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头领却歪头骂道:“你们这帮孬种,不会动脑子吗?我们这里是云南,北方的鞑靼回来吗?东南的倭寇多少年都没有侵犯了,这么好的功劳,真的就不要了吗?”。
“对对对,真要将军开战的话,朝廷早就派卫司和都司的兵马了,仲大人只是借助我们知府大人办个差事而已”。
听到了有功劳,其他人纷纷附和道:“听说仲大人每次办差都会立大功,更是从庶吉士直接到了翰林院侍读,这次我们有福了”。
传言这东西,传着传着就变味了,中间还有个翰林院编修呢。
确实有福了,这些人都在当地,对仲大人的大名不会不知:仲大人出手大方,不是一般的大方,看看对盐课提举司衙门衙役的和盐户的奖赏就知道了。
这次出动这么多人,仲大人岂不是更要‘一掷千金’了。
不能排除,这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都听好了,咱们都是知府大人亲自精心挑选的,千万不能为知府大人丢脸啊”。
那军士头领也提高了嗓门:“就冲仲大人方才的那股子豪气,都他么给老子精神点”。
在一旁的罗英确实听的有些不耐烦了,他早已跨上马背,原地打转道:“我说这位军爷,你们若是说完了,咱们是不是该启程了?”。
那头领立刻点头道:“是是是,都听兄弟的,可是我们这到底是去哪儿呢?”。
罗英回了一个无言的眼神,那人这才拍拍脑门:“哦,对对对,差点忘了,不该问的,不问,不问……”。
“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盐课衙门的吗?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你?”,上了路,那头领又开始多嘴了。
罗英淡淡的回了一句:“怎么着?盐课衙门的人都要向你们知府衙门禀报吗?方才仲大人的话说的还不够明确吗?”。
那人脸色却是变得很快:“是是是,兄弟多嘴了,多嘴了,……只是不知兄弟该如何称呼?”。
罗英快马一鞭,大声说道:“本人姓‘不’,叫‘知道’,事后……仲大人会告诉你们的……”。
陈府大院,陶朔正在这里舒舒服服的当着他的家丁,原本这样的日子就还会继续一些时日,却没想到那日上街去了趟诚信堂分店,听罗英说‘最近可能有行动’。
听了这一句话,这小子立刻不淡定了。
眼下云南大理、怒江一带设卡设哨,来回盘查的很紧,尽管这和城里的人没有多大关系,但陈覃这位昔日的户部侍郎却似乎很配合这样的场面,再次开始了他的——闭门不出。
这些天,尤其夜晚,陶朔都会趁机来到陈覃的房外打探消息,表面上城内城外似乎切断了联系,但凭借陈覃的能量,要派出个把人还不是问题。
仲逸早已派出人盯着关键路段,尤其黑金山通往城里的必经之路,罗英亲自把守,就防那种塞点银子就能蒙混过关的。
此外,仲逸已知会知府姜飞越,城门口的守卫不知何时起,早已不是那个摆设了。
这下好了,这才是真的切断了一切联系。
尽管黑金山那边无法将消息送到陈府,但陈覃却一点也不悠闲:城外到处都是布政司和按察司的兵马,万一查到黑金山怎么办?
说是剿匪,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在他看来,这可是天大的坏消息。
大凡老狐狸,都会首先保护自己,尤其闻到什么异味时,立刻就会嗅出其中的异常。
很明显,陈覃已经嗅出来了。
足不出户并不能掩饰一颗不安的心,陶朔每晚都睡得很晚,皆是因为陈覃几乎彻夜难眠。
管家也跟着倒霉,只是他心甘情愿,这个道理很简单:陈覃一旦出了意外,他这个管家将不复存在。
“得要想个办法,尽快派人向外边通个信”。
思虑良久,陈覃终于不再这样死等下去,这天夜里他找到管家:“一路走京城,无论如何打听到朝廷到底是什么态度?要派个可靠之人,相当可靠的”。
关键连连点头,他的心里再清楚不过:京城才是他们最大的底气,只要那边使点劲儿,云南本地的布政司和按察司都不是问题。
“此外,还有一件事儿,尽快派人去黑金山,看看崔九那里到底怎么样了”。
陈覃对自己还是有些自信的:这种虚张声势的事儿,之前他之前也做过,这些人是不会查到黑金山的,否则的话,就要累死了。
都是办差的,谁会这样不惜自个的身体呢?
至于剿匪嘛,呵呵,那更是一个幌子,陈覃早已收到消息:表面剿匪,实际是为搜查那群劫货的身份不明之人。
“告诉崔九,让他们收敛一点,等过了这一阵再说”。
陈覃向管家吩咐道:“至于其他山寨的人,暂时再躲躲吧”。
可是,说道送信之人,到底派谁去合适呢?
乔二等人被送上了黑金山,眼下能用之人不多,此事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闪失。
“这样吧,京城那边,你亲自去”。
陈覃看出管家没有挪步的意思,这便主动向他摊派活:“要说信任之人,还是你最让我放心,毕竟我们是亲戚,一家人嘛……”。
管家笑的哭的还难看,心里忍不住骂娘:“现在想起是一家人了?外边看的那么紧,我如何能去的了京城呢?”。
陈覃有些不悦,如同看到了白眼狼,但眼下也只有此人最合适,他只得语重心长道:“放心吧,该交代的都交代过了,不会有问题的”。
见主意已定,管家也无奈道:“既然老爷都这么说了,我若是再不去的话,岂不是说不过了?不就是京城吗?咱又不是没去过?”。
大狐狸之下有老狐狸,管家的心里算盘打的更好:呵呵,京城远了去了,若是你这个老狐狸一旦出了问题,老子就不回云南了,在京城看来,我这个管家算什么?连个屁都不是。
“那我收拾收拾,明日这便启程”。
管家有些远离是非之地的想法,不由的抬起了脚步向外走去,临到门口这才收住脚步,不由的问了一句:“对了,那黑金山那边,派谁去送信呢?”。
陈覃微微点点头:“亏你还想着这事儿,现在看来,只有派他最合适了,此人忠心,也不贪小利,关键他对我们之前的事儿全然不知,就他吧”。
管家也点点头,没有丝毫犹豫:“对,那就让陶朔这小子去吧,只是这样一来,他又到处向别人炫耀,搞得自己成了管家似的”。
呵呵,老爷争不到,管家也有不少双眼睛盯着。
陶朔听到这个消息,差点要笑出声来:我正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呢,这下好了,想什么来什么。
“黑金山多好啊,别的不说,就看仲大人怎么收拾那个陈崔九,还有埋了苦力的那两个壮汉”。
准备好好回去睡一觉,陶朔却立刻变得警觉起来:“对了,这个陈覃一定还有其他证据,要想法弄到手”。
天气逐渐变得清凉起来,不过云南却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
第762章 别人的事儿?
好事都是别人的,坏事也往往也轮不到自己身上,但这种情形往往说的是大福大祸,对普通人而言,顶多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而已。(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眼下云南之事闹得沸沸扬扬,到处都设卡设哨,尤其大理和怒江一带,即便是本地人,也几乎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外人这张陌生面孔了。
声势浩大的剿匪倒是真有其事,不过山匪们行踪不定,加之有深山密林暗道机关之类掩护,要真正抓住这些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城里的人如同被困在笼来一样,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连个酒楼茶馆的话题都少了不少,只能看着进进出出的官兵,无聊至极。
时不时有些门道的人,从在衙门里做事的人口中得到那么一两句消息,那便立刻成了众人眼中的——‘能人’。
不过,这种消息经过多次流传,很快就成了小道消息,十有八九是不可靠的。
“我们云南将要出大事儿了,听说呀,连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人都惊动了,这还得了?别的不说,咱们这个地方,几时见过布政使大人?那可是朝廷二品啊”。
“布政使司算什么?听说呀,连京城的都人惊动了,就我那在衙门里做事的兄弟说‘连都司和卫司的人都来了’,厉害不?”。
“卫司和都司?你干嘛不说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来了呢?”。
“完喽,完喽,这些山匪们彻底要歇菜了”。
‘听说了吗?好像是哪里丢了什么东西,衙门正查的紧呢……’。
出不了城,人们只好在门前的酒馆前过过嘴瘾,这话说的多了,渐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么就是自己吓自己,要么就是顺便再吓吓别人,最后也就各自回家了。
说归说,但这些消息如同笼罩在天空的迷雾,只要一日不消除,那便是一日不得安宁。
凡事总有例外,只是看这个例外的显眼程度而已。
对盐课衙门的人来说,似乎眼下近乎恐怖的气氛与他们关系不大:衙门口依旧可以随意进出,灶户们依旧在制盐,一旁还有盐课衙门的衙役维持,中间更能吃上两顿相当不错的饭菜,日子简直好的不行。
哨卡太多,大家不必随意走动,晚上也就在盐井前临时搭建的住处歇了,仲大人格外开恩:晚上可以喝酒解解乏,只是不能过量,但同样少不了相当不错的下酒菜——酱肉、咸菜,还有青瓜。
灶户们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这段时日以来,所有灶户的额外补发相当于苦力三辈的工钱,直到云南境内所有哨卡取消为之。
有仲大人在,简直就是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外边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竟然还有这么一出‘世外桃源’?
若是世外桃源真的是这个世界大部分的存在,他们宁愿永远活在这个世界:外边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就让他见鬼去吧,爱怎怎地。
要说最闲的,还是盐课衙门的提举仲大人,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眼里的。
“仲大人早啊,今天来点什么?”。
这是仲逸的常态,自从那日卫缨来过盐课衙门,他从知府衙门向姜飞越借过兵后,这位仲大人每天就在盐课里呆着,要么就是到门外的小摊前,顺便买些杂七杂八的小吃。
“还是老三样:鸭血汤、芝麻烧饼,外加一份开胃小菜”,仲逸还是将银子放到桌上:“不要再推辞了,就当再提前支付一个月的了”。
那小摊主们毫不犹豫的拒绝:“仲大人,若是再这样下去,我们就是这辈子也还不了你的账了,这次真的就不收了”。
总在这个时候,往往街上的人总会问他一句:“仲大人,城外的官兵到底什么时候离去?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进出自如?外边到底发生什么事儿了?”。
每逢这个时候,仲逸总会笑着对人群说上一句:“本官就是一个小小的盐课提举,外边那些事儿咱也管不了不是?还是那句话:本官只管好好出盐,你们好好摆摊,多赚点银子给女人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众人连连点头,即便没有得到仲大人的答复,但心里却不由的态踏实了许多:人家仲大人都不慌不忙的,我们着什么急呢?
听说仲大人之前还曾北上抵御鞑靼,南下剿灭倭寇,个个都是打胜仗,一旦城中发生意外,这位昔日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岂能袖手旁观?
听仲大人的,保准没错。这些时日以来,靠近盐课衙门的那条巷子了多出来很多小摊主,买卖好不好不说,每日能见到仲大人就好。
人多了难免眼杂,眼杂了往往就会有别有用心之人。每次路过每个每个小摊前,仲逸总会留意一番,确实发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
至少,这些人不是摆摊的。
“刘二啊,都现在这个时候了,你的火还没生好,这饼还怎么烙?怎么做的买卖?”,总有一些好心之人劝说,说的就是这些懒惰的摊主。
仲逸再次看看某个小摊,摊主的手法极其生疏,身上似乎不能粘上一点杂物,这他么是什么小本买卖?
“人家压根就不是做买卖的,生火干什么?生了火苗,也不会烙饼,还不如不生,大不了过两天再换个人过来”。
仲逸心中不由暗暗道:“有这么多人盯着我的盐课衙门,也只是让各位费心了”。
在众人眼里:人家仲大人才是真本事,不就发生点事儿吗,看看别的衙门着急忙慌的样子,可是再看看人家仲大人,那才叫一个举重若轻。
这日傍晚,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