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南国江山 >

第362章

南国江山-第362章

小说: 南国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朱温如此逃命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没过多久,他便感到身体疲乏,最终扑倒床上,再也起不了身。

    冯廷谔这才走上前以剑将其刺中,剑身穿过朱温腹部,拔出来后,连带着肠胃都流出来了,引得在场众人一阵反胃。

    此时朱温尚未断气,在惨嚎声中挣扎了许久,这才最终毙命。

    可怜一代枭雄,威震天下三十年,最终却是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不过当年朱温派人去弑杀唐昭宗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最终的结局也是被人所弑,而且还是被他的亲生儿子所弑。

    这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朱温死后,朱友命人用蚊帐被褥将其尸体包裹起来,就安放在寝室里,秘不发丧,开始筹谋下一步的行动。

    虽说朱温已经死了,但要掌控朝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当初朱温已经下令召博王朱友文前来,准备托付后事;而朱友又被贬斥为莱州刺史,可见朱温传位给朱友文的心意已经十分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突然传出消息说朱温已经死了,而朱友上位了,这其中的猫腻只怕连傻子都瞒不过。

    那些朝中臣子们虽然对朱温传位养子而不是传位亲子感到不满,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接受一个弑君之人,而且还是弑父之人登上皇位。

    所以朱友在兵变之后,立即下令关闭宫城,隔断内外消息。

    不久之后,朱友以朱温的名义下达诏令,遣供奉官丁昭溥飞速赶往东都开封,命均王朱友贞杀掉博王朱友文。

    朱友贞也是朱温的亲生儿子,对于朱温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同样感到不满。

    所以此时接到诏令之后,虽然明知道诏令有问题,但他依旧按照诏令行事,将朱友文杀死。

    乾化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朱温被杀之后的第四天,得到朱友文已死的消息后,朱友感到大局差不多定下来了,这才以朱温的名义下达遗诏。

    “……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权主军国之务。”

    在遗诏中,朱友将弑君的罪行完全推给了已经死去的朱友文,而自己这个真正的主谋,却被描述成了危急中救驾的功臣,并且朱温还在死前命他继位。

    如此一来,在名义上他倒是有了继承皇位的理由。

    可惜的是,朝中文武们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被他欺瞒过去呢?

第五百五十六章议和?

    北方局势的变化如今尚未传到南方来,朱温之死更是被严格保密,连梁国内部知道的都不多,杨渥更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从襄州撤军以后,杨渥并没有直接返回金陵,而是暂时停在了江陵城中,因为蜀主王建派来的使者张格到了。

    张格乃是当初的江淮宣谕使李俨的兄长,前唐朝宰相张浚之子;在张浚被朱温所杀后逃入蜀中,如今得到王建重用,官拜宰相。

    这次张格前来出使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代表王建与吴国议和。

    江陵一战的结果已经让王建意识到自己无法阻止吴国的崛起,更不可能单独依靠蜀国的力量就将江陵夺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与吴国为敌无疑是不明智的,所以王建决定与吴国暂时罢兵停战,改以防守为主。

    听张格说完自己的来意后,杨渥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同时也没有当场拒绝,而是将其打发下去后,召集众将前来商议此事。

    荆南节度使府中,当初高季昌用来议事的厅堂如今稍加改造后就成了临时会场。

    除了留守襄州的柴再用和重伤在身的王茂章外,其他将领基本上都到齐了。

    简单向众将介绍情况后,杨渥问道:“诸位将军,情况便是如此,诸位觉得孤是不是要和王建议和,还请诸位各抒己见!”

    “大王,蜀国与我吴国向来相安无事,但那王建却无故出兵江陵与我军为难,如今兵败之后却又派人来求和。天下岂有如此好事?所以末将以为不能答应议和!”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的却是吕师周。

    杨渥点了点头,不置可否的看向其他将领。

    从本心上讲,杨渥其实是打算接受议和提议的。

    毕竟现在要灭掉蜀国那是不可能的。

    在王建还没死之前,蜀国的实力足以名列当世前列,连燕国和岐国都有所不如,也就是晋国、吴国和梁国这三个大国可以压其一筹。

    但要灭掉蜀国,便是吴国倾尽全力只怕都未必能行。

    别看历史上的后唐灭前蜀一战似乎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成功,但那是因为前蜀后主王衍太过无能,将整个蜀国搞得一团糟;再加上蜀国那些开国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杀,剩下的要么在家养老,要么和王衍不是一条心。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后唐领兵将领郭崇韬指挥得当,这才轻易取得胜利。

    若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在王建还活着的时候,想要灭掉蜀国那就困难了何止百倍?

    从峡州西进蜀中的话,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遍地都是地势险要之处,蜀军只要以少量精兵扼守住要道,就足以阻止吴军入蜀。

    即便吴军能将蜀国拿下,也会元气大伤,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反过来,若是等王建死后,让王衍折腾几年,等到蜀国被折腾得元气大伤之后,再出兵伐蜀就会轻松得多。

    杨渥的算盘打得很好,不过众将却不这么看。

    除了吕师周外,朱虔佑和秦裴等将领同样主张不与蜀国议和;他们觉得蜀军新败,内部必定人心惶惶,吴国应该趁此机会讨伐蜀国,以报蜀军救援江陵的一箭之仇。

    见众将都反对议和,杨渥又看向朱瑾和郭崇韬二人,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意见。

    朱瑾却是在心中寻思开了。

    “看大王这个神情,似乎是倾向于与蜀国议和?”

    他沉吟了一会,这才开口道:“大王,如今眼看着南方除了一个岭南之外,其余地区已经一统了。在消灭刘后,接下来到底是该休养生息等待北伐时机的到来,还是应该趁着晋梁对峙的时机将蜀国消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大王打算休养生息,直接等待北伐时机的到来,那就和蜀国议和;反之,则不要议和!”

    杨渥听了顿时面露喜色,接着问道:“那么将军以为孤应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还是应该先将蜀国消灭?”

    朱瑾笑道:“大王,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蜀国有山川之险,又兼兵多将广,而且王建也不是什么好惹的,所以末将以为,暂时还不是消灭蜀国的时机,不妨等过上几年,等王建死了之后再做打算!”

    杨渥笑着点了点头,虽然没有直言赞同,但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众将听了后也若有所思,反对议和的声音也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

    的确,王建的年纪比朱温还要大上几岁,连朱温如今都到了病重将死的时候,王建又能活多久?

    一旦王建死去,众将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王衍会将前蜀弄得那般乌烟瘴气,但他们却能肯定蜀国的实力将比王建时代要衰落许多。

    更何况,吴军固然难以攻入蜀国,但蜀国同样难以攻入荆襄,更难以对吴国造成什么重大威胁。

    既然如此,那吴国还不如坐等北伐时机的到来,同时也是坐等王建病死。

    等到北伐成功,吴国的实力必然大涨;而那时候王建应该也死去多年,蜀国的实力必然会下降许多,那时候再伐蜀国必然容易许多。

    此外,在杨渥的心中还有另一个担忧,那就是如何保证不出现另一个孟知祥。

    历史上后唐消灭前蜀后,郭崇韬随即就被杀,后唐以孟知祥出任新的西川节度使。

    不过后唐李存勖不久之后又死于内乱,后唐虽然经过明宗李嗣源的治理,一度出现兴盛,但孟知祥却再次在蜀中割据,从而建立了后蜀。

    如果吴国在北伐之前就将前蜀消灭的话,且不说如何消灭前蜀,以及消灭前蜀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便是消灭了前蜀,又该如何保证蜀地不出新的乱子?

    若是在蜀中驻军过多的话,一来会牵制大量吴军,不利于北伐;二来那么多的吴军驻守在蜀地,若是那些领兵将领生出异心,仗着天高皇帝远,再次在蜀地拉起割据大旗,到时候谁能将其制服?

    而若是在蜀地驻军过少的话,蜀中当地的势力说不定就会群情而起,若是再出现一个强力人物出头领导,那就是历史上南唐消灭楚国和闽国的翻版:虽然消灭了当地政权,却不能守住当地,最终被当地势力赶出来。

    所以不管是多驻军还是少驻军,都有着较大的风险。

    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北伐成功之后,到时候吴国的大势已成,有了统一天下的气象,再发兵伐蜀的话,当地势力就不敢轻易乱动,吴国派去的领兵将领也不敢生出异心。

    否则他们就将面临整个吴国的绝对实力的碾压。

    理清楚了这些条理后,杨渥自然更加不会选择现在就伐蜀,在吞并岭南之后,等待时机北伐中原这才是吴国最好的选择。

    经过朱瑾的一番话,众将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开始倾向于与蜀国议和。

    然而就在这时候,郭崇韬站出来道:“大王,臣以为此时不应该与蜀国议和!”

    杨渥顿时楞了一下,众将脸上同样露出惊讶之色。

    “郭参军难道觉得孤应该在北伐之前就先消灭蜀国吗?”杨渥有些惊讶的问道。

    郭崇韬道:“并非如此,臣的主张同样是先北伐,等北伐成功之后再寻机伐蜀,这个总体策略臣并没有意见。不过臣以为与蜀国议和却是没有必要。”

    杨渥皱眉沉吟,过了片刻才问道:“郭参军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国的手来练兵吗?”

    除了借助蜀军之手来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时机的那几年里,吴军因为长久没有经过战事考验而腐化外,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与蜀国议和。

    既然不打算现在就消灭蜀国,那么一些小打小闹的战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若是为了防备蜀军东出荆襄,或者为将来伐蜀寻找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的话,有峡州在,基本就能达到这些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并没有与蜀军继续交战的理由,除非是想要借助蜀军之手来练兵。

    但要练兵的话,也没必要非要盯着蜀军,其他势力同样可以用来练兵。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战争磨炼,当初吴国建国时,禁军曾经一度大肆扩张,短短时间内禁军的规模就扩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禁军的战力下降,新兵过多。

    所以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渥有意识的将各军分批送到战场上去接受实战的磨炼。

    经过这几年的战事考验,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将士基本上都上过战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再加上军校之中培养的学员源源不断的进入禁军,在基层上吴军的实力已经有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实战练兵的需求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杨渥面带疑惑的看向郭崇韬,众将脸上同样面带疑问。

    郭崇韬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钦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么打算,不妨详细说说看!”杨渥接着问道。

    郭崇韬神色肃然,郑重问道:“敢问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话,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

    若要北伐中原,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这个问题不仅是郭崇韬在关注,杨渥还有其他将领同样极为关注。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一点自然是参考历史上的其他几次北伐。

    要说北伐,在吴国之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的祖逖、桓温以及刘裕这三人的北伐最为出名。

    其中祖逖北伐的兵力并不多,初期不过是私自招募的几千北方人;后来名望大了后,得到东晋朝廷的支持,这才有了数万大军北伐。

    不过祖逖北伐取得的成果并不多,再加上朝廷内部倾轧掣肘,使得祖逖北伐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而桓温北伐的声势比之祖逖北伐要大得多。

    毕竟桓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控了东晋朝廷,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后面作为支撑,还有北府兵这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再加上当时北方正好陷入大乱,所以桓温北伐不管是兵力、声势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比祖逖北伐要大。

    但桓温北伐的兵力实际上也不多主力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