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我不求仙 >

第36章

我不求仙-第36章

小说: 我不求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蠹叶妓闪丝谄凑庋樱亓Ω媚芩忱苫睢

    郭大路正在回忆――回忆央视农业频道的致富栏目。说到这农业频道,又是当年在孤儿院受到的特殊教育之一,孤儿院的院长认为,孩子们今后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有一技榜身,而且必须是见效快投资少的实用技能,所以院长天天在孤儿院的电视上放央视农业频道。

    当别的孩子在看喜羊羊和灰太狼时,郭大路却看了一脑门子的农村致富金点子,这里面,就有什么蚯蚓养殖、蝎子养殖等技术。

    郭大路活学活用,向大妞、二妞、三妞讲解着:“这地龙啊,喜欢潮湿的环境,你们要在土床上盖一层稻草,天天浇一次水,水量要多少多呢――用手握一把土,一捏,水从指缝里滴下来,这样就够了。还有,这地龙啊,喜欢热的环境,20度到30度是最适合的繁殖温度――嗯,20度到30度是多少?糟糕,我手里没有温度计,没法给你们精确的温度标准,不过,现在正好是夏季,咱们草棚里晒不到阳光,一至于过热,现在这个温度差不多。如果是到冬天,可以添个火盆,只要温度控制得好,这地龙一年四季都能生殖。这地龙差不多两个月就能生一堆卵,每个卵能孵化出七八条小地龙。很快,咱们村里的鸡鸭就有源源不绝的饲料了。地龙可是高蛋白,鸡鸭吃了不仅长得快,长得壮,还能增强免疫力,不容易得瘟病。对了,这地龙晒干了还能当药材,卖到药铺里,又能发笔小财。”

    大妞、二妞、三妞听着郭大路的指点,个个把头点得象小鸡啄米一样。

    郭大路把自己能回想起来的关于养殖蚯蚓的一应细节交待后,就匆匆离去了,这蚯蚓养殖并不是什么难度很大的高科技,大妞她们这些女孩子完全能干好。--------------------------------------------------------------感谢伟厷孒ˊ、幽圣天使的打赏。新书上传满一个月了,15万字,谢谢新老书友的捧场。总点击200多,推荐也是200多,和人家新书几万字就十多万的点击量比,真是没脸见人啊,不过大家放心,毛豆写书是很认真的,一定会努力写下去的。(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十三章 地龙养殖(四)

    (全本小说网,。)

    大妞送走郭大路后,再次带着女孩子们准备去挖更多的地龙,多弄几个土床――以后村里养的鸡鸭只会越来越多,这地龙可少不了。

    二妞边收拾装地龙的竹筒边嘀咕着:“郭大哥难道真是无所不知,居然连养地龙的法子都知道,还说得头头是道的。姐,我听说浩哥儿、傻大个他们每天夜里都会跑到郭大哥家里,听他上课,要不,咱们也去听听?”

    大妞也知道郭大路上课一事,其实,郭大路并不是有心给浩哥儿等孩子们讲课,只是他无意中用到了简体字、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等,引起了浩哥儿等人极大的好奇,稍一使用,就发现了这些东西的好处,郭大路禁不住浩哥儿缠着说想学,就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教浩哥儿、傻大个等人学学。

    尤其是草纸问世后,郭大路挑了一些制作好的草纸当纸,以炭为笔,教孩子们习字,练拼音,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这样新奇有效的教育方法,很快就被迷住了,如今在郭家小院里,晚上学习的男孩子们越来越多。

    大妞迟疑道:“那些东西都是郭大哥的不传之技,他教男孩子们,那是因为浩哥儿等人已经认他为师,浩哥儿他们今后可以凭着这学来的本事建功立业,可我们女孩子学来做什么?象我这样,能认得几个字,写上几笔记个帐,就已经足够了。”

    二妞有点不服气:“男孩子们学得,为什么我们女孩子不能学,难道我还不如傻大个?”

    大妞劝道:“郭大哥如今事忙,天天脚不沾地的,咱们就不要打扰他了,二妞,你真想习字,我在家教你就是了。”

    二妞一脸不快,但也知道郭大路如今的确忙,只得点头应了,但私底下却转着灵动的眼珠子,不知在想什么。

    郭大路回到家,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拉过一叠纸,这纸是他请周木匠特意为自己制作的,不同于草纸和宣纸,原料上多用木浆,更为厚实坚硬,色如雪白,这纸一造出来,周木匠就给取了个名,叫“雪浪纸”,只不过,他又摇头叹息,说这纸没法用,因为这样厚实挺括的纸,不适合毛笔书写。

    郭大路才不会用毛笔在这雪浪纸上写呢,他摊开一张雪浪纸,取过一枝铅笔――没错,就是铅笔。郭大路将炭粉和黄泥和在一起,捏成小棒,然后烘干,又请周木匠截取短木,修成六棱形,中间剖开,挖出细槽,将晒干的炭棒塞进去,再用鱼胶将木棒粘上,这就成了一支铅笔了。

    这样的铅笔,郭大路做了一大盒,此时取过铅笔,用小刀削了削笔尖,在雪浪纸上,一笔一划写起来:“人之初,性本善――”

    郭大路写的,正是《三字经》。

    郭大路教浩哥儿等孩子们习字时,曾经打听过他们以前学过的字文,了解到在大李朝,并没有专门给儿童启蒙用的专门读本,城里书堂的夫子们,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反正学生如果学不会,就一顿竹板打在手心上。

    郭大路立刻就想到,给浩哥儿等孩子们编一本启蒙教材,他都不用多想,直接就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打听得清楚,这样的文本从来没在大李朝出现过。

    这其中,郭大路最熟悉的就是《三字经》,因为他穿越以前所在的甬城市,就是《三字经》诞生之地,是宋朝人王应麟所著,近年来国学盛行,许多学校将《三字经》等引入了课外阅读文本,郭大路也看过《三字经》,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这一次郭大路首次当“文抄公”,继承众多穿越客伟大的抄袭大业,第一本书就抄到了《三字经》头上,其实他也可以抄《百家姓》,但是问题是他至今不知道当今皇帝老儿姓什么,如果《百家姓》的第一位不把皇帝老儿的姓放上面,那自己就真的是作死了――《百家姓》成书于宋朝,所以赵官儿的赵姓排在了第一,否则的话,真以中华姓氏来源排名,怎么也轮不到赵家人。

    郭大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着《三字经》,同时用上了标点符号,写完后,更是在每个字上面标上了拼音。

    说实话,是不是将拼音引入这个穿越的大李朝,郭大路是迟疑了好久的。

    拼音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帮助孩子们初学文字,这可比古中国的反切等注音方式好用多了,但问题是,古音不同与现音,21世纪的中国普通话,也不同于郭大路现在穿越的大李朝的口音。

    如果完全以普通话的语音来给大李朝的文字注音,那绝对成了瞎七搭八,鸡同鸭讲,最后必定一团乱,谁都听不懂,此举也不利于拼音的推广。

    所以郭大路在抄袭大业之外又有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翻译,将大李朝的话音,用现代拼音字母翻译过来,成为大李朝版“普通话”。

    这活可不轻松,郭大路脑海里时不时普通话和大李朝语互相打架打成一团,让他一个脑袋三个大,这也严重拖累了《三字经》的“创作”进度,等到好不容易写了一半,郭大路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隆村的村民说的方言,和大李朝京城官员们说的话,是否相同?

    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中国地域辽阔,方言遍布,就算是到了21世纪,依然存在大量的方言,南北方言区别之大,简直就可以开个万国语言博览会了。

    这大李朝虽然立国已经两千余年,但以古代落后的交通、经济、人员往来交际情况,很难相信,全国上下不分南北全用同一种语言。

    郭大路挠了挠头,找到隔壁正在休息的郭进:“爹,你以前眼睛――嗯,身体康健时,是不是经常外出?”

    郭进闭着眼睛想了想:“我以前当过兵,走南闯北走过不少地方,虽然说不上走遍大李朝,但也称得上见多识广几个字。你是想知道一些外地的风土人情吗?”

    郭大路道:“我只是想问问,咱们大李朝各地的人,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吗?有没有方言――就是只有本地人才听得懂的话。”

    郭进道:“你是说土话吗?那当然有,我大李朝北有大漠,南有大江大海,每到一处风土人情都不一样,讲的话也各不相同,我以前在越国作战,那儿边彊上的人讲的越语,叽哩呱啦象鸟叫一样,一个字也听不懂。其实不用往远里说,咱们这鄞县十多个乡,就有五六种土语,你要是到远一点的象山乡,那儿土人说的话,就根本听不懂了。不过好在咱们大李朝各地写的字倒是一样的,实在听不懂,写字也能弄明白。”

    郭大路顿时苦起了脸,得,自己这汉语拼音话工程算是要半途而废了。

    郭进看不到郭大路的表情,还在说着:“不但各地土语不同,就连当官的话和平头百姓说的话也不大相同,当年太祖立国,曾经制定过玉音正训,下令全国官吏都要以玉音正训为准,否则就要罢官去职,只不过后来这规矩也坏了,官吏们只有在办公事时才说这玉音,平时私下里还是喜欢用本地的土语,只有京城一带,说的是原汁原味的玉音。”

    郭大路一怔,这样说来,这玉音正训就是大李朝的普通话、官话了,只不过看起来大李朝推广普通话不合格,两千多年下来,还是没让玉音正训传遍整个天下。

    郭大路问道:“爹,那咱们后隆村的土话说的人多不多,该不会离开鄞县,别的地方人就立刻听不懂了吧?”

    郭进道:“谁说咱们后隆村的人说的是土话?咱们可是真正的玉音正训!后隆村的村民原本都是当兵的,这军队里面上上下下说的可都是太祖规定的玉音正训,要不然个个都说自己家乡的土话,这军令还怎么下达,仗都不用打了!”

    郭大路张口结舌,一拍脑袋,对啊,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军队讲究的就是纪律严明,上情下达,如果语言不通,******一口土话,还打个屁仗啊。这样说来,自己苦心学的后隆村话,居然就是大李朝版的“普通话”,这样一来,自己的拼音工程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

    郭大路乐得一拍手:“爹,我知道了,你休息着,我去忙了。”

    郭进侧耳听着郭大路的脚步声离开了自己的房间,抬起头,向着屋顶,喃喃自语:“这孩子,真是粗心,这些常识居然一无所知,幸好问到的是我,如果换了是旁人――嗯,我得想些法子,让大路多了解些事故人情。”

    当天晚上,浩哥儿和傻大个等十来个孩子挤进了郭大路的房间,把小小的房间挤得站不下脚,连炕上都坐满了人,郭大路二话不说,先端上了一锅白米粥:“来,大家乘热吃。”(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五十四章 义学(一)

    (全本小说网,。)

    浩哥儿红着脸道:“郭大哥,每次我们来听你教本事,你都要给我们弄吃的,这怎么好意思。说起来,你是我们的师傅,我们该给你束脩才是,城里学堂夫子授课,一年要交一两银子,好几块猪肉呢。郭大哥这里倒过来了,天天让我们白吃白喝,我们实在没这个脸再到郭大哥家里来了。”

    郭大路看着穿着破烂衣服的后隆村孩子们,虽然自打他到了后隆村后,改进了葛草浇水办法,教会了村民积肥法,建起了草纸作坊,搞起了家庭养殖业,但村民们的生活并没有立竿见影得到改善,现在做的很多事要花不少时间才能看到收益,所以村民们包括孩子们在内,依然饿着肚子,穿着破衣。

    有时孩子们挤在屋子里听课,郭大路都能听到他们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但没有一个孩子叫苦,最多喝一碗凉水顶饥。

    面对这些纯朴的孩子们,郭大路毫不迟疑就将自己通过垃圾桶收集的食物全都拿了出来,尤其是那些清洗晒干的白米饭,全都被他拿出来熬米粥了,也没什么下饭的咸菜,一人一碗粥,洒点盐,热乎乎喝一碗,再听课。

    郭大路亲手端给浩哥儿一碗粥,开玩笑道:“你既然认我为师,那师长有命,不可不遵,来,把这碗粥喝了,要知道,这饿着肚子,就会影响大脑供血,大脑营养不足,低血糖,就学不好知识,害我说了半天课,就全都白费了,所以,想听我的课,就要先吃饱肚子。”

    郭大路一通乱七八糟的供血、营养、低血糖,浩哥儿等孩子们听了一头雾水,却知道郭大哥是为他们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