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把那匹黑马牵过来。”
等黑马牵来,壮汉二话不说,直接翻身上马,朝外面奔去。
差役张大了嘴,望着壮汉的背影,问吴云道:“这、这……”那人骑走的,可是驿站最健壮的马匹。
“这是捷报!”吴云道。
近些年边关很少有战事,就算有战事,递送军情也不一定从这里经过,他们驿站已很多年没有报捷报的人经过了。不过作为驿站长官,吴云还是知道有捷报经过时是如何处理的。
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刚才他喊的是什么?润州粮食亩产七石?”
差役点了点头。
“不是有战事?”吴云挠了挠头,一面往屋里走,一面道,“假的吧?怎么可能亩产七石?”
要说三石、四石还有可能,七石……他摇了摇头。
不过想想润州知州又不是脑袋进水,不可能谎报这种事,他又将信将疑起来。
古代不便,一个是受路况影响,一个就是受限于骑乘工具。
马匹不是现代的汽车,只要有油,就能一直一直跑。马匹跟人一样是会累的,跑一段就得歇一歇。驿站的换马服务为报信充分节省了时间,只要骑马的人能经受得住,就能一路跑到目的地。
壮汉到京城时,京城的城门才关上不久。
“捷报。”他大叫一声,拍响了城门。
守城的官兵可不像吴云他们那般没经验,一听这声叫喊,连忙将城门开了一条缝,接过公验辩认后,打开城门让壮汉进去。
壮汉进了城,直奔皇宫而去。
7
第799章 心潮澎湃
第799章 心潮澎湃
“哐当”一声,一个价值不菲的汝窑天青釉碗落地,摔得粉碎。/全本小说网/https://。/站在旁边伺候的宫女太监连忙上前,跪到地上将碎片捡起,再用抹布将地上的残末擦净。
赵晤却顾不得这边,望着来报信的太监,问道:“真是七石,你没听错?”
郑太后和赵明月也放下了碗箸,望着太监,等着他的回话。
“回皇上,真、真的,奴婢听得真真的,就是七石。”太监紧张地咽了咽唾沫。
“报信的在哪儿?宣他觐见。”赵晤顾不得只吃了两口饭,站了起来,神情十分激动。
“皇上,就叫他到这儿来说吧。哀家也听听。”郑太后道。
“对,对。”赵明月也激动地连连点头。
这样的大事,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她们能成为见证者,也是荣幸。
“好,宣他到这儿来。”赵晤却没法再落座,在屋里来回走动着,眼睛直望着门口。
好在宫门口的御卫听到捷报,还是粮食产量达到七石,知道皇上一定会亲自召见壮汉,虽知此人是同属于御卫,仍仔细搜过了他的身,又确认过身份,只等着里面召见。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的功夫里面就传来消息,御卫连忙把他带进了宫里,交给内宫守卫的御卫。又一次搜查之后,壮汉被带到了赵晤面前。
壮汉是金公公和吴尚书带去的御卫,见到赵晤等人倒也不怵,进门行了一礼,朗声道:“御卫陈允,见过皇上、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
“你把润州之事讲来。”赵晤道。
陈允能被吴尚书选中回京报捷,除了身手不错,也是个口齿伶俐之人。
“是。小人跟吴尚书、金公公到了杜大人的庄子上,便见一望无际全是金灿灿的稻谷。金公公最先选的是由旱地改良而成的下等田,收割后称重六百三十九斤,因是湿稻谷,晒干后会失去半成水分的重量,亩产达到五石有余……”
陈允有条不紊地把下、中、上等田的产量都说了一遍,又说了金公公和吴尚书担心有误,再一次指了几块下、中、上等田让人收割,得到的稻谷产量相差无几。
赵晤听到上田真有湿稻谷八石六十五斤,干稻高达七石的亩产时,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取而代之的浑身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亩产七石啊,双季稻一年下来亩产就达到了十四石,对比起往年一亩田只能产两石的产量,增加得实在太多太多了。
长江以南这么多的耕地,都能种双季稻,如果全面铺开,都种上新稻种,那么一年的水稻产量……想一想这是个恐怖的数字,赵晤忽然有一种对着天空大喊一声的冲动。
太棒了,太棒了!
天下无饥,这个千百年来帝王们所追求的理想,竟然在他赵晤身上实现了。
大宋,将出现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最鼎盛的景象。
这些日子以来被世家弄得十分压抑的心情一下子消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舒畅与豪情万丈。
世家又如何?上天既给他赵晤送来了杜锦宁这样一个妖孽,连堪称神物的高产稻种都研究出来了,又提出了开放路引,繁荣商业的主意,再加上大宋银庄的建立、即将驶向远方的航船,这一桩桩一件件,犹如在他面前徐徐打开的画卷,给他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他赵晤前进的步伐,他要将大宋打造成一个比任何一个朝代的繁华富强的帝国!
透过皇宫的檐脊兽,望着浩渺的天气,赵晤朗声道:“让礼部准备,明日朕要去皇庙,祭告列祖列宗。”
他要让一直以来不肯立他为太子的父皇知道,他赵晤登位才几年,就做到了他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登上了他一辈子也登不上的高峰。他,才是最适合做皇帝的那一个,而不是他宠爱的二皇子。
“传旨户部尚书,明日带相关官员去润州;传旨兵部尚书,派一千人军队前往润州保护新稻种;传礼部尚书亲往润州传旨,宣杜锦宁回京论功行赏。”一道道旨意从赵晤口中说出,他精神极为亢奋,满面红光。
“另外,宣齐伯昆觐见。”
他要跟齐伯昆商量给杜锦宁一个什么样的赏赐,接下来如何安排他的职位。
看着激动万分的兄长,赵明月同样精神亢奋到了极点,脸蛋红扑扑的,眼眸里闪着崇拜的光芒。
大宋繁荣,就意味着儿子的江山稳固,郑太后自然是高兴的。但看到赵明月的表情,她就担心起来。
伸手抓住赵明月的胳膊,她提醒道:“明月,你别忘了,年底,你就要成亲了。”
赵明月跟杜锦宁同岁,现在十六岁半,到了年底,就十七岁了。郑太后为她看了日子,打算让她跟萧二公子成亲。
提起亲事,赵明月的眼眸就黯淡了下去。
尽管人人都说萧二公子不错。如果没有文韬武略的杜锦宁在前,赵明月也会觉得他不错。
可跟杜锦宁一比,两人完全就是萤火与皓月,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所以赵明月对萧二公子一直喜欢不起来。
只是萧二公子对她挺好,杜锦宁那边又无望,母亲整日劝说,她才答应订下婚期。
现在杜锦宁做出了这样的伟业,光芒万丈,在赵明月心中的份量又加重了几分。想起自己要与这样优秀的男子擦肩而过,从此形同陌路,却要跟萧二公子那样平庸的男子过一辈子,赵明月的心就犹如掉到了冰窟窿里,浑身冰凉。
“母后,我吃饱了。”看到皇兄饭也顾不上吃,已往前殿去处理政务了,赵明月将自己面前的碗一推,也站了起来。
郑太后皱眉:“明月……”
赵明月不待她说完,就打断道:“我明日约了贵女开茶会,晚上要做些准备,我回去了。”说着,匆匆离开了郑太后的寝宫。
因为茶道是杜锦宁创造的,一经赵昶从润州带回来,赵明月就爱屋及乌迷上了它,将它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在京中贵妇、女眷们积极推广。
7
第800章 杜锦宁是您孙媳妇
第800章 杜锦宁是您孙媳妇
现在,茶会成为了大宋世家贵族圈里的风尚。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赵明月跟一众贵女每隔十日就开一次茶会,轮流做东,谁家的茶席设计得好,谁家就出风头。
赵明月其实已对杜锦宁死了心,只是以茶道来祭奠这份感情。可今天杜锦宁在润州做出的伟业一经传出,她又乱了心神。
“过几日,他该回京城了吧?”坐在梳妆台前,望着铜镜里的自己,赵明月喃喃自语。
……
齐慕远作为特务头子,消息自然是最灵通的,更不用说他还特别关注杜锦宁那边的动向,估摸着这几日早稻就能收割了,他特意派了人在城门口守着,十二个时辰不间断。
当陈允进了城门,直奔皇宫而去时,他就已得到了消息,润州亩产七石,杜锦宁研究的杂交水稻大获成功。
他立即找到还在吏部忙碌的齐伯昆:“祖父,我有急事找您。”
平时不光齐伯昆忙,齐慕远也忙,经常十天半个月不着家,祖孙俩难得见一次面。而且孙子的性子齐伯昆也清楚,如果不是事情很重要很急切,齐慕远不可能跑到吏部来找他。
想一想时间,到了杜锦宁的稻谷收割的日子了,齐伯昆便猜到了齐慕远的来意。
“大人您去吧,事情我们都知道,照您吩咐去办就是了。”吏部的同僚也十分善解人意。
齐伯昆叮嘱了几句,便跟齐慕远一起走出了吏部,上了马车,问道:“可是杜锦宁那里来消息了?”
齐慕远点点头:“刚才润州派人送来捷报,早稻亩产七石,吴尚书带到润州的御卫一路进宫报喜去了。”
“七石?”齐伯昆很是震惊,“你没听错,真是七石?”
齐慕远点点头:“真是七石。皇上定然会召您商议此事的,不信一会儿您问问就知道了。”
齐伯昆倒不是质疑齐慕远,只是对这个数字不敢置信而已。
“了不起啊,杜锦宁真是了不起。”他拍着扶手叹道,“他当初说去研究稻种,皇上跟我都不抱太大希望的。毕竟工部一直有人在做这个事,却从来没有什么进展。杜锦宁年纪小小,虽过目不忘又博闻强志,那也仅是会读书而已,于农事研究根本无济于事。可没想到,他竟然真把这事给做成了,而且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着齐慕远,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十分遗憾地道:“小远啊,你怎么就不是个女儿家呢?你要是女儿家,我把你嫁给杜锦宁,那该有多好。”
“……”
齐慕远被祖父这天大的脑洞雷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马车很快在齐府门口停下,祖孙两人下车进了门,直奔齐慕远的院子。
齐慕远这院子比较僻静,想要谈话不为人所知,自然还是他这里好。齐慕远宁愿拉着祖父乘马车从吏部回来耽搁些时间,也不愿意在那里说,就是担心他说的话怕人听见。
进了院子,让观棋和不语等人守在门口,齐伯昆才问道:“说吧,你想让祖父怎么做?”
“杜锦宁什么奖赏都不要,她只想在丹书铁券。”齐慕远道。
齐伯昆的眉头皱了起来:“小远,你也知道前段时间发生的事。世家的手伸得很长,现在皇上做事都十分小心,尽量不与世家发生冲突。你们要丹书铁券,不是让皇上为难吗?”
丹书铁券这东西,不是赵晤私下里直接赏给杜锦宁就完事的。它必须在朝堂上经过大臣们商议、取得大多数人的赞同后,方可写下诏书,赏赐于杜锦宁,还要将此事记载在史书及皇帝起居注里。否则即便杜锦宁拿到手里,也不被大臣们所承认,反而会被怀疑她私下里偷窃丹书铁券。
其实赵晤写的那个手谕的性质也差不多。所以齐慕远才希望趁着杜锦宁立下大功,能把赵晤私下里写的手谕换成丹书铁券,否则效果如何还真不确定,尤其是赵晤不能完全掌权的情况下。
“再说,什么叫‘杜锦宁什么奖赏都不要’?杜锦宁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做了官,难道不是一切为大宋效力,哪里更需要他就往哪里去吗?”齐伯昆质问道。
“粮食产量固然重要,这关乎民生大事。但现在一亩稻田已年产十四石稻谷了,足足是以前的七倍,这基本能解决大宋的粮食问题了。只要这几年风调雨顺,让朝堂多备些储备粮,往后只要不是连年灾荒或是战争,大宋的百姓都不怕被饿死了。”
“而现在朝堂上,皇上跟世家的矛盾尖锐,正是用人的时候。皇上跟我都希望杜锦宁能回到京城来,为皇上出谋划策,一起推进商业的发展。可你告诉我,杜锦宁只要丹书铁券,其他一概不要,那他这书不是白读了吗?他还这么年轻……”
说到这里,齐伯昆疑惑地盯着齐慕远:“不对啊。杜锦宁这孩子,十分有大局观,他能为百姓的粮食问题从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