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73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73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隔五日拿来给我看看;袁先生那里的制艺课,你仍要去听,布置的作业,不光袁先生看,我也是要看的。黄先生在府城买了一些书,你要也把它们看完……”

    “是,先生。”杜锦宁恭声应道。

    布置完作业,关乐和提起了另一件事:“我听黄先生说,祁先生很赏识你?”

    杜锦宁获得府案首后,黄澄明领着她又去了一趟祁先生处,祁先生对杜锦宁的两首试帖诗很是欣赏,对她写的策论也执肯定态度。

    杜锦宁笑笑:“祁先生也是本着勉励后辈的想法,这才夸赞了我几句,并不是我写的诗文真有多好。”

    “虽说咱们不能自满,却也不能枉自菲薄。你们见面的情景,我都听黄先生说了。”

    关乐和看着杜锦宁道:“如果祁先生愿意收你为徒,你可想拜他为师?”

    不待杜锦宁说话,他就一摆手:“你不必顾及我。即便是我自己,也有许多老师的。跟着一个老师,没准这个老师的思想就禁锢了你,学识也不够全面。只有接触更多的人,跟更多的人学习,才会让你的眼界更开阔,学识更渊博。你资质是如此之好,多拜几个老师,会让你的路走得更远也更顺。”

    因袁修竹提起过拜师的事;祁先生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也流露出想收她为徒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杜锦宁也早思考过。为此她还趁着方少华在府城时去拜访过他,问及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的拜师情况。

    确实如关乐和所说,像方少华他们这些人,从最开始的启蒙老师,到后面教授四书五经的老师,到跟着某人学制艺,再跟另一个老师学作诗,还有琴棋书画……他们一辈子会有无数的老师。即便她拜祁先生为师,也并不是对关乐和不敬。

    但她也有她自己的考量。

    开学了,忙成了狗。这学期课好多,一周十几节课,是上学期的一倍,还要当班主任。这段时间我得找个平衡工作与写作的方法,估计更新的时间不能再像以前那般准时,先跟大家打个招呼。如有不能按时的情况大家多包涵。

    7

 第335章 谈心

    第335章 谈心

    关乐和因做山长许多年,性情平和许多,该讲的规矩也都会依循规矩,但他骨子里还是个狂放不羁的人,对于思想,对于学说,他不墨守成规,并不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遵循他的思想与理论,不允许有别的想法。全本小说网;HTTPS://。.COm;

    杜锦宁是现代人,骨子里有很多的观念与想法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旦遇到一个对学生的思想有掌控欲的先生,她跟这位先生就难以融洽相处。而这时代的人非常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她不能忤逆老师,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愿。一旦她的思想跟做法与老师发生冲突,那个老师可能就会如一根绳索一般,紧紧地把她束缚住。想要挣脱这种束缚,她就得以名声为代价。

    她又不需要政治资源与政治扶持,有什么必要去找根绳子把自己束缚住呢?

    所以她并不想再拜其他人为师。

    再者,关家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这也是她很中意的地方。她很庆幸自己误打误撞地拜了关乐和为师。否则换了一个家族,比如严家、齐家、梁家,以后她走上仕途后,必然得跟着一起站队。

    她一个学农的,可不耐烦闹什么政治斗争。

    “老师,如果不拜祁先生为师的话,是不是不能进府学去念书?”杜锦宁问道。

    关乐和这一回真的是惊讶了。

    如果杜锦宁直接说她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他可能还以为她是顾及自己,会极力劝说。可杜锦宁这么问,很显然是真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了。

    “怎么,你不喜欢祁先生吗?”他问道。

    杜锦宁摇摇头:“祁先生为人单纯,眼中只有学问,并无其他,我并没有不喜欢他。只是他的学生一定很多吧?在朝堂上的做官的也不少吧?”

    关乐和点点头:“是的。祁先生乐于教导学生,只要有才学,在人品上没有什么问题,求到他面前,他是很乐意收为弟子并悉心教导的。现如今年仅十三岁的七皇子,就曾跟在他老人家身边,学过一段时间的时文。在他名下,正儿八经拜了师的有十三人,最有出息的那个已是朝庭二品大员;像七皇子那样,经他指点过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祁先生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儒,一方面是他的学问确实好;另一方面,也跟他桃李满天下有关系。

    “这就是了。”杜锦宁道,“中了进士后就必然会进入朝堂。我现在虽然还是一名童生,离进士有点远,但从现在起,我想给我自己做一个规划。我对种植感兴趣,以后会致力于农业种植。做一个司农官,提高谷物产量,是我的夙愿。我不愿意参与各种权利争斗。所以先生,我想跟关家一样在朝堂保持中立。我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也是基于此类考虑。我要是拜在了他的门下,等我进入朝堂之时,不等我看清形式,估计早就被人贴上了某个阵营的标签。”

    “再者。”她不等关乐和说话,又继续道,“我觉得师徒如同父子,这是很讲究缘份的。老师您是个真性情的君子,学问深厚自有建树却又不固执自得,性情洒脱又不古板,我是真心真意地觉得有您这么个老师,是我的荣幸。别的老师不一定能让我打心底里崇敬与喜爱,我觉得我这一生有您这么一位老师就够了。我不需要再拜别的人做我的老师。”

    以后她越走越远,会遇到各种赏识她的如祁先生之类的人。所以她觉得该把话挑明。以后遇到类似的事,她就不用再多费口舌,需要做出种种解释了。

    关乐和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眸光里隐隐有泪光闪动。

    “老师能得你这样喜爱,何其幸也。”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丝的不同,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清咳了一下道,“你能有这般见识,为师再欣慰不过了。为师没想到你能想得这么远,对于世事比为师看得还要透。心志坚定,目标明晰,你这样的人不成大器,天理难容。”

    作为先生,他们是很少对学生做这样的评价的,就担心学生听了会生出骄浮之气来。但关乐和觉得不这样说不足以表明自己对杜锦宁的欣赏。这孩子,真真是比他想象的还要出色。

    “多谢先生夸赞。”杜锦宁作了个揖。

    见饶是如此,杜锦宁依然不见有丝毫骄傲,关乐和越发满意。

    他回答杜锦宁开始提的那个问题:“你想去府学,这想法是对的。走出去才能看得远,老呆在一个小地方,生活虽然安定,但人的眼界容易被局限,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惰性。”

    说到这里,他透过门口,望向远方,心底里忽然生出一丝躁动来。

    当年他回漓水县,一半是因为政敌拿他做的事来做借口攻讦关家,他要避其锋芒;一半也是老爷子觉得他心浮气躁,性格桀骜,需要修心养性。

    现如今他在漓水县这么个小地方一呆十几年,如果没有刚才杜锦宁这番话,他或许还会这样呆下去,就如他刚才所说的,人是有惰性的,他生出了懒意,所以即便老爷子叫他出山,他也懒得动弹。

    可刚才杜锦宁和他这这番对话,就如同在他心间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忽然觉得这个地方就跟牢笼一般,禁锢了他,他想离开这个地方了。

    杜锦宁看着自己老师脸上的神情,从迷惘到思索,渐渐再到明朗与向往,她便知道关乐和对于生活与前程,或许有了不同的领悟。

    她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出声打扰。

    不多时,关乐和回过神来,坦然告之杜锦宁:“锦宁,老师忽然想出山了。老师年轻时喜欢恣意张扬、鲜衣怒马的生活。虽说经过十几年的打磨,我不会再那样行事,但我骨子里并不喜欢现在这种一潭死水的半隐居生活。过段时间,我会上京去。如果有机会,我会留在京城,或游学讲学,或是去外地任职,不回来了。”

    7

 第336章 邀请

    第336章 邀请

    “所以,你想去府学,这很好。全本小说网https://。等你考上了进士,没准咱们师徒两人还能同朝为官,书写一段佳话。府学并不难进,只要在院试中进入前十名,进入府学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考不进前十,有祁先生对你的欣赏,我跟袁先生再向那边山长举荐你,你想进去也不是难事。”

    “只是……”他顿了顿,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十分复杂,“老师这么走,就照拂不到你了。我去京城,关嘉泽没人教导,不适合在留在这里,他会跟我一起去京城。而府城里,能让我托付让他照顾你的朋友,还真没有。再有周东平这一茬事儿,你去府学,为师不大放心。要不,你直接跟我去京城?”

    “京城居,大不易。这不易不光是物质上的问题,还有身份上的问题。我一农家子,去到权贵遍地的京城,想要在夹缝中生存,何其难也。光是进哪一个学堂,都得先生为我多费心思。我不想成为先生的负累。”杜锦宁摇摇头,“所以,我想等我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时,再踏入京城。”

    关乐和颔首。

    他离开京城多年,想带着杜锦宁去京城,为他找个好学堂,就得去求关家的其他人。而那些人并不一定乐意帮他这个忙。再者他乍到京城,必然会很忙碌,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杜锦宁。杜锦宁要是因为他的疏于照顾被关家其他人欺负了,他愧疚后悔也无济于补。

    “齐慕远也打算去府学吧?如果他去,到时候我跟他互相也有个照应。”杜锦宁又道。

    杜锦宁这么一提,关乐和也想起来了,好像听袁修竹提过么一嘴。

    他面色一松,道:“好,我问问你齐爷爷。如果他们祖孙俩也去府城,有你齐爷爷照顾你,我也放心了。”

    杜锦宁拱拱手:“有劳先生。”

    关乐和摆摆手,将心底里里的话问了出来:“老师问你,那周东平的事,你可在其中伸了手?”

    师生俩今天的谈话也算开诚布公了,如果说刚开始他觉得这件事杜锦宁不可能伸手。但刚才杜锦宁那番关于朝堂、前途与拜师的话,许多踏入了仕途的人都不一定说得出来。他觉得自己不能以常理去看待这个孩子。这孩子有这样的能力,目光看得如此之远,伸手把周东平拉下马也不是没有可能。

    自打穿越到这个世界来,关乐和就跟一个慈祥的父亲那般,对自己真心以待。杜锦宁也并不想对他太过藏着掖着。

    于是她也承认得很干脆:“是。先生也知道我在府城开了茶馆和书铺,有些人手。在感觉到周东平对我有很深的敌意后,我便叫人收买了他府里的下人,当时只想着防着他对我出手。没想到他还真给我设了个局,想把我的名声毁了。我不得不提前还手……”

    她简略地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

    当然,她也不是什么老实孩子,该说的说,不该说的自然没说。

    尽管在她的叙述里,扳倒周东平是各种机缘巧合,并不是她蓄意而为,但听在关乐和耳里,还是各种震惊。

    半晌,他才道:“周东平有害你之心,你因能力不够,用心计还击于他,这没有什么错处。但我们读书人,还是要多走正道,这种诡谲之道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少用的好。”

    他自己其实也是个颇有手段之人,他并不反对杜锦宁用手段。但他终是做老师的,担心他这一表扬,让杜锦宁走入歧途,这才点拔了一句。而且杜锦宁有这样的手段,以后孤身去府城,他也算是放心一些了。

    “是,学生受教。”杜锦宁忙恭声应道。

    “如果老师没什么事,学生就告退了。”她道。

    “你得了府案首,你师母一直念叨着你呢。申时你到我家去吃个饭,好好跟你师母说一下参加府试的情形。”关乐和道。

    杜锦宁讶然地抬头看了关乐和一眼,不过还是很快就答应下来:“长者赐不敢辞。虽说该我请老师和师母吃饭才对,但师母有令,锦宁自然不敢不遵从。”

    “行了,你小子就别跟我客气了,晚上按时到就行。”

    从华章居出来,杜锦宁满心疑惑。

    师母陆氏她只见过一面。虽说陆氏是个美丽而和善的妇人,但看得出是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不大喜欢跟人打交道,跟人说话的时候有着淡淡的疏离感。她们见面的时候,陆氏也就跟杜锦宁客气了几句,并没有对她表现出有多喜爱来。这会子怎么又想见她了呢?

    疑惑归疑惑,杜锦宁倒不抗拒去关家吃顿饭。她走到外面跟鲁小北汇合,从他手上拿了一份礼物,又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