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455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455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知道,赵晤此时肯定是坐立不安地等着这边的消息呢。

    吴公公带来的小太监二话不说,翻身上马,就往皇宫奔去。

    吴证老泪纵横。

    他终于不再是大宋的罪人了。

    要知道,杜锦宁失踪,他接手高产水稻,结果直接把水稻的亩产弄得连普通稻谷都不如,那一刻,他差点以死谢罪。

    虽然工部的官员拦住了他,赵晤也没怪罪于他,但他心里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杜锦宁要是没有找回,他恐怕都活不了几年了。

    现在,杜锦宁不光把高产水稻恢复了,还又让它的亩产高出了一石,他怎么不百感交集?

    公主这是救了他一条命啊!

    “多谢……公主。”他一面流着眼泪,一面给杜锦宁行礼,“谢谢公主。”

    “吴尚书您这是做什么?”杜锦宁示意赤木去扶起吴证,“一亩田的亩产还不能代表什么,咱们让他们再收割一块田地吧。”

    吴公公一听,赶紧往前面走远了些,指着远处的一块田道:“收割这一块。”

    张家原先可是大宋的第一世家,他们在京城的田地,这五百亩田地起码有四百亩都是肥沃的上田,余下的一百亩也是中田,根本没有下田。所以吴公公根本就不怕指错。

    等这一亩田地收割完,一称,连工部的那几个官员都忍不住要高兴的流泪了:“八石一十五斤,公主,是八石,八石!”

    这回不用吴公公发话,吴证抢先大叫道:“快,快去宫里给皇上报大捷。”这一回是真真正正的八石亩产,而且超过了十五斤。

    看到吴公公也挥手,他带来专门用来报信的小太监翻身上马,一溜烟就跑出去老远。

    田地里一片欢声笑语。

    宫里,赵晤还在早朝。下面的大臣说了什么,他根本没听清楚,一心掂记着庄子上的消息。

    他一早就吩咐过庄子上的消息可以直接通报的。当小太监飞跑着进了大殿,用激动的语气报出“亩产八石”时,赵晤忍不住站了起来,仰天长笑:“天佑我大宋,天佑我大宋也,哈哈。”

    朝臣们都跪了下去,嘴里高呼:“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跟赵晤一样掂记着水稻情况的齐伯昆,一颗心落了地,虽然跟着大家一起高呼,嘴角的笑容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他家孙媳妇啊,真是太争气了。

    赵晤高兴之余,心绪激荡,朗声对朝臣道:“宁国长公主杜锦宁,为鸿庆元年头名状元,先于翰林院任职,后到润州任知州,两年前研究出水稻亩产七石,现在更是将水稻的亩产提高到了八石。朕以为,杜锦宁虽为女子,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黎民苍生,考状元、埋头于田地之间,就为了‘天下无饥’,比之在列的各位也丝毫不差。高产水稻的种子不能再生,需得宁国长公主每年辛劳培育;高产水稻在全国种植,还需宁国长公主主持推广、传授经验。水利的兴修也需宁国长公主进行指导。”

    他扫了下面的朝臣一眼,吐出来的话语铿锵有力:“所以,朕决定,任宁国长公主为大司农一职,负责大宋的农业水利事宜。”

    朝堂上静悄悄的,落针可闻。

    如果赵晤说要赏杜锦宁别的,比如增加食邑,或是田地金银,他们都会高呼“皇上圣明”。可让杜锦宁当官……

    大家都觉得自己脑子转不过弯来。

    如果吴证在这里,他肯定第一时间就附议,可他此时却在庄子上;杜锦宁是自己孙媳妇,齐伯昆就是举一万只手赞成赵晤的提议,也不好第一个站出来附议。

    几个忠心的老臣虽很欣赏杜锦宁,也觉得杜锦宁做出这样的贡献,做大司农完全能当得起,但叫一个女人做官,跟他们站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心里别扭。

    可赵晤跟吴证说要问问杜锦宁的意见,现在高兴激动之下没有征求意见就直接把决定说了出来,可不是要朝臣们同意或否认的。不用大家说话,他就转头吩咐承旨:“照朕刚才说的拟旨。”

    “是。”承旨答应一声,立刻走到旁边磨墨拟起旨来。

    这个承旨,自然不会再是邓易。

    邓易几个,早在世家被清算的时候都被赵晤一脚踢到边远小县去做县令了。有了前车之鉴,新任承旨根本不敢有半点小心思,都是赵晤怎么吩咐就怎么做。

    赵晤都叫拟旨了,反对的人此时再不出声,等圣旨一拟好,盖上皇帝玉玺,这命令就改不了了。

    可朝堂上依然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出列反对。

    杜锦宁是女子,但她做的事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要是跳出来反对,拿什么反对?就因为她是女子?皇上刚才也说了,杜锦宁是鸿庆元年的头名状元,又一路做着官。除了是女子,她什么都不差。

    如果他们说女子不能做官,不能干预朝政,那把太后置于何地?这是怕没小鞋穿么?

    更何况,杜锦宁虽是公主,却嫁入了齐家,皇上面前第一红人齐伯昆,可是她的祖父呢。她的公公齐文聪,也站在朝堂上。她的驸马齐慕远,虽然年轻,却是查案好手。得罪了他,他恐怕要把某家的情况好好查一查。谁家经得起查?

    得罪了太后,又得罪齐家,最重要的是得罪皇上,他们还能在这朝堂上混下去么?

    于是,就出现了没人赞成、也没人反对的诡异情形。圣旨,就在这种情况下拟好盖上了玉玺。

    二更到,晚安

    7

 第874章 想见她

    第874章 想见她

    圣旨拟好后,就由金公公直接送到了庄子。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杜锦宁还在看收割稻谷呢,乍闻有圣旨,听到要封她为大司农,不禁一时懵在了那里。

    她当初,是跟齐伯昆和袁修竹说过想做大司农,不过是因为想要研究并推广高产水稻,要向两位老人表示志向,她就那么随口一说,而不是真正的要做到大司农这个位置上。

    她又不是没见识的小孩儿,岂能不知一个寒门子弟,就算再聪明再能干,想要做到大司农这个三品官,都得打拼一辈子,不到四、五十岁想都别想?但她能女扮男装一辈子吗?根本不可能。所以这个理想也仅仅只能是个理想。

    可没想到,年仅十九岁,且在她恢复了女儿身后,还能真的当上大司农。

    冷静如她,都忍不住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她跪了下去,对着圣旨真心实意地表明心迹:“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金公公将圣旨递到她手上,待杜锦宁起身,笑着给她道喜:“恭喜公主,咱家这会儿得唤您一声杜大人了。”

    长公主是一品爵,大司农是三品官,杜锦宁并没有高升。但虚衔与实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长公主,朝臣们因着对皇家的敬畏会对其礼遇,但真正要说到如何尊敬对方,那是不可能的。长公主真要对朝臣无礼,皇帝一定会为了不让大臣们寒心而喝斥责罚公主,而不是责罚大臣。

    但杜锦宁这个大司农不一样,她是真真正正凭自己的本事当上了这个官儿,大臣们可以因为她是个女人心里不大舒服,但绝对不敢当面对她无礼,背后也不敢多讲怪话。

    有本事,别吃杜大司农研究出来的稻米,也别在自家田地里种植高产水稻啊!

    不服气,你也可以研究出亩产八石、九石的水稻,把杜大人从大司农位置上挤下来,彰显你这个大男人比她厉害啊!

    做不到,就憋着。还敢无礼,还背后说怪话?脸怎么那么大呢?

    这种既然别扭,又无奈,还带着隐隐佩服的心理,不光存于听到圣旨的工部官员心里,也是散朝后纷纷从皇宫里出来的大臣们的复杂心态。

    “唉,以后,咱们是不是得跟女人一起站在朝堂上了?”一个大臣不大服气地道。

    另一个大臣倒是想得开:“唐朝时,还有女人坐在龙椅上,男人恭敬站在堂下的情形呢。”

    这话堵得对方哑口无言。

    旁边有人开口:“不管男女吧,只要有本事,站在朝堂上也没啥。长公主的本事,咱们不服气都不行啊。看看她失踪后工部那群人的表现,再看看长公主,那是有真本事的人。反正长公主站在朝堂上,我是服气的。”

    散朝后,杜锦宁当上大司农的消息则朝臣们带因衙门,这样的对话在各个衙门都上演着。

    这也是唐宋,相对开明,对女子的束缚不大,又有武则天开了先河,做了女皇帝。现在杜锦宁用实力吊打一个朝庭的官员,大家别扭了一阵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便是洪华忠回到家里,把这件事跟他家的老太婆说了,也十分感慨,建议道:“往后家里的女孩儿,不要只学些琴棋书画这些伺候人的东西,让她们多看看书,眼界放开阔一点。不期望她们真去朝堂上做官,起码别天天家长里短的,眼睛就盯着这一亩三分地。眼界开阔些,格局大些,以后就算做了母亲,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

    洪老夫人很是赞同:“这段时间,鲁国长公主一直在张罗开办女学的事,你看是不是把家里的女孩子送去念书?”

    洪华忠点点头:“念书自然是好。不过你得先打听好那些女学的风气,先生是什么人。别到了那里,就学些争强好胜,小肚鸡肠。如果那样,倒不如不去,请两个老先生在家里上课。”

    “行,我派人去打听。”洪老夫人道。

    想起杜锦宁的事,洪老夫人对她十分有兴趣,道,“老头子,我倒是对这位长公主很好奇,真想见她一面。”

    她说这话倒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想见杜锦宁就见,也不是想让洪华忠把人请到家里,而是出于无奈。

    杜锦宁成了宁国长公主,除了她被封的那日被郑太后领着见了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宗室勋贵,出嫁的时候蒙着盖头被宗室勋贵送到公主府,其他时候根本没参加过任何宴会。她原先是以男子身份参加科举在朝庭做官,年纪轻,有才华,且长相出众,京城官场上的男人们倒是认识她,可女眷们却是没机会见她一面。

    她的经历太过传奇,女子们对她都好奇得要命。不说那些贵女,现在连洪老夫人这些老太太都想见她一见。

    洪华忠摇摇头:“这可不好办。高产水稻现在正是双抢时候,她要办正事,可没空去跟你们认识。”

    见老妻失望,洪华忠就出主意道:“不过过几日就是皇上生辰,皇上打算办借此机会犒劳一下我们这些老臣。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和诰命都在受邀之列。公主她虽被任命为大司农,但这宴会上她总不好跟我们这些男臣坐在一起,肯定得去陪着太后娘娘。到时候你不就能见她一面了?”

    洪老夫人顿时一喜:“这敢情好。”她站了起来,“不行,我得去挑挑衣服。”

    洪华忠无语。

    七老八十,还打扮个什么劲儿。不说他家老婆子,就算把他最得意的孙女叫回来精心打扮,洪华忠就算带着滤镜,也不能昧着良心说比那位宁国长公主还要好看。

    杜锦宁那里,田里的双抢自然不用她在场看着,宋庄头他们都是做惯了农活的,又种了几季杂交水稻,已不需要吩咐做事了,况且还有工部的四个官员和姚书棋在旁边看着呢。

    所以杜锦宁表面上很忙,其实还是挺清闲的。

    她也知道京城里贵妇和贵女们都对她挺好奇,赵晤生辰宴这天,她精心打扮了一回,跟齐慕远乘着马车进了宫。

    今天只有一更了,抱歉。这本书会在春节前完结。

    7

 第875章 欺生

    第875章 欺生

    宴会上,男女自然是分开的。全本小说网;HTTPS://。.COm;男宾在前殿,女眷在后宫。

    宴会是在后花园举办的,酒席设在一个空旷的大殿与两个偏殿里。

    今天是阴天,天气也不炎热,凉风习习,又有许多回廊与花木遮荫,来参加宴会的女人们并没有进殿里去,而是三三两两地在花园或廊下说话聊天。

    杜锦宁是提前了小半个时辰到的,却不想这里已来了许多人了。

    她刚一进花园,跟在她身后的燕姑姑,就开始低声跟她介绍起院里的人来:“右边廊上穿姜黄色褙子的老太太是安庆郡王妃龚氏;坐在她边上戴褚红抹额的是大长公主、英国公夫人;正跟她们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夫人阮氏……”

    燕姑姑原先说想来公主府养老,杜锦宁让齐慕远去查了一下,发现燕姑姑说的确实是实情,并不存在什么阴谋诡计。之后她又问过郑太后,郑太后也说燕姑姑为人老实本份,在赏赐了一些银两后,让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