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262章

宋时风韵-第262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知秋咂咂嘴,笑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不过,只要能增添一份抗战力量,他做的不要太过分也就罢了!”

    李易感觉怪怪的,叶知秋实在太反常了,孟珙吞并的可是数千人绝非小事。既然敢做吞并之举,对蜀川各部将校,必然也私下拉拢,叶知秋不可能不知,却显得如此优容,实在让他想不通,难道真是为了大局着想?

    不过,想不通他也不再去想,或许孟珙做的并未超越底线,没有引起叶知秋的反弹。

    正如叶知秋所言,只要别太过分,能增添一份抗战力量也是好的,细细琢磨很明显是了如指掌,可随时进行反击。

    呼延信双目闪过一道厉色,很不友好地道:“人家都欺负到眼皮子底了,叶先生好度量啊!”

    李易倒是有点吃味,看来还是有些错了,离开这段时间,孟珙进驻之后到底还有何蹊跷?越来越有意思了。他稍加沉吟,慢吞吞地道:“这些都是小事,虏人进犯在即,任何事都要压下,全力抗战。”

    叶知秋点了点头神情淡然,李易的说法似乎在他意料之中,浑然不觉自己不做引发李易的遐想。

    “大兄,方才我想的有点偏颇,十三营马军虽是珍贵,却也不能闲置,适当的时候也应拉上去练练兵。”李易再不忍心,也决定把新军拉上去,放在此要战场上练兵。当然,他绝不会把新军,放在主要战场上消耗。

    “我来安排。”呼延信同样不愿马军消耗,既然李易放新军参战,他开始考虑庞大的预备马步军,如何放在第二线。

    “学士,何时北上赴大安军中?”叶知秋瞥了眼李易,问的意味深长。李易的公开亮相,便代表某种信号,是对朝廷的表态,至少让对方有所忌惮,不甘做的太过分,他还不能十分肯定李易心态,故有此一问。

    “大兄,三指挥渐丁,嗯,传我军令,与先前背嵬军青羽营合并编为羽林军,我明日启程大安,要大阅羽林军。”李易脸色端正,语气平缓,脸上挂着是笑非笑地笑。

    羽林军?叶知秋双目精光闪烁,尽是炙热的光芒。

    呼延信却脸色惊骇,瞪着李易半天说不出话来。

    当天夜里,李易与叶知秋谈了半个多时辰,又认真看了蜀川地形图,对全军形势做了一番了解。

    第二天,他与叶知秋和呼延信一同北上,几乎是高调的不能再高调,军中急脚子四散传递消息,对士气的鼓舞是非常明显的。

    陈敏也跟随李易同行,他被任命为队将,暂时归王柏所部,一旦有战功将给予他新部队。

    速度不快不慢,就在第三天过大安抵达鸡冠隘,背嵬军三千精锐与之会合,军威浩浩荡荡,让陈敏看的惊异连连。

    李易并未曾在大安停留,而是越过鸡冠隘,进入兴元府直抵南郑县,把行辕暂时设在南郑县城。非常有趣的是,孟珙的行辕也在南郑,颇有些针锋相对味道。

    安置下来的第二天,李易便亲自拜会孟珙,他的身份仍旧是四川都转运司公事,成@都府、潼川府路安抚制置使,孟珙的身份是四川宣抚使,所以前来拜会寓意深远。

    孟珙因为知道朝廷对李易的决断,当对方高调回归,他当然大吃一惊,孰知朝廷对待李易,对方既能逃回必是撕破脸皮,虽说尚不至于不顾蜀川安危,却绝不会与他过多来往。

    人考虑问题往往存在盲点,往往忽略陌生人的性格,就算是满腹韬略的孟珙,也不能免俗。

    李易率背嵬军大张旗鼓开赴南郑,他立即暗令孟璋的宁武军及爱里八都鲁的飞鹘军戒备,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却不想,李易到来并未有任何动作,反倒是亲自拜访,标准的觐见上官姿态。

    拥数千大军前来,姿态又放的很低,当他看到一脸笑意的李易,不禁心下暗叹:劲敌,朝廷诸公委实不智,合全国之力,尚不能说抗蒙古,竟自毁长城,树立潜在大敌。

    李易春风满面,彬彬有礼,叶开跟随左右,文封率百名卫士虎视眈眈,与由回鹘人组成的飞鹘军对峙。

    二人再次相见,在驻地门前相互礼让,谈笑风生,令左右颇为诧异,甚至连亲身体会艰辛的文封,也产生李易对朝廷不计前嫌地错觉。

    虚伪一阵子,二人进了大堂,分主宾坐下,上了香茶,孟珙才笑道:“有王学士坐镇,利州可保。”

    李易玩味地看了眼孟珙,心下却感慨不已。〃(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36章 正面议兵

    (全本小说网,。)

    当日,路过夔州路与孟珙有过畅谈,境界上还颇有所得,有惜惜相得的意境,却不想今日竟成对手,人生如此实在是颇为叹息!更是恰如其分。

    机动防御战大师,并非浪得虚名,他的出现让孟珙少了大亚寨战绩,却仍然掩盖不了绚烂的光华,就在方才的见面,孟珙给他的感觉,如同一把利剑,锋刃全然内敛,却随时准备击杀他,绝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这种感觉绝对真实,不存在半点的虚假。

    不可否认,他没有信心完全战胜孟珙,就算是拥有数万大军,他也无法让自己有十足把握,压力实在太大了。

    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怯弱,更不是逃避,而是谨慎,是真正的重视,对待对手要在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没有不劳而获的收成,更没有常胜不败的将军。

    接近了解孟珙,寻找对方的弱点,最后一击必杀方是正道,其他的不过是自寻死路。

    “太尉过讲了,当日受太尉一番教诲,感触颇多,虏人即将犯境,特来请教退敌之策。”李易的态度是谦虚的,火候把握的也恰当好处,有着对孟珙的尊敬,却用请教隐晦地表明,他来面见只是商议,并不是上下级的觐见。

    “过谦了。”孟珙捻须笑了笑,心里却不那么想,把行辕安置在南郑县,很明显是挟制他,谈什么请教?骨子里浸透了矜持。

    不过,他对李易的招数倒是欣赏,那是贴身肉搏,老招数却十分实用,还真让他说不出话,他们之间没有绝对节制关系。换句话说,朝廷对李易态度相当暧昧,对方高调地出现在蜀川招摇过市,就是很明显的炫耀。

    此时,朝廷的诏谕却诡异地到了,朝奉郎、直焕章阁、除兵部员外郎,管干四川都转运使司,权成@都府、潼川府路安抚制置使司公事,赐爵郪县开国男,时间上显然不太对劲,似乎有几分迁就的味道。

    李易身陷临安府早就传来,无论怎样的说法都有,他却知道其必然是潜逃回来,朝廷能够迅速任命,只能说是两手准备,其在他身边可为绝大助力,又能成为大杀器。

    诚然,李易对他信心不足,他又何尝不忌惮李易,当时接到朝廷旨意入川,他专门研究李易的战绩,来到南郑又对蜀川大军了解一番,发现李易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一点不错。

    蜀川各部军容整齐,装备精良,显然是训练有素又久经杀伐,绝不逊于他的京湖大军。另外,李易的用兵手段也层出不求,在二十余军州的战斗中,在收复蜀川的战斗中,他发展其用兵静如松,动如风,杀伐果断,丝毫不逊于他。

    二十余军州之战可谓势如破竹,大军调遣令人眼花缭乱,却可以用“快”字涵括,显然得到兵家精髓。

    收复蜀川之战,两路出击,一正一奇,正兵同时应付三个方向,丝毫不拖泥带水,除了快之外又涵盖“惊、狡、变”寓意,每一步都精确到了极点,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甚至蒙古军尚未反应过来,便被他甩开,最终不得不在他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战场,被迫展开一场被动作战。

    蒙古人最擅长的是马军,竟然能被李易抢夺先机,固然有蜀川大军马军强悍缘由,却依旧可见对方善于用兵。

    其实,孟珙虽是满腹经略,也真正重视李易,却还是没有明白李易用兵的内涵。那是绝对的闪击战,以马军为主力,用时间换空间,让对手手足无措,在不利的条件下被迫应战,二十余军州之战,不过是一场预演罢了。

    李易的笑是真心的,他在事上应付却不代表对人,对待孟珙个人的敬佩是发自内心,非常想知道对方策略,稍加筹措缓缓道:“虏人犯境在即,太尉可有退敌之策?”

    面对李易那道不含其它的目光,孟珙又岂能不知,两人是同命鸳鸯,他暂时退去防范之心。既然是为了蜀川生民,为了天下苍生,从李易的目光中,他看到的是真挚是请求,何必又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扰乱判断。须叟间,他做出人生中少有的正确抉择,选择了信任李易,一抬手道:“沙盘。”

    良久,四名士卒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地拖着桌案放定。

    “下去。。。。。。”

    李易眼前展现的是中型山川地形图,只不过是立体的,由土泥砂石堆砌而成,一山一城活灵活现,他忍不住起身走过去,拿起竹鞭轻轻划了一道线,浅声道:“虏人合各处二十余万,号称大军八十万,太尉有何良策?”

    孟珙缓步走到沙盘前,轻描淡写地道:“二十万,八十万?欺我中国无人。”

    李易斜瞥孟珙,心思完全沉浸在兵法上,却玩味地笑道:“虏人起于艰辛,吞四十余国,早就多少典宗忘祖之人。汉家可谓硬骨,一日不下如鲠在喉,正如太尉对我一般。”

    话,说的诙谐有趣却直接透露寓意,丝毫没有委婉,露骨地表明,当前应齐心协力抗拒蒙古人,但他们仍然是对手。

    坦诚,尤其的坦诚,孟珙不能不佩服李易的坦诚。至少,他未曾见过,对手之间的交代,他与张柔可为莫逆之交,和塔察尔更是异姓兄弟,如今兵戎相见却未曾如此坦率。

    “公事,蜀川大军如何应战?”孟珙转而言其他,避免了尴尬,至少避开李易最后的反问。

    李易并不一味追问,恰恰适可而止,谈到正题正入佳境,他没有半点矫情,轻轻讥讽后凝视沙盘良久,沉声道:“虏人南下,沔州首当其中,只是沔州得失关乎蜀川得失。”他昂首看了看孟珙,又说道:“龙州小道虏人势在必行,蜀川各部全力防御文、阶各州拱卫沔州。我早有打算,大散关不可守,武休关不得不守,太尉可有妙策?”

    毒辣,端地毒辣,孟珙对李易的看法,再次抬升一个等次,如果说仙人关是沔州关键,得失震动蜀川,那武休关的重要也不遑多让。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37章 提要求

    (全本小说网,。)

    〃端平三年,阔端率军气势汹汹南下,入大散关自梁泉南下,直驱武休关,赵彦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李显忠不支败退,首战就被人家先生夺人。

    武休关失守,直接把兴元府暴露在蒙古军刀枪下,兴元府的失守,致使沔州失去后方,孤悬难支,大安的侧移受到威胁,最终导致驻扎利州御前诸军的覆亡,环环相扣不断地失误,固然有对方强悍的道理,也有将帅不合频频失误的缘由,想想实在让人颇为遗憾。

    第一次大安之战,宋军之所以用万余人,奋力邀击数万蒙古军,就是得益于兴元府的支援,鸡冠隘可攻可守,最终可以集中兵力无需考虑他事。

    而在第二次大安之战,武休关被早早拿下,兴元府失陷,导致大安之战前宋军便处于被动,无法专心针对某个方面,海奥时刻防备不被偷袭,尤其是主要支撑点鸡冠隘,失去了战略价值,让曹友闻不得不背水一战,上万精锐全军覆没。

    当然,兴元府失守并非最主要原因,却是至关重要,造成鸡冠隘无法长期固守,终成连锁反应。

    孟珙忽然意识到,自己被李易算计了,既然沔州为重点,兼顾阴平小道,李易把七万大军放在西面,合情合理。至于武休关,那对不起了,只能让他全力守卫,可以说李易把大安以西抛给了他。

    看是有所舍弃,利州东路大部的退让,任谁也无发拒绝其利益,无他,能够站稳脚跟。

    但是,孟珙却不那么认为,蒙古人的两次入侵,大散关一直是对方主要突破口,如此次无它,蒙古军必再次进攻武休关,矛头直接对准了他。

    他并不惧怕战争,甚至主动去影响战争,却不代表他甘心代替他人挨打。兴元府是整个防御的重要一环,蒙古军必然会全力进攻武休关,进入兴元府进而威胁大安军,迫使宋军放弃沔州,老伎俩,一旦得逞,你又不得不按别人想的办。

    他饶有兴致地看了看李易,稍加沉吟才说道:“王学士所率数千精锐,能抵数万虏军,兴元何足虑!”

    李易摸了摸鬓角,淡然一笑,暗道孟珙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