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62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62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的,在杜方蕙目瞪口呆中,她们站了半日都没卖出去一片的豆干,在两刻钟之内就卖完了——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因为杜方苓和杜锦宁两人忙不过来,客人需得等待,一个一个排队称量交钱。

    “这些不卖了,这些不卖了。如有需要的,明日在这个地方,请再来惠顾。”杜锦宁见还剩了二三十片豆干,连忙住了手。

    “为何不卖?”不光买豆干的人想不明白,便是杜方苓姐妹也不明白。

    “刚才两位摊主大方借称给我们用,我们自然得留些豆干感谢一二。”杜锦宁客客气气地跟顾客解释,“着实请大家谅解。各位大伯大娘大哥大嫂明日再来。”

    “这位小哥儿明事理。”

    杜锦宁这做法,也获得了一些人的好感,指着水豆腐道:“算了,那给我来两块水豆腐。”

    于是连带着,杜家的水豆腐一会儿功夫也卖出去了不少。

    右边的摊主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妇人,也是卖水豆腐的,连带着卖一些香菇木耳等干货。见得杜方苓拿了些豆干过来感谢,她连连摆手:“不过是用一下称,又没损失什么,怎么好意思收你们的豆干?快收回去。”

    杜锦宁对她的印象很好。同行是冤家,刚才这两边的摊主,都是卖豆腐的,可只有这位婶子二话不说就借了称,其他的都各种找借口推脱,她还是跑去稍远一些的地方找了肉铺子借的称。

    “婶子,别推辞了,拿着吧,您也尝尝我们的豆干。刚才我们借东西的时候没客气,您现在也别客气才好。”她扬声道。

    那妇人只得收了干豆,却抓了一把干香菇给杜方苓:“过年的时候一起炖鸡,最是醇香。”

    杜方苓推辞不掉,只得收了香菇。

    簸箩里还剩了四五块水豆腐,照杜锦宁的意思,是别等了,拿回家自己吃。可杜方苓和杜方蕙不依,道:“反正还早,我们再等一会儿,你先回去。”

    杜锦宁来市场,除了看两个姐姐的生意如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买香料。

    因为茶馆还没有开业,又不知豆干的前景如何,再加上茶馆的入股要用钱,上一次这香料她就没敢多买。现如今豆干的生意眼看着不错,她对茶馆那处的销量也信心大增,自然得再买些。再者,这豆干迟早要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到时候她再去买香料,很容易让人摸着门道来。趁现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她得囤积点香料才好。

    卖香料的店铺不止一家,杜锦宁小心为上,没在一家买齐,而是分开来,每个店铺买了几样,终于把东西买齐。

    拿着香料,她打算跟两个姐姐打声招呼就回去,可走近摊位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干瘦女人在杜方苓前面大骂,周围还有一群人围着看热闹。她心里一紧,连忙快步跑了过去。

    “……我们念你孤儿寡母的,才愿意借钱给你。可这都一年了都没见你们还钱,哪有这样做人的?当初借钱的时候就说好的,半年内还清……”

    杜锦宁挤进了人群,才发现那妇人并不是骂杜方苓,而是骂借称给她们的卖豆腐、干香菇的妇人。

    “嫂嫂,我们不是不还钱,只是半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把家里的钱都用光了,还欠了医馆的药费。前面两三个月我都没办法出来做事,也没赚什么钱,所以……还请宽限一段时间,到时候我一定把钱还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追债,那妇人很是羞窘难当,抹着眼泪红着脸跟那女人解释。

    “还钱,你拿什么还?”女人嗤笑一声,“开了年你又得给源哥儿交束脩了吧?到时候你是来还钱还是来借钱?我告诉你,趁早在年前就把钱还了,否则我天天来这里要债,就看你有没有那么大的脸在这里做买卖。”

    “两个月,两个月之内我一定把钱还你,以后也不会去你家借钱,你大可放心。”一个男声从人群外传来,紧接着,身穿青色长衫的青年男子挤了进来。

    杜锦宁瞳孔一缩。

    来人她认识,是许成源,就是那日他们跟梁先宽打赌时做公证人的那个。

    许成源走到卖豆腐的妇人面前站定,唤道:“娘,我们回去吧。”

    妇人也没脸再在这里呆下去了,哽咽着应了一声:“好。”抹了抹眼泪,开始收拾东西。

    “源哥儿,这话是你说的,可不是我逼你的。有骨气的话,就在家赚钱养家,别去念那劳什子书了。靠你娘一个人赚钱养你,供你念书,老大个人了,你也不嫌臊。”干瘦妇人也没多呆,说完这话,转身就走。

    “源哥儿,你可别听你大伯母的话。你……你要好好把书念下去,听见没有?”妇人慌了,拉着许成源的胳膊,焦急地道。

    “娘,大伯母的话虽说得不好听,但却是实情。我过了年就不去书院念书了,先生教的我都会了,在家里念也是一样。明年开春,我就去参加童生试。”许成源道。

    “你这是要逼死娘么?你要不去书院,娘我也不活了。”妇人一把抓住许成源准备放到肩膀上的扁担,“你爹临终前一再嘱咐我供你念书……”

    “我没不念书,只是不去书院而已。”许成源看到有人要对他指指点点,很显然是在议论他家的事,他催促道,“娘,这些咱们回家再议吧。”说着挑起担子,硬拉着妇人往外走。

    挤出人群的时候,看到杜锦宁,他明显愣了一愣,继而微一颔首,便拉着他娘走了出去。

    待他们走远了,杜方苓才感叹道:“真是,糟心亲戚哪里都有。”显是想自己自己那极品祖父祖母和二伯了。

    杜方蕙也心有戚戚焉。

    前世今生见多了世情,杜锦宁倒没多大感触,她跟两个姐姐打了声招呼,便准备回家。

    “宁哥儿,你路上小心些。”杜方苓想是被刚才的事勾起了不好的回忆,不放心地叮嘱杜锦宁。

    杜锦宁回头朝她笑了笑,抱着东西让过路人,出了市场。

    从东门出去,她正要往外走,就听有人叫她:“杜锦宁。”转过头,就看到许成源从旁边急急走了过来,走到她面前站住。

    7

 第119章 教导

    第119章 教导

    杜锦宁抬头望着他,没有作声。全本小说网;HTTPS://。m;

    许成源已有十七、八岁,已算成年。按现代的算法,身高足有一米七往上,因有些单薄,显得个子很是高挑。站在只有一米二三的杜锦宁面前,按理说,他会给杜锦宁带来压迫感才对。

    然而并没有。

    因为此时的许成源紧拽着拳头,清秀的脸涨得通红,显得很是羞愧与紧张。与他刚才拉着他娘离开时的淡定从容完全相反。

    “我……我能不能劳烦你帮我看看话本?”好半天许成源才挤出一句话来。

    “哈?”杜锦宁没明白他的意思。

    什么叫帮他看看话本?莫不是说错了一个字,应该是“借我看看话本”才对吧?

    许成源更羞愧了:“我知道这不应该,毕竟你也写话本,如果教会了我,对你也有影响,可我实在没办法了。刚才的情形,你也看到了。你看这样行不行?往后我每卖出一本话本,就分你一半的钱,算是我的拜师礼。只是你年纪太小了,我实在……实在不好意思认你做师父。”

    这一回杜锦宁算是听明白了。想来关嘉泽那家伙在班上说了她写话本的事,许成源还得知她卖了二两银子一本,所以家里被追债,才生出了也写话本的念头。或许是不会写,或许是写了拿去卖却撞了南墙,所以便跑过来求她指点。

    像他这么大个人,而且还是在书院里念过几年书的学子,向她这么个小孩子讨教,确实是挺令人羞愧的。

    “你有写出来吗?拿来我看看,等我看过后再说。”杜锦宁伸出手。

    许成源听得杜锦宁答应,顿时一喜,连忙从怀里把一本话本掏出来,放到杜锦宁手上。

    “你明日中午去我家里问结果吧。我家刚搬到书院后面的庄子上,你去那里一问便知。”杜锦宁将话本放进布包,朝他点点头,抬脚便朝前走。

    “多谢杜……呃,杜……”许成源都不知道如何称呼杜锦宁才好。

    杜锦宁朝后面摆了摆手:“就叫我杜锦宁吧。”说着没有再回头,扬长而去。

    许成源长嘘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上的汗,转身回了家。

    杜锦宁回到家里,便翻开许成源写的话本看了起来。

    也不知是受她《倒运汉巧遇洞庭红》那话本的影响,还是许成源本来就想讲这么个故事,他也写了一个男子在经商路上遇到的离奇经历。不愧是能念到博阅书院甲班的高才生,文笔还是不错的。可就是文笔太不错了,反倒觉得不好。

    而且,虽许成源极力想仿造她的《倒运汉巧遇洞庭红》,让主人翁在经商的过程中屡有奇遇,但整个故事还是显得平淡无奇。

    杜锦宁摇了摇头,将话本放到了一边,拿出文房四宝,练起字来。

    在这古代,字就是一个学子的另外一张脸,字写得好不好,关系到科举的成败。杜锦宁虽不打算参加科举,但把字练得漂亮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她生性聪慧,又有关乐和这么个名师指点,进步很快,不过是几日功夫,写出来的字已像模像样,已不像刚开始时的那么惨不忍睹了。

    一个多时辰后,杜方苓和杜方蕙终于回来了,姐妹俩的脸冻得通红,精神却很好,满面笑容。一进门杜方苓就把兜里的铜钱掏出来给杜锦宁,道:“拿回来的铜钱你数过了吗?赚了多少?”

    “没有,在那儿呢,你们数吧。”杜锦宁指着床上的布包道。

    因卖了豆干,收了许多铜钱,杜锦宁担心放在两个姐姐那里被人盯上,便先带了回来。

    其实不用数她就知道,一共卖出去了五斤多豆干,外加两板豆腐,大约有一百七十几文。除去买豆子和香料的成本,不算人工费,她们尽赚一百二十几个铜板,即一钱二分银子。

    不过她还没那么傻,会用自己的高智商去欺负姐姐,剥夺她们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乐趣。两个姐姐挨冻受饿地站了大半天还这么高兴,不就是因为赚到了钱吗?

    怕打扰杜锦宁,姐妹俩在那里悄悄地数了半天,杜方苓忍不住出声汇报喜讯:“宁哥儿,是一百七十八文钱,刨去成本,咱们赚了一百多文钱呢。”

    这对于一穷二白、便是陈氏手上都没有两文钱的杜家小三房来说,一百多文钱真是好大一笔钱了。

    最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小姐妹俩昨日一天的劳动所得——今天大半天的售卖功夫,她们可没算在内。

    劳有所得的巨大成功与喜悦让两人欣喜若疯,杜方苓放下铜钱就想往外跑;“我去告诉娘。”

    “回来。”杜锦宁叫住她,“要是有外人在那里,你就别说。财不露白你不知道吗?要是让人知道咱们家每日能赚到这么多钱,那上门来讨要制作豆干方子的人可不少,你们需得明白这些。”

    杜方苓的脸色一白:“怎么会?这可是咱们家的秘方,没人这么厚脸皮吧?”

    杜方蕙也紧张地看过来。

    “怎么不会?财帛动人心,如果你知道邻居家有这么一门手艺,一天能赚一百来文钱,你会不会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杜锦宁道,“别人不一定会明问,但旁敲侧击,套你的话,或是在你们干活的时候来瞅一眼,偷点师,这都是有可能的。你们可得提防着,别上了别人的当。”

    两人听了,都十分紧张地点点头。

    “还有,这豆干的做法,说复杂也不复杂。咱们卖出去,那些做豆腐的买回去琢磨琢磨,试上几回,或许也能作出差不多的来。所以可能没多久市场就会出现别人制作的豆干,你们也得有个心理准备。”

    看看两个姐姐的脸上一扫刚才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惊恐与不安,杜锦宁便有些于心不忍,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些,早早就告诉她们这些,没让她们多做几天美梦。

    但这是她必须做的。

    虽没有做过统计,但她总觉得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妈妈,她的孩子往往是懦弱而缺乏主见的。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被母亲所决定了,自己要做的,只有顺从。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必然会比独立、能干的人更难成功。

    她可不想成为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家长,让几个姐姐成为没有自己想法、只知道依赖和顺从她的人。她们也必须成长起来,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待她们嫁了人,生活才会幸福。

    现在她就在教导她们:无论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需得高瞻远瞩,早早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