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推棺 >

第555章

推棺-第555章

小说: 推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西方人比较注重的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强调自我,追求个人权利与价值,而中国人似乎更在意我从哪里来,所以我们总是在回望老祖宗曾经有多么的辉煌,经常将祖上如何如何挂在嘴边。

    之所以提及这些文化现象,是想说明太平令到底为何能够号令天下,李秘也将这个问题寻思清楚。

    不少玄学之人,会将后世事件与古时预言联系起来,尤其是推背图和烧饼歌等,总能够在这些预言书里找到相应的谶言。

    而太平令也是这么一个原理,作为万印之印,由于设计巧妙,无论是军队还是教派帮会,总能够从太平令之中,找到自己的根源。

    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开始加剧,民间势力不断崛起,诸如闻香教和青阳教等,几十个民间势力都带着白莲教的印记,虽然他们独立创建,打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主张,但最终还是会被视为白莲教的分支。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连白莲教都能够做到这样,太平令也就更不消说了。

    所以,莫看只是两块小小的太平令,可它却凝聚了前人的智慧结晶,将华夏民族的这种思想,琢磨得通透,并善加利用,使得太平令拥有了巨大的价值!

    若项穆和石崇圣得以见识,怕是要膜拜起来,因为这简直就是制器的最高境界,设计与制造太平令的人,智慧该是多么的超凡入圣!

    也正因为正视了太平令的价值,李秘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太平令到底该如何措置?他是否能信得过左黯,将太平令交给他?

    李秘如今是无法从朝堂分身的,他身上的头衔太多,官职太重,朱翊钧甚至将京城和宫禁的防务都交到了李秘的手中。

    若李秘得了太平令,是如何都瞒不过朱翊钧,要么将太平令上交,要么他与朱翊钧之间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纽带,会被太平令再度切断和粉碎。

    可左黯毕竟是江湖人,将太平令交给左黯,也就相当于将太平令留在了民间,这就形成了一股对抗朝廷的隐藏力量,而且还是非常巨大的一股力量!

    或许左黯不会起义造反,或许现在还暂时不会,但左黯总有死去的一天,太平令留在民间一日,对朝廷便是隐患与威胁。

    至于毁去这个太平令,李秘是从来不会去想的。

    且不说太平令拥有着如何强大的号召力,单说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就是不可估量的。

    更何况,李秘也希望保留着反对的力量,若没有了反对的力量,这个国家是不会奋力前行的,无论何朝何代,都需要反对的声音与力量来鞭策他们砥砺前行。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迷惑却又震撼的事情,分明只是两块印钤,分明只是死物,不过是材质名贵一点罢了,但它却因为上面的镌刻,而充满了无可匹敌的力量!

    说它是华夏文明的巅峰之作,一点也不为过,李秘也终于明白,为何古人要追寻传国玉玺之类的东西了。

    人都说中华民族是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这种说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民族的归属,唯有如此,才不会迷失自我。

    对宗族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同样是我们的信仰之一,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的东西太多罢了。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没有其他民族这么争强斗狠,甚至显得很懦弱,那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这个民族。

    中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却没有出现在世界上拥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宗教,道教虽然是本土教派,但影响力却不及三大宗教。

    所以很多人都误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即便是道教等等,也都并不虔诚。

    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国人信奉很多神祗,连黄鼠狼和狐狸等等,都会膜拜。

    归根结底,之所以信奉这些东西,是希望得到庇护或者保佑,这是中国人最务实的一面。

    我们之所以信奉这些东西,是想得到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好处,即便这个好处只是一个希望,只是一个让自己心安一些的仪式。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我们会不惜一切,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存活下去。

    有人说日本人的民族性是菊花与刀,对强者献上菊花,对弱者举起*,亲近强者,学习强者的本事,而后打败强者。

    但中国人的思想却是,或许我不会学你的东西,甚至认为你祖上并不如我祖上风光,但渐渐你就会发现,你的衣食住行,所有依赖着生存下去的东西,都会打上中国的烙印!

    太平令的存在,就是要给这些力量,打上烙印,而中国人也乐于接受各种各样的烙印。

    当你想通了这些,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两枚小小的太平令,到底拥有着如何强大的力量!

    李秘的心中有不舍,也有顾虑,更有权衡,不过最终,他还是要做出决定。

    他看着左黯,又看了看赵司马,而后朝二人道:“你们需回答我三个问题。”

    左黯也知道,他不可能不声不响就带着太平令离开,他也没打算这么做,否则就不会把太平令送到李秘前面来了。

    于是他很真诚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而李秘听完了回答,终究是将太平令交给了左黯和赵司马。

    至于这三个问题到底是甚么,除了李秘三人,再也无人知道了。

    左黯和赵司马以及右离三人,很快就将三十九鬼兵丸召集起来,离开了徐州。

    他们就如同此时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同地上的雨水,看着一片汪洋,但最终还是会流向四面八方,渗入地面,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有人能够找到他们,但他们却在头顶的云朵里,在脚下的大地中,藏在水井,奔流于江河,沉寂于湖泊,可以像小溪一般,涓涓流着,温润着山林,也可以像大江大河那边咆哮奔腾,摧毁一切,可以像大海一般,包容所有。

    青阳教被镇压,郑贵妃和朱常洵被抓获,没有了首脑,各地的民变自然会渐渐平息下来,没甚么可担忧。

    李秘终于还是带着郑贵妃和朱常洵,回到了京城,距离他出发,也不过是两个多月的时间罢了。

    此二人实在太过敏感,李秘也没有兴师动众,更没有大张旗鼓,只是悄悄出发,又悄悄地回来,虽说是平乱归来,但一切欢迎仪式都从简,甚至没有太多的消息传出去。

    李秘非常不情愿将此二人送入宫中,但他才刚刚回到京城,朱翊钧就派人过来,将郑贵妃和朱常洵给接走了。

    两三个月不见,李轩妁已经会盯着人看了,她睁着无辜的大眼睛,眸光从未离开过李秘。

    李秘抱着这个女儿,突然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又觉得一切都很重要,又觉得有些事情其实也没有想象之中那么重要。

    正应了一句话,如果是真爱,那么什么都是可以原谅的,他突然理解了朱翊钧。

    过了三日,宫中来了人,把李秘的烟杆子给送了回来,附赠了一只香囊,打开之后,里头是剩下的一半花绒。

    李秘拿着这两样东西,终究是轻叹了一声,不再入宫去探问。

    他不知道郑贵妃和朱常洵会是何等样的后果,也不想知道,宫中也没有消息传来,仿佛他从未将此二人带回来过一般。

    天师张国祥倒是过来问过李秘,关于太平令的下落,不过李秘早有了应对的说辞,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万历三十九年的暴雨终于过去了,仿佛整个大明都安静了下来。

    朱翊钧的身体渐渐好转,虽然他沉迷于炼丹服药,即便有些饮鸩止渴的嫌疑,但到底是好了起来。

    到了年底,朱翊钧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册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了。

    李秘并不熟悉历史,否则他就该知道,这个决定其实迟来了五年,早在皇长孙朱由校出生之后那一两年,王恭妃就该被册封为皇贵妃了。

    可如今却是等到了万历三十九年,等到李秘终于将郑贵妃和朱常洵给抓回来,等到朱翊钧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这是好事,对于朱常洛,对于王恭妃,对于内宫,对于朝廷,对于整个大明,都是好事。

    然而这样的好事,更像是朱翊钧对王恭妃的补偿,而一个人一旦想起要补偿过往,多少就说明有些离别的意思了。

    万历四十年的秋天,拖拖踏踏,朱翊钧终于还是将李秘召进了宫中,李秘也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aa2705221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百零零四章 出宫相送真皇帝

    朱翊钧到底是要召见李秘了。

    李秘心里也很清楚,这次召见意味着甚么,因为张国祥早些天已经派人过来,秘密提醒过李秘。

    所以在入宫之前,还有不少工作,需要李秘去完成。

    他先将甄宓和张黄庭等人召集了起来,此时的李轩妁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对李秘也粘得很,让乳母暂时照看着。

    沉鱼先前腹部中刀,休养了这么长的日子,才总算是得以康复,只是不知为何,整个人消沉了不少。

    李秘环视了一圈,而后朝众人道。

    “接下来我要说的事情,是至关重要的,且不可小意。”众人闻言,自是不敢开声。

    李秘接着道:“皇帝要召我入宫,今次怕是要托孤了……”

    此言一出,众人也并没有太过惊愕,因为他们都是李秘的心腹,深知朱翊钧的身体状况,估摸着日子也差不离的。

    “但凡新旧交替,必然会有大动乱,照着皇帝的脾性,估摸着会贬斥大量的辅臣,而后让新君再提拔起来,如此一来,恩情便是新君的,旧臣才会尽心尽力辅佐新君……”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也不少见,众人自是理解的,李秘乃是许国公,荣耀无以复加,又是留守都指挥使,整个京城和内宫都在李秘的掌控之中,按说不会贬斥李秘。

    因为新旧交替之时,内宫和京城都需要最稳定的环境,把李秘贬斥出去,又有谁比李秘更能镇得住局面?

    当然了,郑贵妃和朱常洵的威胁已经荡然无存,其他皇子没有竞争力,内宫又没有奸佞,新旧交替应该是非常平顺的,朱翊钧认为不需要李秘坐镇,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李秘还是要做好被贬斥的准备,毕竟他是诸多旧臣之中,最重要的一个!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抬举李秘,虽说大明朝看起来似乎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但其实朝堂上却是乌烟瘴气。

    别的不说,单说辅臣李廷机,当初将他召入内阁,他就已经辞职上百次,入阁至今,只有三四个月是正常上班,其他时候都是托病不出。

    大明辅臣相当于宰相,乃是文臣们的梦想官职,可李廷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辞职,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要这个官职,而是他对朝廷已经心灰意冷。

    在历史记录之中,李廷机担任辅臣六年的时间里,真正当差的时间也才几个月,朝堂上到底是个甚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叶向高虽说是个能臣,但到底是独木难支,因为朱庚已经不在内阁,李廷机又不理事,叶向高再能耐,也不是铁打的。

    李秘虽然对政事并不干涉,但他的分量,在诸多官员之中,是无人能及的,所以若要贬斥旧臣,只怕李秘会是第一个!

    在场诸人也尽皆是这等样的想法,然而李秘开口,却比朱翊钧托孤的消息,还要让他们震惊!

    “我要你们做好离开的准备,早先我已经让沉鱼去联系顺风社,他们应该已经准备好船只,只要事情不对头,咱们就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众人闻言,其实也有些糊涂,搞不清李秘是要暂避,还是要彻底离开,不过听李秘的意思,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甄宓对离开京城表现得很激动,因为她素来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闲云野鹤自由自在,岂不是更快活?

    至于索长生等人,自是不必说的,一家子都是怪胎,也没有哪个喜欢锦衣玉食,都是向往江湖的人。

    安倍玄海却非常不解:“李君,大明皇帝对您如此倚重,您为何要急着离开?辅佐新君,位极人臣,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这才是英豪所为啊!”

    李秘看了看安倍玄海,几次想说些甚么,但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朝安倍玄海道。

    “只是做些准备罢了,若相安无事,谁不愿意留下来?”

    虽然表面上这么说,但李秘到底是让甄宓等人做好准备,连夜便收拾了行囊,但有风吹草动,就可以离开京城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