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农圣 >

第105章

大唐农圣-第105章

小说: 大唐农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出佩刀,脱了铠甲,穿上此衣。”

    “诺。”

    侍卫遵照李世民的命令,当场卸甲换衣,李世民却是将那侍卫的佩刀拔出,看了一下刀口的锋利程度,见秦琼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原本只想用五成力的李世民,觉得应该用八成力试一试。

    不一会,侍卫便将那棉袄套在了自己身上,李世民让他站定,扬手就向侍卫的胸口劈了一刀,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惯于军伍的,臂力比一般的军汉都还要强出好几分,当他八成力的一刀挥出去后,只见那穿棉衣的侍卫只是面有痛苦的退了两步,却又将身体挺的笔直。

    “咦,有些意思。”

    李世民弃了横刀,跑过来看侍卫胸口的刀口,却发现,他八成力的一刀,竟然没能将这棉衣劈穿,要知道,就是普通的棉被,想要用刀劈穿也不简单,更何况是这种压实了,厚达五公分,里面还塞了铁条的棉袄。

    当然,秦琼让李世民放心的砍,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棉花压实了,可抗利器,而是因为,这棉袄穿插铁条的设计,本就是为了防御劈砍的,非是削铁如泥的宝刀,如何能劈的开这么厚的棉絮和铁条。

    “陛下,这棉袄里面缝了铁条进去,若用刀砍,可是很难破开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抵御弓箭。”

    “当真?取弓来。”

    不一会,一把两石长弓便被侍卫取到了李世民手中,张弓搭箭,八十步外,噗的一声,长箭正好射中那个倒霉的侍卫腹部。

    然而,那侍卫并没有痛苦的倒下,而是被箭的冲击力推的向后倒退了两步之后,再度挺起胸膛,站直了身体。

    “锐利的箭头竟然不能穿透此衣?”

    在厚实的棉花里塞了细铁条,刀锋很难劈开,这一点李世民可以理解,可细小的利箭不能将其射穿,这就让李世民很难理解了,毕竟铁条防御的部位有限,不可能自己刚好射中其中一根铁条吧!

    “呵呵,正是,这也是为什么聂三娘要在羊皮后面先缝制一层丝绸布的原因,箭头虽然锋利,但这丝绸布柔软,箭头不能尽数将其割裂,带着丝绸布的箭头陷入了厚实的棉花里,就更加难将这一指厚的棉花穿透了,陛下,有此棉甲在,我大唐骑兵不仅不需要惧怕关外寒冷,还能无惧突厥人的马刀和弓箭,何愁突厥不灭。”

    秦琼如此解释着,李世民听了也是眼冒精光,检查了那侍卫身上确实没有受伤之后,才转头对秦琼道,“此甲造价几何?”

    “每件需羊皮一张,棉十斤,铁五斤,厚丝绸不到五尺。”

    一张羊皮的价格差不多是三百钱,十斤去籽的棉花,按照今年市价算,不过两千钱,加上五斤铁和几尺丝绸,总价也不过几贯钱,可比全铁甲的造价低了好几倍。

    而在关外的冬季,一个士兵穿上一副最少也是三四十斤重的铁甲,加上冬天御寒的衣物和兵器,负重就高达五六十斤了,这样高的负重下,他们根本无法持久作战,而且,被冷风吹过的铁甲,肌肤都不敢去碰,碰一块,冻伤一块。

    现在,棉甲却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十几斤的负重对于体力的影响非常小,关键是它保暖,而且穿上之后比穿铁甲更的防御力也没有降低多少。

    “叔宝有大功,当重赏。”算清了这笔帐的李世民大喜道。

    “呃,臣不敢居功,这棉花可是孙正明那小子种出来的,而且,研制出这棉甲的,也是他家成衣作坊里的工匠······”

    “是吗?可他并没有将此甲献与朕,却是你将其献了过来。”李世民闻言,有些玩味的看向秦琼道。

    “他这不是还未返回长安么,另外,倭国派了遣唐使持国书进京了,那正使,正是在扬州与那小子有冲突的犬上二田耜······”

    “叔宝是怕那些文官趁机对付那小子?”

    “正是。”秦琼是老实人,也不转弯抹角,点头承认道。

    “呵呵,你们呐,还真不怕把那小子给惯坏了,对了,你背上的是什么?”李世民笑着指了指秦琼,这才发现他背上还有个豆腐块一样的东西。

    “这是棉被,也可以称之为行军被,冬日里,即便是没有火堆,裹一床这样的行军被,再盖上棉甲,士兵们也能睡个好觉。”

    “嗯,这么背着,倒是能让骑兵行军宿营更加方便了,回头让那小子的工坊多做一些,送到宫里来,这个时节烧火炕有些浪费柴碳了,盖上一床这个棉被,倒是刚刚好。”

    李世民翻看了一下棉被,又犯了爱占孙享福便宜的毛病,不过他有这个态度,秦琼就知道,这次就算那些文官再怎么闹腾,孙享福也不会有事了。

    跟着李世民回到了御书房,将棉被交给了一个内侍,秦琼又道,“此次随胡商出关前往西域,陛下可想好了派谁去?”

    “想都别想,没你的份,你还是在长安好好休养身体,这事,朕打算让李靖去。”

    “李药师?倒是一个练兵的好手,不过这棉甲一时半会还不能装备他的兵马,今年他怕是要吃些苦头了。”

    “想抢着吃这个苦头吃的人可多着呢!对了,那小子还有什么话托你带给朕?”李世民微微一笑道。

    朝廷的武将班子都知道,谁担任了这次保护西域胡商的练兵任务,谁就妥妥的是将来征突厥的主将,所以,最近武将班子的人都抢破了脑袋,尉迟恭,程咬金,李绩,侯君集等,多次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李世民最后却是拍板定下了李靖,他可不想谁对自己这个决定再起质疑,于是岔开话题道。

    “那倒不是,就是,臣封地里的棉花又让长安的勋贵眼馋了,怕不是明年,跟风种植的权贵大臣会很多,那么,对关中之地的粮食冲击会很大······”

    朝廷上最近老是出现这样的新问题,之前几种胡瓜的大卖,已经让勋贵们眼馋了,各家都拼了命的往家里弄种子,挖那些懂得种植的农夫,想来他们明年是不会种粮食的了。

    现在,棉花的暴利,又让勋贵们眼馋了,要知道,孙享福种植的棉花可都是在水份充足的河道旁边种植的,虽然不如后世的高产田,但亩产至少也达到了四五百斤,而今年的长安市面上的白叠子虽然降价了很多,但没有去籽的棉花还是能卖到一百文一斤,而一亩地产出的价值达到四五十贯,这是什么概念?可是比种粮食的二十倍收益还多啊!

    所以,秦府的棉花制品一开始在市面上售卖,他家的门槛就被人踏破了,不是请求他给自己分些棉花种子,就是请求他给自己派两个会种棉花的农夫,左右不过是些利益上面的事情,却搞的他疲于应付,很显然,找他的这些人明年肯定都不会再种粮食这种收益低下的农作物了。

    而要是整个关中没有人种粮食的话,那事情可就大了,要知道,关中的人口是最为密集的地方,光一个长安城内,就有一百多万人口,今年只是因为闹了点小旱灾,关中的粮价就没有像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降下来,目前每石粮食价格还维持在去年秋收后的价格,大约每石五百文左右的样子,这还是因为亩产八石谷的消息被放出去,还有从世家子那边坑过来的两百多万石粮食陆续运到长安的原因,像江南,荆湖等地,粮食的价格其实只需要两百多文一石了。

    要是明年关中的自产粮再大幅减少,那么可想而知,就不是价格的问题了,粮食是百姓的生存保障,缺口太大,会引起国朝不稳的,这就需要朝廷来调控,但是,你让那些地主们再去种植收益低下的粮食,他们同意吗?

 第144章 越来越不懂

    人心皆逐利,这是李世民不希望看到的,急功近利会出大问题,隋朝就是这么灭亡了,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忧虑。

    有时候他会用一种抱怨的眼光看孙享福,因为是这个小子将这个国家变的越来越难治理了。

    有时候,他又很感激孙享福,没有他做的这许多事,那有关中之地多出来的那么多张百姓的笑脸。

    密卫前一段时间传过一条消息给他,说是幸福村要进行今年的第二季播种了,周边的百姓,包括长安各大权贵家的佃户全部都争相跑去观摩,人数过万。

    主持播种的是孙大力兄弟,他们不仅将守卫撤去,还准备了解渴的茶水,供那些前来观看学习种植技术的百姓们饮用,至于那些没有带干粮的,只需要付两文钱,便可以在幸福村的公舍里买一碗带肉沫的米粥来充饥。

    他们并没有像别家一样,将这些发财致富的秘术当成宝贝藏起来,那个叫孙二力的小伙子,还细心的给所有人讲解种瓜物的技巧,临了,还将两种新作物的种子拿出来,分发给百姓,叫他们拿回去种在临近水源的地方,据说这些种子可以种出一种亩产数千斤的大白菜和包心菜,尤其是那大白菜,不怕霜打雪埋,冬日里食用最为脆甜。

    不仅如此,由于关中今年小旱,许多需要水份较大的农作物都种不下去了,这两兄弟还呼吁农夫们注意开沟引水,来年有旱情的时候,尽量种植他们今年种植的这几种耐旱作物。

    李世民很期待看到关中每年秋收之后就要闲置的土地上能再长点什么出来,是以,对于幸福村一系列动作比较支持。

    同样是前几天,关中有十几县都有奏章过来,说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收税,因为水库的原因,各县都有几千到数万亩的田地种植上了金花菜等鱼草,这些草不同于粮食,几乎每天都能收割,朝廷怎么对这种新作物收税?每天派人守在他们的田地里头,看他们卖多少钱的鱼草,然后三十税一?还是统计他们一年卖多少鱼草,按年算,三十税一?反正不管那种方法都不合适。

    最后,李世民和大臣们商量好之后,按照中田所收粮食税的平均值来收税,结果,没到三天,各县回报说,这些种植鱼草的农户已经把今年的税全交齐了,一水的铜钱,现场结清,要知道,这才刚到七月,离秋收还有一个半月呢!这些百姓们那来这么多钱?

    李世民派密卫一查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些种鱼草的农户每天卖鱼草给各处饲料作坊,而各饲料作坊都是现金跟他们结清,就这半年时间,将八十亩永业田全部种植了鱼草的百姓,至少从饲料作坊哪里拿到五十贯的草料钱。

    八十亩田就算碰到粮价较好的丰年,产出的粮食能卖多少钱?顶多四五十贯而已,要知道,这才七月,那些鱼草田据说还可以收三四个月的鱼草,也就是说,种了鱼草的农夫今年还能再挣五十贯以上。

    年收入百贯的农民?

    李世民此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户部尚书长孙无忌已经先他一步后悔把税收定低了,要是种田的农夫都能年收入百贯,以后八九品的小官和那些不入流的吏员估计都要造反了。

    不过李世民最终还是驳回了长孙无忌重新制定这些鱼草田的税收的请求,藏富于民是他的治国理念之一。而且,密卫告诉他,这些种植鱼草的百姓很辛苦,每天都得全家齐上阵去割鱼草往工坊里送,劳动量是那些普通农夫的几倍,为了这样的高收入,他们也付出等价的汗水。

    李世民不爱占老百姓的便宜,他只爱占像孙享福这种太能够生发了的人的便宜,就像憨厚的尉迟恭,他没有像其它权贵那么多的生财之道,所以,李世民对他的赏赐是最丰厚的,秦琼最近很富,即便有献甲之功,李世民也只是口头上夸赞了几句。

    今天李世民想起了这一茬,肚子里的气便十分不顺,即便孙享福不在长安,还是专门让人传了个口信到虞秀儿哪里,不管怎么样,今年秋收后,皇家农庄的田地里必须看到农作物,否则,家法伺候,谁叫孙享福是家臣呢!

    收到这道口谕虞秀儿很想笑,他知道自家夫君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发高了,于是急忙去信幸福村,让孙二力做好准备。

    当然,身在岭南的孙享福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今天是玄奘出海的大日子,孙享福特意来码头给他送行。

    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孙享福将幸福号借给他出行,那么,为了保住幸福号的安全,孙享福还得让护卫队陪同前去,席君买主动要求随船,见过交趾的风土人情之后,他很想看看天竺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反正整个世界都是满足不了他的猎奇心的。

    左右不过是三四千公里,以幸福号的海上航行速度,只要不出意外,十来天便能到,正好一个往返之后,孙享福的实验田的粮食也收割完了,到时候大家一起回长安。

    “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月,大师,一路顺风。”

    “有劳大人与诸位相送,贫僧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