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第3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燕国亡了,她就会重新成为赵国的公主,以乐间到时候永镇辽东的武阳君身份,想要求娶这样的一位赵国公主,想必赵王应该也会很高兴的答应吧?
只是,这样做的话,她一定是不会开心的吧。
乐间很清楚这位曾经并不得宠的王后经历了什么,她的丈夫不喜欢她,她的身体没有给她带来一儿半女,即便是如今成为了太后,许多人仍然认为她是一个将赵国人带来的叛徒。
没有人比乐间更加清楚她心中的渴望,那位身材娇小的女子希望人们忘记她的丈夫,希望人们忘记她的兄弟,她希望人们能够像记住她母亲赵威后一样记住她,她希望留给自己孩子的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燕国,她希望自己能够被载入史册,以一个贤明无比的太后身份。
乐间真的很想要好好的帮助她一次。
“来人,备好车马,吾要进宫一趟!”
半个时辰之后,乐间见到了她。
还是那么的威严,还是那么的美丽,她似乎总是能够将这一切完美的合为一体,就好像一只高傲而美丽的凤凰。
乐间深深的低下了头:“臣乐间见过太后。”
燕太后微微点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神色,年幼的燕王昨夜不知何故突然哭闹不休,让这位燕后的太后一宿都没有睡好。
“不知昌国君究竟有何事求见老妇?”
乐间正色道:“回太后,臣以为再考虑和赵国商谈其实已经是毫无必要的事情,臣请太后立刻下达命令,发动倾国之兵以抵挡赵齐两国的入侵。”
燕太后显然吃了一惊,过了好一会才道:“昌国君,汝莫非掌握了什么证据?”
乐间从怀中拿出了那封来自邯郸的密信,恭恭敬敬的交了上去。
燕太后看着这封密信,沉默了很久的时间。
终于,她愤怒的声音响起了:“好一个赵国,好一个赵王!他这是欺老妇孤儿寡母,想要趁机吞灭燕国?无耻,简直无耻之尤!”
乐间低着头,并没有对燕太后愤怒的言语加以附和。
事实上乐间认为,如果自己和那位赵王易地而处的话,那么自己也一定会作出相同的决定。
历史教给了乐间太多的东西,纵观三家分晋以来诸多霸主之国,无论是魏齐还是秦楚,哪一个不是趁虚而入的好手,卑鄙无耻的行家?
在这个你死我活的世界里,对敌人的仁慈和宽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啊。
而且乐间的心中其实也很清楚,如果不是燕国率先攻击了赵国在上一场战争之中的盟友齐国,并且完全无视了赵王的警告,那么赵国应当是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燕国之上来的。
如果燕国能够在上一场战争之中从齐国人的手中夺得足够多的土地,那么燕国就会拥有着更强的实力去应对赵国的攻击,甚至很有可能凭借着更强的实力而让秦国、楚国这些国家更加愿意出兵和燕国并肩作战。
只能说,自己所做下的事情,终究还是只能够让自己来承担责任啊。
足足过了差不多一刻钟的时间之后,失态若狂的燕太后终于慢慢的冷静了下来。
“谢谢汝,乐间。”
乐间的身体微微一颤,随后很快恢复了正常。
不知为何,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像吃了一块甜蜜无比的果脯,那甜甜的滋味悄然在四肢百骸之中游走着,占据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或许,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吧?
乐间再一次深深的弯下了腰:“臣何德何能当得起太后之谢,不过是尽臣子之本分罢了。”
“本分?”燕太后轻摇臻首,脸上的表情认真无比:“若是换成荣蚠栗腹之流,想必此刻早便已经考虑如何出卖燕国了,汝当得起老妇的这一谢。”
大殿之中变得一片安静,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够听到。
乐间能够察觉到她的目光就在自己的身上不停的游移着,有一股发自体内的冲动想要让他抬起头颅和那阵目光对视,但乐间最后还是忍住了。
那让人心醉的嗓音又一次的传入了乐间的耳中:“昌国君,既然燕赵交兵之势已成,那么以汝之见,如今应当如何是好?”
所有的异样情愫瞬间消失了,乐间又一次的直起了身体,脸上全是严肃的表情。
年轻有为的燕国相邦又恢复了自己的本色。
“太后,以臣之见,如今韩魏两国乃是赵国之犬马,此二国必定不敢和赵国作对。秦楚两国新败于赵国,若是使者能够痛陈利害的话,或许此二国愿意出兵自后方牵制赵国。但臣认为,想要抵御赵国的话,仅仅联合秦楚亦是难以为之。”
燕太后微微点头,道:“难道还有其他国家愿意站在燕国一边不成?”
“有。”乐间十分肯定的点头,然后说道:“匈奴。”
“匈奴?”燕太后明显的吃了一惊。
乐间道:“正是。太后或许不知,匈奴自从数年前败于赵国之后,连续数年东进攻伐东胡并且获胜,如今甚至比数年之前要更加强盛。若是匈奴单于愿意引兵南下进攻赵国,那么便可为燕国分担大量压力。”
“可是那匈奴乃是异族,我燕国堂堂诸夏,又是姬姓王族血脉,怎能与其联手?”
乐间劝道:“太后,如今乃是燕国危急存亡之秋,夷夏之见和燕国存亡相比孰轻孰重,想必太后心中自有决断。”
燕太后犹豫了一会,终于还是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么便依昌国君所言罢。”
乐间站了起来:“臣这便去安排此事。”
才刚刚走了几步,乐间就被燕太后叫住了:“昌国君且慢。”
乐间下意识的转过身来,正好看到了一双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眸子。
“昌国君,一切,便拜托了。”
第六百章 武器、印刷和火药(第二更)
这一天,赵丹来到了邯郸工坊之中。
此刻的赵国正在准备着战争,其实赵丹个人是比较忙碌的,之所以会特地赶来工坊,是因为赵丹听到了另外一个消息——八牛弩成品制成了。
在投诚了赵国之后,墨家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诚意,那就是赵丹面前的这具八牛弩。
说实话,墨家的很多东西可能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赵丹看来也就那么一回事。
毕竟作为后世来者,赵丹可是明白热兵器在面对冷兵器之时是如何具备压倒性优势的。
但是八牛弩应该算是一种例外,毕竟这种武器说实话已经在这个时代也绝对属于强大的那种,毕竟在千年之后的南宋,金国骑兵都在八牛弩的手上吃了大亏呢。
当亲眼目睹了八牛弩是如何在远距离撕破具装甲骑兵的重甲,又是如何在近距离内将十几个身着铁甲的稻草人通通洞穿之后,赵丹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身边的廉颇说道:“大将军以为如何?”
廉颇的脸色看上去颇为严肃,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这八牛弩必将成为国之利器!”
像赵丹这种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可能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但是如果廉颇也这么说的话,那么就绝对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所以赵丹非常放心的叫来了主持八牛弩建造的腹真:“这样的八牛弩一共有多少架?”
腹真答道:“回大王,大约十天能够建造出一架。”
“十天一架?”赵丹的眉头几乎是立刻就皱了起来。
如果依照这种速度,那么一年也就三十六七架,这点数目能顶什么用?
所以赵丹立刻就对腹真下达了新的要求:“腹真大匠,寡人希望在今年年底的时候至少看见两百具八牛弩,明年年底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六百具以上!”
腹真显然呆住了:“大王,这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赵丹摇了摇头,道:“汝和寡人说说,影响八牛弩产量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吗?”
“不是。”腹真道:“大王的赵国国土万里,各种材料尽皆齐备,难得的是由于赵国据有草原,所以八牛弩所需要的上好牛筋弓弦也是毫无问题。但是现在臣之所以不能够提高产量,主要是因为工匠们的手艺不够,能够拥有完整制作八牛弩手艺的工匠不过二十人而已。”
赵丹摇了摇头,道:“寡人听说秦国有一种流水线工艺,每一个人都负责其中的某部分。照这样看来的话,打熬牛筋的负责打熬,木工好的负责制作弩床,懂得弩弓的去制作弩弓,懂得滑轮的去制作滑轮。只要大家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制作零部件,那么到时候再将它们全部拼起来不就行了吗?”
赵丹说到这里深深的看了一眼腹真,道:“寡人知道汝对于投降赵国很不服气,但是寡人希望汝收起汝那点小心思。不要以为这种流水线工艺是秦国工坊之中的东西寡人就一无所知了,如果下一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汝和墨家就会遭到惩罚。相信寡人,汝不会希望看到那种惩罚的。”
不去理会已经完全呆住的腹真,赵丹离开了这一处小院子,来到了另外一处地方,那就是印刷坊。
在腹真献出了松烟墨之后,雕版印刷的最大一个技术难关已经被攻克了。
一本本的书籍正在被刊印出来,赵丹随手拿起一本还在散发着墨香的诗经看了几眼,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书本那般的洁白光滑,但至少的确已经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纸质书籍了。
“很好,做得不错。”赵丹拍着肩膀鼓励了几声工匠们,让那些工匠激动得五体投地,随后转头对着身边的赵胜说道:
“平原君,汝一直劝说寡人不要来这种地方,可是汝看看,八牛弩,造纸术,哪一种不是将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东西呢?如果寡人对于这些东西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又有什么值得寡人去重视呢?”
赵胜呆了一下,随后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大王之智,臣远不能及也。”
赵丹说的话还真不是假的,单单就说造纸术,如今随着工艺的慢慢进步,纸张的产量已经开始扩大,邯郸之中的各个机构也开始全面用纸张来取代沉重的竹简。
先前需要装满整整一个房间的简牍,如今只需要一本三指宽的书籍就能够完全抄录,这对于效率的提升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赵丹看着自家的叔叔,知道这位平原君心中多少还有些不服气,不过赵丹也没有打算继续说下去。
事实胜于一切啊,随着一项项工艺的慢慢进步,任何一名守旧派都必须得接受这些,否则的话就只能够被时代的潮流所慢慢的淘汰。
工坊工坊,乃是百工所在之地,因此自然就有了诸多小坊,在离开了印刷坊之后,赵丹又带着一干赵国重臣们来到了织造坊。
这里也是唯一一个允许女子所在的坊。
刚一走进坊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子里种着几棵桑树,在桑树之下还有几只羊,正在发出咩咩的叫声。
让赵胜和廉颇惊讶的是,这些羊看上去竟然是光溜溜的,身上的皮毛都不知道哪去了。
一名大匠殷勤的迎了上来,朝着赵丹恭恭敬敬的行礼:“见过大王。”
赵丹点了点头,对着这名大匠说道:“寡人听说汝已经做出来了?”
大匠不敢怠慢,立刻挥手命人将一匹布拿来,恭敬的递到了赵丹的面前:“大王请看。”
这匹布刚刚拿出来,一股膻味就传了出来,让一旁的赵胜和廉颇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
赵丹倒是没有任何的异样,反而拿起了这匹布,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之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顺手将这匹布递给了一旁的赵胜:“平原君且看看。”
赵胜先是一愣,随后接过了这匹布看了一会,脸上露出了奇异的表情:“此布难道是羊毛所织成?”
一旁的大匠颇有些骄傲的抬起了头:“回君上,正是。”
赵胜有些不解的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这羊毛织布之事,臣听说在北方五郡之中亦是有少许妇人为之,可在臣看来,若是平民织布,桑麻足矣;贵族所用之布,丝绸足矣;这羊毛布究竟有何用处?”
赵丹笑道:“平原君所言,仅限于中原之处罢了。想那漠南草原之中是无法种植桑树的,若是将来寡人的大军出征大漠和辽东之时应该如何御寒?寡人觉得,应该便要落在这羊毛身上。”
羊毛是一种非常保暖的布匹,同时由于赵国占据了蒙古草原之中最为富庶的大片漠南地区,所以也拥有足够的草场来饲养大量的羊。
一只羊一年总共能剪三次毛,出产的原料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
羊吃人的故事在西方历史之中已经上演过了,赵丹有理由相信只要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