼎的追兵,他自己则率领剩余军队回援开封。

第六百四十七章追击

    同一时刻,宁陵城外,李承鼎等人也在为追击敌军做出安排。

    这几个月吴军一直坚守宋州、亳州、陈州等城池,面对梁军的不断进攻一直被动防守积蓄力量,如今终于等到全面反击的时刻,众将心中都有些激动。

    早在杨渥大军占领曹州之前,当朱友文派人诏令段凝撤兵回守开封时,相关的消息就被暗中投靠吴国的人传递过来。

    所以在两天前,杨渥就发来诏令,要求李承鼎时刻监视梁军的动静,一旦梁军有撤兵的迹象就要立即追击上去,即便不能将其击溃,也定要将其牵制住。

    所以在那时李承鼎就率领大军向宁陵进发,驻军于宁陵城南二十里。

    二十一日,当段凝做出决定,命霍彦威率军一万人留下断后,梁军准备全线退守开封时,这个消息同样在当天晚上就被康延孝通报给了李承鼎。

    得到消息后,李承鼎不敢怠慢,当即便下令各部做好出兵准备。

    所以在第二天梁军主力撤退时,李承鼎同样下令大军离营,向宁陵进发,当先开道的正是柴克宏率领的三千骑兵,他亲自率领的四万步军则尾随在后。

    自古出兵容易退兵难,在退兵的时候遭到敌军突袭而导致大败亏输的战例实在是太多了。

    段凝虽然深知在退兵时要留下得力大将负责断后,但问题是他这次退兵太过仓促了,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安排好。

    比如在梁军退兵之前,因为段凝的用兵策略有误,导致梁军兵力分散,以至于如今退兵时难以集中兵力,能够随段凝一同撤兵的不过六万人而已,其余军队都分散在各处来不及收拢。

    此外,同样是匆忙撤兵的缘故,别说霍彦威在幕僚淳于晏的劝说下,已经打定主意集中兵力坚守宁陵,放任吴军绕道追击段凝率领的主力,就算霍彦威想要分兵扼守附近道路,在仓促之间也难以做到。

    所以当吴军抵达宁陵城下时,作为先锋的柴克宏很快就发现霍彦威在部署上存在的问题时。

    “梁军坚守城池不出,附近道路和桥梁等全部让开,没有一兵一卒扼守,难道说霍彦威根本不想阻拦我军吗?”柴克宏有些惊讶。

    从康延孝那边传来的消息不仅明确的说了由霍彦威统领的断后梁军的兵力,同样也点明了霍彦威并非被段凝强迫留下来断后,而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按理说,既然霍彦威主动提出来断后,那么他一定是做好了与吴军奋起一战的决心的;不说别的,至少通往开封的主要道路、桥梁等总要分兵扼守吧?

    霍彦威手中有一万大军,若是留下三五千人守城,其余军队用来扼守要道,若是他真的这么做的话,虽然柴克宏有信心击破梁军,打通道路,但这肯定会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那时候梁军主力说不定都逃远了。

    如今霍彦威直接将大军退入城中,这般做法就让人难以猜到他的打算了。

    柴克宏低头沉吟片刻,始终猜不到霍彦威的心思,当即不再去想这事。

    “不管如何,霍彦威既然放开道路,那我军直接绕道追击段凝的主力就是,没必要在这里与其纠缠!”

    他当即下令各部分兵占领要道,同时命人去宁陵城下堵门,防止梁军突然杀出来;与此同时,柴克宏又赶紧派信使告诉后方赶来的李承鼎,让他立即派步军上来增援。

    霍彦威的部署毫无疑问极大的方便了吴军追击敌军的行动,当李承鼎率领的大军抵达之后,他当即下令让留下五千军队来牵制霍彦威,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宁陵城继续向北追击。

    而此时,由段凝率领的梁军主力向北撤退才仅仅走了三十多里路程而已!

    ……

    宁陵北面八十里,考城城外,一支四五千人的骑兵正在道路两旁下马休息,不远处一支五百多人的骑兵则肃然列队于城外,前方紧闭的城门以及城墙上如临大敌的守军都表明这支骑兵来者不善。

    这些人正是由杨渥亲自率领的五千骑兵,经过一上午的强行军后赶到这里。

    自从得知梁军打算退守开封后,杨渥很快就判断出若是用步兵追击敌军的话很难追得上,唯有骑兵才能以最快速度追上敌军。

    所以在攻占曹州后,杨渥毫不犹豫的再次抛下步兵,单独统领骑兵先行南下。

    虽说这一次仅仅带着五千精骑,而段凝的大军却有六七万人,而且其中还有梁军几乎全部的三千骑兵,可谓兵力雄厚,但杨渥却丝毫不感到担忧。

    一来敌军征战日久,士卒疲惫,士气低落,如今又匆忙撤退,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露出破绽,容易被吴军所趁。

    二来杨渥这五千骑兵并不是孤军奋战,李承鼎率领的大军就跟在梁军身后追击,有他麾下数万大军的配合,要击破梁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个什么县令还是不肯投降吗?”此时,等了一会儿后,颇有些不耐烦的杨渥皱眉问道。

    抵达这里之后,时间已经是下午了,将士们都有些疲惫,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各部停下来休息一会,一面派人去城下劝降,希望城中能提供一些热食和热水。

    如今正是正月,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寒风凛冽,恰好头一天又下了雪,地面上积了薄薄的一层雪;草木等都打了霜,又湿又凉,难以点燃,所以想烧点热水做点热食喝都很难。

    此时将士们又饥又寒,虽然随身携带了一些干粮可以充饥,不过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若是能吃点热食,喝点热水,暖暖身子,那样自然更好。

    “大王,那县令虽然愿意投降,不过似乎城中的百姓有些顾虑。”负责派人劝降的史弘毅答道。

    “有什么顾虑?难道担心我军屠城吗?”杨渥有些不悦道。

    吴军的军纪向来很好,几乎没有出现过屠城的事情,这一点按理说城中百姓也知道才是。

    “大王,臣听他们说,前段时间有梁军过境时曾经大肆掳掠,如今咱们率军到来,他们心中有些担心也是难免的。”

    “有梁军在这里掳掠?”杨渥皱眉。

    他知道梁军的军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