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225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225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每想说“杜家”或是“杜小子”时,他都感觉别扭,干脆就用“那家”“那小子”代替了。

    他们杜家虽说没出过什么官,但盘桓在府城几十年,又住在这葫芦巷这样的地方,自然还是有些人脉的。这不,隔壁的曾家已跟杜家做了六七年的邻居了,相处也还融洽。在杜老太爷的有意巴结下,两家的老爷子常常在一起谈诗论画。

    曾家虽也没出过什么大官,但曾大老爷却是在府衙里做通判,正六品官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宜。宋朝的通判还身兼监察官的职务,即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府郡内一切官员的情况。所以即便是知府都不敢得罪他。

    像这样的官员,便是齐伯昆自己都要给几分面子。他万不会为了个跟自己孙子交好的农家小子出头的。

    杜家现在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杜宅”的名号,他们要给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们家虽读书不成,没人当官,但生意做得挺红火。杜家名下的酒楼可是有好几家,时不时地展示一下实力,让人不敢小觑,便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子卖爷田不心疼”,更何况是一副墨宝呢。能给杜锦宁一个教训,代价再大些杜哲彦都愿意。

    他当即跑得飞快,很快就拿了一卷卷幅出来,交给杜老太爷。

    杜老太爷打开看了一下,确认是那幅字,便在杜哲彦搀扶下去了隔壁曾家。

    杜哲新见状,恨得咬了咬牙。

    无论哪一个家族,家产大部分都是传给长子的。可近来因为杜二老爷,即杜哲彦的父亲当了个县衙主簿,又有杜哲彦这么个小马屁精攀上了祁家那棵大树,原本十分倚重长子长孙的杜老太爷,天平竟然慢慢向二房倾斜了。这让杜哲新和他父亲十分不甘心。

    他们父子精心经营着酒楼,付出多少心血,别到时候竟然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杜哲新微眯着眼,想了一想,吩咐自己的小厮道:“再去查一查,看看那个杜家到底是个什么来路。姓杜,跟七少爷还长得如此相像,莫不是跟咱们家有什么渊源不成?”

    “是,少爷。”小厮答应一声,出去办事去了。

    杜哲新父子是这家的长子长孙,家里内外都是由他们掌控着,所以想要查点什么,办点什么事,可比杜哲彦方便得多。

    隔壁曾老太爷垂涎杜老太爷的那幅墨宝许久了,这会子又听杜锦宁如此不懂规矩,一个后来者,又是年轻后辈,竟然跟老住户挂同一样的匾额,且他也知道杜锦宁不是什么权贵人物家的少爷,不过是跟齐家走得近。曾老太爷仗着自己儿子在府衙里做通判,并不怵其他人。

    不过他终是跟杜老太爷不同。家里有人做官,他行事就谨慎许多。事关致仕的官员,他嘴巴上跟杜老太爷说没问题,可当时并没有行动,而是打算等中午儿子回来问过儿子后再看看帮不帮杜家出头。

    可没想到那日曾通判有事,中午并没有回来,而是带着下属去乡下巡查水利工程去了。

    杜老太爷等了一上午,见曾家都没有动静。他便沉不住气了,下午便去了曾家,对曾老太爷道:“如果曾老哥不愿意为了我们这老邻居得罪人,我也不强人所难,我一会儿就让大孙子过去再跟他说一说。”

    这就是激将法了。

    曾老太爷之所以能跟杜老太爷如此谈得来,两人的眼光水准那肯定是十分接近的。而且因为儿子做的通判便是知府都得讨好,他这老太爷被人奉承惯了,心理便有些膨胀,最听不得别人说“不敢”两个字。

    当下他就把在家读书的一个孙子叫了过来,对他叮嘱了一番,道:“去吧。办好了这件事,祖父赏你块好玉。你不是说看上满堂斋的一块玉了吗?”

    杜家经营酒楼,家底颇丰。杜老太爷一听这话就赶紧道:“钰哥儿看中哪块玉?杜爷爷送你。只要你帮我办好这件事,一会儿我就差人帮你把那块玉买回来。”

    曾家这个孙子不过十五、六岁,因长得好,嘴又甜,倍受曾老太爷的喜欢。他看似聪明,实则是个没心眼的孩子,除了吃喝玩乐,其余一概不管。平日里也没少跟他那些狐朋狗友胡闹。大家看在他爹曾通判的面上,也不跟他一个小孩子计较。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他夜郎自大的毛病。

    此时听杜爷爷要给自己买那块垂涎了许久的玉佩,而且自家祖父还默许了,他顿时乐了,拍着胸脯道:“祖父、杜爷爷你们放心,我一定叫他把匾额拆下来。新来咱们这里,不守咱们葫芦巷的规矩可不行。他不守,我就教会他守为止。”

    曾钰跟杜哲彦年纪差不多,杜家要巴结曾家,自然不能只烧一个灶。要是曾老太爷一命呜呼,以前杜家所拍的马屁、用来巴结曾家的钱财岂不就白费了吗?所以杜老太爷每每来曾家时,都会带孙子来跟曾家孩子培养感情。其中带得最多的就是杜哲彦和大房的杜哲予。这俩孩子面乖嘴甜,也甚得曾老太爷的喜欢。

    曾钰此时见杜哲彦站在那里,便挥手道:“杜哲彦,走吧。”

    “这……”杜哲彦迟疑,看向自家祖父。

    他的本意可不是自己上阵,而是让曾家代劳。送了一幅价值一百来两银子的墨宝,外加几十两银子的玉佩,曾家还不给他们出头,还想让他自己出面去跟杜锦宁打嘴仗不成?接触了几次,他在杜锦宁手上可吃了好几回亏。

    杜老太爷心里对曾家也不满,不过面上不好说什么,对杜哲彦道:“去吧,你们哥儿俩一起。”

    “祖父,不是我不愿意去。为了自家的事,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都不会有半分推辞。”杜哲彦苦着脸道,“可您不知道,那杜锦宁最是狡猾。在考场上我就吃了他的大亏。要是我去了,他肯定不接曾钰的话茬,直接把矛头指向我,只跟我一人过不去。如此一来咱们就被动了。”

    “这个……曾老哥你看……”杜老太爷为难地看向曾老太爷。

    曾老太爷微一沉吟:“彦哥儿说的也有道理。那钰哥儿你自己去吧,多带几个人。”生怕孙子没领会自己的意思,他又补充了一句,“带那嘴巴子利索的。”

    7

 第440章 谁怕谁?

    第440章 谁怕谁?

    “是,祖父。/全本小说网/https://。/”曾钰却以为杜哲彦是临阵退脱,朝杜哲彦翻了个白眼,出了门选了几个嘴巴厉害最能吵架的,径直往杜锦宁家去。

    此时已是下午时分了。杜锦宁并不在家,而是在齐家培训厨子。曾钰这一去,就扑了个空,连杜家门都没得进,门房朱老头儿直接告诉他:“我家少爷不在家,在齐府。”

    身为官二代,曾钰可以不会读书,可以不会赚钱,但脑子和眼力界却不能少。这时代讲究连坐,只要家里有人做官,长辈们都会教育子女,哪些人能惹,哪些人不能惹,以免儿女在外面惹了不该惹的人,为家中长辈招祸。

    此时一听杜锦宁在齐府,曾钰就怂了。他可不敢冲进齐府去教训杜锦宁。

    可就这么回去吧,杜家祖孙还在那里等着呢。要是他这么灰溜溜夹着尾巴回去,连个致仕官员的府宅都不敢进,肯定要被杜家祖孙在心里笑话。

    他踟蹰良久,一咬牙,对下人道:“你去跟杜家守门那老头儿说一声,就说我曾家少爷到访,叫他家少爷赶紧回家。”

    下人赶紧去说了。

    朱老头儿见状,也不敢怠慢。生怕一同看门传话的十岁孙子说不清楚,他叮嘱孙子看着门,自己一溜烟跑到齐府,在厨房里找到杜锦宁,把外面的事说了。

    末了他道:“少爷,我看那曾家少爷气势汹汹,怕是来找麻烦的。我听说曾家老太爷跟杜家老太爷相交莫逆,没准这曾少爷是来帮杜家出头的。他家大老爷是府衙的通判,您得小心应对。”

    杜锦宁听了这话,只觉得姚书棋给她买的几房下真真是不错。

    要知道她多羡慕沈老头儿那样的门房呢,不光知道如何接待客人,还能帮着主人打听各路小道消息,主人不在的时候还能帮主人跟街坊邻居走礼交际。可她也知道这样的门房,没有几代官宦是培养不出来的。

    没想到她竟然捡到宝,这朱老头竟然一点也不比沈老头儿差。

    她正要说话,门外忽然走进来两个人,为首的那个问道:“小宁儿,怎么回事?什么找麻烦?”

    杜锦宁看清楚来人,惊喜地叫了起来:“齐爷爷,袁先生,你们怎么来了?”

    前几日他们上府城来的时候,齐伯昆因为府城没玩伴,还不愿意上来呢。没想到只隔了三四日,他和袁修竹竟然上府城来了。

    齐慕远听得下人通报,也赶了过来。

    “哈哈。”说起这个,齐伯昆就开心,“你袁先生被我说动,准备到府学里来做先生了。”

    “真的?”杜锦宁越发惊喜。

    齐慕远也很高兴。

    他知道祖父放心不下他,又舍不得袁修竹这个老伙伴。他要在府学念书,齐伯昆少不得府城、县城两边跑。

    齐伯昆终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么车马劳顿的,他就担心祖父吃不消。

    现在好了,袁先生上府城来了,自家祖父可以安心在府城呆着了。

    “你刚才说的是怎么一回事?谁找你麻烦?”齐伯昆问杜锦宁。

    要是照着以前,他适当地照顾一下杜锦宁可以,但让他为杜锦宁出头去做什么事,他这么个在官场上面混久了的老油子,是不愿意干这种事的。

    活久见,他活这么些年,见过太多惊才绝艳的人。但这些人即便聪明绝顶,才学横溢,但也往往带有许多毛病,比如恃才傲物、目下无尘。这种人往往在官场上走不长远。当年的关乐和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所以杜锦宁即便聪明程度超出了他的想像,也没让他太过于另眼相看。

    可在听到杜锦宁分析试题,得知这个孩子有十分卓越的政治头脑和眼光后,再想想这两年他在自己和袁修竹、关乐和等人面前的表现,齐伯昆对杜锦宁的态度已完全不一样了。

    杜锦宁是多敏感的一个人啊,齐伯昆态度的变化,她自然能感受得出来。

    长辈欣赏你,关爱你,她自然得接受这份好意。

    她便把事情跟齐伯昆说了,当然也没忘记交待杜家的上辈子的恩怨,然后笑道:“没什么大事,不过是个宅子名。如果杜家真的托了曾家来说情,那我改了便是。”

    原本她是不打算改宅名的,就算曾家来说情也不予理会。她是一介百姓,又不在官场做官,曾家也不是破家的知府,就算不给曾家面子,曾家还敢把她下大狱不成?不说她以小三元的身份入了一些人的眼,便是齐家、关家、梁家在后面撑腰,曾家只要稍有脑子,就不会为了那边杜家出手为难她。

    但齐伯昆来了,局势就不一样了。她不能为自己的事让齐家难做。毕竟曾家是通判,齐伯昆是致仕的官员。即便齐伯昆这退下来是权宜之计,朝中门生故旧遍地,权势依然十分强大,但终得给地方官点面子。她不能因为她的缘故让齐伯昆得罪人。

    所以她愿意退让一步。

    “怎么,你怕了曾家了?”齐伯昆笑问道。

    “那倒不是。”杜锦宁摇摇头,“我跟你们走得近,被人误会我仗着你们的势不把老住户放在眼里就不好了。”

    齐伯昆一愣,旋即明白杜锦宁的意思。

    感慨于这孩子心思之通透,想问题之周到,齐伯昆笑道:“便是仗着我们的势又怎么了?我齐伯昆虽然致仕了,但濒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不是一个六品官就能随意欺压的。这件事,你不必理会。我来帮你解决。”

    “这……”杜锦宁一愣,“齐爷爷,这不好吧?一件小事而已。”

    确实是一件小事,而且因为有“先来后到”的说法,她也不占理。要是让齐伯昆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她强压那边杜家,她可对不住齐伯昆。

    齐伯昆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你要把匾额改成‘杜舍’或是‘杜寓’,平白就把自己降成分支了。你们是正宗的长房嫡脉,他们不过是继出二房。要是让你伯祖父知道你把自己降了一等,不定气成什么样呢。所以这匾额不能改。”

    杜锦宁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她倒也这么想的,但她不想因为她而让齐伯昆得罪人啊。

    “你那小脑瓜子顾忌什么,我都知道。放心,我还不至于怕个六品通判。”

    齐伯昆拍拍杜锦宁的肩膀,就扬声道:“阿忠,去把我的帖子送一份给杨云涛。那小子可有一阵子没送酒给我喝了。你告诉他,少了两斤梨花酿就别进我的门。”

    “是,老太爷。”忠伯赶紧退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