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杰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上次谢芳给他安排的顾横波,终究是想起来乃是秦淮八艳之一。
这一次……谢芳说又有好货到了……好货?高杰蠢蠢欲动。
第一百四十章 游戏开始
高杰掰着手指头算,距离出征的日子,也没几天了。
京城里确实舒坦,虽然多年来的战乱,让京城荒芜了许多,但作为大明的最繁华的都市,该有的还真都有。
怪不得天下的官僚和百姓,挤破了头也想着到京城里来。
好地方啊。
尤其是谢芳这个狐朋狗友,总能很对路子的让他享受到了许多京城内的腐朽。
还记得自己和李自成起事的时候,只是想混口饭吃,现在依然是朝廷勋贵,想来命运真是令人感叹。
当然,作为一个武人,高杰知道,打仗还是不能丢滴。
他虽然脑子不好使,但也知道他受到的赏赐,都是圣上给的,兵权没了,失了宠幸,那他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出征,也就这两天,到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京城了。
所以说,谢芳勾引他的时候,高杰沦陷的很快。
“兴国公看起来有些闷闷不乐啊。”喝着花酒,谢芳注意到高杰似乎有些心事。
“扬忠伯不知,圣上命某人整军准备出征,却不说去打哪边,某人总有些心里难安。”高杰闷了口酒叹道,
谢芳难以发表什么看法,他是朱慈的心腹,却不可能对朱慈刨根知底。“这事却也不好说,圣上自登基以来,实难令人揣摩心事,既然圣上不说,肯定是有所思量,如今鞑子不日或便入关,肯定是杀鞑子的没错。”
“话是这么说,但某人也是行伍出身,亦知道鞑子向来凶悍,以五千精骑击之,实非易事。”这就是高杰昨天还和邢氏问起圣上出征的意图,然而哪怕是向来神机妙算的邢氏,也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连高杰的主心骨邢氏都难以猜出圣上的打算,高杰不慌才怪。
“圣上既敢如此,定有把握,兴国公还是不要多虑,等到出征之后,一切便可分晓。”
“或许吧……”高杰叹道,话题一转,不再多想。
总归跟着圣上出征,只希望不要再来次土木堡。
“此番出征,不知多时,某人在京城亦无余亲,还望扬忠伯多加照拂,免的虑心。”
“这是自然。”
……
四月十六。
这一天,从山海关的塘报传入朱慈手中。
山海关那边已经有了动静。
多铎的先锋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先行出动,永平城已经毫无悬念的失守。
而他们身后,阿济格的主力正在源源不断的从山海关踏入关内。
形式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迟钝,必须开始动作了。
京城之中,公主和皇子都送走了,朱慈基本没什么好顾虑的。
在这一天。
朱慈准备誓师北伐。
……
“朕即出征建奴,父皇在京城多保重。”
在离别之前,朱慈见了留守于北京的崇祯最后一面。
“这便准备走了么?”
“嗯。”
崇祯面色平静,他是不懂军事的,但从朱慈将宫里的人安排出去避难,也能感觉出来,这一次对建奴的战争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充满着凶险。
他看的出,这一次朱慈对建奴的重视程度,相比于当时面对李自成时,有过之而不及。
朱慈的脸上的决然,有着一种即将慨然赴死的决心。
这样的决心,崇祯似曾相识,在周遇吉脸上看到过,在方正化脸上看到过,而他们无一例外的用自己的鲜血,为大明而战亡,
辽宁皇帝会死么?若是死了……
那么他崇祯又不得不重新为帝?
但崇祯又怎是诅咒自己儿子死亡的恶父?在看到朱慈的坚定后,内心被感染颤抖。
崇祯想起了当初的朱慈浴血踏入皇极殿上,他想起了朱慈那甘愿为自己背负亡国责任的至真。
不觉眼神暗淡,微微泛光。
崇祯沉声道。
“记得当初禅位上,你答应过寡人的事情么?”
当初朱慈以言语说服崇祯退位,那还真是倾注了不少的功力,对于当时父子在皇极殿上会面,并争执时的一言一行。
无论是朱慈,还是崇祯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可不是其他人可以猜测的到的,或许百年之后,便成了历史的迷案。
而正是因为那一次的皇极殿密会,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命运。
“记得。”不知为何,此时的朱慈很能了解崇祯的心境。
崇祯点头,紧接着重复着朱慈当初对他说过的话。“若大明将亡,便由儿臣当此亡国之名!”
同样的一句话,从崇祯嘴里说出,就是另一种感觉。“寡人,要你再重复一遍。”
“再重复一遍!”崇祯厉声道。“重复一遍你当初答应过寡人的话!”
朱慈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紧接着,声音震震。“若大明将亡,便由儿臣当此亡国之名!”
“为君者,当无戏言,诸臣都曾欺寡人!但你绝对不能欺寡人!既然答应了寡人!那便凯旋而归!不要让寡人背负亡国的名号!”崇祯倾注了所有的感情,言语之间不觉潸然泪下。
朱慈年轻的血气亦被崇祯激扬而出。“朕绝不忘,朕会染满建奴的鲜血而归,重新回到京城,为父皇背负大明的一切!”
那是朱慈的果决,在这一刻,亢奋的朱慈,在郑重的氛围中,和崇祯周太后告别。
毅然决然的返回京营。
在这一刻,在准备出征直击建奴的这一刻,郑重的褪下了一直穿着的龙袍。
第一次穿上战袍,铠甲,紧握着战刀,跨上了战马。
淡黄色的披风,随风而起,淹没在扬起的马蹄尘下。
在那京城之北,祭军坛前。
皇卫骑兵营的众将士已经等候在那里。
等候着朱慈的到来。
等到数骑从城北而出。
北伐军在出征前坐着最后的誓师工作。
朱慈在众将的拥簇下,踏上了祭军坛。
五千将士,被分酌了美酒。
酒是皇家的贡酒,名曰“圣坊”,产自淮北**,在启开之后便飘香扑鼻,闻之生津。
传闻此酒和明初的朱标有很大的渊源,不过这不是众人关心的事情。
只看到朱慈的战甲格外的亮眼,正举起着酒碗。
向众人发表出征前的宣言。
第一百四十一章 各军部署,大战在即
朱慈对着准备出征的将士道。
“大明的将士们,鞑子已经入关了!”
“他们踏足了属于我们汉家的土地,他们欺辱着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手持着镣铐想要套住我们的脖颈,他们想要打断我们的脊梁驱为奴仆。”
“告诉朕!你们能容忍卑微的夷狄践踏在我们的汉人的头顶之上么!”朱慈问道。
军士之中的京营军官带头响应,从而带动整个大军震耳欲聋的呼喊。
“不能!”
闯军的降卒,以及高杰部的补充,组成了如今的皇卫营,而又经过筛选之后。
军士的年级普遍在二十岁左右。
在这青春期刚过,更年期未至的年龄段,最容易受到愤青病毒的侵害。
热血在他们心中翻滚,即使还没喝酒,便已经被周围人的情绪感染的面红耳赤。
而他们的主帅,那披挂着战甲的少年,乃是大明帝国的皇帝,那个被传成了武功盖世的男人。
虽然那身影瘦削,看起来并不怎么强壮,但这段日子以来,那具身躯中的帝王之气,早以将其衬托的异常高大。
这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感觉。
帝王的气质和他那强势的手腕,足以让他本人在军中有着足够的威信。
“告诉朕!你们能容忍鞑子剃光我们的头骨,插上耻辱的鼠尾么!”
“不能!”
“不能!”
这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老思想了,许多人都听说关外的鞑子留的是一种,辫子细到能插入铜钱圆孔的恶心发型。
若非脑子被驴踢了,没人会喜欢这样野蛮傻叉的发型。
朱慈持续夸大鞑子入关后对于汉人的危害,不断刺激着全军对于建奴的仇恨。
仇恨是力量的源泉。
仇恨是战斗力的保证。
仇恨可以将松散的汉人凝聚成一股绳索。
锻成利刃,插入敌人的胸膛。
这正是朱慈所需要的。
“是的,绝不能!所以……鞑子来了!那我们该如何?”引导着众人的思想,将军队牢牢掌握在手中。
皇帝若要在乱世中立足于天下,只靠在朝堂上玩弄御臣的手腕,那是远远不够的。
皇权不稳,或是权臣弄权,更多的是功高盖主。
那么……如果皇帝的功劳盖突破天际,下面的将领就算有小心思,也翻腾不出来浪花。
多尔衮为了入住中原,孤注一掷,朱慈又怎能放弃这大好机会。
亲征换家有利有弊,但对朱慈来说根本不用想太多,就是怼过去。
只要能把建奴怼残,其他的事情都不算事情……
“打过去!”众将士呼喊道,回应着朱慈。
排山倒海的浪涛之下,王先通和张庆臻早已习以为常,辽宁皇帝能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位,获得如此大名声……和他那自带蛊惑属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其实也是因为他们两人本身便是忠诚于国家的爱国将领。
朱慈的言语,也更容易触动他们。
军营每日听戏讲书的活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基本已经成为明军每日的日常。
许多民族英雄的事迹,已经能让大多数人耳熟能详,那其中所带来的正能量,便是明军之中的民族观念在逐渐形成。
这也是朱慈在宣扬民族仇恨时,能够获得响应的基础。
“打过去!为千万死难的同胞报仇!打过去,将我们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封还,打过去……让鞑子明白一个事情……”
“那便是……血债血偿!”
全军群情激奋,朱慈仍然在祭军台上,他来回踱步,但目光始终注视着全军。
“杀鞑子!”
“灭建奴!”
“血债血偿。”
无数的声音在军列中回荡,无数的仇恨在众人心中滋长。
如今的皇卫军已经不是当初的京营,和精良装备,强化训练相比,朱慈更重视的是对军队心灵的控制,和感情的引导。
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将其一步步的转变为如同兔家军一样的强悍部队。
朱慈等到众人声音平息后,又继续言道。
“那便满饮此碗酒,随朕出征!踏平建奴!”
说罢,朱慈率先仰头喝下碗中酒,甘美好喝的就像那兑了水的二锅头。
朱慈带头,中军效仿,五千人一起喝酒的场面,相当的壮观。
喝完之后,朱慈摔碗,大吼道。“汉人永不为奴!”
“汉人永不为奴!”
西风烈烈,旌旗展展,汉家锦绣,绵延不绝。
在这一刻,朱慈带着他的皇卫营的五千骑兵……朝着东北而去。
“圣上……这方向不太对吧……”张庆臻看到朱慈远去的进军路线,有点懵逼的对王先通说道。
“圣上用兵多谋,断不会有误,惠安侯莫要怀疑。”王先通是知道朱慈的全盘计划的。
对于朱慈朝东北进军,并没有多大疑问。
张庆臻将信将疑。
只是王先通心中却想着其他的事情。
随着朱慈离开,京畿的军务也彻底交到了的手中。
这一刻,王先通感觉到了肩膀上的压力,京城……一定要守住!
……
这一刻。
黄得功的勇卫营进入了山东地界,虽然没来的及赶上与李自成的会战,但这个时候的黄得功却又听说了建奴即将入寇京畿的消息。
不禁加快了行军速度。
……
这一刻。
马万里的汉土联军也抵达了北直隶,手下的士兵大多是朴实的乡民,建奴入关的消息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朝廷还真是多事之秋啊。
送走了李自成,又迎来了闯贼。
杀不尽的敌人。
马万里想起了还在石柱的奶奶秦良玉,又想起了两年前战死的父亲马祥麟。
他的叔叔,婶婶,舅舅,母亲……全部为国捐躯而战死,无一苟活……到了他这里,秦马两家人,活下来的所剩无几。
那么……这一次他也会死么?
马万里不知道,但……父母在天上看着,奶奶在家里等着。
马万里又如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