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205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205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脚步声传来,杜锦宁隔壁的考号里发出一阵嘈杂声。不过很快,这些脚步声又步伐整齐地走了出去,隔壁安静了下来。

    杜锦宁就知道考生中又倒下了一个,不由叹息一声。

    因为天气炎热,狭窄密封的考舍就跟那闷罐子似的,再加上有些人三夜没办法入睡,精神疲惫,还有考试的压力,如果意志力不强,身体不好的,很容易倒下。这已是他们附近被抬出去的第三人了。

    因为那人就在杜锦宁考号的隔壁,对面的杜哲彦和周致将这情形看得清清楚楚。

    杜哲彦心有余悸,周致对杜锦宁却满心感激。

    要不是有杜锦宁跟一根定海神针似的安抚着他的神经,他有可能也会这样倒下。

    杜哲彦盯着那个空空的考号发了好一会儿呆,这才看了杜锦宁两眼,见她一直低着头看横板上的纸,丝毫不受隔壁考号的影响,他也赶紧低下头去,写自己的第二篇文章。

    时间永远不紧不慢地走着,终于到了傍晚,交卷的云板被敲响,考棚里四处是考板被架起来的声音。杜锦宁也站了起来,将试卷拿出来再检查了一遍,确定无误,这才又装回考卷袋里,然后环视自己的考号一周,确实没什么东西落下了,她打开考板,走了出去。

    杜哲彦和周致见状,赶紧将自己斟酌了一下午的试帖诗确定下来,抄在了试卷上。写一首诗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也很快能出去了。

    周致还好,觉得自己的状态不是特别好,但抽到臭号,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和诗词来,也算可以了。以这样的状态,院试还是能过的。有杜锦宁在,他可不觉得自己还有获得院案首的希望。再者,往年还有不少没有考过院试的考生,竞争激烈着呢,对于院案首,他根本就没敢奢望。他的目标是院试前十名。

    朝庭极重视科考。这次院试,一支近六百人的官兵被调来维持考场纪律,每两个考号前都站着一个兵卒。此时见杜锦宁出来交卷,负责监视她的兵卒跟自己的同伴用眼神打了声招呼,便跟在了她的身后,一直看着她把试卷交给了主考官,主考官也将试卷弥封好存放,他这才回转身,继续回来盯着杜哲彦。

    交了卷,杜锦宁默不作声地跟在一众考生后面,排着队等待放行。不一会儿,她就从贡院里出来了。

    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杜锦宁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终于考完了。

    虽说还有第二场覆试,但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少了很多,录取比例降到了二比一,考试时间也没有这么长,相对会轻松很多。再者,覆试时她总不可能再这么倒霉,抽到臭号吧。

    所以,她最难的一关已经算过了。

    7

 第400章 理学与心学

    第400章 理学与心学

    “少爷,少爷……”一个人影冲了过来,却是江北。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少爷您出来了?我扶您过去,姚掌柜和汪叔在那边。”江北朝一个方向指了指。

    不过没等杜锦宁迈腿,姚书棋也过来了。姚书棋上前扶住杜锦宁,道:“少爷,您辛苦了。我让汪福来驾了车来,咱们上车去。”

    杜锦宁其实并不累,更没到走不动路的地步。她现在每天早上打几趟拳,身体较以前强壮许多。再加上吃得好睡得好,除了坐了三天身体有些发僵,并没有什么不适的地方。

    不过她还是由姚书棋扶着,上了汪福来的马车。

    “少爷,去哪儿?”姚书棋问道。

    杜锦宁想了想,道:“回小院吧。”

    临近院试前,齐伯昆也来了府城,住进了齐府。虽说他对杜锦宁也很好,一直让她安心地住着,但杜锦宁还是觉得再没有原先那般自在。

    现如今她只想回去洗个澡,再好好睡一觉,不想去齐府应酬。

    再者,过几天还要覆试呢,搬来搬去的也是麻烦。

    有姚书棋在,一切都井井有条的。小院里早已烧了热水,做了饭菜,等着杜锦宁回来了。

    虽说现在汪福来与江北都同住在这个院子里,但杜锦宁习惯了装男人,倒也没感觉特别不方便。她让江北把热水提到自己房间,拴上门躲在屏风后面,好好地泡了一个澡洗了个头,出来后将脏衣服交给厨娘,吃了饭倒头就睡。

    贡院那边,此时正紧张地忙碌着。把试卷一一弥封好后,试卷便被官兵运送到了誊录所,由一批人进行誊录,这是防止阅卷官认出某些笔迹舞弊,同时也直接黜落一部分脏污的试卷。誊录好后,原试卷封存,誊写好的试卷则转到了受卷所,交到了阅卷官手上。

    阅卷的自然不止陆九渊一个人,还有他带来的两位好友。三人先初阅,黜落一部分水平不高的试卷,选出文墨流畅、言之有物,据有一定水准的文章,再交叉审阅。

    这一届院试最终录取名额是五十人,第一场考试便是五十人的倍数,即取一百人。一千取一百,有九成的试卷要黜落。因此他们也是采取快速阅卷法,直接看第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入不了眼的,后面不用再看,直接扔进落卷堆里。

    三人阅一千份试卷,分到手上的就只有三百份。每份只看一题,再加上三人都是吃饱睡足来阅卷的,一个晚上加一个白天,估计到了第二天晚上这阅卷工作便基本完成了。

    三人认真阅卷,有时候看到好文章,虽见猎心喜,但为了不打扰旁人,只在试卷上写个“取优”便罢了,并不敢出声。

    可这会子阅卷官之一的彭士诚看到一篇文章,实在忍不住,拍案叫道:“好文章,好文章。”说着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几步,“写得真是太好了。”

    其他两人都抬起头来,看向他。

    陆九渊是山长,但彭士诚与史修并不是他书院里的先生,而是名声与他齐平的两位老友。三人学问相当,志趣相投,陆九渊便邀他们来做阅卷官。

    这会儿看到一向稳重的老友这副样子,陆九渊和史修都好奇起来,问道:“什么文章,让你这样?”

    他们也看到几篇好文章,写得着实精彩,但还没精彩到让他们喜形于色的地步。毕竟这仅仅是院试,不是乡试、会试,考生水平有限,即便文章用词和结构巧妙,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终还是深度不够。

    彭士诚便将试卷递给了陆九渊:“你看看,看看。”见陆九渊接过试卷,他又叹道,“唉,也不知写这篇文章的是何许人,回头我倒要见见他才行。”

    史修被他说得实在忍不住,干脆起身凑到陆九渊身边,一起跟他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写道:“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嘿,有点意思。”史修忍不住抚了抚胡须,继续往下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次史修没再感慨,憋着一口气把整篇文章都读了一遍,然后他跟陆九渊一站一坐,盯着那张试卷,久久不语。

    彭士诚得意道:“如何?”

    “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啊。”史修重重地吐了一口气,一时之间只觉心神十分畅快。

    他们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推崇的理念是一致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道学,觉得“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强调“理”高于一切。

    但陆九渊三人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心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只是他们认知还处在朦胧之中,犹如被蒙了一层面纱,无法用明晰的理论来反驳,提出自己的主张。

    而这篇文章却说: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可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就在于“已发”。

    就比如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才是孝。这是本心的作用,万物皆在本心。

    这篇文章,就像掀开了蒙在他们眼前的面纱,让他们的理论一下子明晰起来,有如醍醐光顶,叫他们眼前豁然开朗。

    这种理论,简直是骚到了他们的痒处,说出了塞在他们心间却无法用明确的言语表述的东西,让他们只觉得酣畅淋漓。

    “再看看下一篇文章。”他对陆九渊道。

    陆九渊已经在看了。听得此话,他将试卷挪过来了些。

    彭士诚刚才也只看了第一篇文章呢,后面没看,此时便也凑了过来,三个花白头发的脑袋顿时挤在了一起。

    如何写院试,我思忖良久,最后还是决定不写虐渣的桥段,重复如府试那样的情节没意思,而是趁此机会让女主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论,为后文作铺垫。她要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地位,光是在农学方面做出贡献是不行的,毕竟功劳如何,还得由统治者来评定。而在文学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获得所有读书人的认可,成为一代哲学宗师,才是身份地位获取的最高境界。

    7

 第401章 取他为第一

    第401章 取他为第一

    第二题的题目,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只见这张试卷的考生写道:“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虽或特见妙诣开发之益,一时不无,而意必之见,流注潜伏,盖有反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觉者矣。”

    “好啊,说得好啊。”史修忍不住又大赞。

    这段话,岂不正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异曲同工,一脉相通?现如今有些读书人对于儒家经典迷信到奉为圭臬的地步,他们拿儒家经典来作自己行为的尺度,一切按照经典来行事。这是史修几人十分不赞成的,他们觉得,这已是失去了“自我”,即本心。

    圣人之言自是不错,但如何理解,因人而异;如何运用,也同样是因人而异。这篇文章所说“皆为我之所用”的观点,正是他们平时之的所思所想。他们觉得,读书的“我”,才是最重要的;而“儒家典籍”,却仅仅是外物而已。

    这种说法,跟前面那篇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更深入地阐述了“本心”地重要性。

    “好文章,好文章。”陆九渊也拍案叫绝。

    “快看看试帖诗。”见陆九渊因为激动,试卷都合拢了,彭士诚顿时急了,抢过试卷展开来看。

    几人都很好奇:能写出这两篇文章的考生,试帖诗又该写得如何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好好,好好好。”陆九渊连说了六个好字,才觉得心里憋着的那口气终于出尽了。

    他们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人生走了大半,对于功名利禄最是看得透彻明白。可不就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只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诗,完全是他们心境的写照。即便没有前面的两篇文章,就算为了这首试帖诗,他们都得斟酌着让这份试卷给个好名次。

    陆九渊实在无法表达自己对这份试卷的喜爱了,一拍案台,“我要取他为第一名。”说着提起笔在试卷上画了个圈,写上“取优”两个字。这两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犹如他此刻飞扬的心情。

    史修是三人中最理智的。看到陆九渊写完字,他的头脑就清醒了过来。

    他问陆九渊道:“你拿定主意了?要知道这一次参加院试的还有祁元道的孙子。如果他的文章也同样出彩,取这人为案首怕是不妥。”

    桂省的学政是赵良,赵良是祁元道的弟子。他之所以能邀请陆九渊来做阅卷官,那是他觉得陆九渊无论学问与人品都能担当阅卷官,是对陆九渊在为人与学问上的一种肯定。一般名师与大儒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有没有屡次被邀为科举考试的阅卷官。陆九渊能被邀请为阅卷官,算是一脚跨入了大儒行列。

    陆九渊如今在声望上跟祁元道还不能比肩,他不能无视这份邀请,他得承赵良的大情。也因此,要是陆九渊不能取祁元道的孙子为案首,将完全不能跟赵良交待。

    陆九渊闻言,也有一丝的犹豫。不过只一瞬间他就做出了决定:“就取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