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雄秦崛起 >

第428章

雄秦崛起-第428章

小说: 雄秦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瞧着范离这等用语,文仲也是神色一松,且是问道:“范子有经天纬地之才,何必屈尊于商贾之事这等末业之上!”

    范离却是摇了摇头,当即是回道:“文仲,休要再说此等坐井观天之语了,如今的中原堪的上是日新月异,如那秦国更是举国经商,其中佼佼者更是位列秦庭上卿之位!”

    文仲的确是长于内政处置,倒不似范离这些年四处为越国奔走而眼界开阔,对于诸侯列国,尤其是秦国更是无比清晰,范离自问窥伺到的秦**政一角,便是足以自己琢磨数月而仍有兴致!

    “此生之年,文仲你也应该前往秦国去看看,与先辈们离开宛城的时候已经是有很大的不同了,如今的秦国方才是中原之中!”范离对文仲如是说道。

    “秦国洛水会盟,于观武大展神威,某又岂会是不知。”文仲的声音有些叹息之意,但旋即也是说道:“但某不似你范子洒脱,说走就走,越国积极扩军北上,势必要在楚国的手中夺取邗沟,如今没有了范子去筹谋,只得是压在某的肩上。”

    文仲看着江面上由着舟船驶来,料定是范离所寻的船只,见其停靠在岸边,文仲也终是拱了拱手,道:“范子,姑苏台火焚一事,你且最后和某如实道来,是否是你所为?”

    范离叹息了一口气,缓缓开口对着文仲言道:“文仲,你性子自小便是太过较真,有些事得到了蛛丝马迹,心中有数便行,若是某在此时应了,难道那件事就是真的了么,反之则是为假的了么!”

    “果真是你!”文仲的视线最终是落到了那大江之上的舟船之上,这舟船只是简简单单的乌篷船,吴越之地的贫苦人家多是以此为家居,文仲再道:“若是某没有猜错的话,那位艳惊吴越之地的西子便是在这乌篷船之中了吧……”

    范离并未回答,但文仲看穿了范离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容,已经是愈发确定了自己心中所想,心中万千心思终是化作了一声叹息:“范子,你这又是何必呢?”

    范离的目光闪动,从乌篷船上离开,带着一丝爱怜之意:“当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说服某献出西子,献出自己的义妹,如今看来,当初越王的功名利禄劝说,一文不值!”

    “十多年了……”范离回过头来,紧盯着文仲,说道:“只此一生,还有多少十年,某已经是等不了了,越王当日的心思,即便文仲你当时不明白,现如今还不明白么?”

    “范离,你多虑了……”文仲如是说道:“姑苏台火焚之事,越王已经是知晓前因后果,当日之所以急迫问西子所在,乃是为你范离所筹划尔!”

    “呵……”范离扬起来一丝冷笑,看着文仲,看其模样还是对文仲此番话不以为然。

    “罢了……”文仲又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随即又是挥了挥手,便是让人抬出来一些物件,对范离道:“你虽是对越王有着多般误解,让越王却是记下了你为越国奔走的辛劳,故而这些金银细软,乃是越王馈赠你安置的。”

    对于这些越王的馈赠,范离也是坦然接受,随即转身离去,登舟上方才是回过头来,对文仲再次言道:“如文仲你劝服不了某一样,某亦是深知不能够劝服你,但至此往后,恐面见无多,却是不得不再叮嘱一番,越王薄恩而寡义,非是当初某等视为的雄主人选。”

    旋即范离又是看向了文仲身后十丈开外的数十道身影,高声言道:“越王不派遣善于辞令者前来为范离饯行,却是遣你们这些身手矫捷,暗藏兵刃的隐侠刺客前来,当真是以为范离对此没有防备了么?”

    范离言语落下,那江边芦苇荡中便是闯出来数十号人影,见其装束,正是在越国声名赫赫的【越鱼卫】。

    文仲见状,看其是不知晓内情,回过头来盯着那身后的越王所派使者,厉声问道:“尔等为何而来?!”

    或许是顾忌范离所掌控的越鱼卫,也是难以在文仲面前露出獠牙,那人只道:“奉越王之命,吴地多有宵小,特来护送尔!”

    文仲将信将疑,不过还是对范离道:“或许是范子多虑了,尽管去便好,某会在这里看着范子安然离去的。”

    范离自然是相信这位少时结识的好友,却也是对其陷入到了对越王的愚忠而感到叹息,随即拱了拱手便是回到了乌篷里。

    而等候在这乌篷里乃是一位绝美的女子,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

    乌篷船缓缓向北岸驶去,南岸的文仲也只听见越来越渺茫的歌声在这江上传过来。

    “五湖之中,天地为伴,佳人相依。一叶扁舟,摇尽世间尘起尘落……”

    “红袖添香,全不闻前朝往事。只愿执子之手,一蓑烟雨洗平生,永相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雄秦崛起》,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第七百八十二章 初元四年

    初元四年,因为【二十等功爵制】的创造者公孙鞅的参与,加上秦国之前打好的底子,在越国灭亡吴国之后,秦国也是随即完成了对兵制上的改革。

    自秦庭到地方守戍,皆是建立了独立于政事之外的军事体系。

    首先,确定了大秦各方驻军,凡是上将军职衔以下的建制,军饷以及粮草辎重等后勤之事悉数交给兵部结算。

    果然,秦庭也是设置了太尉、左右国尉,太尉暂且虚设,右国尉乃是秦公子嬴诚、左国尉提拔上将军鞠信。

    至于地方上的将兵制度则是采用将兵分离的方式。

    从下而上,乃是一什十人,设一名什长,两名伍长。十什为一曲,内设一名百夫长、两名伍什长。五为一部,内设一名伍佰人将和两名伯长。五部为一营,共计两千五百人,营中最高将领为营将【裨将】,另佐两名校尉。

    之所以选择五进制,乃是因为人数规模一旦是达到了某个程度,必须得讲究章法,早在千年前的先辈们就是摸索出来了最简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章法,即行军之时的刻意分为前中后左右等兵马,在战场上灵活运用,防备不时之需。

    营将乃是掌管一营人马的最高统领,至于营将之上的诸多将军,则是掌握统兵之权,却是隔绝开了领兵之权,营将掌握一营将士的操练和平日里的守戍安排状况。

    眼下秦国的兵马则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镇守边关要塞的守戍之军,其二乃是主观地方治安的守戍兵马,前者自成体系则是不必说,后者因为是驻守地方,又是不得不和地方的行政挂钩。

    至于边防守军则是实行了屯田制,即是将驻军之地的田亩划为军田,由士卒在无战事的时候耕种,保证自己的粮食消耗量。

    因为精简得当,如今大秦边关守军和地方戍守加起来只有二十万人上下。

    然而却是面临着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即协助秦国完成兵制改革的公孙鞅却是明确地指出,若是不能够【输毒于外】,秦国内地的民众只会是进行类似于私斗一类的内耗!

    如是,林玧琰也是察觉到了,数十万得到了军爵位的老卒卸甲归田之后,老卒身份的提高能够对抗往昔乡野之间的土财主之间的冲突也是日渐加剧。

    林玧琰自是更倾向于为大秦抛头颅洒热血的士卒,至于那些曾经掌控着老秦地方各种权利的老氏族,林玧琰也是弃之如敝履,且是发出了明言告令,即是基层官吏务必是核算清楚地方老氏族的田亩土地有没有超出规制。

    是的,初元四年,秦庭已经是向老氏族动最后一刀了,即是伸手插进了老氏族视为禁脔的族地。

    秦庭颁布了《府宅田亩制》,作为辅助实行秦国彻底推进二十等功爵制的诏令,府宅田亩制彻底是废除了老秦人、秦人和秦民之间的差距,如今之后,秦国的民只单独以二十等功爵制划分孰高孰劣。

    当然,即便是到了今天这一地步,依旧是不缺少不长眼的老氏族,南郡邔县的一族邰氏的旧邓老氏族,面对着响应着秦庭而卸甲归田襄阳军老卒,在《府宅田亩制》颁发之后,欲要杀鸡儆猴,让那些邔县的泥腿子休想染指自家的土地,居然是召集族人,与归乡的老卒火并,且是双方都是出现了人命伤亡。

    这的确是应了公孙鞅先前所预料的那般后顾之忧,但林玧琰知悉了此事之后,亦是知晓有着很多的老氏族在观望着此事将会如何发展。

    没有丝毫的犹豫,林玧琰便是下令,将国相府下令抓起来的两方人马中,归乡退伍的老卒无罪释放,而另一方的邔县邰氏,秦庭没有丝毫的手软,全族上下尽数贬为隶人,参与火并的族人流放到五岭周围,其组织火并之事的族领宗老悉数被押往五岭充作鬼薪城旦。

    邔县邰氏乃是汉水诸姬的姬姓支脉,牵连甚多,甚至是邓侯姬叙都是被牵连出来,不得不出来说情。

    但饶是姬叙,都是被秦庭削去了千户封邑,以至于原先只有一千八百户采邑的邓侯世家被锐减到了一半。

    见到秦庭如此强硬的态度,众多老氏族也终是不敢造次了,也是让这些往日里依靠着祖先光荣血脉遗泽的老氏族意识到了,如今的秦国看出身的高贵已经是走不通了!

    或是入伍参军,披坚执锐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或是入学室读书识字,熟识秦国律法,参加州试和国试,获得为官一方的机会!

    如是,《府宅田亩制》终是在秦庭的强硬姿态下推行出去,自初元四年的春上到秋收,整整半年的时间,几乎是整个秦庭所能运转的小吏都是参与进了改制的最后也是最细的一步。

    以《府宅田亩制》作为辅助而同时进行的二十等功爵制细化改制也是进行到了最后一步,与老秦有着诸多不同,无论是生前获得的功勋封爵究竟是有多高,世袭传承给后代的只有【公士】这最末等的爵位。

    所获的爵位也会是在其本人卒亡之后,折算成相应的金银钱粮作为遗泽分发给其遗孀或者子女。

    如此便是意味着,日后秦国之民的阶级高下最重要的取决乃是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至于出身这些先天上的优势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但终究是决定不了大体。

    至初元四年冬岁,万物皆休,秦国继初元元年变革之后最为激荡的一年变革也终是划下了帷幕。

    这一年的中原,越国再吞化了吴国之后,将兵二十万,出梅里,与楚国争夺邗沟,楚国知晓越国用意,亦是与越国和谈,划邗沟而治,约定共同击齐。

    经历了日久和平的齐国早已经是忘却了战争的残酷了,越人凶残且是悍不畏死,懦弱的齐人亦是畏惧不已,齐王无奈,且是北边的燕国得到了秦国的支持,也是国力大涨。

    齐国无奈,不得已归还了燕国蓟城以南二十余座城邑,饶是如此,燕国故土尚有近百座城池尚还在齐人的手中。

    齐国如此,魏国亦是如此,老秦的新君嬴肆要比先君的对外扩张之心更为明显,魏王意识到了远攻的中山国距离太远,只会是分化魏国的兵力,且是中山国已经是得到了赵国的支持得以复国,魏国在中山境内更为劣势。

    于是在初元四年的冬岁之前,魏国也是从侵占六年之久的中山国境内撤军往河西郡,欲要扼守住老秦暴露无遗的东出之势。

 第七百八十三章 嬴肆决断

    自华山东部蜿蜒绵亘的函谷关塞极目望去,别人能够看见的,只是关塞前起伏不定的地势,或许至多只会惊叹一声函谷关的雄伟而已。

    但在老秦新君嬴肆看到的,却是老秦的蓝图!

    自函谷关往下,地势逐渐下沉,老秦的铁骑可居高临下,以一往无前之势迅速扫掠魏韩河东之地,从而促成老秦东出的大势!

    司马错静静地立在嬴肆的身后,不曾发一言。

    多年来,司马错镇守函谷关未曾回到咸阳,消息却是如同雪花飘洒一般纷扬而来。

    最危急的时候,莫过于司马错接到了咸阳方面有关于新君秘密处死大良造的消息,手底下的将领人人自危。

    毕竟函谷关守军乃是隶属于老秦新军,名义上是大良造公孙鞅的嫡系军队,军中多少将领乃是公孙鞅亲自提拔上来的!

    然而,即便是大良造在老秦消失了,未曾见到真正的尸体,司马错也是不会轻易相信的。

    或许新君嬴肆不清楚,那些雍城的老氏族也是故作不知,但唯独镇守老秦边疆的司马错却是知晓。

    公孙鞅之法要是被废除了,秦国休要说东出了,连守住河西之战的战果都是不容易。

    那个惺忪睡下的魏国猛虎已经是睁开了眼睛,魏上将军逄涓的魏武卒、河西军,魏公子忌的大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