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20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20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着要去府城置产,她自然巴不得去府城求学。越往大城市走,她以后隐匿身份也越安全,毕竟“大隐隐于市”么。但这份迫切,不好表露出来。

    “嗯,万丈高楼平地起,你先把秀才给考了再说。”齐伯昆点头道。

    7

 第232章 又一笔投资

    第232章 又一笔投资

    袁修竹是个老饕,十分讲究口腹之欲。(全本小说网,https://。)吃着杜锦宁带来的卤鸭,顿时赞不绝口:“这东西味道好。你们家这做菜的手艺,还真不错。”

    说着他又问:“听说你用书院给的制茶方子的钱,买了一处茶园?”

    杜锦宁点点头:“是。”

    “你的茶园,不用茶籽来种,而是用你所说的扦插方法?”袁修竹又问。

    “是的。”杜锦宁再次点头。

    袁修竹皱着眉头,似乎在考虑什么。

    齐伯昆也是书院的资助者,书院打算买杜锦宁的制茶方子、杜锦宁又提出茶苗扦插之法的事他是知道的。这时一看老友的表情,他便明白袁修竹的打算,赶紧出言问杜锦宁:“扦插茶苗要比用茶籽种植要好,这个说法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我制茶的那人说的。用茶籽种茶,茶树会随着土壤和气候的不同而改变。母株的茶叶味道好,不代表其茶籽种出来的茶也同样好。但扦插就不同,它能保持母株的性状与特性。”

    同样的话,杜锦宁跟关乐和说过一次,只是书院的那些人不相信。

    经她这么一说,袁修竹终于拿定了主意:“你告诉我怎么扦插,我打算派人去出产顾渚紫笋的地方弄些枝丫回来,扦插到我的茶园里。”

    “那么远,运回来岂不死了?”齐伯昆觉得这简直是个馊主意。

    “也不是不可行。你完全可以叫人在那里扦插完毕,再运回来,一路浇水照看好就行。现在天气正适合,扦插活后的枝丫是不那么容易死的。”杜锦宁道,又把选什么样的枝条进行扦插,如何扦插,都一一跟袁修竹说了。

    袁修竹生怕自己记不住,令小厮拿了纸笔来,将杜锦宁所说的话记了下来。

    “到时候如何制茶,还是劳烦你。”他又道。

    杜锦宁一笑:“这没问题。”

    大家吃过了饭,便移到花厅里喝茶。

    袁修竹就叹道:“喝过你制的茶,我这高价买回来的贡茶喝起来就没有味道了。”

    提起这个,杜锦宁忽然想起什么,对袁修竹道:“您老要想喝好茶,那可得跟我们庄子上的庄头董叔商量了。山上那两棵树一直都是董叔每年茶叶的来源,到了明前我也不好跟他抢茶叶,毕竟有个先来后道么。到时候您问我要茶叶,我可是没有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

    那两棵茶树能入杜锦宁的眼,味道其实是真不错。但大概是远香近臭的缘故,不光是书院的一众人等,便是袁修竹对书院后山上那两棵茶树都看不上眼。

    袁修竹摸了摸下巴,站起身来,进了里间。出来时手里就拿了几张银票,递到杜锦宁面前:“我们一致说好的,用你的制茶方法,就得给你七百两银子。你把制茶的方法教给我,我叫人去外地买上一些茶青,用你的方法制些茶出来。也不卖,就咱们自己喝。”

    “这……”杜锦宁忙站起来摆手,“您老就不用给了。”

    袁修竹对她好,她实在不好意思接袁修竹手里的银票。不光是袁修竹,关乐和那里她也不好意思收钱。

    “哎。”袁修竹沉下脸来,“我是你先生,那严松涛也是你先生。我的不收钱,那他的你是不是也不收?如此一来,那你岂不是一文钱拿不到?我如果打算在外地包个山头制一批明前茶和雨前茶,再把这些茶叶拿出去一卖,赚的钱何止七百两?我的茶园出了茶,还每年赚钱呢。我一个家大业大的老人,还能占你小孩子的便宜不成?拿着!”

    “拿着吧。”齐伯昆道,“到时候我那份你也得收,不要不好意思,这是你应得的。”

    杜锦宁这才把银票收了。

    她要去府城开茶馆和书铺,因为缺钱,她还打算租赁铺面呢。这会子有了银子,有合适的铺面倒可以买下来。

    袁修竹这话倒是提醒了齐伯昆。

    他现在没事干,在家里闲得发霉。家里虽不缺钱,但钱多了又不烧手,倒是可以趁着现在制茶干上一票。

    他对袁修竹道:“要不咱们干脆到江南那边去买上一片茶园?”

    这话不光是袁修竹,便是杜锦宁也十分心动。

    她穿来这几个月,已经利用书院的藏书阁把大宋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知道这只是历史改变,但地理位置还是一样的。

    她出言道:“江南那边富庶,地价太高。不如到徽州去买茶园。”

    她那个时空,大明时期的徽州,可是以松萝茶而著称。松萝茶是什么茶?那就是炒青绿茶的鼻祖。

    徽州山多地少,很合适种茶,前世许多名茶都出自徽州。那地方的地价,比起江南来肯定要便宜很多,而且离这里还近。

    袁修竹听到齐伯昆的话就心动不已。这会子听到杜锦宁的建议,顿时眼睛一亮,道:“这倒是个好主意。”

    他看向杜锦宁:“莫不是你也打算在那边买茶园不成?”

    杜锦宁这个时候也冷静下来了。

    她倒是想在徽州买茶园呢,但没人打理,到头来没准那茶园就是帮别人买的。

    她也不瞒两人,把自己的顾虑说了。

    袁修竹一挥手:“这好办,你拿银子入股,咱们一起买茶园不就好了?”

    杜锦宁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

    她将银票又递还给袁修竹:“我没人力,只有这七百两,给多少股份您老看着办。”

    袁修竹却摆摆手:“那边情况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等我把茶园买回来咱们再算。”

    今天来吃饭,又得了一桩进钱的好买卖,杜锦宁十分高兴,站起来用甜酿给两位老人都敬了酒。

    敬过酒,袁修竹和齐伯昆便开始商量起买茶园的事来。现在已是二月了,很快就要采明前茶,时间极紧,两人决定明日就派管事过去买茶园。

    不过说到制茶,两人就卡住了,看着杜锦宁满脸为难。

    杜锦宁自然知道他们顾忌什么,对袁修竹道:“袁先生,您能不能帮我请一段时间假?我跟着你们两家的管事一起去徽州。这样可以在那里直接教他们制茶。这里可没有茶青,想教也教不了。”

    7

 第233章 又见梁先宽

    第233章 又见梁先宽

    “这可不行。(全本小说网,https://。)赚钱哪有你学业重要?”袁修竹连连摇头,“况且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再加上制茶,怕不得要一个月;路上还不安全。要是出了什么事,我怎么跟你母亲交待?”

    杜锦宁这才想起这是古代,可是不后世那交通便利的现代,坐个飞机或是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的马车还没有避震,路又是石头泥土铺就的土路,坐马车那颠簸的酸爽劲儿就别提了。要是遇到泥泞,那更糟糕。

    现在虽是太平盛世,但路匪还是有的。出行的时候遇到什么事,全看运气。

    她也没再坚持,嘴里道:“那怎么办呢?”

    “听说尉县那边有人种茶,我叫人去打探一下,到时候再说吧。”袁修竹道,“咱们这边的气候比北边暖得早,茶叶也出得早。在这边学会后再去那边,也来得及。”

    也只能这样了。

    将这事情商议完,大家便散了伙。

    第二日,齐伯昆就派人将七百两银子的银票交到杜锦宁手上。那下人还转告了一句话:“我们家老太爷说了,到时候杜少爷您教袁家制茶工的时候,就连我们袁家的一起教了。”

    “好的。”齐伯昆要跟袁修竹去徽州那边买茶园,自然得跟着一起把制茶工培训好,杜锦宁对此早有准备。

    袁修竹和齐伯昆做事都是雷厉风行的,第二日就派了管事去了徽州,又别派人去了尉县,隔了两日,袁修竹就来书院替杜锦宁请假。

    他还跟关乐和商量杜锦宁的学业:“那小子在乙班哪里学到什么东西?要不是看他整日往藏书阁跑,上课的时候除了完成先生的课业还看许多书,我都忍不住要跟你说叫你把他拎出来单独教导了。”

    关乐和点点头:“当初他想进乙班的时候,就是打算沉淀一下自己。以他的资质,直奔科举去,考个秀才不难,但往后呢?这孩子的路要想走得远,可不能急功近利。甲班因为要科考,个个心思浮躁,不是个能静心做学问的地方,所以我才允他在乙班呆一年,把藏书阁里的书都通读一遍。而且我冷眼看了小半年,这孩子不是个浮躁的,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提出明年参加科考,我就答应他了。等乙班升级考的时候,他就去甲班。”

    袁修竹这才放心:“他这情况,请十天假没问题吧?”

    “没问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他出去见识见识也好。”关乐和倒是不反对杜锦宁远行。

    更何况,这涉及到袁修竹和齐伯昆两家的利益,他也不好拦着。

    于是杜锦宁便随着袁修竹和齐伯昆以及他们挑选出来的机灵可靠的下人,一起去了尉县。

    等她从尉县回来,请人帮着陈氏将十五亩田的秧苗都插下,并将袁修竹给她的十几株草莓苗种下,又扦插和播种了从袁修竹那里得到的花木枝丫或种子,忙忙碌碌一圈下来,已到了五月了。

    关嘉泽、齐慕远和许成源都参加了府试回来,顺利地取得了童生的身份。

    齐慕远在府试中,又拿了个案首。

    院试是三年两试,今天秋天要举行乡试,院试避开,要到明年才能够举办。

    “那你们这一年的时间有什么打算?”杜锦宁问几人,目光却落在了齐慕远身上。

    她可没忘记当初齐伯昆说过要让齐慕远拜祁先生为师,并且入府学的话。现在齐慕远只是童生而不是秀才,应该没那么快去府学吧?

    关嘉泽道:“不会整日坐在教舍里听课了,山长和袁先生、严先生等人会轮流抽空指点我们。”

    书院对于学生们的教导,流程大抵如此。

    取得了童生和秀才功名的学子,因为面临的科考内容跟甲班的学子不一样,所以会有进士或是举人出身的先生们,针对他们的短板进行单独辅导。

    齐慕远点了点头。

    杜锦宁心下一松,嘴角翘了起来。

    关嘉泽拍拍杜锦宁的肩膀:“你明年赶紧参加童生试,到时候跟我们一起参加院试。”

    杜锦宁一笑:“好。”

    “这么说,你打算进甲班了?”关嘉泽对于当初杜锦宁放弃进甲班,选择乙班的事耿耿于怀。小伙伴在书院里竟然不选择跟他们一起玩,这让他十分扎心。

    “对。”杜锦宁扬着眉看着关嘉泽。

    看她这表情,关嘉泽顿时泄了气,又拍拍她的肩:“那好吧,你努力赶上我们。”

    第二日便是升级考试,为了防止严家再抓关乐和的把柄,杜锦宁没有藏拙,直接考了个第一名。

    章鸿文跟着考进了甲班。除了他们两个以外,乙班还有八名学子一起升入甲班。

    为了防止抱团,也为了互相促进,老甲班的学子和新升上来的乙班的学子是交叉而坐的。杜锦宁在先生指定的位置坐下,这才发现坐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别人,正是好久没见的梁先宽。

    看到杜锦宁望来,梁先宽一笑,凑过来小声问道:“你那《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什么时候出下一册?”

    为了口碑,杜锦宁对这两本话本采用的是饥饿营销法。她根据市场计算,每册书只印八百册,每半个月出一册新内容。其余多印的都留在手上,送到府城里去——三月的时候,姚书棋已在府城赁了一个铺面开了茶馆;四月开了书铺。现在这两部话本在府城的名气也已打响,多印出来的一千五百册书都会往府城里销。

    因这话本的册数印得多,印刷及纸张的成本降低,只要一百文,而售价是六百文。虽说销售的册数不像后世的图书,动辄几万十几万册,但利润也是十分丰厚的。

    姚书棋一看情形极好,这个月马不停蹄地又去了两个大县开了茶馆与书铺。

    “在印了,过几天就有售。”杜锦宁回答梁先宽的问题,又好奇地问,“怎的这么久没见你,我以为你会参加科考。”

    梁先宽能在甲班跟关嘉泽分庭抗礼,成绩自不比关嘉泽差。以他的实力,去参加科考定然也能拿一个童生回来,而且名次还不低。

    梁先宽也有十四五岁的年纪了,不可能是家中长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