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372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372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没想到,照着杜锦宁教的火炕育苗法,稻谷出芽很快,而且生长也十分迅速。现在,都已经快能移植了,完全不耽误农时。

    杜锦宁看着差不多有她手掌那么长的秧苗,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庄子上的田都耕完了,基肥也下到了田里。后日吧,后日就把秧苗移栽到大田,让宋庄头组织人插秧。”杜锦宁道。

    她转头唤了周澄过来,把情况说了,道:“你告诉他,叫宋庄头把田里的情况再巡视一遍,为插秧做好准备。从明日起,佃农们都不用去园林那边帮忙了,让梁家的工匠自主做好后面的工期安排。”

    周澄将杜锦宁的话重复了一遍,确认无误,便骑马去了庄子。

    梁先宽接到杜锦宁的信后,动作很快,几乎是接到信的第二日就派了工匠过来,这几日正在加紧为杜锦宁建造园林。

    园林的面积并不大,很多地方杜锦宁又是因地就势,利用原有的地势来做设计,所以梁家的工程量也不多,等春播结束,那边也就差不多结束了。而庄越那边,正准备运些植物花卉过来栽种。

    周澄走后,杜锦宁回了院子,正打算把插秧后需要追的肥给写出来,到时候吩咐宋庄头组织佃农准备,就听青木进来禀报:“有人送来一个帖子,说要来拜访少爷。”说着,他将帖子递了上来。

    杜锦宁接过来一看,却是州衙里另一个同知派人送来的,这位同知名叫马剑。

    依杜锦宁的个性,到润州来时自然不会没有查过润州的官员情况。

    知州曹鸿寿,四十多岁,十年前中进士,一直从县令做到现在的知州,升任速度不快也不慢。知州之下的州同知原先只有两人,一个是汪玉贵,另一个就是送帖子的这个马剑。

    马剑的年纪跟曹鸿寿相访,中进士的时间比他还早。但似乎性子耿直,曾得罪过上官,再加上没什么背景,估计能力也不行,一直升不上去。

    这段时间一直都是曹鸿寿与汪玉贵在那里蹦跶,马剑就跟个隐形人似的。依着秦老六那里收集到的情报表明,马剑在衙门里同样受曹鸿寿与汪玉贵的排挤。不过他没有杜锦宁这样的底气,只能忍气吞身,日子过得很不好。

    这会子他递帖子过来,是想找同盟,还是帮曹鸿寿来做说客的?

    杜锦宁低头看了看时间,发现竟然是戌时,那时候天早已黑了。

    看来马剑此来,是想找同盟了。否则,怎么的他也不会等到天黑再偷偷摸摸地过来。

    “他派来的人还在门房吗?”她问道。

    “是的。”

    杜锦宁便写了个回帖,交给青木,青木去了门房,给了马家的下人。

    戌时在现代正是傍晚七点到九点的光景。古代没什么娱乐,杜锦宁又不敢点烛把眼睛弄成近视,平日里这个时辰就已睡下了。

    今天吃过晚饭洗了澡,她不得不在家里散步,等着马剑过来。

    好在马剑没让她等太晚,天黑不久,朱老头就来报,说马大人来了,他已让人领到厅堂里上茶待客。

    杜锦宁去了前厅。

    “杜大人。”一个男子看到杜锦宁进来,连忙站了起来。

    杜锦宁每日去衙门,倒还是第一次见到马剑。马剑此人也是四十来岁年纪,容貌普通,人长得极瘦,身量又高,猛看上去就跟一根竹竿似的,身上穿的常服显得空空荡荡。

    “马大人,幸会幸会。”杜锦宁跟他见了礼,又请他坐了,自己在主位上坐了下来。

    “杜大人到润州来,某不能到城门相迎,便是在衙门里也没能出来跟杜大人打声招呼,惭愧惭愧。”马剑刚刚坐下,便又站了起来,朝杜锦宁深深作了个揖。

    “哎,马大人你这是做什么?”杜锦宁连忙避开他的礼,“曹大人要给我下马威,要我朝他弯下自己的膝盖,马大人身为下属,自然不好公然与他作对。马大人的苦楚,杜某能理解。”

    这话大概说到了马剑的痛处,他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赶紧用袖子抹了一把脸。

    “唉,某到润州做了两年的同知了,刚开始也是跟杜大人你一样的骨气,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叹息着,摇了摇头。

    杜锦宁点了点头:“同感,同感。”

    脸上虽一脸的“余有戚戚”,但她心里对这位马大人并没有太多的同情。

    官场倾轧,无处不在。就算你去一个地方做主官,如果遇上强势的副官,或者胥吏这些地头蛇厉害一些,你没有足够的能力,那也是要被人踩在脚下,只能装孙子的。

    更毋庸说给人做副手了。

    马剑过成这样,只能说,能力不行。

    7

 第725章 劝阻

    第725章 劝阻

    杜锦宁这话,倒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全本小说网,https://。)

    如果她背后没有皇上撑腰,也没有御卫可以利用,她相信凭自己的能力,是绝不会把日子过成马剑这样的。只需半年,她就能治得曹鸿寿服服帖帖,不敢再出半点幺蛾子。只是她现在一心想做农业研究,不愿意把精力花在与人勾心斗角上,这才借助了皇上和御卫的力量而已。

    她得在三年内给自己、也给赵晤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三年,她需要一个平和的环境,需要有人听她指挥。这种时候她不使用赵晤的力量,自己去跟人斗得死去活来,那才是傻子呢。

    在赵晤面前,她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才华横溢的美男子就可以了,不需要露出自己锋利的爪牙。要不然吓着赵晤怎么办?让皇帝觉得你太过有手段、心狠手辣,实在不是什么好印象。

    那边的马剑并不知道杜锦宁在心里已把他鄙视了一通,仍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委曲。

    杜锦宁也不打断他,只在一旁“嗯嗯啊啊”地应着,偶尔同情地说一句:“马大人你辛苦了。”

    说了半日,马剑才停止了诉苦,问杜锦宁道:“杜大人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啊?”杜锦宁疑惑地抬起眼来,望向马剑,似乎不明白他的意思。

    马剑脸上露出十分不好意思的表情,道:“我知道,这样问有些冒失,但如果杜大人能有手段治一治曹大人,那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说着,他一脸期盼地望着杜锦宁。

    “……”

    杜锦宁无语。

    所谓的交浅言深,便是眼前的情况了。

    马剑跟她无亲无故,且之前对她视而不见,从来没对她伸出过援助之手;即便这次来,都要怕曹鸿寿知道,直到天黑才偷偷摸摸的过来。这样没诚心的人,他凭什么觉得杜锦宁会掏心掏肺地把自己如何对付曹鸿寿的方法说给他听?

    万一他是曹鸿寿派来打探她底细的怎么办?

    她要有多傻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听?

    这个马剑,也不知是别有用心,还是情商太低。

    她苦笑着摇了摇头:“我要有那手段,当初也不会从翰林院被遣到这地方来了。”

    “某听说,杜大人似乎跟吏部尚书齐大人关系极好?”马剑试探道。

    杜锦宁深深地看他一眼:“我不过是跟齐大人的孙子是同窗而已。”说着,她玩笑似地道,“如果马大人儿子的同窗遇到什么麻烦,难道马大人还会竭尽全力、冒着得罪皇上的危险去帮他解决问题不成?”

    “呵呵,自然得量力而行。”马剑讪讪地笑了笑。

    “那便是了。”杜锦宁点了点头,便端起了茶盏,“这是今年的新茶,马大人不妨尝尝。”

    这便是端茶送客了。

    马剑虽有些不甘心,喝了两口茶夸了两句后,不得不起身告辞。

    送走马剑,青木回来问道:“少爷,要不要派人去查一查这位马大人?”

    因为御卫住的地方离这里远,所以主仆二人说点什么私房话,都不用偷偷摸摸了。这让杜锦宁自在许多。

    杜锦宁想了想:“查查也好。”说着,她写了一张纸条,让青木送去给秦老六。

    其实这个马剑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杜锦宁都没什么影响。他如果是替曹鸿寿来探听消息的,杜锦宁连曹鸿寿都不怕,还怕个马剑吗?只要守好自己的嘴就行;如果他仅仅是在衙门里坐冷板凳坐得久了,想来拉个同盟,倒点苦水的,那就更没必要查了。

    让秦老六去查,不过是怕秦老六太闲了而已。找点事情给他们做,也是好的。再者,到时候处置曹鸿寿等人的时候,马剑此人忠奸如何,对他的处置自然就不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查一查倒是有必要的。

    看着青木拿着字条走了,杜锦宁就歇下了。

    第二天,她干脆连衙门都不去了,直奔庄子上,巡视了一圈,发现田地都犁过了,还用耙细细地耙过,水也放到了田地。稻田堤埂也按着她的要求加宽、加高,并拍打结实。同时还在稻田里挖了鱼沟和鱼坑,并设置了鱼栅。

    杜锦宁不光要种植双季稻,还打算在稻田里养鱼。

    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以前在漓水县,因为担心怀壁其罪,杜锦宁一直没敢把这一招拿出来用。现在既要放开手脚干,她自然要把这种增产增收的好法子用起来。

    宋庄头听闻杜锦宁过来了,立刻找了过来:“杜东家,我听说你要在稻田里养鱼?”

    “正是。”杜锦宁点点头,看向宋庄头,她知道宋庄头心里有许多疑惑,甚至对此事执有反对意见。如果宋庄头能反对此事,她倒要重用这个老汉。

    假如宋庄头是个一味阿谀奉承、只管顺着她的意思做事,不管这件事对不对,都摆出“与我无关”的态度,她自然是要换人的。

    好在宋庄头能被庄子上的人推举出来做庄头,确实是个心思纯正的。

    他道:“杜东家,这样不行啊。就算您养的是草鱼,这种鱼食性甚杂,会吃掉稻苗的。到时候鱼养不养得成另说,稻谷可就全毁了。咱们不能因为养鱼而不要粮食啊。如果东家想养鱼,完全可以挖几亩鱼塘,专门养鱼嘛。三百亩田地,水又浅,粮食种不了,鱼也养不好,那可就亏大发了。”

    如果宋庄头有文化,定然要说杜锦宁“本末倒置”。

    “王老爹应该跟宋庄头说过,我们以前在稻田里养过鱼的事吧?”杜锦宁笑道。

    “说是说过。”宋庄头道,“但那也只是几亩田的事,精心料理,或许能成。而且也仅仅是养了一年的鱼,一次成功并不能代表年年都成功。如果东家实在要养,就拿几亩或是十几亩来养,真没必要这么冒险。”

    7

 第726章 汪福来的本事

    第726章 汪福来的本事

    想了想杜锦宁许诺给自己的工钱,宋庄头一咬牙:“就拿我家佃的田来养吧。(全本小说网,HTTPS://。)就算有问题,我们有东家每月给的月钱支撑,也过得下去。”

    杜锦宁哭笑不得。

    本来是增产增收的好事,到了宋庄头这里,倒好像要上断头台似的,他自己还牺牲上了。

    不过宋庄头的人品倒叫杜锦宁佩服和感动。

    “宋庄头。”她敛了脸上的笑容,正色道,“我跟你说明白吧。我在皇上面前是立了军令状的,要成功种植双季稻,而且在双季稻的基础上,实现增产增收。所以我种这些田,不是为了收租子赚钱,而是在做实验,试一试这个方法是不是能成。如果能成,这就是造福整个大宋的好事;如果不能成,损失也只是在我个人的承受范围内而已。所以咱们是没有退路的,只能往前走。”

    一听到是奉皇上旨意种的田,而且意义这么重大,宋庄头顿时被吓住了,声音都颤抖起来:“这这、这是真的?”

    杜锦宁点了点头:“否则,我一堂堂新科状元,本应该坐在翰林院里每日帮皇上拟旨的,为何要跑到这个地方来种田?你去打听打听,哪个州府能有三个同知?我这个同知,是皇上特意设的,而且还指定了我主管粮食。”

    杜锦宁的身份,姚书棋在买这片田地的时候特意表明了的,宋庄头自然知道。他虽没念过书,但人却聪明睿智,当时他就觉得杜锦宁的身份不靠谱。再看杜锦宁年纪轻轻,全身上下细皮嫩肉的,根本不像是个种田人,就觉得更不靠谱了。

    现在杜锦宁这么一解释,他似乎豁然开朗。真是这样,那么一切问题都解释得通了。

    不过他还有些疑惑:“只是,杜东家您年纪毕竟在这里,以前也没种过田……”

    杜锦宁一笑:“不知姚管家跟你说过没有,我这人跟别的人有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