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农门多喜 >

第64章

农门多喜-第64章

小说: 农门多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吕氏问清事情原委后,喜多多去找喜三根。
  喜三根此时正在翻箱倒柜,满头大汗,不知在找什么,喜多多进屋时,他的屋子乱的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喜多多只能站在门口和他说话:“三叔,芒种姑姑搬回自己家住了。”l

☆、第115章 傅泰及横插一杠

  屋子里立时静了下来,喜三根回头盯着喜多多,脸现疑问。
  “伯娘和三叔的话,芒种姑姑都听到了,芒种姑姑搬回了自己家住。”喜多多重复道。
  喜三根没说话,也没动,不知在想什么。
  喜多多道:“三叔,你娶了芒种姑姑吧,芒种姑姑对多多好,多多想要芒种姑姑做三婶。”
  喜三根点头,接着翻箱倒柜,喜多多乐呵呵的回了后院,告诉伯娘三叔愿意娶芒种姑姑。
  “阿弥托福,你三叔可算是开窍了。”吕氏一展愁容。
  这事既然已经定了下来,吕氏想着花芒种年纪不小了,喜三根身边没个女人也不是回事,便张罗着准备媒人礼,而后由书悦扶着去了陈稳婆家。
  陈稳婆在喜家庄德高望重,请陈稳婆当这个媒人,也表示自己对这桩婚事的重视。
  喜四根请相熟的人去喜福宝尝鲜那次,当晚陈稳婆和崔嫂婆媳两个被金家请去,给金老板小妾接生。在那位小妾待产时,陈稳婆的孙子崔寿急吼吼得去金家找她,说是孙媳硌着了,哭着闹着要见自己的婆婆和祖母,陈稳婆和崔嫂当下急得不得了,金家不想让她们走,可也不能阻止人家救自己的重孙,只好放行。
  崔寿的媳妇当然没事,是吕氏给他编了个理由,也好将他的祖母和母亲接触金家而已。
  那小妾也才十二三岁的年纪,陈稳婆后来托人打听,那小妾整整疼了三天。因年纪小不懂事,不听稳婆的劝。只是疼得哭喊,不吃不喝。到羊水破了真正要生产时,那小妾已经力竭,最后难产而死,孩子生下来也没活过一天。
  金家长子迁怒给那小妾接生的稳婆,将稳婆送交官府。
  那稳婆后来虽然被金家主母取保接出,并得了金家一笔压惊银子,可自那以后,那稳婆再不给人接生,没多久便搬离了本县。谁也不知她搬去了哪里。
  陈稳婆感激吕氏的及时出手,免去自己婆媳的一场官司,对于喜家,她更是格外地亲近,吕氏去拜托她做媒,她爽快应了下来,说是这就去花家提亲。
  花芒种现在虽还不满二十岁,没到自己做主定亲事的年纪,可她现在家中无长辈。兄长入赘别家,或是更名换姓,在她的亲事上都没有话语权,她倒也符合为自己做主的条件。既然花芒种和喜三根双方都有意,陈稳婆要吕氏等她的好消息。
  “哈哈哈哈,那就拜托了。这事成了,我会送你一份大大的谢煤礼。”吕氏笑得心满意足。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她觉得浑身轻快了好多。要不是书悦拦着,拐杖都差点让她扔掉。
  回到家,见顺平一脸别扭站在厨房门口,吕氏觉得奇怪,问顺平:“你这是怎么了?”
  喜多多在厨房里喊:“伯娘,三叔在做饭。”
  说话含混不清,看来是在帮喜三根“试菜”。
  下人闲着,主子做饭,怪不得顺平这样一副神情,应是被三根赶出厨房了,吕氏笑道:“呵呵,顺平,你今天有口福了。”
  喜家几兄弟都会做饭,数喜三根做饭最好吃,比吕氏的手艺都好,只是这一年来他的日子过得乱七八糟,家里人很久都没有享受过他做菜的手艺了,今天他能亲自下厨,看来心情应是不错,吕氏心里长舒一口气。
  当顺平将饭菜端上桌,吕氏差点没忍住咂舌出声,这得费多少油呀。
  油炸茄盒、红烧五花肉、蒜拌炒凉粉、酸菜鱼、麻婆豆腐、小蒜鸡蛋饼、油焖大虾、清炒豆角,几乎全是炒菜,整个颠覆了以往或蒸或煮的习惯,每一样菜都是一大盘。
  “三根,你这手艺啥时候学的?”
  喜三根自小调皮,学东西却也最快,不过他平时都是过得稀里糊涂,吕氏着实没想到,他能一下子炒出这一大桌的菜。
  喜三根指指喜多多,吕氏更加疑惑,喜多多解释:“就是我的那个摘抄本呀,我在书上看的做菜方法,觉得好就摘抄了下来,三叔今天看到我摘抄的菜谱,就捡家里有的材料,照菜谱做了这几个菜。嗯,好吃。”
  小姑娘拿起筷子夹了一快红烧肉送进嘴里,立时大赞,刚才在厨房,喜三根边做她边吃,这会儿还是忍不住“偷吃”。
  “呵呵,多多费了老大劲看了不少书,才摘抄了这些菜谱,你倒会捡现成。”吕氏边说边招呼大家坐下吃饭,她年纪最长,她不坐,大家都不能入座。
  喜多多所说那本摘抄的菜谱,确实有她自己在书上看的,不过占少数,其他都是朱少群根据自己做菜的方法给她写的,她照猫画虎抄写一遍。
  喜三根看的那本菜谱,只是朱少群敢让喜多多拿出的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菜谱要等他外出游历后,确定这个世界有做这些菜的材料,他再让那些菜谱面世。
  因为他对这个时代的东西还不了解,怕一下子拿出了这个世界没有的东西,会引起麻烦,要是找不到菜谱中的材料,他宁肯不做,也不愿引别人质疑。
  吃过饭,书悦几人各自去忙,吕氏留下喜三根说话,问喜三根:“你是真心喜欢芒种?”
  毕竟喜三根对张兰的执拗很深,吕氏自己都不相信喜三根能转变如此快。
  喜三根点点头,用手指沾上茶水,在桌上写道:“对你好,对多多好。”
  吕氏气道:“对我和多多好有什么用,娶媳妇是跟你过日子,你要是真这样想,就干脆别娶了,省得害了人家芒种。”
  喜三根急摇几下头,又在桌上又写道:“芒种好,我不会再犯浑。”
  吕氏松口了气:“那你一定要好好待人家。你要犯浑就别再喊我大嫂。”
  要想让喜三根忘记过去,或是转变太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还得慢慢来。他既然能这么说,表明对花芒种还是真有意,不会再像以往跟胡莺莺那样,只为了那张脸。
  喜三根点头,打开桌上的一个小木盒给吕氏看。
  吕氏惊讶道:“哎哟,这些个东西你还攒着呀,我以为你已经给扔了呢。”
  这个小木盒没有上油漆,表面已被摩挲得很光滑,盒子里是几样木雕工具。这是当初喜三根不好好上学,非要学习木雕,吕氏给他买的工具,只是很简单粗糙的几样,原本以为调皮的他肯定没有那份耐性,学几天就会放弃,谁想到他竟然坚持了下来。
  随着手艺的精进,喜三根的木雕工具渐渐齐全,材质和做工也越发精良。吕氏给他买的这几样工具,便不见了踪影,吕氏以为他嫌弃不好给扔了,没想到今天竟然还能看到。
  喜三根笑着用手摩挲小木盒。这个小木盒寄托着他对往事的怀念。
  摩挲了几遍,喜三根将小木盒推向吕氏,用茶水在桌上写道:“信物。”
  “你是说。用这个给芒种做为定亲信物?”吕氏有点不太相信,又喜出望外。
  自己养大的孩子自己清楚。在对待心爱的东西上面,三根和多多很像。就是巴不得将东西藏起来不给人看。
  三根能将小木盒保存到现在,说明他对这个东西的在意,如今他舍得将这个东西送给花芒种,这东西虽不值钱,可也表明花芒种在他的心里占的分量。
  这门亲事要是真成了,三根的日子必会过好。
  喜三根点头,脸上的笑还带有调皮,这个表情可是差不多有半年没见到过了,吕氏看得差点掉眼泪。
  将小木盒用布包好,由书悦陪着去了陈稳婆家,要陈稳婆这个媒人将信物转交给花芒种。
  到了陈稳婆家,吕氏说明来意,书悦将包裹放在了陈稳婆指定的桌上,陈稳婆长叹一声。
  “怎么了,是不是芒种不愿意?”吕氏疑惑。
  陈稳婆摇头:“她没讲愿意还是不愿意。我去的时候,她家里有客,听那客人的意思,也是给她做媒的,她答复人家要考虑一下。那人走后,我给她讲了你和三根的意思,她给了和那人一样的答复,说是要好好想一想。”
  这个时候竟有人横插一扛子,吕氏着急:“那你有没有听到那个人是提的哪一家?”
  陈稳婆答道:“姓傅。”
  吕氏心里咯噔一下,急忙问道:“那你可知这傅姓人家是哪里人?”
  “听那媒人的意思,应是常去你家的傅公子,那人讲,傅公子看中了芒种的心灵手巧且善解人意,要娶芒种为正妻。”
  陈稳婆顿了顿,看向吕氏带来的小木盒道:“那媒人也送给芒种一样物件,说是一盒护手药膏,可消除芒种手上层层叠叠的伤疤。媒人还替傅公子传话,送这药膏并非是嫌弃芒种手上有伤疤,而是表明他对芒种的怜惜,若是芒种嫁给他,全此一生,他都会对芒种呵护备至。”
  “那芒种怎样讲?”吕氏这会儿是真急了。
  吕氏听沈茹梅讲过,傅泰及还在读书的时候,边读书边跟着他大哥学做生意,至今为止,他在生意场上已混迹十几年,练就了一张能将死人说活了的嘴,为人能屈能伸,为达目的甚至可不顾脸面。
  纵使喜三根自小鬼心眼多,可跟傅泰及比起来,要争花芒种,还是没有多少胜算,如今先要看花芒种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了。
  陈稳婆道:“芒种没有接那媒人的物件,对那媒人的话也未予置评,只让那媒人先回去,说是今年冬季大雪节气后给她答复。”
  吕氏不解:“为何是大雪节气后?”
  陈稳婆笑道:“那媒人也是这样问,芒种没做解释,我倒是大致猜得出原因。芒种是我接生的,她娘生她的那天,就是大雪节气,大雪节气过后,芒种便满了二十岁,亲事可自己做主,不受长辈及兄长牵制。”l

☆、第116章 信物被退回

  崔家的接生技艺都是婆媳相传,陈稳婆娘家姓陈,她嫁入崔家后,生完第一个孩子,她婆婆就开始教她接生,陈稳婆记性极好,如今已年过六十的她,周围村镇凡是她接生的孩子,生辰基本都记得。
  吕氏点头道:“哦,是喽,我只记得芒种是冬天出生,却不记得她是哪一天了。”
  喜家庄村子不大,谁家生孩子,谁家娶媳妇或嫁闺女,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村里人基本都晓得。
  花芒种四兄妹的名字,只有她的大哥花清明,是清明节后生的,其他三个的名字,都是花芒种他爹按节气顺序随便给起的,实际出生时间,和名字中的节气时间并不符。
  “唉,芒种既然如此答复那媒人,必是已有了打算,不过还是麻烦你将这信物送给芒种,不管她接不接,也是三根的一份心意,这东西不值钱,却也是三根的心爱之物,可恨三根,就是不肯开口讲话。”吕氏再次拜托陈稳婆。
  花芒种既然有了打算,吕氏倒是不急了,急也没用啊,只有等花芒种满了二十岁后,再看她如何决定。
  吕氏心中犯愁,喜三根不讲话,傅泰及有着一张油嘴,这可怎么争得过。
  吕氏回到家,顺平说喜三根去地里看谷苗了,喜多多也跟了去,看自家再次间苗的谷子,和别家只间过一次的谷子比起来,到底怎样。
  “这会儿太阳还是烈的时候,要看谷苗,哪里就急在这一时。”吕氏嘴里埋怨。心里却是明白,有了今日提亲之事。三根和多多心里都长了草,在家呆不住。才找借口跑了出去。
  当太阳偏西,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过去,书悦和兄嫂也去了地里干活,家里就剩吕氏一个人,沈茹梅带着两个孩子来陪吕氏。
  琴悦被卖后,沈茹梅没有重新添置大丫环,她和尹娘一起带两个孩子,她搬回村里住时,将尹娘留在了镇上府内。照料喜四根的日常生活,好让喜四根专心读书。
  沈茹梅自嫁给喜四根,为减少与喜四根家庭的悬殊感,她将身边伺候的人精简到无法再简,如今已为人妇为人母的她,琐事还要亲自操持,喜四根对她越发地敬重与爱惜。
  尹娘不在跟前,沈茹梅没有另外请奶娘,她自己亲自带孩子。家里的女仆会被她轮流留下帮忙,在龙凤胎满三岁之前,她还不打算具体指定伺候龙凤胎的人。
  俗话讲,三岁看老。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的时候,性情便初步定型。往后长大过程中的经历,只是对孩子心智的磨练。
  所以。孩子三岁前的教育很重要,在孩子性情初定的这三年里。沈茹梅要将孩子带在身边,不假手于其他任何人。
  沈茹梅一进门就问吕氏:“大嫂,芒种家的地不是咱家给代收拾吗,怎地刚刚我在路上碰到芒种,跟她打招呼,她讲是去地里拔草。嘻勤昨日向我回过话,说是今早轮到给芒种家地里浇水,现在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