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一定要重农抑商?吴大人饱读诗书,想来不会不知道当初商鞅在提出这个口号时是一个什么特定条件吧?国家情形不同,国策便应该随之而改变。这有什么错?”
吴证被她说得哑口无言。
杜锦宁的嘴角勾了勾:“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而不是结果。”
她直视吴证:“吴大人既然是工部尚书,想来常年来往于田间,接触过许多底层的百姓佃农吧?他们的日子好过吗?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耕种,缴纳了繁重的赋税后还能有多少粮食给自己吃?”
吴证的脸色变了变。
除了县令、知府这些地方基层官员,他可以说是京官里接触底层百姓最多的官员了,自然知道这些百姓过的是怎样艰难的日子。
“你的意思是,让他们不种地,去做买卖?”吴证问道。
“不。”杜锦宁摇头,“我的意思是,等整个国家商业繁荣到一定程度,土地的价值降到一定程度,我会建议皇上取消仕族的纳税优待。”
吴证瞳孔一缩,嘴巴张得老大。
“某个读书人考上了秀才和举人,于是他的亲朋好友马上来投奔他,把自己的田地都挂到他的名下,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吧?这就是土地兼并的雏形与缩影。”
杜锦宁继续质问:“大宋有多少秀才、举人、进士?朝庭有多少官?宗亲勋贵又有多少?整个国家有多少田地被兼并到他们的名下?”
她直视吴证:“除此以外,还有寺庙道观名下的土地,也都是免税的。他们不用纳税。于是国家要用钱,就只能从余下的那些土地上征收,这等于把整个国家的纳税重担压到了所占土地不多的普通黎民身上。他们纳的税数量繁多,不堪重负,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阶层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矛盾激化,国家危矣。”
“而我想做的,就是压低土地价值,减弱仕族的利益损失,减少矛盾,从而顺利推行人人平等、户户纳税的政策。这才是我向皇上进言发展商业的最终目的。”
7
第855章 转述
第855章 转述
吴证半晌说不出话来。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良久,他问道:“公主说这话,就不怕别人听见,对您不利么?”
一旦杜锦宁这建议让赵晤知道,而且赵晤还采纳了,那杜锦宁可以说是与整个官场为敌了,毕竟损害的是官员们的利益。
为什么仕族能免税?因为整个国家都是他们在管理,政策也是他们制定的。谁人不自私?制定政策自然都会往自己有利的方面去做。如此一来,苦的就是百姓了。
而现在,杜锦宁提议要取消官员们的福利,这怎么不让官员们痛恨?
纵观历史,所有提出改革变法、触动了统治阶级利益的,大多没有好下场。
杜锦宁笑了笑:“我女扮男装考科举是为了什么?为了天下无饥。为了百姓能过好日子,便是抛头颅洒热血又如何?”
她看向吴证,正色道:“我也不是莽撞之人,如果是以前,这些话我自不敢说。可现在世家势微,皇上励精图治、一心为民,朝堂上的官员大半出于寒门。他们现在虽为仕族,但以前想也尝过世事艰辛,即便不支持,想来也不会太过反对。我提此建议,推行改革,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我既想到这些,时机又适当,却为了一已之私默不作声,我与那些贪生怕死之辈有何区别?”
在杜锦宁前世那个世界,仕族免税,是古代历来的积弊。土地集中在仕族手里,但是仕族又不缴税,这些税都摊到了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才废除了这一弊端,规定按土地征税,不管是谁的土地,一律缴税。交不起税的,土地充公,然后分发给没有土地的老百姓。
因为触碰了仕族的利益,再加上追缴官员欠国库的欠债,抄了许多官员的家,执笔杆子的仕族便在史书上把雍正皇帝写成了暴君。
杜锦宁穿越到这古代,对于大宋,对于赵晤,倒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她前世整日与农民打交道,这一世先是生活在农家,后来到了润州都能蹲在田间地头跟庄户人家唠嗑的,对于底层百姓的疾苦再清楚不过。
“天下无饥”这四个字,不仅仅是研究出高产的种子就可以的。粮食的产量再高,被赋税盘剥得太厉害,农民照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她明知这种说法提出来,会触碰一些人的利益,会让她的处境变得艰难。但既站在高处,看得清前路,她不把这些话说出来,她寝食难安。
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女扮男装考科举,她就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在婚前提出来,也是给齐家和齐慕远一个回避风险的机会。
这话说得吴证肃然起敬。
他做了一辈子官,动不动就热血上头、不计后果的鲁莽之辈他看不上眼。虽说世上需有死谏之人,但无谓的牺牲他觉得并不值得。像杜锦宁这样,既心怀天下,又有勇有谋,谋定而后动的人,才是他最佩服的。
他站了起来,整了整衣冠,朝杜锦宁深深一揖:“公主大义大才,下官佩服之至。”
杜锦宁赶紧避开他的礼,虚扶着:“折煞我也,吴大人快莫这样。”
吴证直起身来,跟杜锦宁告辞:“下官见识浅薄,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得公主教诲,有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下官衙门里还有公务,就先告辞了。今日与公主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官得闲了定要来跟公主多讨教讨教。”
要不是他满脸真挚,满心感慨,杜锦宁又知道吴证的性子,听他这样说,都要以为他说的是反话了。
词儿也太多了吧。
她起身把吴证送到了门外。
吴证从杜府出来,并未回衙门去,而是直奔宫里,求见赵晤。
赵晤今日主要是忙钞票防伪之事,才把各项事务布置下去,就听吴证求见,叫人请了他进来。
吴证见殿内还有官员在,便道:“皇上先忙着,臣的事不急,可先等等。”
赵晤就知道他要说的不能让人听见。
把手头的事务处理完,又遣了一些人出去,他这才问吴证道:“爱卿有何事要禀?”
吴证作为管理农业的官员,是常见赵晤的,深知赵晤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此时见他留下的都是心腹太监宫女,便没有了忌惮,把刚才跟杜锦宁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跟赵晤说了。
末了他道:“皇上,长公主有雄才大略,胸襟之宽,眼界之广,思虑之深,没几人能及。老臣觉得她只做一个长公主太可惜子。正好长公主擅长农业,研究出了高产水稻,臣现在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早有致仕之心。皇上以前也提过让臣举荐可靠的人接替臣的位置。以前臣没有什么好人选,看来看去都不合适。现在臣觉得,长公主做工部尚书绰绰有余。工部有她主持,大宋农业的欣欣向荣指日可待。”
赵晤却没理会吴证,他满脑子都是吴证转述的“人人纳税”的美景。
他急切地问道:“关于纳税的话,长公主是怎么说的,你再说一遍。”
吴证只得把杜锦宁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他能考上进士,做到尚书这个位置上,脑子绝对是好使的。杜锦宁的话让他太过震撼,又刚刚才说过,他不光复述得一字不漏,还把杜锦宁说话的语气都给学了过来。
赵晤听了,心潮澎湃,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要是杜锦宁在这里,看到赵晤这一行径会感特别眼熟——每次她给赵晤画完大饼,赵晤都是这种表现。他一激动就满屋子转圈儿。
转了好几圈,赵晤激动的心情才平复了一些。
他回到位置上坐下,叹道:“朕都不知老天爷是对朕太好,还是对朕太不好了。在朕在位期间出现像杜锦宁这样的人,是吾之幸也,是天下之幸也。只是,为什么她是个女人呢?”
“女子怎么了?”新任迷弟吴证听不得别人说杜锦宁半句不好的话,胆儿肥地在皇帝面前瞪起眼来,“高位者,有德者居之,有能力者居之。满朝文武,谁要说他比公主强,他站出来,臣这个工部尚书由他当。”
回了妈妈家。好像除了自己家的电脑,无论是手提还是其他电脑都用不惯。键盘太硬,屏幕太亮,椅子不舒服,姿势各种不对。这一章从下午三点,愣写到现在才写出来。下一章不敢保证有没有,总之大家勿等。
7
第856章 关乐和的反应
第856章 关乐和的反应
赵晤瞅他一眼,这才想起吴证想把工部尚书的位置让给杜锦宁。全本小说网https://。
他摇头道:“朝中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他顿了顿,又道:“再者,工部尚书要经常到各府各县去走动。宁国她终是女人,以后成了亲,还得怀孕生子,哪能像男人一般东奔西跑,十天半个月不着家?”
一瓢冷水浇下来,吴证头脑也清醒了不少。
他沮丧道:“皇上说的在理。”所以,就算像杜锦宁这样的女人,还是不适合做官吗?
“不过你的想法提醒了我。”赵晤又道。
吴证打起精神看向赵晤。
“你刚才说,杜锦宁打小的愿望是做大司农?”赵晤问道。
“对。”吴证点点头,眼眸渐渐亮了起来,“皇上的意思是……”
“你想的没错。”赵晤道,“大司农这个官职,因为职责不明,在朕上任的时候,跟齐大人商议以后撤消了。不过,现在倒可以把它再捡回来。”
先皇还在位的时候,是有大司农的,所以才有杜锦宁的理想是大司农的说法。而齐伯昆那老婆奴儿子齐文聪,当时就任大司农。
只是这大司农的职责跟工部尚书有些重叠,职责有些不清,作用不是很大;赵晤登基后,齐伯昆又主掌官员调整。齐文聪还不是个聪明人,齐伯昆生怕他被世家下套,其他官员被撤下又拿齐文聪的官职来说事,齐伯昆跟赵晤商量过后,干脆就把这职位给撤了,将齐文聪平调到了一个不紧要的位置上任闲职。
现在吴证这么一说,赵晤倒觉得再把大司农这个职位捡起来给杜锦宁来做,再合适不过了。
工部尚书要管理工部的官员,要四处巡视各地农业水利,督促各地管农业的官员实施推行农业政策,事务繁忙,杂事甚多。
可大司农完全可以只管制定农业水利的方针政策,其他的都不管。如此一来,既然机动又轻松。就算杜锦宁怀孕生子,顾着家庭,什么事都不做,整个朝庭的运转也不受其丝毫影响。可如果她要做什么,那就有权利下令所有主管农业的官员去施行她制定的方针。只要得了赵晤的支持,便是工部尚书都得听她指挥。
吴证可是在工部呆了十几年的老官,不用赵晤细说,他想一想就知道恢复大司农这个官职,再由杜锦宁来担任的好处。
他抬手给赵晤作了一揖:“皇上高明,让宁国长公主来任这个大司农的位置,再合适不过了。因这个官职无关紧要,算是个编外人员,想来朝中大臣也不会太过反对的。”
赵晤点点头:“这事不能太急,等明年宁国把高产水稻恢复了再提更好。”
“皇上思虑甚周。”吴证赞道。
赵晤看向他:“仕族纳税之言,你知我知宁国知,爱卿切莫再跟第四人说起。时机尚未成熟,说出去会给宁国带来灾祸。”
“老臣省得。”吴证保证道。
“要不了多久了。”赵晤将身子往后一靠,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眼看到年底了,朕已修书去南边,叫关乐和回来述职。等假钞一事和身份证之事落实,朕就要在全国发展商业。不出十年,宁国所说之事就能得以实现。”
“十年啊。”吴证有些可惜,旋即他又笑了起来,“那臣得好好保重身体,希望能看到这一天。”
君臣两人相视一笑。
南边北上的一艘大船上,关乐和瞅一眼放在桌上的《种田记》,就骂一声“臭小子”,骂完以后觉得不对,想改个口,却又不知骂什么词才能表达他对杜锦宁那又恨又爱的复杂心绪。
早在杜锦宁从徽州回京,在皇宫里表明了自己女子身份后,就马上写了一封请罪书,派人去了南边送给关乐和。
这世上,她最对不起的就是关乐和这个真心关爱她的人了。
她这一世没见过父亲,一直把关乐和当成父亲对待。
可她屡屡在关乐和面前扯谎,还扯出什么天阉来,欺骗这个真心关爱她的人。
她深知这种事情,关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