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106章

宋时风韵-第106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易诧异看了眼乔行简,心下不爽地道:“相公容禀,不说大势岂能看清局部,国朝初历代贤大夫,无不就天下大事为引,层层剥离后致一城一地。”

    孟浪戏谑之言,乔行简脸色一变,连郑性之也微蹙眉头,这厮变的油滑了许多。

    赵昀并没有介意,反倒觉得有趣,却笑道:“卿之辩才,可为通好使。”

    “陛下,这是说贫道的不是。”李易有些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却道:“陛下,江淮水网纵横,虏人铁骑不善水战,东路无忧;京湖地处尚有,历来兵家必争,襄阳大郡经百年经营,倚汉水通大江,有鄂州、江陵、黄州等重镇为依托,此为虏人南侵重中之重,贫道有一虑,不知当讲不当讲。”

    “卿家但说无妨。”

    “陛下,女真武仙丧师,其兵归顺朝廷驻泊襄阳,致使重镇分南北军。历来新附之人惊魂不定,贫道担忧南北军不合,危机襄阳守御,被虏人所乘。”

    赵昀一怔,看乔行简、郑性之道:“素闻南北军时有摩擦,宰相可有主意?”

    乔行简瞥了眼李易,淡淡地道:“北军不服,人之常情,南军足以弹压,不足为虑。”

    李易一听就急眼了,北军哗变中路门户大开,就算收复了也是元气大伤,后果绝不亚于蜀川沦陷,要知道大宋将陷入彻底防御,丝毫没有还手的机会,立即道:“敢问乔相公,万一虏人兵临城下,南北军发生冲突,会有怎样结果?”

    乔行简眼角一抽,却道:“南军掌控主城,不足为虑。”

    郑性之点了点头,颇为支持乔行简,亦是道:“虏人人凶残暴虐,新附北军自知,到时必会捐弃前嫌用命厮杀。”

    赵昀点了点头,放下心来,道:“卿家说下去。”

    李易不免失望,朝廷宰相简直是迂腐书生,大难临头,还幻想同仇敌忾,当真可悲可笑。

    既然,赵恒揭过此页,他一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道士,强说反倒不好。压了压火气,道:“陛下,京湖事关全局,一旦有事,全线震动。蜀川五路地形独特,自成一体,又是朝廷税赋重地,挡住虏人自不必说,一旦有失,将会使朝廷赋税难以支撑。”

    “打仗,拼的就是铜铁,较的就是国力,利州东、西路可以糜烂,但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必须保住。”

    “贫道曾经见识虏人势头,也给李子清谈过连环城堡防御,便是针对虏人骑兵的战术,以沔州为支撑,剑阁为后路兼顾龙州阴平小道,由夔州路支援兵力,成都府路发钱粮,蜀川可固若金汤。”

    乔行简亦是颇有智谋,却不屑地道:“蜀川天堑,岂是容易越过。”

    李易眉头微蹙,暗骂这老头真不识抬举,蜀川天堑又能怎样?还不是都被人越过去了,当下反问道:“历代蜀川割据,又是谁灭?”

    “既不能守,连环城堡又有何用?”

    “城堡相连,把持要道,虏人攻一点,其余城寨可迅速在内线支援,不用担心遭遇伏击。”

    李易把孟珙对付虏人的一套,毫无顾忌地拿来,断然道:“堡垒并非一味防守,可进可退,方能与虏人进行野战,西线无忧,蜀川无忧,虏人在京湖必束手束脚。”

    赵昀轻轻颔首,认为李易所言颇有道理,对连环城堡颇有兴趣,一听竟能与虏人野战更加入胜,三京虽败,他未尝没有不服输的心态,不由地笑道:“卿家之论,颇有道理。”

    李易知赵昀心动,大喜之下趁热打铁道:“陛下,朝廷东有江淮水网、中有荆襄重镇、西有关山险峻,但需因地制宜,稳妥用兵,虏人诚不足畏。如今,京湖兵杂,蜀川兵少;京湖固然重要,然蜀川更是重中之重,战事迫在眉睫,还请陛下断然处置。”

    赵昀拿不定主意,沉吟不语。

    乔行简瞥了眼李易,道:“蜀川,国之税赋重地,你若有见识,可一并说出。”

    “贫道言蜀川重中之重有三,其一,蜀川年税赋达朝廷三层成财货,举足轻重,断不可有失。”

    “其二,虏人一旦入蜀,将占据上游,对京湖侧翼形成巨大威胁,襄阳一线便不可守,朝廷将退至沿江。”

    “其三,蜀川得失,将干系到羌蕃叛顺,成都府路以西,更是干系生死存亡,断不可轻视。”

    “这又如何说?”赵昀一怔,却是有些糊涂了。

    李易稍加沉吟,酝酿着这点时间回忆整理的记忆,道:“吐蕃有陇右联系大理道路,虽山道艰险,却不是不可通过。是想,虏人一旦入川,假以时日必能看出端倪,若有一人尽言,派遣精兵眼川西南下,直驱大理。”

    “到那时,如何是好?”赵昀目光转向两位宰相。

    “这。。。”乔行简不是庸人,经李易一言,顿时吸了口凉气,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可是侧翼大包抄啊!

    “虏人取诸蕃,天下可图,朝廷严守蜀川,必接纳诸蕃,方可坚持。”李易目光炯炯毫不犹豫地道。

    乔行简、郑性之二人,不约而同吸口凉气,李易的话在他们心中,形成一道气势磅礴的图案。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16章 肺腑之谏

    (全本小说网,。)

    蒙古占据中原、关陇,再打通四川望大理,一条半圆形包围圈,就等于把大宋行朝彻底困住。

    一旦大理失陷,大宋最坚固的中游防线,其脆弱的后背,将暴露在蒙古人刀下,想想就令人不吝而寒。

    赵昀正要说话,却不想乔行简道:“你对陇右、川西诸蕃,有何见论?”

    “接纳陇右羌蕃大族,结好川西诸蕃。今时不我待,当传令制置使司便宜行事,断不可拒不接纳。一旦陇右诸蕃为蒙古所用,四川各路必不能坚持。”

    李易之言虽早有人议论,但其观点却在站在整个大局上,勾画出整个天下大势。羌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方少有地区产马,苗疆有马却不堪奔袭。自南迁后,大宋禁军战马,多依赖陇右羌蕃回易。女真在陇右设官严加监控,却也无法有效控制,毕竟女真实力不足,无法截断回易通道,也不能制约各大部族首领。

    若羌蕃被蒙古收服,结果不言而喻,赵昀和乔行简、郑性之惊秫不已,有些事情肉食者并不一定能考虑,反倒是站的看的远,考虑的也很全面。

    “取诸蕃,天下可图。”赵昀似乎自言自语,却又不像。

    李易揣测天子心思,隐约知他的话有效果,当即道:“陛下,天下之大,岂是区区中原可比。”

    言下,毫不客气也不必客气。如今天下大势,明白人都看得出,大宋不复当年,只不过占据江南一隅。

    “前唐太中大夫王玄策,一人之力远赴万里,灭天竺数国,高仙芝以万人越葱岭绝壁,战败吐蕃强兵。陛下,山川虽险、大河是阔,却挡不住有心人。一旦诸蕃相继背叛,贫道不敢断言强虏何时远征,却敢说一旦行事,沿途诸蕃必是向导。”李易绝对是肺腑之言,换做刚来临安时,他压根就不会说,保住自己的小家才是所思所想,现在却不吝想法说出,希望行朝能够关注些许。

    此次能够面圣,实在不知是哪门子邪风,下次恐怕不会再有下次,为国谋划一番又如何!

    “若将大江比作一支羽箭,京湖是弓、蜀川为弦,陇右、川西便是张弦极限,一旦蒙古人得诸蕃,入川中,即便无远征大理,亦是满弓之箭,锐利令人胆寒。”

    “贫道闻汪世显、赵阿哥昌数次请内附,朝廷却拒不接纳。今日虏人大军云集,一旦兵发陇右收复汪世显、赵阿哥昌,则陇右羌蕃不复为朝廷所有,羌蕃必被蒙古收入囊中,它日成蜀川大军劲敌。”

    李易见识过巩州羌蕃的强悍战斗力,要有一线希望,他也要争取一下。

    乔行简、郑性之面露为难之色,拒不接纳汪世显等内附,并非他们,而是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

    郑清之巡视川蜀边军后,断言蜀帅赵彦呐不堪大用,并称陇右诸蕃首领,仍奉金为正朔,对内附请求一概拒绝,有时候面子比里子更加重要。

    郑清之德高望重,史弥远故后,在右丞相兼枢密使任上,便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徐侨、赵汝谈等不受史弥远待见的大贫道,朝野上下呈现一片新气象,被传诵为“小元祐”。

    乔行简心下怅然,他虽不赞同郑清之陇右之策,但人家是左丞相,又被天子恩宠,还有众清流所拥戴,其名望如日中天,他只能闭口不言,以免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赵昀脸色不定,目光转向乔行简,在两府大臣中,乔行简素有知兵之称。

    乔行简叹了口气,道:“陛下,若失陇右,利州危矣。”

    赵昀一怔,脸色更加灰暗,口吻沉重地道:“卿家明白?”

    乔行简听赵昀口气不悦,知天子已有责怪之意,他那个郁闷啊!郑清之不纳汪世显等人,他虽持异议却未曾公开,除了顾忌郑清之外,还有另一层考虑。

    汪世显、赵阿哥昌等虽称内附,但他们不是奉金为正朔,便是自立方国,其心不可预测。接纳他们等于敞开关防,万一有变,他承受不起千古骂名。

    所以,退而求其次,由接纳转为安抚。

    “陛下,是臣失策。”既然干系到方方面面,那就主动揽下来,还能照顾别人脸面。

    赵昀显然不是无能之辈,也明白乔行简顾虑,郑清之不仅名望正隆,且当年有鼎立之功,又与史弥远不同,从不居功揽权,身具谦谦君子之风令人心折,想想自己不顾众议,一意孤行,导致三京兵败,丧师辱国。心下一叹,沉声道:“卿有何失策,事已至此,需有良法退敌才是。”

    “陛下,李易所言并非经两府公议,不过一家之言,陛下无需多虑。”郑性之虽对李易议论认同较高,却还琢磨不定,并不认同年青道士的论断。

    赵昀虽受三京战败的打击,但他不傻,岂能不知郑性之掩饰之言。不过,大贫道的好意,却无法点破,道:“此事,可让两府议一议。”旋即,目光转向李易,温声道:“卿家好见识,难怪被南卿家和进士及第推崇。”

    李易颇为失望,若赵昀有胆魄、有恒心、有毅力,必会召两府立即商议,救急如救火。此时,已是十二点过五分,而不是十二点差五分,一步错步步错,总将无法挽回。

    遽然间,他第一次对朝廷的信心,有了些许的动摇,从有了失望到动摇,虽是些许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过,心念晃动间从话中品味出,似乎南霁云也起到很重要作用。

    郑性之稍加思索,目光转向李易,正色道:“太乙宫说你从永兴军清虚观南下,却是永兴军人氏?”

    李易有些怅然,郑性之似乎言有所指,无法揣摩之下索性说道:“贫道并非北人,而是蜀川人氏,只是家贫自幼入道观,侥幸得到云游高真传承。”

    郑性之玩味地看了眼李易,却也没有多问,这种回答也算是合情合理,道门本身交流就很多,蜀川和陕西道门相互走动也是正常,至于细节他也不想多问。

    反倒是乔行简瞥了眼李易,淡淡地道:“蜀川人氏,却不知是哪个军州,为何非要北上永兴军。”

    李易有些坐蜡,乔行简的话正中要害,你要是蜀川人为何去了北方,怎样去的北方,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可就多了,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真是露了马脚那可是万劫不复。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17章 赏赐

    (全本小说网,。)

    心中念头闪动不断,却也是瞬息间的事情,他深深吸了口气道:“贫道家住成都府广都县,自幼入了道门,离家经年真要回去看看,却不知家人可在!”

    最后的话说的凄苦,是想幼年离家而去,虽说不及弱冠却也是数度春秋,连赵昀也稍稍动容,不免叹道:“卿家不用哀伤,道门并非割断红尘。”

    李易听了心下窃喜,当真是瞌睡送枕头,赵昀真是如他心愿,立即道:“陛下宽厚,贫道不知家中如何,正想要回蜀川探视,平日所论策论也是七分公、三分私。”

    “也是人之常情啊!”赵昀又有几分感慨。

    郑性之一怔,却不想李易毫不委婉,直白的令人可笑,却又说的无法反驳,蜀川人自然要多为家乡考虑,这也是人之常情,不然那才是怪事。

    其实,乔行简并非是怀疑李易来路不正,有南霁云的作保,还有经过打探来的消息,无不说明这厮没有撒谎,也很公正地道:“蜀川各路中,成都府路、潼川府路为朝廷赋税重地,一旦有任何的闪失,朝廷如何与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