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八次奇妙人生-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不定这三周不通电话,女儿还觉得格外轻松呢!
陈爱萍非常生气,她转发了关于“辛辛苦苦生了孩子,孩子每年只能回来几天”、“母爱如海,孩子永远不可能有同等量的反馈”之类的好几篇自怨自艾,切合老父母的哀怨的文章给女儿。
女儿没回,好像没看到一样。
陈爱萍更生气了,她只好自己先打电话过去。
女儿接了电话,笑嘻嘻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也关心她,问她在家怎么样,身体怎么样。
陈爱萍觉得自己的怨气好似一拳打在棉花里。
她抱怨女儿不孝顺,对她不好。
女儿很尴尬,说她并不是不孝顺,她只是工作太忙了,而且不知道该说什么。
女儿竟然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
陈爱萍觉得沮丧极了,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个笑话。
为了掩饰自己的沮丧,她质问女儿到底在忙什么。
女儿就开始抱怨,她如何天天加班,老板如何难伺候,她累得天昏地暗……
陈爱萍就老生长谈:“……我说让你考研吧,你不考,硕士毕业就能找好点的工作了,不行出国读也行啊!”
女儿就无语状,不想跟她谈了。
陈爱萍又开始数落她:“……你也不小了,要为将来考虑,现在的工作是个私企,又忙又累工资又低,还不稳定,没前途,你趁着现在还不到三十岁,考个公务员吧!”
“妈……我挺喜欢现在的工作的,公务员不适合我!”
“有什么好适合的?”陈爱萍说,“你以后就知道了,还是体制内的工作好,稳定,压力小,体面,将来退休工资也高一点,找男朋友也更拿得出手。你啊,你真的不小了,该考虑终身大事了……”
陈爱萍念叨了几次之后,女儿就更不爱接她电话了。
打三四次才接一次。
陈爱萍日益伤心。
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给女儿一点劝告并不为过。
她既没有强制去让女儿相亲,也没有真的干涉她的工作生活。
要说她唠叨,她也没有过分唠叨,她五六天乃至十天才给女儿打一次电话,每次也不过聊一二十分钟。
为什么女儿就这么冷淡,这么不耐烦呢?
虽然受过不错的教育,陈爱萍有时候也不免慨叹:“儿女果然都是债啊!”
她有时候,会跟她妹妹通电话时抱怨一下女儿。
妹妹就自告奋勇说:“我来跟外甥女聊聊,她从小跟我这个姨妈聊得来。”
过了一阵子,妹妹跟她说:“我跟外甥女聊过了,我跟她说了你以前养大她多么不容易,为她付出了多少,现在单身一人,有多寂寞冷清……”
这些正是陈爱萍想告诉女儿,又觉得不方便自己说的,她觉得妹妹都说到她心坎里了。
她于是有点不好意思,又满怀希望地问妹妹:“她说什么?”
“她没多说,就说知道了。姐啊,你放宽心,外甥女不是那种没良心的孩子,她从小就重感情,也孝顺,我不信她会不管你……”
陈爱萍怅然若失。
她说:“我其实不用她管,我有存款也有退休工资,将来老了,我也想好了,我住养老院去……”
从那时候起,她就总对女儿有意无意说这些话,说将来不用她管,自己要去住养老院。
听到女儿说不行时,她心里就很开心,却还是装作自己一定要住养老院:“……唉,妈妈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你将来要有自己的小家,有丈夫有孩子,你真的不一定有时间精力管我,就算你有时间了,我们也不一定能住到一起去……现在养老院也挺好的,我觉得还是住养老院吧。”
女儿只是说“不行”,却并没有如她所愿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陈爱萍有点失望。
更失望的是,好像就是从这两件事后,她更加不愿意给她打电话,和接她的电话了。
陈爱萍觉得她和女儿已经快要冷淡成陌生人了。
这让她既伤心,又不安,又愤怒。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给女儿打电话时,越来越小心翼翼,甚至会事先仔细想好自己要说什么话,打好腹稿,才打电话。
而因为女儿总是不接电话,她也越来越多去发微*信跟她说话,这是真正的无奈之举。
意识到这些,她当然只会更伤心更愤怒……
此时此刻,陈爱萍独自面对着这么多的相册,发了会儿呆,长长地叹了口气。
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把简简单单的事情处理得那么难……
她再次环顾除了她以外空无一人的屋子,觉得安静得让她简直想要窒息。
她想去打开电视,放点声音出来,又觉得吵。
似乎什么都懒得去做。
陈爱萍捂住了脸。
……
过了会儿,她拿出手机,把相册里自己最喜欢的几张女儿小时候的照片,也有她们母女合照的照片拍了下来,发给女儿。
“在家里收拾老照片,发现了几张拍得还好的。发给你看看。”
过了没多久,女儿发了个笑脸过来,说:“好可爱啊,我要保存起来,我小时候长得真可爱,妈妈也好漂亮好有气质……”
看女儿回得积极,陈爱萍欢喜起来,又发微*信给她说:“你这两天还好吗?又加班了吗?早点辞职考公务员吧,好好找个男朋友,晚上我给你打电话。”
结果女儿又不回了。
陈爱萍等啊等,等了好久也没等到女儿的回复。
她只好去买菜,回来做饭,自己一个人吃完饭,睡了一个小时午觉,女儿还是没回。
她气得发抖,又失望到极点,恨不得打电话去骂她。
可她知道这时候是女儿上班的时间,不该打扰她,只好忍住。
她默默看了会书,又看了会电视,天就黑了。
吃完中午剩下的饭菜,她又无所事事了。
算了,晚上去跳广场舞好了。
虽然她根本不喜欢跳什么广场舞,也不肯承认自己是大妈,但是,广场舞至少还能遇到几个熟悉的人,聊聊天,不那么寂寞……
第二百二十二章 思考
当李如洗发现自己成为陈爱萍时,她很难受。
陈爱萍负面的情感实在太多了,寂寞、凄清、绝望、悲伤、怅惘……对孩子的失望,对衰老和死亡隐隐的恐惧,对丈夫的怀念……让她有一种被痛苦淹没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瞬间的剧烈痛楚,而是一种沉浸的、腌渍的、绵绵入骨、无法剔除的感觉。
她好像被腌在痛苦的缸里的一棵白菜,那些所有的难过,无所不在的,挥之不去,把她从头浸泡到尾,一直深入她每一寸皮肤,血肉和骨髓。
生活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李如洗觉得,陈爱萍可能很快就会生病了。
她想起自己曾经梦到过的那个跳楼的少年,这个梦给她的感觉有些类似。
苦痛和困难来源于内心深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梦面临的困境比那个少年的梦要理性、好梳理,但从另一意义来说,其实这个梦比那个梦还要难解决。
青春期的痛苦是混乱的,莫名的,难以名状难以言说的……要找到一个核心,让他认识到生的美好和价值,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年轻人又是懵懂而冲动的,血是热的,生来就带着生命的力量,要找几个方面刺激这种热血,令其留恋生,却也不是做不到。
少年是易于改变的,乐于接受和学习的。
但五十六岁的陈爱萍早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习惯和生活方式,她是很难改变的。
一个受过教育的五六十岁的人,是很不好糊弄的。
……
李如洗仔仔细细地观摩了陈爱萍的心灵困境。
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没有人能解决。
人皆好生而恶死,可惜,随便是谁,终究也难逃一死。
如果没有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又哪来这个地球上的诸多宗教呢?
李如洗总不能让陈爱萍去信佛吧?
所以这个问题,她解决不了。
陈爱萍怀恋自己死去的丈夫,这种悲伤同样来自于死亡,别离,正是所谓的“爱别离”之苦……这,她当然同样无法解决。
好在,这两样虽然是她痛苦的底色,但却不是核心问题。
在李如洗看来,这位陈阿姨最大的两个具体的痛苦:一个是孤独寂寞,百无聊赖;一个是和女儿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其实好解决。
陈爱萍年龄还不大,还不到六十岁,可以说,身体还是挺强健的时候,精力也挺充沛,这种状态,再延续十年,十几年,在七十岁之前都还不成问题。
那么,完全可以再去私立学校或者培训学校工作个十年啊!
人一忙起来,就没那么多时间去伤春悲秋,孤独寂寞了……
再不然,还可以去旅游。趁着现在退休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再不把全世界各地转一遍要什么时候转?
这两者结合也可以啊……
此外还可以写写教辅书,别让自己那么多年的经验白费了。
或者写写教育方面的书也可以……
亲朋好友,老同学,也可以多多联络起来了。
孩子上大学和刚退休不是同学会的两个高峰期吗?
之前的二十年一直在窝里育雏,还要顾着搭窝,顾不上自己的朋友,现在正可以继续友情!
等过了七十岁,精力不那么充沛了,那就看看书,上上老年大学……广场舞如果跳不动了,可以打打太极拳,做做园艺,养只宠物……
一个人,不能把生命的重心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否则定然是可悲的。
不管那人是自己的爱人还是自己的孩子。
就像一棵植物,若是重心不在自己的枝干上,而在旁边插着的辅助棍上,一旦那根棍子抽走,便只能倒了。
何况棍子也会觉得累啊!
陈爱萍首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真正为了自己而活。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是很有利于解决第二个问题的。
因为那根棍子感受到不堪重负的压力,也是母女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陈爱萍最在意的。
而在李如洗看来,陈爱萍和她女儿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确实是陈爱萍自己的问题。
在李如洗成为陈爱萍之后,陈爱萍所有的记忆和情感她都了如指掌,自然也非常清楚她和她女儿之间发生的事情。
陈爱萍是一个好妈妈,这一点毋庸置疑。
她对女儿关心备至,无私付出,爱的深厚和真诚程度,和李妈妈对李如洗的爱无异。
其实,李妈妈也有唠唠叨叨的时候,也有说别人家孩子比她好的时候,也有不放心她,给她各种提建议的时候。
李如洗觉得,子女自己内心如果强大,包容妈妈这些有时候其实挺伤人,至少是不中听的小唠叨是不难的。
但陈爱萍的女儿却未必强大,至少,她现在恐怕并不处于强大的时期。
其实,子女在外,谁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如果生活中没什么喜,甚至只有忧,那确实会不知道该跟母亲说什么。
生活本身已经够累了,还要去向妈妈强颜欢笑……
至少,得让她能把日子过得略微顺当起来,才能做得到。
可惜,陈爱萍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她只是一味想女儿不贴心,女儿不孝顺,女儿大了,翅膀硬了,女儿以前没听她的,所以导致现在不如意,而要改变目前困境的唯一途径,是照着她的建议去做……
她没有去仔细了解女儿现在面临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在李如洗看来很正常的交流,对许多中国上一辈的爸爸妈妈来说,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之前二十年的育儿过程中,陈爱萍,和很多那时期的爸爸妈妈一样,已经习惯性认为女儿的很多看法是幼稚的,不可取的,而自己的建议才是真知灼见。
其实,陈爱萍以前也有过问女儿的困难和打算的时候:但是问困难的时候,她女儿报喜不报忧,说没什么困难,钱也够用,她就算了;问打算的时候,女儿刚说了一点,就被她认为不靠谱,给直接否定了。
这之后,她就陷入到现在的情况里了。
越是寂寞、想女儿,她就越多打电话。
如果她女儿混得很不如意,很窘迫,本身生活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又不愿意让妈妈知道她的状态,那么,接到陈爱萍这样总是带有指责意味的电话,对她的心理负担是很重的。
所以,才会选择逃避。
而得不到爱的回馈的陈爱萍,就直接陷入到对女儿的失望和伤心中去了,她的每一次电话,就带了更多或明显或隐晦的指责。
于是女儿就更想逃避。
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造成了。
而要解决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因为陈爱萍的女儿已经不信任妈妈了。
不信任她会心平气和不带偏见地跟她谈。
陈爱萍也曾许多次作出委婉的语气来跟女儿循循善诱的交谈,但一旦谈起来,就免不了带出点指责或指导的意思来,多次下来,她女儿已经相当敏感。
李如洗得另外想法子才行。
第二百二十三章 说走就走
李如洗想来想去,没有给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