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国赵为王 >

第126章

战国赵为王-第126章

小说: 战国赵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让燕王憋屈的是,正因为损失了这么多,所以燕王还不得不主动向赵国人求和。

    有那么一瞬间,燕王真的是想要干脆直接举国压上,跟赵国人拼了算了。

    但是这样的念头只是在这位燕王的脑海之中稍微转了一下就消失了。

    因为燕王的心中非常的清楚,就算燕国举国压上那也干不过赵国。

    燕国还是那个弱鸡燕国,但赵国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赵国了。

    如今的赵国可是占据了大半个晋国故地,和秦国并称天下霸主的超级强国。

    打不过就得认怂啊,没办法的事情。

    ···

    脑海中的这些念头让燕王脸上的表情越发的阴沉了,足足过了大半天之后,这位燕国国君才带着这种阴沉的表情开口了:“边境之事,诸卿如何看待?”

    边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今天早上燕王收到了来自燕赵边境的报告,一支千人左右的赵军突袭了燕军在边境的一处据点,并且将这一处据点之中守卫的几十名燕军给屠杀殆尽。

    为了这件事情,燕王才召开了这一次会议。

    在燕王的面前是一票燕国重臣,独独少了一个被赵国人俘虏的栗腹——当然了,如果可以的话,燕王希望栗腹这个蠢货永远不要回来了,就死在赵国吧。

    在座的燕国诸位大臣们听了燕王寒意满满的话,首先就下意识的将目光投向了燕国相邦公孙操。

    天老大公孙操第二,这就是燕国的实情。

    然而头发花白的公孙操却一直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一双小眼睛半开半合,甚至都不清楚他到底是睡着了还是清醒。

    众人心中无奈,只好将目光投向了高阳君荣蚠。

    荣蚠是上一次燕军出征的主将,但因为打败仗的是副将栗腹,而且让荣蚠栗腹分兵两路也是燕王的命令,所以荣蚠并没有遭到什么责罚,只是被燕王不痛不痒的斥责了几句。

    荣蚠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开口道:“大王,此乃赵国的挑衅!大王不可小视,必须要发大兵征讨赵国,振燕国之威,令那赵王丹赔礼道歉!”

    荣蚠话音刚落,一声再明显也不过的嗤笑声就在大殿之中响起。

    荣蚠心中大怒,转头看向了发出笑声的那个人:“昌国君!汝这是何意?”

    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间年轻的脸庞上带着再明显也不过的笑容:“高阳君,吾非笑别人,乃是笑汝之愚蠢也!”

    这句话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打脸了。

    荣蚠这一气非同小可,狠狠的一拍面前的桌案直接站了起来,双目圆睁朝着乐间吼道:“乐间小儿,汝莫非是活腻了不成?”

    乐间冷笑一声,不由分说同样是推案而起:“荣蚠老儿,吾还怕你不成?”

    两人怒目而视,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的模样。

    “够了!”一声暴喝自燕王口中响起:“汝等二人皆是寡人重臣,如此作态却是成何体统?都给寡人坐下!”

    乐间和荣蚠闻言均是重重的哼了一声,然后分别落座各自转头,却是看也不再看对方一眼。

    燕王看着面前这副光景,心中也是头疼。

    自从荣蚠战败之后,燕国亲赵派的势力就开始飞速的增长,而原本力主连秦灭赵的亲秦派却大受打击,因此如今两派在燕国政坛已经是不相上下,冲突也是日渐激烈。

    高阳君荣蚠和昌国君乐间,便是这亲秦派和亲赵派各自的首领,两人之间单单是在燕王面前爆发的口角都不是一次两次了。

    燕王按下心中的烦躁,对着乐间说道:“昌国君,汝有何意见?”

    乐间用轻蔑的目光先是瞥了荣蚠一眼,见对方不理会自己,这才转头朝着燕王道:“回大王,臣方才之所以发声,非是要冒犯大王,而乃是某人之言论过于愚蠢也!试问强如秦国者亦不能敌赵军于长平,燕国又何能当赵军乎?先前赵军不过一支偏师便破栗腹于代郡,若赵王丹举倾国之兵北上,则燕必灭于赵之手矣!”

    荣蚠忍不住开口喝道:“简直胡言!若赵攻燕,秦国岂能坐视?”

    乐间立刻反驳:“荣蚠,汝莫非忘了,秦之东南两郡尚在楚国之手!如今秦王稷所以不攻楚,乃忌惮赵国援楚尔。若赵攻燕,秦岂非正可攻楚?秦救燕不能得寸土寸地,秦攻楚却可攻城略地,汝以为此二者之中,秦王稷该如何抉择?”

    荣蚠张了张嘴,然而想了半天却还是想不到能够反驳的地方,只能无奈的闭上了嘴巴。

    到了这个时候,这场辩论的胜利方已经是毋庸置疑了。

    于是燕王便开口朝着乐间问道:“昌国君,以汝之见,寡人当如何是好?”

    乐间道:“大王,为今之计,唯有安抚赵国,令赵国或西进攻秦,或东向攻齐,如此燕国方得安矣。”

    “安抚?”燕王的眉头皱了起来:“如何安抚?莫非要将那武桓归还赵国不成?”

    燕王的心中是非常不情愿把武垣城归还给赵国的。

    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那么燕国在这场战争之中就真的是凭空损兵折将,却一事无成了。

    乐间笑了一笑,对着燕王道:“大王莫非忘了王后乎?”

 第二百一十三章 燕后的帮忙是有条件的(第一更)

    “王后?”燕王闻言就是一怔。

    没有任何国王会遗忘自己的王后,不过燕王对于燕后的冷落,这倒是燕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情。

    燕王皱了皱眉头,过了好几秒才道:“昌国君的意思是,让寡人通过王后而安抚赵国?”

    “正是。”乐乘朝着燕王拱手道:“大王后宫之事,臣本不该多嘴。然燕后为赵王丹同母姊妹,燕后若是肯书信一封寄于邯郸,赵王丹念此情分,想来当不攻燕矣。”

    刚刚在嘴炮上输了一阵,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荣蚠这时候又忍不住了:“乐间,吾还当汝有何妙计,不过令大王屈尊求一女子尔。”

    燕王一听这话,脸色不免就有些难看。

    其实依照燕王之前的意思,只要等荣蚠、栗腹凯旋归来,然后燕王就要把这个赵丹的姊妹给废了,改立他人。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燕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燕军居然吃到了一场惨败,而且赵国也并没像燕王想象之中的那样在长平落败,反正击退了不可一世的秦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赵国议和的燕王,当然就不可能再把这废后之事给继续下去了。

    毕竟你这一边想要议和一边却把别人的姊妹给废了,这和还怎么议?

    但其实燕王只是暂时的放弃了废后的主意,在燕王看来,这废后之事总有一天是要继续进行的。

    所以在听到乐间提出这个通过讨好燕后来和缓燕赵两国之间的关系,让局势暂时平稳下来的建议之后,燕王的心中不由的就有些膈应。

    尤其是等到荣蚠开口反驳之后,这种膈应的感觉就更加的严重了。

    乐间看了荣蚠一眼,哼了一声:“王后乃大王之王后,亦是燕国之王后!既为燕国之后,那么又如何不能为燕国求和?”

    荣蚠和乐间再次争吵了起来。

    燕王看着自己面前的这副景象,心中的烦闷之意更加强烈,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莫要在寡人面前如此吵嚷,都给寡人闭嘴!汝等眼里到底还有没有寡人这大王的存在了!”

    燕王一番破口大骂,总算是发泄了一下心中的怒火,然后愤愤的宣布散会,离开了这座让他心烦意乱的武阳台大殿。

    在离开了武阳台之后,燕王犹豫了一会,朝着面前的驭手说道:“去望景台。”

    望景台是燕后所居住的地方。

    片刻之后,燕王来到了望景台之中,见到了年轻的燕后。

    燕后显然对于燕王的到来有些意外,但这种惊讶和意外很快就从燕后的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本不该出现在她这个年纪的沉静:“小童见过大王。”

    燕王应了一声,打量着面前比自己要整整年轻了二十岁的燕后。

    必须要说的是,这名燕后无论是在容貌气质还是衣着谈吐上都显得无可挑剔,的确是经过了出色的宫廷教育,也的确拥有成为一个燕国贤王后的潜质。

    只可惜···如果她要不是赵国人,那该多好。

    惋惜的神情在燕王的脸上一闪而过。

    燕后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发现燕王的异样,十分平静的注视着燕王:“大王前来,可是有事吩咐于小童?”

    燕王十分勉强的笑了一笑,道:“王后误会了,寡人乃是许久不见王后,有些、有些···”

    燕王有些语塞。

    不知为何,明明“思念”这两个字就在嘴边,却是如何也说不出去。

    直到听到来自燕后的一声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之后,燕王又蓦然惊觉,似乎说出这句话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

    燕后道:“大王有事,便请吩咐吧。”

    燕王在心中也是一声叹息,随后缓缓开口说道:“寡人今日前来,乃是希望燕后修书一封于那赵王丹,令燕赵两国得享和平。”

    “和平?”燕后秀眉一皱,脸上露出了一丝奇异的神情:“燕王不是已向赵国求和?”

    燕王有些无奈的摇头,道:“前日一支赵军进入武垣城地界,或是赵国欲要再开战之兆。”

    “武垣城?”燕后的言语之中带着几丝惊讶的意味:“大王竟未将武垣城归还赵国?”

    由于久居深宫,燕后虽然听说了燕赵言和,但是对于其中的详情并不了解。

    或许是被燕后的质疑给弄得有些恼怒,燕王的语气也开始带上了几分火气:“王后,武垣城乃是寡人好不容易方才拿下来的,怎可轻易归还!”

    燕后的表情看上去似乎显得有些无语,过了半晌之后才道:“若大王不归还武垣城,则赵国伐燕乃迟早之事,大王怎可为一城之地致使燕国遭此兵灾之祸?”

    燕王闭嘴不言,大殿之中陷入了一阵沉默。

    燕后定定的看着燕王,凤目之中神色难言。

    对于这位夫君,燕后虽然很少接触,但是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这是一位有野心更有强烈自尊心的男人,而这样的一个男人却已经在赵国的手下吃了两次大亏,可以说是丢尽了脸。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明燕王已经打算向赵国服软,但是他却顾忌自己的脸面而不肯向赵国派去使者,只想要通过王后来求和,以保留几分颜面。

    燕后又一次的叹了一口气。

    明明不过二十来岁,正是人生之中最美丽的年华,但是这位燕后每天叹气的次数,却比那些韶华逝去、孤苦伶仃的老婆婆都要更多。

    片刻之后,燕后开口打破了沉默:“大王之意,小童明矣。小童这便动笔去信于赵王。”

    燕王身体一震,十分惊喜的抬起了头,道:“如此便多谢王后矣。”

    燕后顿了一顿,道:“不过小童有一事相求。”

    燕王闻言一愣,随后笑道:“王后请说。”

    燕后道:“小童欲以公子轲为子,还请大王允之。”

    公子轲,也就是燕王最小的儿子姬轲,今年刚刚两岁。其母名为朝鲜姬,是箕子朝鲜的公主,并不如何受宠。

    很显然,这就是燕后提出来的条件交换了。

    燕王闻言心中就有些犹豫。

    燕后是没有孩子的,突然想要过继一个孩子,这是要干嘛?

    但燕王转念一想,一个两岁的孩子,又能做得出什么事情?

    于是燕王不再犹豫,十分肯定的点头:“此事,寡人准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虽然赵丹很想打秦国,然而(第二更)

    对于其他国家君主们的小心思,赵丹完全就是一无所知,而且就算赵丹知道了,他也不会去理会这些东西。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赵国自身够硬,管他什么敌人那通通都是纸老虎。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整整半年,秋天来了。

    又是一次会议在赵国邯郸龙台殿之中召开了。

    赵丹精神奕奕的坐在最上首的王位之上,看着一旁的廉颇说道:“大将军,最近燕国方面可有何异动?”

    廉颇摇了摇头,声如洪钟的说道:“燕国人这段时间可是老实的很。”

    廉颇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表情看上去多少带着几分失望的神色。

    看上去因为燕国人真的没有来挑衅,所以廉颇觉得很不高兴。

    对于廉颇这样的将军来说,没仗打是一件非常难以忍受的事情。

    在这几个月之中,燕赵边境其实爆发不少次小冲突,但是由于燕国方面的克制,所以说目前还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摩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