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97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97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汪福来一心以跟随杜锦宁为荣,生怕江北和江南到了庄子上看到杜家住的宅子,会看不起他家少爷,便将自家少爷有多少产业,今年连续考了县案首、府案首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在江北兄妹俩面前吹嘘了一通。

    其实杜锦宁在府城买那处破宅子,后来又递了两千两银票给姚书棋让他建宅子的情形,江北可都是看在眼里。即便看到杜家这小农家院子时会有一瞬间的惊诧,也不会对杜锦宁有丝毫看不起的。如今有汪福来事先做的介绍,他连点惊诧都没了,表现在外的,就是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

    其实杜锦宁家不是深宅大院,没有奴仆成群,他还松了一口气呢。

    凭少爷对他们的看不上,要是有别的下人在,估计把他们兄妹往后宅粗使下人堆里一扔,就再也不看他们第二眼了。要是杜少爷还有兄弟,看上他妹妹想把她弄去做通房,那就更糟糕了。

    现如今看到杜少爷就中家中的独子,太太和小姐们都十分和善,看向他们的目光里竟然还带着些好奇,他那一路上悬着的心就落到了原处。

    挺好的,这种情况再好不过了。

    看到江北这表情,杜锦宁对他也很满意。

    至于江南,一直都不怎么说话,存在感不强,杜锦宁对她没什么印象。不过杜锦宁现在是男孩子身份,江北又是一副护妹狂魔的架式,她也不好再过关注江南。

    反正她也不需要丫鬟,江南以后是要跟着杜方苓或是杜方蕙的,这丫鬟就让她们去调/教去吧。

    “宁哥儿,如何安顿他们兄妹俩?”陈氏避开江北兄妹,悄悄问杜锦宁。

    “你去问问董婶,看她愿不愿意让江北吃住在她家。我这次去府城学了两种做点心的方法,要是她愿意,咱们出两人,她家出两人,咱们两家一起合伙做这生意,收益五五开。如果她不愿意就算了,咱们再找人。”

    董大成夫妇俩生了三个儿子,最大的十六岁,还没娶妻;最小的才五岁。没有女儿。因董大成是庄头,住的宅子比一般人的都要大些,足有九间房,他们一家五口完全住不完,拿出两间房子来,一间做作坊,一间给江北住,完全是没问题的。

    拿两间不用的空房子来换取两个点心方子,想来只要董大成夫妇不傻都知道怎么选择。

    这两个点心方子,其实就是杜锦宁对他们家的回报。

    以后杜家搬到府城去了,那两种点心就是董家的独家生意了。而销售渠道都是现成的,那就是杜锦宁名下的茶馆。茶馆能增加两样新鲜的点心,这对杜锦宁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两人?让江北江南都去董家做点心?”陈氏迟疑道。

    董大成的儿子可十六岁了,江南比江北小一岁,也已十四岁是个大姑娘了。他们这样安排江北江南去董家,是不是不大好?

    “不是江南,江南就留在家里帮你们干活,你们也轻省一些。跟江北一起去干活的,还有汪福来。”杜锦宁道。

    “汪福来?”想起平时汪福来整日没事在别人家里睡大觉的情形,陈氏点了点头,“是该叫他做些事。不过,他愿不愿意?”

    “愿意就做,不愿意拉倒,让他再回去拉车就是了。”杜锦宁觉得这个没什么好纠结的。

    一想汪福来也没跟自家签什么契约,陈氏顿时放松下来;“好,就照你说的做。”

    “这件事,你来安排。我明天教会你们做点心,之后我就不管了。院试越来越近了,我得专心读书。”杜锦宁道。

    说着,她又道:“娘,以后咱们家的下人会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杂。你得学会如何管理下人,如何安排他们合理的干活,奖惩也得分明,最好拟出些规矩来,让他们遵守。”

    这个家不是杜锦宁一个人的,而是一家四口的。她在为这个家努力念书赚钱,陈氏和杜方苓、杜方蕙也得努力成长起来,不能事事都得由她来操心,让她护着。

    这番话让陈氏心神一震,她这才意识到,随着江北、江南的到来,这个家跟以前已不一样了。或者在姚书棋、汪福来等人唤她作“太太”时,就已经不一样了,只是她当时没有太多感受而已。现在,她得学着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太太”,为杜锦宁分忧解难,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7

 第384章 老师您厉害

    第384章 老师您厉害

    “三姐,四姐,也应该学些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整日忙忙碌碌地把时间都花费在赚这点小钱上。/全本小说网/https://。/所以豆干和茶叶蛋的生意,我打算交给大姐。她是把方子直接交给她婆婆,还是自己熬制最关键的卤水,那就是她的事了。”

    听得杜锦宁要放弃做了这么久的豆干和茶叶蛋生意,陈氏有些舍不得。不过杜锦宁说的在理,她也无从反驳。只问道:“那那个江南怎么办?她总不能闲在家里吧?”

    “怎么会闲呢?家里的一日三餐交给她,洗衣服收拾屋子收拾菜园子的事也可以交给她。三姐、四姐要学的东西挺多,以后也没多少时间来做这些杂事。娘你以后要管一大家子的事呢,也是不得闲的,要习惯把这些琐碎事交出去。”

    “好,我知道了。”陈氏点点头。

    “田里的稻谷,收完这一茬就还给庄子上了。你提前跟董叔说一声,让他安排人来种晚稻。咱们田里育的秧苗送给他们。”杜锦宁又道。

    早在汉代,粤、桂两省就出现了双季稻;到了宋朝,稻麦双熟制逐渐形成,双季稻得以推广。庄子上的稻谷都是一年两熟。现如今是六月,正是早稻收割的季节。趁着这时候把田地还给庄子上,时间倒是赶得刚刚好。

    其实他们自来庄子上后,就没怎么正经种过田,那些田地都是雇人种的,这让陈氏一直觉得惭愧,对不住庄子上的人。

    这会能把田地交了,陈氏反而松了一口气,笑着道:“我一会儿就去找你董叔,把这事给说了。”

    见杜锦宁没有什么要叮嘱的了,陈氏直接去了董家,回来后跟杜锦宁道:“你董叔董婶都很高兴,没有什么不同意的。”

    第二日,杜锦宁便去了书院,下午回来后,这才开始教陈氏等人做点心。她打算先把她们教会,然后陈氏如何去教江北他们,那就是她的事了。

    她教陈氏她们做的第一种点心是蛋糕。戚风蛋糕好做的很,到时候垒个烤炉,把鸡蛋打泡放入低筋面粉就可以烤出来了。家里养着羊,一直都有羊奶,杜锦宁烤过蛋糕,但没制过奶油,方法依稀知道一些。她打算把方法说一说,让汪福来他们慢慢摸索,做得出自然好,做不出就卖戚风蛋糕。

    她要教的另外一种点心就是姜撞奶。庄子上有水牛下了小牛,每日可以挤出一些水牛奶来,制作姜撞奶十分方便。如果获利颇丰,到时候让他们专门去买两头下奶的母水牛便是。

    江北、江南和汪福来对于安排他们干的活也没什么异议。江北和江南颠沛流离这么久,如今格外珍惜现在的安定生活,陈氏的和善与慈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汪福来本来就对自己白拿钱不干活有些惴惴不安,现在有了活干,这心反倒定了下来。

    见陈氏把杜方菲的事及点心作坊都处理好了,杜锦宁就不管了,她去找了关乐和:“老师,书院的事安排得如何了?”

    关乐和一切都收拾妥当了,只等关嘉泽考完院试,便启程去京城。书院这边,他也开始陆陆续续做着交接。

    关乐和点点头:“已交接妥当,过几日我就可以不用来书院了。”

    想起书院的事,杜锦宁就忍不住给关乐和竖了个大拇指:“老师,您可真厉害,让严家的算盘落了空。”

    因书院的进士就关乐和、袁修竹和严松涛三人。袁家在京中的势力不如严松涛,袁修竹对于权力也没什么渴望,所以她以为这山长的位置必然会落到严松涛手中。

    却不想关乐和出其不意,与齐伯昆一番密谈之后,从他县调了一个姓郑的致仕官员来博阅书院做山长。这位官员可是做到了三品大员的位置上的,两榜进士出身,自身才学也十分出众;最重要的是,他是齐伯昆的姻亲,齐伯昆的侄女就嫁给了这位郑山长的长子。

    郑山长自身过硬,背后又有齐伯昆撑腰,书院里还有袁修竹和关乐和的一众拥趸支持他接应山长,严松涛在这位面前完全不堪一击,直接败下阵来。

    守候书院这株桃树多年,眼看着敌人主动离开,自己可以成为这株桃树的主人了,谁知竟然有人直接伸手来摘桃,自己眼睁睁地竟然还不敢阻拦,这份憋屈让严松涛一口老血喷了出来,直接病倒了。

    杜锦宁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叹姜还是老的辣,她家老师的手段还是扛扛的。

    关乐和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却满是慈爱:“要不是你给老师挣脸,让咱们博阅书院的名声雀起,超过了郑山长所在的书院,他还不愿意过来呢。所以这里也有你一份功劳。”

    因是齐慕远和杜锦宁连续两年拿了府案首,年纪又这么小,前途无量,博阅书院这两次府城的成绩也很不错,让博阅书院成为了桂省诸县书院里的头一份。郑山长舍弃差的书院到好的书院来任山长,才能够顺理成章。

    “老师,临走之前,咱们再送书院一份大礼吧。”杜锦宁道。

    “哦,什么大礼?”关乐和对自家徒弟这脑袋瓜子也是服气的,一听这话就兴致勃勃地问道。

    “咱们书院名声在外,想来以后不光咱们培养出来的学子,便是许多童生也会幕名来书院里念书,争取考过院试。三年两次的院试,书院参加的考生会越来越多。我想着,这考试不光要脑子里有货,考场上是否能发挥出水平来也很重要。多少考生就是因为不适应考试而名落孙山的。所以对于考生的应试能力,咱们也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

    关乐和点点头。他对杜锦宁说的这种情况感触太深了。有许多平时表现很不错的考生,到了考场上就一塌糊涂,考不出应有的成绩。一次两次考不上,就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从而慢慢消沉下去。

    “如何训练?”他期待地问道。如果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学子的应试能力,那他们师徒对于博阅书院,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7

 第385章 模拟考舍

    第385章 模拟考舍

    “您现在还没走,可命人在书院僻静的地方建出一个院子来,这个院子就摸拟考舍的种种情形,上等考号、中等考号、下等考号都建一些出来,下等考号适当多些,让参加院试的学子进入其中,关上三天,这三天就与院试或是乡试时一模一样的对待。(全本小说网,https://。)除非病急病重,概不理会。如此训练几次,让他们都适应呆在考号里的情形,到时候去府城去参加考试,才不会因不适应环境而出现大的失误。”

    “好好好。”关乐和一听这话,激动得坐不住,站起来在屋子里面走动起来,待得消化了杜锦宁的提议,想明白这诸多的好处,他这才又坐下,脸上却仍十分激动,“好徒儿,真难为你能想到这些。老师这就叫人去办。以后虽说咱们师徒不在书院了,但咱们为书院做出的这桩贡献惠及历届学子,他们定然会记住咱们的。”

    杜锦宁知道自家老师并不是那等特别看重名利之人,但能施惠于人,被人铭记,谁能不高兴呢?她对老师这份激动便十分能理解。

    关乐和也不管杜锦宁是否还在这儿了,拉开房门就走了出去。

    严松涛病着,郑山长想在上任时做出一番业绩来,袁修竹等先生们一心为学子好,一听这建议立刻叫好。书院上下一心,很快就把模拟考舍给建了起来。

    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杜锦宁就接到通知,书院里这一届参加院试的学子必须三日后进入考号去考试。

    关嘉泽兴冲冲地跑来找杜锦宁:“听说这个方法是你想出来的?”

    这家伙自打那次带着妹妹回去之后,开始并不搭理杜锦宁,有时候在书院里遇上也只装作没看见;后来见杜锦宁也不理他,见面也装作没看见他一般,根本没有上来道歉求和的意思,跟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样,他又气又恼又委曲,发誓以后再也不理杜锦宁了。

    可后来见杜锦宁跟着齐慕远去府城好几日,两人无论是去还是回,都没来通知他一声,更没有邀请他一块儿去,他在家里哭了一通,被母亲开导了一番,这才渐渐想通。

    对于亲事,杜锦宁不光没有作错,反而十分仁义。他要是不搭理杜锦宁,这辈子怕是要失去杜锦宁这个朋友了。

    少年人对于友谊尤为看重,一想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