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462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462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晤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算此时缺人,也不可随便开这样的口子。这种口子一旦开启,想要堵上就难了。”

    杜锦宁可不希望赵晤误会关乐和,问道:“老师因何想让皇兄直接任命官员?仅仅是因为缺人吗?”

    关乐和感激地看了杜锦宁一眼,解释道:“说实话,许多新晋进士都是多年埋头苦读,不通庶务,不事辛劳的。除非去地方上呆几年,做上几年地方政务,才堪堪可用。倒是我这几年在南方见到一些可用之才,无奈他们没时间精力读书,无法考取功名。”

    杜锦宁便看向赵晤:“皇兄,您有没有改变一下科举考试内容的想法?”

    自打杜锦宁殿试的时候在策论里提出建议起,整个大宋都在她一步步引导与赵晤的执行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乐和所在的商部,就是因为杜锦宁的建议而成立的。

    赵晤和关乐和都知道杜锦宁性子沉稳,她说话从来不信口开河。她既提起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那么一定是有了十分成熟的想法。

    两人都兴奋起来。

    尤其是赵晤,他觉得杜锦宁有此一说,往后大宋科举考试的格局很有可能为之一变。

    他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先说说,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么变?”

    本来打算今天完结的,结果码了删,删了码,然后发现今天完结不了了,明天继续。今天就一更了,晚安

    7

 第885章 蒸汽动力

    第885章 蒸汽动力

    杜锦宁却没有回答,而是转头吩咐道:“春禾,你带几个护卫去把我景和院里那些东西搬来,让他们小心些,别弄坏了。(全本小说网,https://。)”

    春禾应声去了。

    杜锦宁这才转过头来,神秘地对赵晤一笑:“一会儿皇兄就知道了。”

    关乐和看得汗嗒嗒。

    自家弟子这是不把皇帝当大官啊。

    赵晤完全没注意这些。他看齐慕远也露出好奇的神色,不禁问道:“你知道她在做什么吗?”

    齐慕远摇摇头:“这段时间不是不让她出门吗?她就招了两三工匠来,也不知道在捣鼓什么,神神秘秘的还不让我看。”说话的时候,满脸的无奈。

    连齐慕远都不让看?

    赵晤对杜锦宁卖的关子越发好奇起来。

    不一会儿,春禾带着几个护卫也把一套奇奇怪怪的东西搬了过来。

    杜锦宁吩咐他们把东西放在院子里,接过春禾捧在手里的一个小船,转头笑道:“咱们去池塘边上。”

    赵晤和关乐和、齐慕远本来是凑过去看那个奇怪的东西的,闻言转过头来,都看向了杜锦宁手里的小船。

    这船不大,大概两尺长、一尺宽,做工尚算精致,只不过没有安装桅杆和帆,而是在中间斜放着个陶罐,罐口用木塞塞住,木塞上还插着一个中空的竹管;陶罐底部还有一盏油灯。

    赵晤不由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不用浆和帆、自己就能走的船。”杜锦宁道。

    赵晤兴趣大起:“哦,这是什么道理?”

    “你先自己看,看看得出什么道道不。”

    此时一行人已出了正院,到了离正院不远的一处池塘。池塘边上虽种了许多荷与水草,中间却是一大片水域,完全足够小船行驶。

    “你们留在这里吧,我下去。”杜锦宁道。

    “哎,你小心些。”齐慕远见杜锦宁完全不把自己当成个孕妇,哪里肯放她自己下去?便是有丫鬟跟着他也不放心。只得满脸无奈地扶着她,亦步亦趋地跟着。

    杜锦宁先用火折子点燃油灯,这才将它放到了水面上。

    “咦,怎么不动?”赵晤在台阶上问道。

    “得先把陶罐里的水烧开。”杜锦宁道。

    陶罐里的水并不多,杜锦宁话声刚落,水就烧开了,从竹管里喷出水蒸汽来。在水蒸汽喷出的那一瞬间,小船就开始朝前驶去。

    赵晤三十岁的人了,却还跟个小孩子似的,兴奋得大叫起来:“动了动了,啊呀,它竟然自己动了。”说着,还跟着小船跑了一小段路。弄得吴公公也跟着跑,脸上那无奈的表情跟刚才齐慕远如出一辙。

    不过小船上的蒸汽刚开始时不多,跑得不快。后面动力上来了,“嗖嗖”地一下子窜出去老远。赵晤跑了几步,就只能目送着小船甩他一个背影。

    “它会跑多久?遇到岸边和水草会转弯吗?”他问道。

    “跑到陶罐里的水烧干为止。没人操控,自然不会转弯。”杜锦宁默默在心里补充一句:要是有个遥控传感器,就能让它转弯了。

    此时,她万分怀念现代的高科技。

    虽然杜锦宁的回答让赵晤有点失望,但他对另一个装置的兴趣更大了。

    “让人划船过去把小船拿回来。”杜锦宁吩咐下人一句,便在齐慕远的搀扶下上了岸。

    “走,咱们回去看另一个。”

    几人于是又回到了正院。

    虽然有很多让人炫目的化学试验和有趣的物理试验,但杜锦宁今天想展示的是蒸汽动力。想当初瓦特因为发现了蒸汽动力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她希望这一幕能在中国古代得以实现。

    所以她放在院子里的那一套装置虽然更复杂一些,却还是蒸汽原理。她让木匠做了几个齿轮,利用蒸汽动力带动齿轮转动,齿轮的一端,是一把不停挥舞的小锄头,正在一个劲儿地在那里挖坑。

    虽说赵晤不再重农抑商,但农是国之根本,任何一个君王最重视的就是农业。

    装置上挥舞的是锄头而不是锤子或别的,她就是想告诉赵晤,她的这个试验,不是新奇的玩意儿,而是可以用到国民生产上。

    果然,不用杜锦宁多说,赵晤望着那不停挖坑的小锄头,就被自己得出来的结论震惊了。

    他转过头来,急切地问道:“真能利用这个来锄地?不用牛,只用水,就能锄地?”如果这样,大片大片的荒地岂不就可以开垦出来?

    虽然这种说法很不严谨,杜锦宁还是用力地点了一下头,道:“能,肯定能。”

    赵晤的眼眸亮若星辰。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进行各种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杜锦宁将后半句话说出来。

    “不打紧。”赵晤深吸了一口气,表情豪迈,“只要在朕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朕就再无所求。”

    “您肯定会看到的。”

    这一刻,杜锦宁无比庆幸自己是个理科生。即便她是学农的,但好歹知道一点物理化学的原理。要是她是学文的,明知道有这东西却摸不着边际,做不出来,那才叫郁闷呢。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东西要给皇兄看。”杜锦宁道。

    “哦?什么?”赵晤的期待感简直爆棚了。

    “请皇兄移步得月阁。”

    于是一行人去了得月阁。

    到得月阁门前,杜锦宁转过头来吩咐赤木:“一会儿小心些,别伤了自己。”

    “公主放心,小人知晓。”赤木道。

    杜锦宁几人上了得月阁二楼,赵晤便看到刚才跟杜锦宁说话的那个小厮此时正站在离得月阁足有十丈远的地方。在他身后,是横卧着一块足有桌面大的石头。

    “皇兄,老师,一会儿的试验有些响动,不过咱们离得远,不会有什么危险,你们莫要惊慌。”杜锦宁道。

    她倒不是怕吓着赵晤,而是担心吴公公和御卫们因为受到惊吓而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来。这句话明着对赵晤说,其实是在告诫吴公公和御卫等人。

    赵晤指着赤木问道:“就是那里吗?”

    “对。”杜锦宁道。

    “没事,离得那么远。你皇兄可不是胆小之人。”赵晤开了句玩笑。

    杜锦宁没有再说什么,直接朝赤木示意了一下。

    期末很忙,无力兼顾更新,所以想马上完结,结果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嗯,大概还有几章。

    7

 第886章 居安要思危啊

    第886章 居安要思危啊

    赤木先点燃了一支香,拿着香走近那块大石头,弯腰下去点燃引线后快速远离。(全本小说网,HTTPS://。)

    不一会儿,只听“轰”地一声,石头被掀了一下,放火药的地方溅出了碎石屑。

    吴公公和御卫即便听了杜锦宁的话,仍被这动静吓了一跳,迅速上来围在了赵晤身边。直到看见碎石屑落的地方离这里挺远,他们又站在楼上,完全没有危险,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是……火药?”赵晤皱眉向杜锦宁问道。

    “正是。”杜锦宁点点头。

    正确地说,是黑火药。

    黑火药早在唐朝被炼丹师发明出来后,最初实际运用在烟火杂技里,北宋时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被制成火箭,火球等火药武器,所以赵晤一眼就看出了刚才那个是火药。

    得到杜锦宁的肯定后,他心里就十分疑惑,不知杜锦宁为何要在他面前展示火药的威力。

    “皇上不觉得,这火药用在凿山开路上极为有用吗?另外,如果咱们让人研究火药,并且改进它,利用它的爆破与火性,是不是能让它更好的运用于战争之中?”杜锦宁道。

    在杜锦宁的前世,金人和蒙古人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图有着巨大贡献。

    元朝时,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而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令人讽刺的是,晚清时候,欧洲人拿着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打破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杜锦宁是女人,是个热爱和平的人,她曾犹豫过要不要在火药运用上进行指点,她本心里不想让中国古代从冷兵器时代飞快变成杀伤力极大的热兵器时代。

    后来她也想通了,与其让蒙古人拿着华夏人发明的火器占领这片江山,多年以后欧洲人再一次重复这个动作,还不如改进火器,用火器来守护这片江山,以免重蹈覆辙。

    关乐和觉得杜锦宁说这话题有些危险,不知道赵晤会不会觉得她有异心,插手于军队的火器。他护弟子心切,赶紧将话题拉了回来:“你不是要改革科举考试吗?那你刚才捣鼓的这些,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关系呢?”

    赵晤的思绪被关乐和这话拉了回来。他也疑惑地看向杜锦宁。

    “走,咱们回到正院里坐着说话。”杜锦宁作了个请的手势。

    一行人下了楼,回到正院坐下,杜锦宁让人上了热茶与点心,这才道:“皇兄,我原来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刚才您也看到了,如果咱们制作机器,将蒸汽动力运用进去,在生产生活中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也许有一天,不用牛耕不用人锄,咱们可以把地耕完;也许有一天,不用妇女织布,也可以把棉纱纺织成布匹。”

    “现在咱们的粮食高产了,还有了从海外拿回来的像玉米那样高产作物;以后再实现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情景,大宋日日富庶,您想想西南西北日苯那些国家会不会想来侵占咱们,把咱们这块肥肉一口咬下呢?咱们拿什么来抵御外族?咱们没有好马,没有马上民族那般骁勇善战,百姓们安逸生活过惯了,能打得过他们吗?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赵晤、关乐和,乃至齐慕远都被杜锦宁说得心中一凛,危机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赵晤,他只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一直窜到头顶。

    这十几年来,大宋也并不是没有外敌入侵的,夏金在边疆也多有骚扰,只是因为动作不大,冬春时节难以度日的时候才会入侵抢些粮食,又有靖国公等将领驻守边疆,赵晤登基后,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朝政平稳和民生建设上。

    现在被杜锦宁这么一提醒,他才悚然一惊,冷汗直冒。

    不用赵晤说话,杜锦宁也能感觉到他此时的心情,她并没有停下,继续道:“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抵御外敌,这是咱们大宋繁荣昌盛的前提,也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可现在,咱们大宋最聪明最有知识和头脑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研读四书五经。”

    她看向赵晤,目光犀利:“四书五经,真是那么重要吗?”

    换一个皇帝,她绝对不敢这么直白地质问。但赵晤是一个十分务实的皇帝。他劢精图治,目标明确,行动力极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遇见这样的明君,杜锦宁才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她知道,赵晤不迷信四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