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中的高级玩家-第4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晨仔细看向一号展示的那几张图片,底图应该是某个宇宙的星空,上边有很多经过技术处理的小亮点,突出的地方就是一号在三张相同位置的一个小亮点上画了红圈。
当然,董晨是啥没看出来,以为感觉没有任何区别。
“这……什么意思?”
“先生,目前距离太远,我们能看见的不多,只能看见一个亮点,”一号给董晨解释道,“但是恰恰那里是不会出现亮点的。”
“小行星带那边的侦查系统每天会对周围星域进行一次扫描,在三天前发现了这颗突然出现的亮点,而且三天之内,这颗亮点进行了明显的移动。”
“它在靠近太阳系。”
第八百三十一章 有“客”到
自从董晨钦点了小行星带成为目前地球文明的带刀护卫之后,小星……呃,小带……不,是小行星带就开始了不间断的锻炼身体,修习武艺。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上自己的武艺,保护地球文明不会受到外来文明的伤害,并且痛击外来文明,让它不敢再打地球文明的主意。
当然,能痛击敌人的肯定不是小行星带本身,董晨也指挥不动它们,这里说的是小行星带上的“机器人”们。
智能机械设备的自我增值得相当快的,尤其是得到了明确的指令,并且有了第一座制造基地之后,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从去年秋天第一座制造基地建设开始,到现在差不多半年过去了,小行星带已经相当的繁忙了,不少舰只已经被制造了出来。
相应的,有了战舰,用于发现目标的侦查设备也建造了出来,把太阳系周围看了个严严实实。
人类对于太阳系的边界判定有很多个版本,各有各的看法。
历史上在天文望远镜没有发现之前,我们对太阳系边界的认知只能到达土星,所以那时候土星轨道就是太阳系的边界。
而后来到了1781年,人类发现了天王星,太阳系的边界拓展到了天王星轨道。
到了1846年海王星又被发现了,太阳系的边界就拓展到了海王星轨道。
再后来,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太阳系的边界再次拓展至冥王星轨道。
结果冥王星惨的一批,才当了几十年的行星,就被踢出行星行列了。
上个世纪末,随着人们对冥王星之外的柯依伯星带的研究不断深入,太阳系的边界又被拓展到了30到50天文单位的柯依伯星带边缘。
之后天文学家们又发现了很多黄道离散天体,太阳系的边界进一步拓展。
除了以行星的轨道来作为太阳系的边界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以太阳风的最大作用范围,作为太阳系的边界,也就是日球层顶。
当然,别误会,这是正经的天文名称。
虽然平时吹牛说啥都能日,但是这个真日不了。
恒星之间的空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低温的星际介质粒子,太阳会不断向外吹出带电粒子,称为太阳风。
所谓日球层,是太阳风发生作用的最大范围。
当高速的太阳风粒子与星际介质粒子相遇时,会将其向外推开,自身也逐渐减速,直至无力与星际介质粒子抗衡。
形象地说,日球层就好像太阳风向外吹出的一个气泡,日球层之内充满了太阳风粒子,在它之外则是由星际介质粒子主宰的星际空间。
而日球层的最外层边界被称为日球层顶。
到了这个时候,太阳系的边界就正式进入了以“百”为单位的天文单位距离,因为日球层顶距离太阳的距离差不多就是一百天文单位。
而且这个日球层顶的形状并不是正球形,而是一个蛋形,离得比较远的距离能达到好几百天文单位。
在2013年“旅行者一号”穿越日球层顶的时候,就有很多天文学家宣布“旅行者一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但是另外一些天文学家并不认可这种说法,那是因为们认为太阳系的边界还要在更远的地方,那就是奥尔特云。
这一下,太阳系的边缘直接被支到了以“万”为单位的天文单位距离上,甚至正式进入了光年距离序列。
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也是很多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彗星的老家。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
它距离太阳约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为1光年左右。
也就是说,半径达到了太阳与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么算的话,太阳系大约就是一个直径两光年的球形,可以想象,太阳系的巨大。
除了奥尔特云以外,有的科学家也把太阳的引力作用范围作为太阳系的最终边界。
我们知道太阳与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之间的距离是4。3光年,那么太阳作用的引力范围将至少有这一半。
这样算的话,那么太阳系的半径就能达到两光年,这让太阳系更加巨大。
那么“旅行者一号”要想飞出太阳系的话,估计还得需要数万年时间。
当然,董晨是没空管天文界的这些争论,他最讲求实际,因为他使用的探测设备的最大警戒范围就是一光年,四个方向各一光年,那么基本上算是把太阳系给牢牢的看住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光点已经达到太阳系外了?
它到底是什么?
“……有两种可能,非自然可能和自然可能,先生。”
已经吃完饭,回到实验室的一号向董晨详细的介绍了情况。
“第一种可能就是智慧生物建造的宇宙飞行设备,比如宇宙飞船。”
“从这一个光点看来,它们应该只来了一艘飞船,不过按照比例计算,这艘飞船应该不小,可能开过来是一艘星际母舰,火力应该不容小觑。”
“在不明白它们的来意的情况下,我们最好能做好防御准备,这样才能使我们不至于第一时间失去主动。”
“嗯,防御准备确实要做了,”董晨反复的看着那三张对比图说道,“现在有比较具体的数据了吗?比如它的行进速度是多少?”
“现在还不清楚,先生,现在只知道它在靠近太阳系,具体的速度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有效计算,目前只知道它没有达到或超过光速。”一号严肃的说道。
“没有达到光速……”董晨沉吟着敲敲桌子,皱着眉头说道,“那这艘飞船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这个反射光点仅仅是它们展开了光帆而已。”
“可能它有两套能源系统,一个来自于飞船内部,而一个则来自于外部能源的汲取,加上速度并没有突破光速,要是这样看来的话,这个家伙可能是个弱鸡。”
“是的,先生,”一号说道,“这个假设也在我的方案中。”
“这个是非自然可能,那自然可能呢?”董晨又问道。
“另一种可能,这颗亮点或许是一颗红矮星,或者褐矮星。”
“一颗……出现在太阳系边缘的大型天体?还可能是恒星。”董晨急忙问道,“怎么讲?”
“是这样的,先生,这个可能性来自人类的一种假说,”一号解释道,“那就是太阳并不是孤独的,而是还有另一颗伴星存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它。”
“你是说……涅墨西斯星,复仇女神?!”
第八百三十二章 令人纠结的复仇女神
“目前还不清楚先生,我们仍然需要大量更加详细的资料,不过我们技术不足,只能再等一等。”
对于一号的这个解释,董晨不是很满意,但是他也没办法。
他们目前最高的技术就是从第三个已经发展到星际时代的世界中获得的技术。
可惜的是,他的那个世界只有一个区,并不是整个世界,甚至是连那颗星球都不属于他。
这种限制,让他得到的技术范围也有限,所以也就限制了他现在能得到的信息数量。
“那就尽快确定它是什么。”
说完董晨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下接着道,“如果我们派侦查设备主动靠近呢,能不能早点得到详细的资料,比如具体影像什么的?”
对于董晨的这个问题,一号给了一个比较否定的答复,“这么做的意义不大,先生。”
“小型设备,不管是飞行速度还是侦查功率都不大,等它飞到目标附近的时候,说不定小行星带指挥中心的大型设备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资料,光学设备也已经获得了目标影像。”
“如果是超大型的设备,那么我们靠过去被目标发现的风险就会很大,可能不利于我们保持相对的主动权。而且超大型设备也涉及到一个制造时间的问题,可能效果和我们在这里等待的结果差不多。”
“当然,如果目标是一颗星球的话,那么就不用担心这些被发现的问题了,不过现在资料太少,还不能确定。”
听到一号的解释,董晨烦恼的挠挠……脑壳,“如果真是那颗“复仇女神”,我到宁愿来的是一艘外星人飞船。”
“我们的常规最大探测范围是半径一光年,虽说不上实时探测,但是至少也是一天扫一遍了,三天走不完一光年,估计还没有我们厉害,连空间跳跃能力都没有。”
“现在既然被我们发现了,那么主动监控应该已经打开了吧?”
“是的,先生,现在已经对目标展开了实时追踪,相信很快就会有大量有用的信息可以进行计算了。”一号回答道。
“那就好,希望是飞船吧,因为真是那颗星球的话,确实不太好弄。”董晨有些叹气道。
涅墨西斯星是一颗传说中的天体,它以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涅墨西斯的名字来命名,足以证明它的危险性,但是该天体至今尚未有证据证明其存在。
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不存在。
它其实是科学家们为解释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的原因而假设出来的一颗太阳伴星,该星是一颗矮星,距离太阳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大概也就是奥尔特云的距离。
如果那个光点是这货,那么它可能就是造成地球文明不断灭亡更迭的幕后元凶,包括6500万年前著名的恐龙灭绝事件。
该伴星推断其公转周期为2600万年,在距离太阳0。8到1。4光年的距离上游荡,在它的轨道进入奥尔特云并到达近日点时,周期性地通过其引力影响,改变奥尔特云内部彗星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导致部分彗星和小行星受引力影响进入内太阳系。
其中进入内太阳系的少数彗星和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响,被地球捕获,成为近地小行星,部分体积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受地球引力作用,周期性的撞击地球。
地球每一次遭受规模较大的撞击,都会使内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温度急剧上升,以至生物大规模从地球上灭亡。
而且银河系中有大量的恒星都是双星或者多星系统,多一颗伴星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如果太阳系也有一颗的话,就会很好解释一些之前无法解释的天文事件发生的原因了。
并且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朝某个方向加速运动,只用银河系总体对太阳的引力则不能很好解释这种加速现象,有的学者就提出太阳的加速运动正是由某颗伴星吸引的结果。
还有太阳系之内的一些罕见引力现象,似乎也能证实太阳系外还有一颗我们没有发现的大星,其中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冥王星轨道外的一颗矮行星——塞德娜,其轨道偏心率极大,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为76个天文单位和975个天文单位。
这种惊人的偏心率似乎可以间接证明这颗星的存在,当可能存在的涅墨西斯星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这颗矮行星则可能被太阳引力和涅墨西斯星引力同时影响,从而使其公转轨道和偏心率受到影响。
当然,这一切的说法都还是假说,人类至今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这颗星球是否存在,反正科学家们已经吵吵了很长时间了。
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人类的天文技术不够发达,连太阳系的秘密都无法搞清楚。
如果这次董晨这边阴差阳错发现了这颗神秘的天体的话,那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大发现。
“……只是,这颗星球要2600万年才会达到接近一次太阳,距离下一次达到近日点少说还有1500万年,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一光年距离,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它在地球文明正在经历大过滤器的时候出现做什么,还正好让我们给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