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137章

大唐农圣-第137章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城墙也太破了,就剩一层土坯,战马一跃可过,还有,城里的房屋,那里像是汉人居住的房屋,倒是像帐篷多些,都得重建,宝林,你确定你爹原先是在这里打铁的?我咱没见到这里有铁匠铺子?”

    孙享福到了善阳县城,就没有见到过一件满意的事物,那一千多户牧民,个个都穿的像乞丐一样,原先,他们就只是为梁师都放牧的奴隶而已。

    “那个,我爹说了,善阳的铁匠铺子,我家一定会开起来的。”尉迟宝林也是一脸懵,大唐境内,就没有见过这么破的县城,皇帝拿这样的县封给有功之臣,也真拿的出手。

    “我看这城也没有什么翻修的必要了,干脆重新建一个得了。”席君买打马在城内各处溜了一圈,发表了自己的建议道。

    孙享福现在任命他为团结营副尉,总领一千五百骑兵防守善阳,也就是说,这里将会是他以后的驻地,可这么破的城池,叫他怎么住的下去嘛!

    “嗯,建吧!把所有民众都发动起来,这里煤多,咱们发动民众一起烧砖,就在桑干河上建一座新城,让桑干河穿城而过。”

    被席君买这么一提,孙享福当即就做了决定,且不说善阳县是他的封地,光这个桥头堡式的地里位置,从战略上来讲,就应该筑一座坚城,有了这座城在,王家向草原深处挺进的信心才会更足。

    而且,朔州百姓的经济情况他门清,再不给他们添点收入,估计就开始有人饿死冻死了。

    来到了破旧的县衙,孙享福首先就让他任命的临时县令王乾拿了纸笔来,亲自书写起了告示。

    “大人这是要出告示?可别浪费笔墨了,那些愚民根本看不懂。在这里要实行什么政令,得靠人敲锣喊。”王乾好心提醒道。

    “这可不光是告示,还是一份招工协议,我要招募朔州所有的劳力修筑善阳新城,每天日出之后开工,黄昏之前收工,给工钱三十文,管两顿饭。有人干了活,没有吃到饭,没有领到钱,就可以到这张榜下告状,本官会严惩贪赃枉法的人。”

    孙享福没有太多时间消耗在筑城上面,三四月的时候,就是孜然的最佳播种期,所以,城必须得在三个月内完成,那么,他唯一能用的方法就砸钱,找更多的人手来帮忙。

    如果按照这个时代地方官的习惯,孙享福只需要出一纸征发令,他治下的百姓,就必须无偿前来服徭役,但是孙享福不会那么干,他要通过这件事情,让百姓们挣到饭吃,挣到钱财,把这个寒冬挺过去的同时,树立官府的信誉,让百姓对官府,对大唐产生归属感,毕竟,这里被突厥和梁师都统治了很久,民心并不在唐。

    王乾从孙享福的语气中听出了他与大唐其它官员不同的地方,现在,他所支持的王旭与孙享福是合作关系,而且他们自己也巴不得他们在草原建立的堡垒后面有一座坚城支撑,是以,在领导层面,他跟孙享福保持了绝对的一致,很快,孙享福写的这张告示便在朔州四县一城张贴,而且,几位王家的县令发动了自己招募来的衙役人手,往各家各户去发动,没几日,就聚拢了数千人到善阳旧城。

    “临时的帐篷再多搭一些,里面都装上暖炉,还有,把牧民手上的牛羊都买过来,每天杀些肉出来,加到大米里面熬粥······”

    前来善阳加入修城人手在实实在在的领到了吃喝和工钱之后变的越来越多,也因此,孙享福和团结营的士兵们整天都忙的团团转,善阳之地从大雪未化的正月开始,就变成了一个万人劳作的超级大工地,直到二月下旬,一座巨大的城廓便在桑干河上逐渐成型。

 第190章 旱灾来了

    三月,当善阳新城的城墙厚达三丈,高达五丈余的时候,再没有必要继续修建了,而这时,草原上的冰雪才开始慢慢融化。

    这座由两万多人历时三个月建立起来的新城比朔州治所马邑还要大的多,西面和东面没有城门,只有两座水门,正好让桑干河水穿城而过,而由于城墙太过高大厚实,即便有人在上游拦河蓄水也不怕,大水到了这里会被城墙挡住,然后从河道快速流向下游走。

    南面和北面设有六个大门洞,分别连通桑干河的两岸,不过这座城内目前也就是一个青砖修建的县衙还算气派,其它地方,都是空荡荡的,因为整个善阳县,就一千多户居民,这些居民还没有起房子的财力,所以,还都窝在不远处那座破败的老城里。

    当然,孙享福不会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拆迁令他马上就会下,不过,正当他在新筑的城墙上欣赏自己的杰作的时候,一封信,将长安的噩耗传了过来。

    贞观元年,长安冬无雪,二年直至开春,无雨,关中遭遇百年不遇大旱,农户们播到了田里的种子,连芽都长不起来,粮价开始暴涨,百官束手无策。

    “完了,关中的一切都完了。”

    看到马周的来信,孙享福已经想到了接下来大唐要面临的残酷场景,李唐过份的依赖关中之地,将全国将近一半的百姓全部迁居到了这里,导致今年绝收的农户将达到百万户,这足以动摇大唐国本。

    “飞鸽传书长安,让船厂的所有水轮船火速南下,前往岭南运粮。”

    其实孙享福自家五万多亩地产的粮食,去年底的时候已经运到了朔州,不然,朔州的百姓也没有大米粥吃,不过关中的情况与朔州不同,朔州只有一万多户百姓,不到五万人,而且是孙享福一言堂,他只消运个十几万石粮食过来,就足够这里的人维持到今年秋收了,所以,小地主和世家豪强,冲击不了这里的市场,因为需求量少。

    而关中,一旦有了灾难的前兆,所有世家大族第一时间就会开始囤积粮食,不说在市场上大肆购入,至少不会再出售。

    正常的年景,前一年收获的粮食足够吃到第二年秋收,关中去年小旱减产,但岭南的价格战让朝廷获得了不少低价粮食,补足了关中的不足,今年照说储备粮食足够吃到秋收的,可因为掌握了大量粮食的世家大族囤积居奇,市面上很快就会出现粮荒,与其说是天灾害人,不如说是人祸害人。

    孙享福留了赵龙在岭南,他应该会按部就班的组织岭南的庄户种植占城稻,这个时候派船南下,差不多正好是第一季粮食收割的时候,当然,他那五万多亩地的产出,还不够关中百姓吃几天的,大头在冯盎哪里,只希望长安这边能够撑到岭南的粮食抵达之前,不要生什么民变就好。

    当然,孙享福做出的应对还不止这些,他让赵强和几个工匠骑快马日夜兼程到洛阳等着船队,随同船队一起南下,到时候他们会将岭南的金子全部冶炼出来,一路兑换铜钱到长安,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蝗灾。

    太极宫御书房内,李世民不知道是第几次按压自己的太阳穴了,关中之地整个绝收,百姓眼看着家中粮食日渐变少,田地里没有产出,心生恐慌,偏偏这个时候,市面上的粮食一天一个价,这才三月,斗米已经卖到一百五十钱,都快是去年一石粮食的价格了,照此下去,秋冬之际还了得?

    “陛下,都水监的马周来了。”内侍王得用小声在李世民身侧传话道。

    “传见。”

    王得用领命而去,不一会,一脸疲惫之色的马周便被他带到了御书房中。

    “朕听闻你去年一直在挖河修坝,可曾蓄足灌溉水源?”

    “微臣无能,所蓄之水,最多只能用于饮用,灌溉是万万做不到的。”马周一脸羞愧之色的下拜道。

    “你已尽心尽力,是朕没有足够重视,怪不得你,免礼吧!”李世民神情有些黯然道。

    “陛下体恤微臣,微臣羞愧也,这几日臣苦思应对之策,觉得,即便关中之地今年不产粮,也未必渡不过这眼下危机。”

    “宾王已有对策?快快讲来。”李世民闻言一喜,急道。

    “陛下,去年初时,善阳县候孙正明便对今年的旱灾有所预见,是以,才南下去交趾引进了新稻种,如今,新稻种在岭南之地种植已有两季,以其产量,必然存粮巨大,陛下应下令征发舟船,前往岭南运粮,当能保证关中的粮食供给。

    另外,淮南之地大豆储备充足,可多调些来关中,制作豆腐制品,低价出售,冲击粮价,有此两手准备,当能大大的缓解百姓的粮食危机。”

    马周一提到孙享福,李世民才想起,这个让他琢磨不透,时常惹他不快的家伙,他的所作所为,竟然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危,不由恍然。

    “嗯,此前朝萧爱卿和房爱卿也提到过这两个策略,朕已经下旨执行,然而,黄河枯水,舟船难行,运输很是困难,只怕很难及时解决问题。”李世民点了点头,继续为难道。

    “此两策只能为辅,不能为主。陛下,关中之地今年已然绝收,与其让百姓坐困愁城,不如让他们趁着手中尚有余粮的时候,走出去。”马周继续进言道。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李世民闻言眉头一挑,他可不想像隋文帝一样,带着百姓一起逃难,疑惑的盯着马周问道。

    “陛下,关中今年绝收,即便明年风调雨顺,田地里有收成,也得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才有产出,如此长时间的供养关中数百万百姓,朝廷纵使有再多本钱,也负担不起,不如趁着百姓手上有余粮,将他们途迁到荒地较多的地方垦荒,趁着今年时候尚早,还能种出一季农作物,明年的时候,再视关中情况,看是否需要将百姓迁回。”马周建议道。

    “迁民?”

    李世民闻言眉头一皱,要知道,关中的百姓可是李唐立国之后,从各地迁过来的,为的就是朝廷能就近控制他们,掌握这个国家的核心力量,现在,把百姓迁出去,岂不是加大了地方官的权力,使中枢空虚?

    要知道,唐代的地方官的权力是很大的,中枢的政令下到州一级执行能力已经很低了,下到县那简直是模糊不堪了,让李世民把好不容易迁到关中的百姓再迁出去?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不行。

    “是的,臣以为,幽并之地,地广民稀,适合迁民。而一旦百姓开始大幅迁出,粮食消耗必然减少,屯粮的世家大族和商贾看到这一点,一定会将自己囤积的粮食放出一些来的,这样关中的用粮之危应该能得到缓解,撑到南边的粮食调运过来也不是问题。”见李世民面露犹豫之色,马周继续道。

    “迁民之事,太过重大,容朕与众大臣商议之后再作决定,你且先下去吧!”

    李世民让马周下去之后,又马上将萧瑀,房玄龄等人都请了过来,甚至刚从并州和幽州回来的李绩和李道宗也一同请了过来,一番见礼之后,直接就将马周刚才的提议拿出来商议了。

    “陛下,其它地方臣不知道,朔州之地的孙正明肯定是希望多要一些百姓来充实他治下的。”李绩的言下之意,便是支持马周的建议了,并且,点出了边塞之地,有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孙享福哪里。

    “这个还用说,这小子早就自己动手了,太原,上党,晋阳等地的百姓已经被这小子用手段弄过去了两万余户,区区朔州之地,已经有民三万五千户,他能养活的了吗?”

    孙享福早已将重新厘定过的户籍田亩册子奏报到了李世民这里,并且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跟李世民和盘托出,对于利用王家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发边塞这种事情,李世民自然是乐见的,现在虽然还没有产出,但王家在草原上的二十个堡垒已经建立起来,相信开垦草地,种植所谓的香料,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前的奏折上孙享福说过,香料这个东西它不是粮食,种的再多,也不能养活人,所以,李世民有这样的担忧很正常。

    “呵呵,陛下大可以放心,孙正明之能,便是开荒种地,就是再给他三万五千户,他也能养的活。”李绩悠然笑道。

    “怎么说?”李世民意外道。

    “此子对于朔州的管理不同于其它任何地方,就说那军屯制吧!据郭破给臣的传来的信上所说,他将团结营训练,耕种,养殖的时间,步骤,划分的十分详细,郭破说他很有信心,朔州团结营照此法执行,不仅能练出一支战斗力不输于各卫精锐的强军,还不需要朝廷支出军费,甚至能有所结余,给士兵们增加军饷”李绩解释道。

    “将耕种和养殖和军事一样管理?”李世民和几位大臣闻言都是一愣。

    房玄龄这时也出来说话了,“若是在别处开荒种地,那些迁出去的百姓最多也就能养活自己,但若是在孙正明哪里,却是有可能收获不少结余,陛下可别忘了那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