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39章

大明略-第239章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下的,恐怕就是这些盯着乌纱的官老爷了。

    至于李序南为何要去大煤矿,仲逸为何来三边镇的理由,二人早就想好说法。

    李序南去大煤矿的理由很简单:他陪仲逸办差,路上遇到逃出来苦力,听说大煤矿出了事儿,作为五品同知,他岂有袖手旁观的道理?

    而仲逸去三边镇的理由更简单:他是翰林院的侍读,管不了地方之事,大煤矿即便出事,县衙还未带调查定论,所以他去了反而不合适。

    当然,李序南同样会说:是他不愿仲逸去的。

    其中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不让你看,就是不信任你呗,你又不是我们府的人。

    不能去大煤矿,但仲逸依旧要到各处看看,路过三边镇时,听说钦差在里边,作为京官,又是来这里了解民意,他当然有义务提醒一下钦差:大煤矿出事了。

    当然,这个提醒还是很关键的:周围守卫太多,其他人压根进不了三边镇,钦差也就没有去大煤矿的理由。

    剩下的,就是二位钦差登台唱戏了。

    仅此而已。

    这样的说法,二人可以相互印证。

    况且,事发后确有苦力向南而逃,这是很多人知道的。

    此外,仲逸到了三边镇见到钦差后,只是照着路人的话重复一遍,并未再多说一句。

    而李序南在得知钦差在三边镇时,也并未差人来报,反倒‘妥善’处置了被捆绑起来的打手。

    很明显,他这是为当地府衙减轻‘负担’。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他们二人虽认识,但各有所属,一个是京官,一个是知府衙门同知,二人间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做戏就该做个全套,这正是他们期望的:仲逸不日将回京城,而李序南还要继续留在这里,至少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要尽量保护李序南,否则,他在这里的处境更加危险。

    真正要加害李序南的,是兵部的严磬等人,他们身后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当初从京城户部调到这里做同知,也是因为这些人。

    而大煤矿之事,则是严士蕃在暗中操控,二者并非出自一家。

    李序南来这里做同知没多少时间,不管大煤矿有什么猫腻,也与他无关。

    故此,李序南才故意演了这么一出:尽然大煤矿的事儿与我无关,何不做个顺手人情?替大煤矿遮遮丑,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份人情,李序南在知府衙门的处境,就会好很多。

    “钦差大人走了,但翰林院的仲大人,在我们这里的差事还未结束,还要有人陪啊”。

    面对李序南与曹通判,康祺苦笑道:“这次,恐怕还是要劳烦李大人去一趟了”。

    有了大煤矿的事儿,康祺对李序南多了几分好感,毕竟他与仲逸有交情,这个陪同的差事,也只能交给他了。

    “知府大人吩咐,下官自是要照办的,只是这位仲大人的差事,就是随意转转、看看,着实无趣”。

    尽管心里别提多乐意,但明面上,李序南还是要牢骚两句:“要不换个人去?曹通判,我觉得你去更合适”。

    见李序南向自己指来,曹通判急忙躲闪:“不不不,还是李大人去吧,你们都是从京城来,在一起话题也多,我这个人喜欢自由散漫,天天跟一个翰林侍读在一起,实在不习惯”。

    毫无意义的推辞,结果自然是:没有结果。

    “李大人不但要去,还要与仲大人搭好关系,不要忘了,让朝廷为我们减免一年税赋的事儿……”。

    说到这里,康祺简直要哭了:“税赋,还他码减免,二位钦差回京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整治税赋。税免不了,乌纱到给免了”。

    这是眼下的一块心病啊。

    这时,曹通判却一脸‘智慧’的说道:“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巴结好这位仲大人,除了钦差外,能面圣,同时,又知道我们这里发生的事儿,就是仲大人了”。

    “曹大人的意思,是请仲大人为我们说句好话,替我们求情?”。

    李序南笑道:“不管奏不奏效,看来,李某是必须要好好陪陪仲大人了”。

    “对对对,正是这个意思”。

    康祺亲自为李序南端上一杯热茶,二人的关系,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不少。

    “哎,堂堂五品,还要费力讨好一个六品,这差事干的……”。

    李序南埋怨几句,康祺与曹通判急忙安慰,三人说说笑笑,气氛也就缓和了下来。

    正事说完,李序南与曹通判便各自离去。

    康祺重重的靠在椅背上,独自发呆,他心事重重,脸上再无半点笑意。

    钦差走后,康祺的心思只有一个:无论大煤矿之事,后果多么严重,钦差到了京城之后,严士蕃必定会知晓,那剩下的烂摊子,就由他去收拾吧。

    至于税赋之事,确实如百姓反映的那样,但此事由诸多知县参与,他们自然也会通过在京城的人脉来解决。

    同样,即便是税赋的事儿,严士蕃也不会坐视不管,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了事儿,大家都完蛋。

    康祺如坐针毡,却又做不了什么:上面有比我更厉害的人,下边的,也不是省油的灯,就让他们热闹去吧?

    “什么?杀我灭口?”。

    康祺自言自语道:这么大的事儿,灭我一人,恐怕也无济于事吧?

    还是那句话:要死,一起死。否则,大家一起快活。

 第357章 准备返京

    阳春三月,一场春雨,山野草木,焕然一新。/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大好河山、一片壮观啊”。

    依山而立,登台远眺,李序南一阵感慨。

    春节后离京,西北之行已有两月之余,不日,仲逸将返程回京,他的差事也即将结束。

    这段时间以来,他与李序南几乎走遍每个州县,遇到村庄,步行而过。山道荒野,则骑马而行,有时,即便没有人烟的地方,也会走走停停,走走看看。

    除了大煤矿这个主要目标外,此次西北之行,还有一个任务:勘察地形………………尤其鞑靼军南下必经之路。

    如今,大煤矿的苦力皆已逃出虎口,因钦差的介入,此刻无人再敢顶风作案,当地衙门,自然不会派人到处去抓苦力。

    当时,在大煤矿现场的,有刑部、都察院,陕西布政司、榆林知府衙门,以及各县衙的官吏在。

    此事,再也无法掩盖。

    在场的人,不一定知晓三边镇内情,尤其其他京官,或许也不知道大煤矿背后之事,但这些已经不重要。

    仲逸已向刑部郎中樊文予去信:重点说到大煤矿背后之人,暗示钦差以此为调查方向,通过当地知县、知府衙门的官吏,最后揪出严士蕃。

    大煤矿之事后,李序南渐渐得到康祺的信任,再也没有派阿虎等四兄弟名为保护,实则盯着,李序南亲自在知府衙门,挑选了两名随从。

    相比阿虎,这两名差役则简单的多:完全听从李序南的差遣,单纯的当差,心无旁骛。

    据此,仲逸再向京城的樊文予去信:请他派可靠之人来一趟西北,将马三、大彪等人带回京城。

    为安全起见,他只得请出师姐,仲姝再次易容,一路暗中相护,确保万无一失。

    钦差回京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知晓此事,后来,案子移送到锦衣卫北镇抚司。

    据此,仲逸通过樊文予将马三、大彪等人,交到北镇抚司千户石成手中。

    至于如何抓住这些人,只能以仲逸在当地办差的便利、李序南的协助,还有他与石成的私交来完成了。

    众所周知,北镇抚司有自己的诏狱,皇帝直接授意,三法司无权过问。

    当然,其中也包括严氏父子,他们也不能随意插手。

    毫无意外,按照朱厚熜一贯用的制衡之术,他并未指示北镇抚司立刻查办,而是先搁置了下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谋略,用意深远。

    案子可以搁置,但议论却停不下来: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就当看戏凑热闹。

    但越是这样,越会令人煎熬。

    拖得久了,恐怕就会有人主动跳出来,也会有人撕破脸,更会有人铤而走险:准备杀人灭口,或刻意撇清与此事有关的人、有关的事儿。

    如此一来,不用北镇抚司的人查,心怀鬼胎或脱不开干系者,已尝到什么叫‘惶惶不可终日’的滋味了。

    只要北镇抚司去查,几乎没有查不出的案子。

    为何?这个道理很简单:不招供,上刑啊,不说,打死你……

    皇帝过问,锦衣卫插手,远远盖过严氏的势力范围:对仲逸而言,初步目标已经达到。

    等他回京后,朱厚熜极有可能问大煤矿之事。

    或许,这也是北镇抚司,暂时不动的一个原因吧。

    …………

    “可惜啊,仲侍读马上就要回京了,这大好河山,也就只有我一人欣赏了”。

    文人观景,无论山山水水,总归是要发一些感慨的。一向以文采见长、书生气息浓厚的李序南,更是如此。

    “仲老弟,说句实话,有时候,我真羡慕你:读书入仕,在翰林院的也不少,不过大多从庶吉士,或编修、修纂后,就转任其他其他衙门了”。

    春风拂过,李序南叹道:“你在短短数年间,竟能做到六品侍读。在我看来,无论知县、知府,甚至布政司衙门,都不如留在翰林院自在”。

    李序南这番话,本是有感而发,这也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但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仲逸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担忧来。

    此刻,他在榆林府做同知,心中却幻想着翰林院做学问。这样的心境,岂能敌得过严磬等人的毒手?

    既然如此,他这个翰林院的侍读,就不再发感慨了吧?

    “目前来看,这个叫康祺的知府,有严氏一派的背景,此人贪得无厌、奸猾善变,他想要通过我来引起圣上重视,为自己多留一条路”。

    仲逸继续道:“大煤矿的事儿一旦核实,康祺必定会被严惩,他既没有这个动机,也没有这个心思,要加害于你”。

    若有人要对李序南下手,无疑会采取两个手段:要不在衙门内使绊子,一旦他办差出差错,一年后,便很难回到户部,降职甚至免职都有可能。

    还有一种情形,那便是直接制造一场意外了。

    现在看来,前者可能性更大:官场中的游戏规则,不同于江湖格斗,用权谋这把无形之刀杀人是常态,刀剑这种真兵器,反倒是最后一步了。

    “那个叫曹正的通判,我总觉得此人有些怪异:很明显,他与知府康祺不是一条路上的,自然不是严氏一派,但二人一起共事多年,却相安无事”。

    仲逸直言道:“曹正背后之人不容小觑,况且,通判一职权责不小,你务必要多加小心”。

    这个问题,李序南也想了很久,只是情势不明,多说无益,反倒平添几分忧虑。

    为彻底打消这个忧虑,只能寻求更加有力的庇护。

    如今,锦衣卫北镇抚司,接手三边镇大煤矿一案,按照锦衣卫一贯的办案风格,他们首先会调遣:安插在榆林府境内的锦衣卫密探。

    如此一来,石成便可名正言顺动用属下:既可随时往西北派人,也可启用榆林府境内的锦衣卫密探。

    若能通过锦衣卫之手,来保护李序南在榆林府的安危,则更加可靠,更加有力。

    只是此事,还要与石成见面后敲定,锦衣卫的事儿复杂,李序南,还是先不告诉他了吧?

    这也是仲逸能放心返京的一个理由吧。

    …………

    春雨洗尘,新芽翻绿,北国之春、美到心里。

    果真大好河山、一片壮观啊。

    仲逸再次远眺,透过山山水水,似乎看到千里之外的茫茫一片……

    与鞑靼交战,地形至关重要。

    通过连日的观察、走访,仲逸心中已有一个计划,渐渐形成。

    要让计划更加可行,还是找师兄宗武比较合适,他才是真正与鞑靼交战过的……………英勇千户。

 第358章 惬意的午后

    京城,一如往日繁华。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一月后,仲逸与程默如期抵京。

    尝尽山野小道、溪流野花、淳朴之景,眼前这片高墙大院,店铺林立,宽阔平坦的走道,反倒觉得有几分陌生了。

    罗英依旧留在榆林知府衙门,到时将于李序南一起回京,眼下,仲逸身边可用之人,就是程默了。

    “仲大人,我们今日刚进京,不用去衙门,回家收拾准备一番,明日一大早回翰林院”。

    去了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