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万历驾到 >

第288章

万历驾到-第288章

小说: 万历驾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打西北瓦剌,皇上也没弄出这个阵势来,皇上不是要北伐吧?一想到北伐,大臣们心情瞬间就不好了,实在是土木堡之变的教训太深刻了。

    现在大明的情况刚好一些,府库充盈,军甲整备,这个时候打什么仗啊!

    当然了,这个时候是没人说什么蛮夷偏远之地,打下来好处也不多,西北这两年都快成油库了。大家疯了一样往那边跑,全都是奔着赚钱去的。

    文臣根本都没商量就达成了默契,第一目标,阻止皇上北伐,不能让皇上这么干。

    第二目标,不能让皇上御驾亲征,打也可以,让戚继光去打。

    对于戚继光,满朝文武还是信任的,实在是战绩太彪炳了。这么多年了,没打输过,自从报纸宣传之后,戚继光已经是战神级别的存在了。

    戚继光去打,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反正皇上御驾亲征是不行的。

    当然了,这一点是大臣们想多了,朱翊钧才不想御驾亲征。一来自己根本不擅长打仗,也不擅长用兵,如果这是一场战略游戏,自己应该打的是暴兵流。

    玩后勤,打经济,然后暴兵,以大明的资本,玩的起暴兵流。

    再说了,打仗太危险,虽然关键时刻可以皇上先走,可是这一路舟车劳顿,自己要是在生个病,在挂掉了,那岂不是掉的大。

    当然了,文臣们也都知道,皇上想打,拦是不太好拦的。

    但是阻止皇上御驾亲征是可以的,因为不打,勋贵们也不会同意,没见皇上都把临淮侯李言恭给叫上了,说起李言恭,这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祖上是大明的开国功臣李文忠,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

    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

    李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

    这样一位功臣,自然是大明重臣,地位绝对不会比英国公定国公差,甚至还强很多。事实上也是如此,曹国公的爵位在大明也是赫赫有名的。

    当然了,二代曹国公掩盖了李文忠的名声,因为二代曹国公叫做李景隆。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真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

    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结果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终被夺职召回。

    事实上说李景隆是燕王朱棣的卧底,朱翊钧都相信。

    因为后面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文四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

    建文帝不准,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

    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

    打输了也就算了,还没气节,这样的人要是能被朱棣看上就怪了,只不过为了拉拢降臣,安定人心,朱棣把李景隆捧得很高。

    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当然了,在那里站着当摆设的可能性更大,永乐二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

    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

    明成祖不予追究,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

    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明成祖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李家自此也就没落了,流落到了南京,日子过的很惨。

    只不过李家也是有狠人的,正统年间,朝廷允许李家重启门第,到了弘治年间,李璇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奋斗了两代之后,嘉靖十一年诏封为临淮侯。

    后面两代也得到了重用,屡典军府,提督操江,佩平蛮将军印,镇湖广。

    传到这一代临淮侯李言恭这里,守备南京,入督京营,累加少保。

    临淮侯的儿子李喜朝,毕业于皇家讲武堂,是学宫的老人,参加过西北对瓦剌之战,是军方新鹰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临淮侯也会主战派之一,李喜朝豪言建功以血祖罪。马上封侯,光耀门楣,拿回李家的公国爵位。这一次皇上把临淮侯召进宫参加廷议,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万历驾到

    zj190128g

 第三百零六章 军机处

    (全本小说网,HTTPS://。)

    皇宫之内,文华殿。(全本小说网,HTTPS://。)

    大殿里面的气氛有些凝重,点燃的熏香使得宫里面多少有点气闷,不过却没人说话,大家都在等着朱翊钧开口,文武大臣分立两边。

    朱翊钧的目光从众人的脸上扫过,然后缓缓的开口说道:“今日找诸位爱卿来,有一件大事情要说。”

    听到朱翊钧这话,众人的表情又凝重了几分。

    “自土木堡以来,大明深受边患滋扰,嘉靖年间鞑子打到了北京城,这是大明自土木堡之后的第二次,朕每每思之,痛不欲生。”

    “我煌煌大明,任由鞑子欺辱入寇,实乃大明之耻辱。”

    “自太祖成祖扫北以后,我大明对鞑子便一日不如一日。”

    朱翊钧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听在大臣们的耳朵里面,却犹如巨人的咆哮。一方面是皇帝的威势,是朱翊钧的威势,另外一方面则是朱翊钧这话里面的意思。

    皇上要北伐了!

    虽然之前大家也有过这种想法,可是现在真切的听到皇上这样说,心里面还是震撼的不行。尤其是皇上把基调抬的这么高,这一次肯定打的不会小。

    “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叹,今日大明国力强盛,兵马强壮,朕准备兴兵扫北。”

    “扫除大明长城沿线的颓势,还边境常年被袭扰的大明百姓一个安稳。”

    “今日找诸位爱卿来,为的便是此时,廷议之后,五军都督府和内阁六部,便可以着手进行准备了。朕准备用两年的时间来做准备,然后兴兵北伐。”

    “这两年的时间,整修道路,修整军械,囤积粮草,整训士卒。”

    “以两年的时间打下基础,然后一举扫北。”

    朱翊钧这话虽然有商量的意思,但是却一副已经做出了决定的架势。

    大臣们半晌都没有开口,皇上要准备两年!

    那可是两年,以大明现在的国力,朝廷现在的税收,这两年的准备何其庞大。这一次皇上是真的准备打大的了,一旦筹备开始,那必然是兴师动众的存在啊!

    朱翊钧的目光从众人的脸上扫过,继续说道:“朕准备一扫世宗皇帝时的耻辱,重现成祖之时的兵甲,诸位爱卿可有意义?”

    这话一出来,下面的大臣顿时就把反对的话收了回去。

    皇上都这样说了,你在站出来反对,这就不合适了。在说了,不是要准备两年,谁知道这两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以看一看啊!

    “圣明无过陛下!”

    五军都督府这边,临淮侯李言恭第一个站了出来,随后撩起衣服就跪倒在了地上,以头杵地说道:“臣愿意为王师前驱,为陛下扫平北疆。”

    众人倒是没觉得奇怪,临淮侯一脉很久以来都是如此了。

    为了光耀门楣,重新拿回先祖的荣光,临淮侯府一代一代的奋斗,到了这一代,终于看到了曙光了。尤其是这一次开战,更是一次大机遇。

    “臣戚继光愿意请战!”戚继光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

    其余的勋贵大臣也全都站了出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态度问题,支持皇上打仗是必须的。再说了,打仗那是有好处的。

    上一次打西北,不但军功爵位赚的盆满锅满的,后续的商业收益也是大的很。

    西北的收入早就让无数人眼红了,这一次在打,必然也是收入很大的。比起西北,北边和辽东,那绝对是好地方,那都是钱。

    他们根本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文臣这边,申时行第一个站了出来:“臣等愿为陛下前驱!”

    其他的文臣也都站了出来,躬身道:“臣等愿为陛下前驱!”

    当然了,这话也就是听听就罢了,他们顶多就是在后面筹备后勤。不过这个态度是好的,是能够让朱翊钧满意的。

    朱翊钧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朕心甚慰,诸位爱卿免礼吧!”

    等到众人全都站起来,朱翊钧缓缓的开口说道:“既然诸位爱卿全都同意,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下面说另外一件事情。”

    “此次乃是国战,加上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朕准备成立一个衙门,名为军机处,专司筹备此次之战。”

    “朕将从五军都督府以及内阁大学士六部之中抽调人手,进入军机处。”

    “一来参与军机以防泄密,二来也可以更快更好的统筹此次之战。至于军机处设立在何处,朕觉得文华殿就可以。”

    朱翊钧的话一出来,下面的大臣们脸色就各异了。

    这个军机处的设立,说起来还是挺突然的,大家一时间也不明白皇上究竟是作何打算。虽然皇上是为了防止泄密,同时为了更好的统筹战事。

    可是在场的大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还是从这里面听出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自从皇上登基以来,朝廷新设的机构很多,从最早的武备司到后来的法纪司,这些虽然都是新设的衙门,但是实际上都是在现有的规则和框架之内。

    至于京营的改制,那个更不算什么,只是皇上收拢军权的做法而已。

    可是这个军机处却不一样,这个衙门明显是要凌驾于五军都督府和内阁之上的。说是统筹战事,可是现在没有战事,只是筹备。

    这里面就牵扯到了军械粮草,士卒兵员,这就涵盖了钱粮调拨和人员任命。

    朝廷里面最大的两个权力是什么?一个是钱,一个是人事权,其他的都是虚的。一旦入了军机处,那么就代表获得了这两项权力。

    这个了不得啊!

    朱翊钧看着大臣们面色各异,也不开口说话,朱翊钧也不说话,静静等着大臣们思考。事实上朱翊钧提出来的两年备战,虽然也是为了两年后开打,同时也是为了转移矛盾和设立军机处。

    首先是转移矛盾,将商税的矛盾转向外面。

    以大量的基础建设和军事订单拉动内需,让商人有单可接,有钱可赚,把精力全都放在朝廷的订单上,而不是想着怎么免税。

    朱翊钧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整个大明的商税征收和商税体系构建。

    同时进一步推进军改,至少要完成南京的军改,以便维稳。

    第二个重点就是设立军机处,这个作用就简单了,那就是进一步提拔勋贵的地位,增加自己在军事和政务上的权力。

    说白了就是增加自己的中央集权,让自己能够手握更多的权力。

    两年的过渡期,朱翊钧觉得也差不多了,加上修建往北的水泥路,也需要两年的时间。皇家水师的构建,两年也差不多了。

    两年这个期限,这是朱翊钧综合考虑了很久才做出来的决定。

    宫殿里面烟雾缭绕,英国公张溶这个时候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