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20章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20章

小说: 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不代表赦免活罪。

    蓝幼澄说到底还是此时头号zhengzhi犯的女儿,朱楧要是册封她为侧妃,等同于挑战老朱的权威,这要是让老朱知道了,那他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ps:昨天收藏破三百了,获得了第一个荣誉,很开心。虽然跟大神没法比,但作为一名资深扑街,这个成绩已经很意外了。在这里要感谢众多书友,在我完全裸、奔的情况下,一直投票收藏支持,让我的书一直出现在历史分类的新人榜中。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八章 开始播种

    一  所以这件事只能慢慢来。朱楧的处事原则就是绝对不亏欠对自己好的人,蓝幼澄的事,他会记在心里。

    朱楧不会当众顶了蓝幼澄的脸面,端起酒杯来喝了一口。这顿饭吃的很惬意,蓝幼澄为人挺实在,不知不觉就喝高了,朱楧让她母亲把她带回去,晚上就留宿在了黛奴那里。

    黛奴知道蓝家母女为王爷的大牧场计划立了大功,害怕自己在王爷心中的地位被人反超,所以晚上伺候起朱楧来格外卖力。今夜又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八月中旬的时候,李安谊的舅舅举家来到河西。说实话,他们收到李安谊的信的时候还有点惊讶,但经过短暂权衡之后,他们还是决定来河西跟着朱楧干,毕竟得到一个藩王的赏识,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够他们吹好几年了。

    朱楧在肃王府邸亲自接见了李安谊的舅舅,道:“先生肯为我肃藩的建设出力,本王实在是很欣慰。先生一路辛苦了。”

    李安谊的舅舅虽说是畜牧世家,有一定的积蓄,但平时见到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他们县太爷,还是远远地站在一旁看,今天竟然见到了下天子一等的藩王,令他如何不激动?被朱楧夸奖了一番后,李安谊的舅舅感觉自己都要飞起来了,连忙跪下,叩头道:“小民张宝叩见王爷。王爷实在是抬爱了,能为王爷出力,是小民的福分。”

    朱楧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张先生过谦了,本王听李安谊说过你的本事,本王这里的确缺乏畜牧业人才,希望张先生多多帮衬。”

    张宝是个粗人,说话不会斟酌词句,道:“王爷说的哪里话,别的小人不敢说,若是论这喂牲口,小人敢在巴蜀称第二,就没人敢去称第一,王爷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我那外甥女。”

    朱楧哈哈一笑,他喜欢爽快人,更何况有本事的人才狂妄,没本事的人想狂也狂不起来,只要这个人忠诚、有才能,能帮到自己,狂一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笑道:“本王要是不信的话,就不会大老远的把你请来的。本王现在任命你为肃藩畜牧事务总监,专门给本王放牧,望你不辱使命。”

    虽然不知道这个总监是几品官,但王爷任命的那肯定值钱,张宝立即叩头道:“多谢王爷厚爱,小人一定不辱使命。”

    解决了这块心病,朱楧心中要松了一口气,如果不出意外地话,将来粮食短缺到时候就可以用肉制品暂时代替了。

    真是“何不食肉糜”啊。

    肃藩上上下下的人仍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时间来到九月初。这是冬小麦播种的时期。

    荒地的开垦暂时告一段落,水渠的疏通与重建工程也全部完成。胡匠头带着工匠制造出了很多大水车,已经全部就位。距离河流较远的土地,也配备了水井和手压机。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要看朱楧如何播种了。因为经过这几个月的拼命努力,肃藩上下已经开垦出了五百万亩良田。这些田地如果单靠人力去种的话,是绝对种不完的。

    很多人都为朱楧捏了把汗,担心他栽跟头。耿炳文则是以一副冷眼旁观的姿态注视着这一切,因为他知道,这个朱楧不简单,他在等着看朱楧的后招。

    朱楧知道这五百万亩土地,单靠这十几万号人是肯定种不完的,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打算靠机械化生产。

    当然古代没有拖拉机,再怎么机械化,也只能靠人力和畜力。朱楧之前研究过古代的农业,知道汉朝时期发找过明了一种播种利器——三脚耧车。这种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牛或马拉着耧车,耧车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倾”。也就是一百亩。

    这种播种方式在效率上可以算是手工播种的十倍以上,如果换算城收成量的话,则在其三十倍以上。

    不过这种耕种方式也是有限制的,首先这一套装备下来很值钱,不管是用马还是用牛至少需要十几两银子,这绝对不是小门小户能承受的起的。

    第二,采用这种方式劳作,必须有辽阔平整的土地。

    这两个条件,朱楧都满足,并且是得天独厚。早在几个月前,他就已经命工匠制作了很多三脚耧车,并且制作轭挽和凸钉式马蹄铁。轭挽可以解放马的脖子,使之可以拖拉重物。凸钉式马蹄铁可以提高马的抓地力。

    没错,朱楧就是想主要靠马来拉动耧车。虽然现在山丹军马场还没有开始建设,但老朱也给了朱楧一些马匹。根据《明会典》记载,朱楧所镇守的甘肃镇的马匹数量满额应该是两万九千余匹,明朝九边重镇的战马总数有三十六万多匹。但实际上,朱楧并没有那么多的战马。因为《明会典》成书于弘治十五年,经过明朝历代君王一百多年的治理和积累,明朝的战马数量要远多于建国初期。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曾告诫晋王朱棡:我朝自辽东至甘肃,东西六千余里,可战之马仅得十万,京师、河南、山东三处马虽有之,若欲赴战,猝难收集。苟势有警,北平口外马悉数不过二万,若逢十万之骑,虽古名将,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筭(算)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贼,则不能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代雄主朱元璋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紧张。

    明初马匹的匮乏由此可见一般。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点全国的兵马数,计官兵一百二十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马仅四万五千零八十匹,可见洪武五年的岭北之败,对明朝马匹数量的严重影响。由于“与虏战失利”,明军只能“敛兵守塞”,用步兵加堡垒的方式防守长城一线,自是“希出塞矣”。

    ps:是收藏破三百,不是三千,一时激动写错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十九章 被人崇拜

    一  朱元璋对此也是“数悔之”,最后只能转攻为守,在漠南设置诸多卫所,借着地利来屯田,防御蒙古。但老朱又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他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大将领兵,所以就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九个塞王,派他的儿子们守边,肃王就是其中之一。

    写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朱元璋为什么非要继承元朝的岭北行省呢?九大塞王手下的兵力又有多少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元朝的岭北行省地域广大,大概从长城一线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接辽阳行省,西到新疆东北部,哈密一带的也儿的石河,首府设在和林。在一般人看来,岭北行省是不适于人类居住的苦寒之地,其实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岭北是蒙古的发祥地,历代蒙古大汗都建都于此。后来,忽必烈与于占据和林的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成功后,考虑自己的势力主要在漠南,故而迁都大都。

    但蒙古仍然视岭北为“根本之地”,有元一带,朝廷对岭北的建设力度从来没有减轻。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岭北。使岭北之地,出现了很多名城,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繁荣,经济很发达,人口达到数百万,可养几十万骑兵。所以刘福通在起义时才会说元朝“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徐达攻破元大都后,标致着元朝灭亡。但元顺帝是主动逃跑的,元朝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北部广褒的草原上,依旧有至少二十万蒙古铁骑,时刻准备南下进攻明朝。

    为此,朱元璋才想要攻占岭北行省,彻底肃清大漠,让自己的子孙安享太平。但岭北之战的失利,使朱元璋的计划严重受挫,从此明军转攻为守,开始设置塞王来防御蒙古。

    直到洪武二十年,控制辽阳行省的纳哈出投降后,朱元璋才精神大振,派蓝玉于捕鱼儿海大破北元。

    我们注意到,北元朝廷一直在东北晃悠,为什么不去找西边的蒙古汗国求援呢?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依照蒙古人分家产的习俗,将东部地区分给了他的弟弟和大将,是为“东道诸王”,将西部地区分给了他的儿子,是为“西道诸王”。我们都知道,忽必烈的大汗之位是自己抢来的,他的对手就是他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是被蒙古本土贵族拥戴为大汗的,他们都一致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对忽必烈一系十分不满,他们的地盘就是在西部,有元一代,朝廷和西道诸王的关系都不太好。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后,将其囚禁,后来阿里不哥死了,这就说不清楚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一致认为是忽必烈下的毒手,所以对忽必烈一系十分痛恨。

    北元最后一位君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之战后无处可去,只能向西逃,最后被阿里不哥的后裔杀死。

    而朱元璋为了防止盘踞岭北的元军反攻,又在北边布置了多少兵力呢?据史料记载,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征调近一百万大军守边,而在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北平附近布置的兵马最多。

    所以说,你要是朱允炆你也睡不着觉。其实老朱不是没想到他死后,朱允炆压不住他的这些叔叔们,只是事情不能两全其美,他不放心别人带兵只能交给他的儿子们带,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宁愿让他的哪个儿子得了江山,也不愿意让外人染指。

    现在保卫肃藩的陕西行都司的兵力马匹还没有达到满额,老朱给朱楧的马只有几千匹,但好在朱楧这里有一个“茶马互市”,可以用内地运来的茶叶换西藩的马匹,所以朱楧所能掌握的马匹也就一万匹左右。

    这已经够了。

    朱楧打算用双马拉耧车的方式耕作。用牛拉耧车一天尚可播种一百亩,若用上双马,那效率简直不敢直视。

    一天不播个几百亩地简直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肃藩一万多匹军马全都出动,在辽阔的河西之地上玩命的狂奔,那场面何其壮观!军士们都在欢呼,奴隶们也不敢寂寞,大声贺起彩来,因为他们知道,照着这个效率进行下去,明年的大丰收指日可待。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蓝幼澄也是生平第一次见这样的场景,拉着黛奴的胳膊,兴奋地叫道:“姐姐,姐姐,你看那些马跑得好快啊。这五百万亩地应该几天就能种完吧。王爷真是太厉害了,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奴婢白白替他担心了。”

    黛奴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开心,她是王爷的人,王爷好了她才好,笑道:“你呀,还是跟王爷的时间短。王爷脑子里的奇思妙想比天上的星星都多,以后你惊讶的时候多了去了。”

    蓝幼澄精致的小脸都笑开了花,满眼崇拜的看着朱楧,道:“看这样子,咱们肃藩明年的大丰收应该不在话下吧。王爷真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一年就解决了粮食问题。”自己的男人出身高贵,还这么有本事,蓝幼澄顿时感觉自己的心都要化了。

    黛奴像是看破了她的心思一样,敲了一下她的脑袋,说道:“那还用说。好好感谢老天爷吧,让你跟了王爷这个人好又能干的主子。”

    蓝幼澄甜在心里,但嘴上还是要奉承一下黛奴,道:“以后还要请姐姐多多指点。”心里想起朱楧说的肃藩的发展有她的一份的话,蓝幼澄就感觉无比的幸福。

    在蓝幼澄身旁站着的李安谊也是微笑着看着这红火红火的场景,但没有说一句话。

    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耿炳文边看马拉耧车劳作,边缕着胡须,道:“肃王果然不简单。这么大的动作事先居然没有露出一点风声,其心思之深沉,令人恐怖啊。”

    南京紫禁城文华殿,朱允炆看着耿炳文传来的密报,心中的担忧大大加深。现在的藩王已经显现出尾大不掉之势,若是朱楧在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那朝廷还如何控制他?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章 仪卫司

    一  朱允炆揉了揉太阳穴,暗恨老朱太偏袒这些藩王了,制定的限制措施全都不疼不痒,不仅没有使藩王收敛行迹,反而使他们仗着老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