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最后一位大少爷 >

第45章

最后一位大少爷-第45章

小说: 最后一位大少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还是花妹儿最先反应过来,闪着一对大睫毛,直接凑朱学休的脸前,只有只有几公分,嘴里问着他。“学休仔(多音字,这里读zi,)你认为我们配吗?”
  花妹儿满脸笑容,灿如春花,朱学休如遭雷击,忍不住的抬头再看,再看看面前的花妹儿。
  然而,朱学休只是一看,然后就面色大变。
  “不配,你们不配!”
  朱学休口沫唾钉,言之凿凿。“我花妹儿姑姐天香国色、花容月貌,简直就是天仙下凡,流石坑那姓方的那里配的上。”
  “他想娶你,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根本够不着!”
  朱学休说了一大通。
  听到他说话,花妹儿先是一愣,正在发怒,又听到了第二句,马上就月牙儿变弯,嘴巴往上翘,哪个妹子不喜欢别人说她长的漂亮?
  然而——
  眉毛还没弯起来,朱学休又吐出了第三句,登时把花妹儿气得七窍生烟,眉飞往上扬。
  “呸!”
  花妹儿怒目圆睁,冲着朱学休侧边的稻草垛吐口水,根本不管朱学休在使劲的打眼色,两手叉腰、跳着脚站在朱学休面前,嘴里大声反驳,道:“他是癞蛤蟆,我是白天鹅,够不着?……那我飞也得飞下来让他够得着!”
  这话一出,朱学休面色如土,再也不忍,直接闭上了双眼,末了,还拿手盖住。
  “你敢!”
  “有本事你飞下来给我看看,看看到底是不是翅膀硬了?”
  花妹儿话音刚落,背后就传来了他人的说话声音,怒气冲天,一股寒气迫面而来。
  原来却是花妹儿的母亲见女儿许久不归,心里放不下,所以从横门(也就是侧门)里出来,准备看看女儿是否平安。
  结果一出门,冷不丁听到的是这么一句话,顿时把她气得三佛出世、七窍生烟。
  说话间,花妹儿母亲更是不知从哪弄到一张篾片,拿着手里,对着花妹儿喊。“飞,你还想飞?看我不打死你!”
  “你还要脸么,一点面皮都木有!”
  “别跑!”
  母亲怒气冲冲,直接向前冲,刚才还威风凛凛的花妹儿看见,顿时心惊肉跳、胆颤心寒,只是几个纵落,就不见了踪迹,消失的无影无踪。
  花妹儿张大着手,一身白衣裳,跑的飞快,跑起来还真像个白天鹅。
  朱学休看见,哈哈大笑。
  “哈哈……!”
  朱学休不想笑,但是忍不住,笑了几声,想到花妹儿的母亲还在身边,赶紧抿着嘴上前。
  “四婆婆,消消气……”
  好说歹说,朱学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四老佛爷劝住了,给花妹儿留了一道门,好让她晚点再回来。
  过后,朱学休回到了自己家里,主院。
  ()


第66章 大雪封天,门里门外
  花妹儿当天夜里,什么时候回的家,回家之后,一家人有没有又吵架,她们到底谁说服了谁,谁又做了让步?
  朱学休不知道。
  进入农历十一月之后,天气变得怪,不再如往年一样干燥,三天两头下雨,阴阴的天。许多将番薯切片,或者是刨成片,想晒番薯干的乡亲们,赶了个正着,未晒透的番薯干上长毛,青的、白的,都有。
  没有办法,为了不让番薯干霉变,光裕堂的各家各户不停的烧火,架起锅灶三天两头的将开始长毛的番薯干回炉,蒸过,这样可以杀菌、去霉。
  只是老天不开眼,这样的天气一连就是一个多月了,直到腊月,还是难得连续有几天放晴,翻来覆去爱蒸煮的番薯干绝大多数倒进了喂猪槽,让猪享了口福。
  过了十五,年味渐浓,但老天就是不肯放晴,反而开始下起了雪,先是绿豆一般大小的撒在地面,接着是白毛大雪。
  一天一夜。
  白雪盖的满山遍野,一脚踩上去,脚踝子都看不见,足足有四五寸厚,仙霞贯一二十年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北方人过冬,靠的是炕,靠的是暖气,南方人过冬,靠的是天气,靠的是一身正气。堆雪人、打雪仗,那是北方才有的故事,南方的雪化的快,一个雪人没堆完,说不定雪就化在了手里面,如果你在雪地里打滚,那不是有情趣,而是在发癫,只要你滚两圈,绝对是从里湿到外。
  下雪冷,化雪更冷。南方没有炕,也没有地暖,只能坐在屋里,冷的脚趾头都痛,但是谁也不愿意出门,一家人拿着火笼,簇着火盆,坐在屋里面。
  小孩子一般都是在床铺打滚、翻来覆去,或者是静静的听着父亲讲故事,而女人一般就坐在旁边织毛线、纳鞋垫,也有人会刺绣,屋里暖融融。
  火笼是一种器具,取暖用的,外壳用竹篾片编织而成,里面装着一个大点的陶碗,装上木炭、柴火,就能取暖。火盆,就是直接拿个不易燃的铁锅、铁盆,装上木炭。
  木炭未必就是买的,多半都是自己家的做饭烧柴火剩下的,要不就是特是烧的火盆,以柴枝为主,灭了明火、弄暗,就装在盆里放着。
  火笼有个手柄,可以提在手里,可以踩在脚下,也可以放在被窝里,只是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把它打翻了,否则必定烧了你的铺盖,十分的危险。
  一家人聚在一起取暖、讲故事,当然是温馨,但邦兴公和朱学休这没福分,两个人不分白天黑夜,满世界的跑,检查、看,看看有没有族里的房屋会倒塌、出现危险,忙的脚不着地。
  仙霞贯人建房很实在,绝多没有什么空心砖、豆腐渣工程,哪怕是牛栏、猪栏,没有瓦了,屋顶上盖的是稻草,但屋顶上的梁肯定是实木,不会用竹子在上面糊弄,哪怕是赣南之地,漫山遍野的竹子,连河岸上长的密密麻麻。
  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屋顶上积雪太多会引起房屋倒塌的问题,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老旧的房子,墙体没刷,被风雨侵蚀后的泥砖会不会被冻的爆裂,因此出现险情。
  私人的房子不用太担心,各家各户自己心里有底,最主要的公用房和族产。
  下雪、阴天,阴天、下雪,天气反反复复,在外忙,没得安生,回到家里,也一样没法安生,前院里,尽是前来寻找帮助的乡亲们。
  情况就如邦兴公当初所预料的一模一样,收过晚稻后,终于有人忍不住的开始动手,许多失去土地,或即将失去土地的人来到了主院。
  先是站着,晓得邦兴公不在家,也不进屋,直接在前院子某个角落猫着,天寒地冻,张缩成一团,不停的跺脚,再过两天,邦兴公还是不出现,开始就不顾地面潮湿,直接跪在门外,磕头、求情。
  “邦兴公,帮帮我吧!”
  “我家田马上就要没了!”
  门外面在喊,屋里头坐着。门外的老表喊的凄苦连连,隔着几道墙,门里的邦兴公祖孙就在书房里面。
  邦兴公坐在大师椅上一动不动,手里拿着水烟筒。朱学休刚刚从外面回来,衣裤鞋袜全湿了,凳子上坐着。朱学休坐在凳子上,把腿上的进了些许雪水的胶皮鞋脱下,伸出脚,把它伸到火盆上面烤着。
  炭盆是用破铁锅做的,下面、四周粗粗的钉了几块木板围着,不让它打转,炭盆上方空着,没有任何阻挡和防护措施。
  袜子是布袜,直筒袜子,仙霞贯称之为竹筒袜,说的是它像竹筒子一样笔直,只在入口开了个叉,这样便于把脚穿进去。袜身和袜口没有松紧带,只是缝有两条细长的带子,穿住的时候用来系紧,防止袜子滑落。
  朱学休先是带着袜子烤了一会,感觉暖和了,然后才解开带子,把袜子脱了,打着赤脚再烤过,最后才是伸出手,烤着。
  邦兴公一脸平静的看着孙子在身边烤火,一会儿烤手,一会儿又烤脚,后面又把外套脱下来,接着烤,一股袜子穿过的脚丫子味道,混合着湿气,在空气里弥漫。
  书房里烤着炭盘、暖意洋洋,屋门外是漫天飞雪、冰天雪地。
  “转去吧,转去吧!”
  邦兴公不肯露面,家里只能让老曾出头,在前院里招待,和劝着前来主院的乡亲们,让他们离去,回到自己的家里,免得他们长时间在前院的冰天雪地里冻坏了身体。
  “都转去、转去吧,转去自家屋里呆着,天寒地冻的跪在这里,伤身体。”
  “要不,进厅里坐着也行。”
  老曾苦口婆心的劝着,手指着主院的前厅,邦兴公一般都在这里会客。
  乡亲们一连来了好几天,邦兴公始终不露面,其意义不言而喻。管家老曾跟了邦兴公很多年,很清楚当家主子的立场。
  他嘴里不停的喊着、劝着,让屋外的乡亲们回家,看到冻的不成样、又不肯进到前厅取暖的,还得主动送上一杯热茶,给对方暖暖身体。要是带了小孩来的,到了饭点上,还得装几碗饭,夹上热菜,端出来、送出去,给几位小孩子先吃着。
  至于家里大人、长辈,老曾没有动作。他们肯定是饿着,就算真的端出来请这些人吃,对方也不肯接。
  前院里来了好几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女都有,老曾忙的脚不沾地。
  “唉……,都难!”
  老曾心里暗叹。
  普通老百姓难,有钱人家里也难;当主人难,当下人也难,快过年了也不省心,厅里好好茶热水的供着,还放着炭盆,但乡亲们就是不愿意,非要跪在门口的雪地里,让他为难。
  乡亲们带来的小孩子,怎么劝都不听,实在冻得受不了,才会进到前厅,在火盆边烤一烤,热了,又出门,重新站在父母或家长身边。
  “曾管家,麻烦你,……麻烦你帮我传一声吧。……告诉邦兴公,就说我在这跪一整天了,希望他能帮帮我。”
  “他再不帮我,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过了年,田就成别人的了。”
  “求求你!”
  领头跪在地上的是一位中年的老表,一脸苦样,哀求着老曾,嘴里说道:“好几天了,邦兴公总不露面,他肯定是在屋里面,不愿意见我。……”
  “但是……,但是我真的没法过了啊。呜呜……”
  “呜呜……”
  五大三粗的汉子,哭的狼狈,旁边站着的是他的家人,是几个孩子。他的妻子估计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没有跟着一起来。
  老曾听见,只能摇头。
  “你都晓得老爷子在家里,不愿帮你,那你还跪在这里做什么?作贱自己么?”
  老曾劝着老表,嘴里唉声叹气。“起来吧,转去,好好在家里呆着,这地上凉,要是冻坏了,伤身体。”
  “唉……,老爷子已经不是乡长了,这事他不好管,也管不了。”
  老曾用心劝着,手上用力,试图把对方从地上搀起。
  那位老表听到老曾这样说,想想,觉得有道理,不好意思再跪在地上,只能从地上爬起来,张着苦脸,带着几个孩子转身走进了风雪里。
  看到领头地走了,就此离去,老曾赶紧再接再砺,接连又劝走几个。“转吧,转吧,都转回家里呆着。”
  邦兴公祖孙两个在小书房里,将门外的动静听的一清二楚。
  仙霞贯几万人,不是每个人,或者是每家每房都对不住邦兴公,或者是对不住光裕堂,反对的虽多,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无辜者,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朱学休一边烤着手,一边听着屋外面说话,许久都听到没动静了,才开始慢慢琢磨。
  “真不管?”朱学休偏着头,问着阿公。
  “不管。”
  邦兴公摇了摇头,嘴里说道:“管不了,也不好管。”
  “咕咕咕……,咕咕咕……。”
  邦兴公说完,就抽上了水烟筒。
  屋里呆着,怕影响外面,他已经半天没有抽烟。
  抽过,才又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说的断断续续。“再管下去,……别人说不定就会直接冲我们来。”
  邦兴公抽水烟,朱学休经常帮着点,但是这回没有。他静静的坐着,安静的听着阿公说话,沉着脸,目无焦距,不知在想着什么。
  邦兴公解释后,嘴里再也不多话,呼噜呼噜的抽着手里的水烟筒。
  “咕咕咕……”
  “咕咕咕……”
  ()


第67章 大恩不言谢(明天上架了)
  马上就到了月底,眼看着还有几天就要过年,邦兴公不在家里呆着,反而出了门。
  朱学休有位姑婆,也就是爷爷的姐妹,比邦兴公小几岁,家里酿了一缸红酒,所以托人捎信来,希望邦兴公这位哥哥去坐几天。
  这里的说的红酒,并不是指真正的红酒,比如葡萄酒之类的,而是农村酿米酒时,酿出来以后,那酒糟的颜色见红,与原本的米黄色不一样,所以称之为红酒。
  在仙霞贯周边,家里要是酿出了红酒,就表示来年家里风调雨顺,样样平安,是个好兆头,所以朱学休的姑婆请邦兴公过去品尝,小住几日。
  年后忙,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