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南国江山 >

第433章

南国江山-第433章

小说: 南国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而且末将以为,镇州守军之所以战意高昂,坚决抵抗,无非就是觉得他们还有希望,认为契丹人会来救援他们,若是咱们将契丹人击退,或许镇州守军就会崩溃呢?”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附和道。

    “大王,末将以为契丹人必须早早将其驱逐出境,以免其扎根中原,成中原之大患。”其他将领纷纷出言。

    在场众将都明白抵抗契丹人的重要性,深知不能让契丹人得到扎根中原的机会,不过说道该用多少兵力去对付契丹人时,众将却有了争议。

    按照各种传言所说,这次契丹人入寇的兵力极多,甚至高达三十万大军;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水分,契丹人兵力虽多,但也不可能有三十万人,最多十五万就了不起了。

    而且契丹军队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都只是普通的牧民,临时乌合而已,让他们趁火打劫还行,真要打硬仗就不行了。

    契丹军队中真正的精锐军队并不多;若是晋军能将这部分契丹精锐击败,剩余的契丹大军自然就会崩溃逃亡。

    这样战例有很多,比如当初李存审救援幽州之战,晋军实际上对付的契丹军队也就两三万人,等这两三万人被击溃后,看上去气势汹汹的契丹大军便彻底崩溃了。

    否则若真是有三十万能够与晋军争锋的正规军队,甚至不要说三十万,只要有十万精兵,契丹人也早就侵占中原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每次入侵都被狠揍一顿。

    当然,虽然不能高估契丹人的实力,但同样不能低估契丹人的实力。

    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机动性很强,即便遭到失败,其军队也能迅速逃离,可保根本不失。

    这些年契丹人每次入寇都遭到重击,却始终未伤根本,反而在一次次入侵抢掠中壮大实力,就是因为他们逃得快。

    而晋王李存勖虽然原本也是沙陀人,以沙陀部族兵为根基起家,但这么多年下来,沙沱族基本上都已经汉化了,不再以游牧为生。

    这就使得晋军之中虽然骑兵众多,比南方各国的骑兵都要占很大优势,但其军队却是以步兵为主。

    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面对契丹军队时,自然会受到各种限制,真正能用来对付契丹人的还是晋军的骑兵。

    但若仅仅投入骑兵去对付契丹人的话,目前镇州这边的晋军骑兵并不多,也就五千精骑,其余骑兵却是分散在各处,一时间难以集结起来。

    所以有部分将领觉得契丹人来势汹汹,兵力众多,应该小心行事,最好应该将镇州的主力都调去抵抗契丹人,只需留下少量军队用来牵制镇州守军就行。

    这时,前些天刚刚从璐州赶到镇州军中的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开口道:“大王,末将以为此次用兵以快不宜慢,只需以骑兵就够,若是将镇州大军悉数调往定州,不仅迁延日久,而且镇州留守军队不足,会给张处瑾喘息之机。”

    李存勖听了连连点头。

    李嗣昭接着道:“契丹人此次入寇,主要是被王郁所诱惑,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劫掠货财而来的,并不能解救镇州的危难。大王近些年连败梁军,契丹人屡次入侵也被我军击败,大王威振夷、夏,契丹人若是听到大王亲自率军到来,一定士气大挫。”

    “所以这一战以骑兵为主,我军只需锉败其前锋部队,后面的敌军就一定会逃跑,何必动用镇州大军,枉自浪费时间和战机?”

    李存勖听得热血上头,慷慨激昂道:“兄长说得对,帝王的兴起,自有天命,契丹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孤曾用数万军队就平定了太行山以东的广阔地区,如今对付粗鄙的契丹人,若是就要动用镇州的全部军队,那么将来对付吴军还要动用多少军队呢?”

    “孤意已决,就以五千精骑前往,阎将军留下统领大军围攻镇州,切不可给张处瑾喘息之机!”

    众将见他已经下定决心,当即大声应道:“末将遵命。”

    第二天,晋王李存勖从镇州亲自率领五千精骑前往定州救援,同时派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率兵驻扎在狼山以南以牵制契丹人。

    李存勖的果决进兵大大出乎契丹人的预料,对晋军的到来毫无准备;后来晋军与契丹人交战,虽然中间一度遭遇险情,连李存勖都被契丹军队团团围困,差点冲不出敌军包围圈,对晋军奋勇作战,最终还是击溃了契丹人。

    就如同李嗣昭所预料的一般,在契丹前锋被击溃以后,后续的契丹军队果然仓皇而逃,晋军衔尾追击,一直向北追到易州。

    此时正好遇上十几天连续下大雪,平地积雪有几尺厚,契丹军的人马都没有吃的,冻死饿死的人不绝于道。

    面对如此惨败,耶律阿保机举起手指着天,对卢文进道:“老天没有让我到这里来!”此时的他回想起当初出兵时,他的妻子述律后曾经劝阻过他,可惜他没有听从,最终导致如此惨败,一时间深感后悔。

    自此之后,耶律阿保机对卢文进大失所望,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

    而另一方面,李存勖在击败契丹人后,亲自带兵追击。

    契丹人走,晋军也走;契丹人休息,晋军也休息。

    在此期间,李存勖看到契丹人在野外宿营的地方,地上铺的草都是环绕得方方正正的,像编织起来并用剪刀剪过似的,虽然契丹人已经离开这里,但地上铺的草还没有一棵是乱的。

    见此情形,再回想起这次用兵期间所遇到的险情,晋王李存勖也不得不心怀感叹地道:“契丹人执法严格,所以才能这样,这一点中原地区的很多军队都有所不如啊。”

    这些年下来,契丹人的入侵虽然都被击退了,但契丹的实力却是与日俱增,而且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显然契丹军队的纪律性也在不断增强,不再是当初那支乌合之众。

    而严格的纪律正是一支军队强大的根源,契丹人原本就以骑兵为主,若是再有严格的纪律加以约束,将来必定成为中原之大患。

    想到这,李存勖心中大为忧虑。

    ……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在李存勖率军北上定州与契丹人交战时,中原的战局也在发生变化。

    青州城中,淄青观察支使,兼平卢节度副使韩光嗣的家中,书房之内,闪烁的烛光不断跳跃着,让房间里面忽明忽暗。

    “已经联系妥当了吗?不会出什么差错吧?”韩光嗣的脸上充满担忧之色。

    在他的身前肃然站立的是一位年约二十岁的青年,此人面色儒雅,颇有威严,看上去比韩光嗣显得更加沉稳有气度。

    这青年人不是旁人,正是韩光嗣的长子,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韩熙载。

    虽然说历史上的韩熙载更多的是以那幅《韩熙载夜宴图》而闻名,不过他能做到南唐宰相还是有一些能力和才华的。

    韩家作为官宦世家,韩熙载的曾祖父韩钧曾担任太常卿;其祖父韩殷,任侍御史,到了他的父亲韩光嗣这一代则在青州担任平卢节度副使,不过都没什么名气。

    这一次吴军攻打青州,韩熙载原本正与好友颖州人李谷在外面游历,得知青州遭到围攻的消息后,两人便迅速返回青州。

    这个时候颖州早已经落入吴国手中,李谷的父亲在颖州担任官职,后投降吴国,所以李谷勉强也算吴国一方的人;再加上吴国重视文治,对他们这些读书人较为优待,所以李谷、韩熙载二人都心向吴国。

    如今青州被围,二人便想着能否劝说韩光嗣投降吴军,若是能帮助吴军攻破青州,也是一大功劳,对他们将来入仕吴国大有好处。

    于是韩熙载自告奋勇,乘着夜色缒城而入,亲自前往劝降韩光嗣;而李谷则留在吴军军中负责联络。

    正是有两人的帮助,米志诚对城中局势了如指掌,又有韩光嗣答应作为内应,所以他才敢对杨渥夸下海口说,半个月内就能攻下青州。

    而今晚正是约定攻城的时候!

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

    “父亲放心,都已经安排好了,今天晚上举火为号,到时候东城、北城两面城门都会同时打开,放吴军入城。米将军已经保证过,吴军入城之后将会秋毫无犯,他们的军纪极为严整,决不会伤及无辜的。”韩熙载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的道。

    “不会出什么差错吧?”韩光嗣依旧有些忧虑:“若是有什么差错的话,咱们一家老小可就……”

    他一辈子都是庸碌无为,只知道尊奉上面的命令行事,从来没做过什么逾越的事情;像这一次充当吴军的内应,若不是他的长子韩熙载极力主张,他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当然,除了韩熙载的极力主张外,吴军势大,守军士气低落,看不到半点取胜机会,以及王公俨得位不正等,这些也是促使他充当内应的重要原因。

    “父亲,若是真有什么差错出现,现在王公俨早就带着士兵闯进府门来了,怎么可能这么平静呢?而且东城的薛将军和北城的王将军他们的为人父亲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他们答应的事情,就绝无反悔的道理。”韩熙载劝慰道。

    把守东城的薛将军和把手北城的王将军,这两人原本并非王公俨的亲信,不过王公俨起兵之后,鉴于他们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不得不依赖他们守城。

    而且这两人的性情极为好爽,平时都是极重信义之人,与韩光嗣有一定的交情。

    回想起这两人平时的为人,韩光嗣这才稍稍放心下来,不过依旧低头沉思,默然无语。

    见此情形,韩熙载不由得在心中叹气:“原本以为有今日献城之功劳,父亲到了吴国之中必然有一番前途,不过父亲行事太过保守,又素来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只怕将来要让韩家兴旺还是不成。”

    “好在吴国重视文治,吴王善于用人,吴国朝中贤才辈出,如今正是兴盛之时,以我之才能,只要好好表现,将来未必不能得到重用!”韩熙载对自己的才能信心满满。

    ……

    就在父子二人各自想着心思时,府外忽然有喊杀声隐隐传来,听声音显然距离甚远,很可能是从城门处传来的。

    “来了!”韩熙载神情一振,向自家父亲看去,见他脸上露出相识的神情,连忙道:“父亲,咱们上屋顶上去看。”二人连忙命仆人取来梯子,登上屋顶向城外望去,只见北城城门处到处都是火把,攻城的士兵蜂拥般向城内涌入,很快就彻底占领城门。

    而东城这边的进展相对没有那么顺利,有部分守军依旧在抵抗,不过总的来说吴军攻入城内已经是大势所趋,难以挽回了。

    “好!”韩熙载兴奋的挥了挥拳头,一旁韩光嗣的脸色也变得兴奋起来。

    ……

    正如二人所看到的那样,在内应的帮助下,吴军从北城和东城先后攻入城内,城中守军节节败退,大批梁军投降。

    不过王公俨的部分亲信将领依旧率军抵抗,与吴军发生巷战;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城中的战斗才基本结束,残敌不是被肃清就是在绝望中向吴军投降。

    至于王公俨,此人在慌乱之中带着几个心腹退守自己府宅,最终见大势已去,遂将全家老少悉数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至此,青州城落入吴国手中。

    当青州捷报传到郓城来的时候,齐州那边同样有捷报传来,齐州刺史刘遵之最终选择按照当初的约定向吴国投降,他并没有选择去南方担任刺史,而是选择率领麾下将士继续在吴军之中效力。

    所以刘信按照杨渥的命令,将其收编为效义军都指挥使,同时又在郓州降军中挑选部分将士,与刘遵之的麾下合并,凑齐五千人,归属刘遵之指挥。

    至此,山东各地彻底被平定下来,梁军势力完全被消灭。

    而在此之前,被杨渥亲自率领的大军围困在郓城内的董璋也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向吴军投降。

    郓城城外的一场大败,最终逃回城中的守军不过一千余人,而且很多将士为了逃命,纷纷将手上兵器遗弃,再加上城中积蓄钱粮不足,难以长久坚守,可以说若不是杨渥不愿折损将士,真要攻城的话,也能在一天之内将城池拿下。

    董璋甚至郓城难以坚守,所以在逃回城中的当天晚上就尝试突围,结果他带着麾下刚刚出城不久就遭到吴军突袭,大败而归,至此再也不敢轻易出城。

    又过了五六天之后,城中粮草耗尽,将士们纷纷翻越城墙向吴军投降,依旧留在城中的梁军只有不到五百人。

    见此情形,董璋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率领残兵出城投降。

    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