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392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392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衡和黎子义看了那男子一眼,转头询问地看向林宣。

    在这厅里,唯有那个男子的容貌最为出众,气质也不凡,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最美状元郎了。

    “正是。”林宣与有荣焉地笑道。

    他朝三人作了个揖:“三位前辈稍等。”

    说着,他走上前去,走到杜锦宁身旁说了两句话,杜锦宁便抬起头朝这边看了过来。

    施寒山三人连忙抬起手来遥遥朝她拱了拱。

    姚书棋已把这三人的情形跟杜锦宁说了,杜锦宁便招呼了陆九渊一声,跟他一起朝这边走来,与施寒山三人寒喧。

    末了她笑道:“三位兄台既来,人便已到齐了。不如我们开始吧。”

    如果说,苏衡和施寒山三人刚开始时还有些名士的傲气,那么被林宣洗了一阵脑之后,已经不敢在杜锦宁面前有任何自傲了。

    苏衡笑道:“请便,我们甚是期待。”

    杜锦宁便高高举起手,拍了几下,大厅里顿时安静起来,众人纷纷朝这边望来。

    “陆羽曾曰:‘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各位到鄙舍来参加这次茶会。今天的这次茶会所用之茶,皆出自我的茶园;所用之器,皆出自我的设计;茶人们泡茶的手法,皆有章法。某愿献茶法,以敬各位。”

    明天见

    7

 第758章 他是静王?

    第758章 他是静王?

    杜锦宁话声刚落,一声琴声悠悠地从远处传来,带着远古的幽叹,只几个音符便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耳朵,似要把人带入一场梦境中去。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大家转过头,寻声朝对面看去,便看到不远处的水舫上,不知何时被布置了一番。原先空无一物的水舫,此时被盆栽高低错落、颜色搭配得十分让人舒服的花卉与植物营造出了深山老林的感觉来。

    水舫中间一块空地上,看似随意地摆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其中一块大石头上,用一张宽大的芭蕉叶子做桌布,上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茶具,石头下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红泥小火炉。

    另一边,离大石头有点距离的空地上又放着一个炉子,这个炉子稍大一些,里面闪烁着炭火特有的红光,一个陶制的有提手的壶子正放置在炉子上,似乎在烧水。

    而在这大小石头间,亦点缀着一些绿色植物,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有些石头上竟然还有苔藓,点缀得恰到好处,仿佛天然生成,只让人觉得这个场景就像一幅画,无处不是景致,不处不完美。

    除了这些,水舫上空无一人,琴师不知在哪里弹琴,琴声琮琮隔着水声传了过来,传入人们的耳里,更传入人的心间。大家只觉得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了自己一人,静谧又孤单,还带着一个人自处的自得其乐。

    这时候,大家都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一个个都看着水舫,没有一人落座。

    此时,从植物丛中走出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童,他容貌虽然不是特别漂亮,却给人十分干净的感觉。他从容地走到炉子旁边,拿起蒲扇,轻轻地扇动炉中的火。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植物从中传出来,随之而出的是一个年轻和尚。他容貌俊朗,身上穿着一袭粗布僧袍,脚上只着木屐,衣着虽然简陋,却气质高华,洒然出尘。

    他吟着诗,走到大石头边,随意地盘腿坐下,然后用钳子从匣子里掏出一个茶饼,放到红泥小火炉旁烤了起来。烤了一会儿,待茶饼微卷,散发的茶的清香顺着风吹到大厅的宾客鼻尖,他这才将茶饼放到一个粗纸做的纸袋子里。

    此时小童那里的水已开了,他提起壶子,走了过来,递给和尚。

    和尚用热水将芭蕉叶上的茶具都烫洗了一遍。

    琴声依然悠扬,时而如山风吹拂,时而如虫鸣啾啾,时而如春雨洒落,越发的让人感觉静谧安详,仿佛被清泉从头到脚洗涤过一遍,内心深处所有的焦躁与烦恼,都荡涤无存,整个人只余了“宁静”。

    小童拿出个汤瓶,放到炉子上烧着水;和尚不紧不慢,却奇妙地和乎着琴声的韵律,有节奏地碾罗着茶,然后放到兔毫盏中,接过小童递过来的汤瓶冲水、击拂,点出了一盏茶。

    他将茶盏放到木盘上,起身踩着木屐,姿态随意地“哒哒哒”走过蜿蜒小桥,走到人群里,将这盏茶敬给了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子。

    这一举动似乎出乎了青年男子的预料。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从容接过茶盏,微笑道谢:“多谢大师。”

    “啊。”一声惊呼从人群中传出。

    大家下意识朝声音传出的方向看去,发出惊呼的施寒山这才发现自己失态了。

    他连忙向大家道歉:“对不住,对不住。”目光却惊疑不定地看向那个带着虔诚神态,正小口小口品尝着茶汤的青年男子身上。

    看到众人的目光从施寒山身上移开,又望向了和尚与品茶青年,苏衡扯了一下施寒山的衣袖,退到了后面僻静处,问道:“你刚才怎么了?”

    两人相交多年,他深知施寒山不是一个一惊一乍的人。

    施寒山看了看左右,发现没人注意他们,大家仍然沉浸在刚才茶道所营造的氛围里。

    他凑近苏衡的耳边,低声道:“那个喝茶的,好像是静王爷。”

    苏衡一惊:“静王爷?”蓦地转头朝青年男子看去。

    施寒山点了点头:“三年前,我在一次诗会上见过他。当时先皇还在,他经常参加诗会。虽然三年过去,他容貌却没怎么变。”

    “而且……”他顿了顿,语气越发笃定,“你想想,要不是他身份最尊,这盏茶,又岂能敬给他喝?”

    苏衡却犹在怀疑:“润州知州关嘉天,听说也是才俊,现年也不过二十九岁。你确保此人不是关嘉天?”

    有些男人长得面嫩,二十九岁时说他二十岁也不是没有。

    “不,我不会记错。”施寒山很肯定地道,“那就是静王。”

    苏衡的表情肃穆起来。他的目光穿过重重人群,定定地看了赵昶一眼,最后落到了站在赵昶身边,面带微笑的杜锦宁身上。

    如果施寒山没有认错,那人确实是静王赵昶,那么,杜锦宁的身份地位,就跟一般的从六品官员不一样了。

    谁随随便便办个茶会,就能引得当朝王爷千里迢迢来参加呢?

    原先还觉得自己的名士身份比起关嘉天等人来都要高一点,想要摆一摆名士谱的苏衡,心里万分感激知客林宣。

    要不是林宣一路给他们宣扬杜锦宁的出色,让他们自惭形秽,不敢在杜锦宁面前摆架子,刚才进来见面的时候,不知他们会闹出怎样的笑话,给家里惹来什么样的麻烦呢。

    这么一想,苏衡暗地里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黎子义见两位哥哥互相咬了一阵耳朵,就站在那里面色凝重地看向人群,他急得跳脚:“你们到底在说什么呀?怎么不跟我说说。”

    施寒山用目光询问苏衡,苏衡点了点头,叮嘱黎子义道:“你听了,可别说出去,免得惹来大祸。”

    黎子义吓了一跳,看向族寒山,施寒山便将他拉到更加僻静的地方去,把事情说了,又叮嘱道:“既然杜大人刚才在茶会上没有介绍静王的身份,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犯忌讳的地方,你也知道,王爷无故不得离京。他的身份你心里知道就行,可别大喇喇地说出来,平白惹祸。”

    “施兄放心,我知道。”黎子义连忙保证道。

    今天事忙,下班后才码字,没空加更了。先发一章免得大家等。现在去吃饭,还有一章至少也到十点了,大家勿等,明天再看吧。

    7

 第759章 茶道

    第759章 茶道

    施寒山三人在这里窃窃私语,那头,即便赵昶喝完了茶,这场茶事表演已结束,众人仍沉浸在这场茶事表演所带来的震撼里。(全本小说网,HTTPS://。)

    也不知是琴声太过打动人心,拔动了每个人最孤寂最需要抚慰的那根弦,还是和尚茶师行云流水的动作以及对面水舫布置的茶席营造,把大家带入了某种意境,在场的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被深深震动,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弹。

    还是杜锦宁说了一句:“大家请坐吧。”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杜大人,你是怎么想起这样办茶会的?”赵昶对这场表演最是深有所感,问话的时候还一脸震撼。

    众人都纷纷竖起耳朵细听。

    在场的人,都是读书人,多多少少都参加过各种诗会、文会、茶会。但在这些聚会中,茶不过是跟点心一样,都是用来喝的。即便名义上是茶会,主办者请了善茶者来做点茶,那也不过是在品茶的“品”字上。大家看着茶师点茶,然后对茶的味道夸赞一番,便已点到茶会的主题了,最主要的还是交际与人脉扩展。

    从来没有人会用环境、用琴声、用茶席、用茶师,创造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氛围,达到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直到现在,大家心里仍然有那种感觉,犹如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杜锦宁没有回答赵昶的问题,反而环视一周,问道:“刚才的茶事,大家有什么感觉?”

    “感觉特别宁静。”

    “仿佛置身于深山茅舍中。”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陆九渊引用了一句唐诗。

    此句一出,众人纷纷附和:“对对,此句深谙刚才茶事之道。”

    杜锦宁点点头,眼眸看向了赵昶:“这便是我在茶事中所要表达的道,谓之茶道。”

    “茶道?茶中之道?”

    “茶里面还有道?什么道?”大家不解。

    杜锦宁微笑:“道在人心里。每一个人,都会领悟自己的道。不如咱们写文以记之,把领悟到的道写出来?”

    “好。”大家轰然响应。

    大家都是读书人,写文章最是拿手。现在大家都心有所感,写一篇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文章大家一会儿再写,我们还是再来欣赏一次茶事表演吧。”杜锦宁道。

    这一回不用多说,大家立刻安静下来。此时,琴声再起;伴随而来的,还有箫声。不一会儿,罄声也加入其中。紧接着,七八个人的诵经声响起。

    旋即,一个穿着一袭白衣,如观世音菩萨一般打扮的女子诵着经走了进来。在她之后,跟着四个侍女模样的女子,每人手里捧着一堆东西。

    “这是……要在大厅里表演那什么‘茶道’?”众人心里都如是想。

    本来,像这种聚会,都是男子出席。如果有女子参加,这场宴会必是带着“色”的,女子也都是青楼请来侍候大家的。

    可眼前这一幕,大家的思维没有半点往那种有“色”宴会上去联想。或是因为前一场茶事表演余音尚在心间,又或是因为这些女子打扮得甚是圣洁,为在家居士,是佛家之人。

    大厅原就是按着杜锦宁的设计布置的,在大厅靠着湖边的一处,地面是抬高的,上面只有几张铺了桌布的桌子及凳子,再无其他。

    此时侍女们把手上的东西纷纷放桌上一放,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布置出一个茶席来。

    桌旁,放着一口小缸,缸中的睡莲莲叶初展。桌上,放着一些茶具。不过这些茶具,在场饶是深谙茶事的人都认不出这些茶具的来历与用法。

    想起最开始时杜锦宁所说的,大家心里暗道:莫非这是杜大人自创的茶具?

    如果有穿越人士在场,必能认出茶席中的一些东西。比如盖碗、茶荷、紫檀六用、水方等等。

    桌布用的是极深的墨色,茶具则是十分干净的纯白。观世音打扮的女子领着后面的侍女,在伴随琴声的一阵阵的钟声中,掀盖、烫杯、投茶、冲水,动作缓慢而优美。氲氤的茶香弥漫在整个大厅时,窗外传来的阵阵诵经声越发明显,让大厅里的众人再一次沉浸在肃穆庄严的氛围里。

    这种肃穆庄严,以前只有在寺庙里看高僧做法事才会出现,现在却出现在了茶会里。

    诵经声渐远,琴声和箫声大起,女子领着众侍女从台上下来,将茶盘里的茶盏一个个递到众宾客手上,并一一与他们行合什礼。敬茶毕,便径自出了门,飘然而去。

    杜锦宁虽然把清朝才出现的盖碗山寨到了这个大宋,但生怕大家不会用,在这样的氛围中出来讲解其用法又大煞风景,在敬茶时干脆仍给大家用了茶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