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 >

第50章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第50章

小说: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被吴孝忠这副窘相逗得扑哧一笑,指着殿外冲他吩咐道:“不管是娘,还是孙,朕一概不见。告诉她回去禀报太妃,朕不日即有旨意给太妃,让太妃好生在南内候着便是。”
  吴孝忠一愣之后回过味儿来,知道皇帝是在打趣自己,憨笑着答应一声,转身去了。
  皇帝盯着王保儿问道:“樱儿还在院门那儿守着?”
  王保儿瞧不出皇帝是喜是怒,陪着笑点点头,答道:“娘娘有好几天没见着皇上了,您看……?”
  “有你时时随在朕身边还不放心,是不是担心那些个新选进来的宫嫔们狐媚朕躬啊?醋意十足,可有违妇道啊!”
  王保儿听皇帝辞气不善,忙道:“是,是,小的这就去叫樱儿回去,以后再也不要来了。”
  “慢着,”皇帝拦住王保儿,抬腿大踏步就往外走,边走边说道,“朕还是亲自去跟她说吧。”
  王保儿一溜小跑地跟着皇帝出了延英殿,来到通向后宫内苑的院门处,见樱儿仍立在门边不住地向院内张望,遂挤眉弄眼儿地冲她使了个眼色。樱儿见了皇帝,哪儿还留意得他的表情,冲着皇帝飘然施礼道:“婢女见过皇上。”
  皇帝脚步不停地出了院门,朝着太掖池畔的后宫走去,只对樱儿撇下了一句话:“今晚朕有事同惠妃商议,明晚叫丽妃在宫里候着朕吧。”


第三十章 祸起萧墙(二)
  樱儿闻言喜出望外,甜甜地应声:“婢女遵旨。”抬眼看时,皇帝和王保儿两人的身影已消失在一片暮色之中。
  皇帝一步踏进毓秀宫正殿,只见景暄正和汪才人的儿子李宾、雪晴两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李宾年纪才刚刚五岁,却因生母暴亡,自幼失怙,神情举止间都透着一股冷漠和早熟。他静静地坐在几案的一角,神色淡然地瞧着尚不满三岁的雪睛在向母亲撒娇,也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皇上!”景暄抬头看见皇帝,满脸惊诧地叫道,旋即招呼两个孩子道,“快去拜见父亲。”
  皇帝满腹心事,只弯下腰轻轻拍了拍两个孩子的小脑袋瓜,便冲站在一旁的锦屏吩咐道:“带宾儿和雪睛下去吧,朕和你家娘娘有话要说。”
  景暄日间已依稀听说了些关于睦王被江陵王软禁在江陵城中的传言,这会儿见皇帝不告而至,心想他必是为此事而来。
  待锦屏带着两个孩子退下后,景暄亲手给皇帝沏了碗酽茶捧过去,关切地问道:“皇上还未曾用过晚膳吧?臣妾这就命人重新做来。”
  皇帝眼见案上尚未及撤去的晚餐中有一碟桂花糕像是未曾动过,伸手掂起一块塞在嘴里,边缓缓地咀嚼着边冲景暄说道:“朕吃上两块垫垫饥也就够了,不必再去惊动旁人。朕记得前些时爱妃曾同朕说起,在宫中有意编造谣言惑众的两名嫌疑宫人似乎都和现居南内的太妃有些瓜葛,不知此事现在有没有新的进展,太妃与这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牵涉?”
  景暄在皇帝身边坐下,温言劝道:“朝中的事情再急,陛下饮食上也丝毫马虎不得,要格外保重龙体才是。过会儿叫人准备些宵夜来用吧。”
  她见皇帝无语。这才回答皇帝的问询道:“臣妾命人多方查问得知,尚服局的这两名宫人都与太妃有着极深的渊源:自从太妃以林邑部酋庶女的身份嫁给先帝,钟氏便在她跟前侍奉,特别是在叛军攻占长安的那段时间。只有钟氏一人陪伴太妃藏匿民间,躲过了叛军的蹂躏,太妃因此在先帝登极收复长安后得以晋封丽妃,钟氏受太妃提携,到尚服局任六品掌衣至今。她与太妃共患过难,应是太妃极其信赖的人;而唐果儿本就出身林邑,她父亲原是护送太妃来长安的一名林邑武士,名唤纳布罗,后因仰慕我朝文明教化之风,全家居留于长安城,取汉名叫唐守礼,官至左威卫五品兵马指挥使,五年前唐守礼不知因何事获罪被诛,全家老小皆沦落为奴。这唐果儿幼时名叫纳玉,她还有个姐姐名叫纳珠,嫁给了张谅为妾……”
  皇帝听到此处,像是突然领悟出了什么,抬手打断景暄,说道:“这么说来,太妃通过纳珠这层关系,早已与张氏一门有了勾连,张谅兵败逃往吐蕃安身,与太妃只怕也不无关联。朕想不到鱼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竟会在本朝重演!”
  景暄不明所以。犹向皇帝解释道:“单从这二人的身世背景看,虽与太妃关系密切,但尚不足以表明这二人近来的所作所为出自于太妃的授意,请陛下慎断。”
  皇帝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爱妃心怀善念。皆因未解得其中的利害关键哪。朕原以为以张氏昔日在后宫的威势,能容得下丽妃受到父皇的专宠,位列贵妃,概由她出身南蛮偏邦,朝中无半点势力可以倚仗,不足以威胁自身的缘故。如今想来,纳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在小觑不得。”他把张谅投奔纳珠族兄纳悉摩以及李舒骤然发难留置睦王的前后经过联在一起详细向景暄叙说了一遍,尔后问景暄道:“爱妃听了联这一番叙说,会怎么看待此事呢?”
  以景暄的聪慧过人,虽从皇帝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义,但此事委实太大,她不敢臆测,遂起身向皇帝施了一礼,道:“陛下所问,已关乎朝政,臣妾岂敢妄言?”
  皇帝面露笑容,伸手扶起景暄,说道:“此处只有你我夫妇二人,姑且说上一说,又有何妨?不瞒爱妃说,联对李舒骤然发难一事,苦思半日,犹不得其解,不想到此听了爱妃一席话,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苦于身边无人可与之参酌应对之策,这才来扰爱妃的清静。望爱妃不必有所顾忌,只管说出心中所思就是。”
  景暄仍不放心,笑道:“朝中尽有文武重臣,见识、才略远在臣妾之上,陛下不召集他们商议国是,倒来取笑于我?恕臣妾不敢从命。”
  皇帝鼻腔里重重哼了一声,忿忿地说道:“若依着他们,或是发兵征讨,或是下诏温抚,皆要坏了朕的大事。”
  景暄乘机问道:“但不知是谁主讨、谁主抚?”
  皇帝撩了景暄一眼,答道:“晋国公以为李舒此举形同反叛,首倡发兵征讨,并提议停罢与吐蕃和亲;柳先生则以为叔父留侄儿在藩属地多盘桓几日,至多责以不明大体,不当视同叛逆,力主劝抚李舒放人,以完成修好吐蕃之大计。只可惜景公卧病在床,不然的话,朕真想听听他的意见。前些日如不是你父亲当面提醒,朕还着实想不出借与吐蕃和亲修好以安定南方、离散京中孽党这一举两得的法子来。朕素知爱妃幼承家学,颇谙韬略,这才特地前来与爱妃商议、斟酌。”
  景暄先听皇帝提到柳毅,不自觉地面色一红,继而又听他说起父亲,心底更是一酸:父亲披肝沥胆,为国征战沙场,却因功高遭忌,闲居长安多年。新皇登极后不久,叛军卷土重来,父亲本欲请缨率军出战,为君解忧,却仍不获重用,徒领着顶兵马副元帅的空衔虚度光阴,父亲的病完全是抑郁不得志所致,皇帝对此了然于胸却一向漠然处之,此刻遇到了难解之事才想到父亲,怎不令人心寒齿冷?


第三十一章 靖宫差房(一)
  心中虽替父亲感到委屈,毕竟坐在面前的是自己的夫君,景暄收拢心神,开口说道:“听陛下如此说,相较之下,臣妾以为柳先生的主张更加切中了此事的要害:与吐蕃和亲修好非但不宜停罢,反应尽力促成。”
  “爱妃所言正与朕不谋而合。”皇帝眼里放出光来,“朕反复思量,本对李舒为何于此时一反常态做出如此不明不智之举深感困惑不解,方才听爱妃言及李舒生母心腹之人竟嫁入张氏门中,又将此事与最近朝廷、宫中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想过,得出的结论也在于此。”
  “臣妾愿闻其详。”景暄几乎从未见过皇帝为了一件事而喜形于色的样子,反倒起了好奇心,想先听听皇帝究竟从纳珠嫁给张谅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来。
  “这就要从两年前东都复陷落于叛军,李舒代朕为天下兵马元帅说起。爱妃有所不知,依本朝成例,皇子命帅,多为遥领,并不实际掌军。即使朕当初以储君身份为帅之时,也在两京收复后便不再亲自率军,而李舒在率军收复东都后以种种理由拒绝交出兵权,每有征伐必亲自临阵,在军中广树党羽,引起了父皇的忧虑,遂于一年前重新任命景公为副元帅,削夺李舒兵权。朕继位后,更将李舒远贬至江陵。试想以李舒之才智,面对如今自身之窘境,不知息事宁人、明哲保身,反倒将朝廷派往外藩的和亲使节,朕的长子软禁于江陵,他的目的究竟何在?”
  见景暄凝神听得专注,皇帝抿了口酽茶,继续说道:“朕原先对李舒反叛之说并不相信,倒有几分赞同柳先生的分析:李舒欲以此举阻止胞妹远嫁外藩,从而避免使他们母子骨肉分离。但方才从爱妃口中得知李舒母子与张氏一门早有勾连后,朕转念一想,李舒倘欲要朕改变初衷。另嫁他人,完全可以直接上章劝谏,甚或亲自进京向朕面陈原委,全然不必如此贸然行事。引来朝廷对他的猜疑和关注。据曾庆则只身回京面奏此事的详细情形,江陵王只说邀请睦王在江陵城中暂歇两日,从此再不现身,而他们一行也被李舒的手下人告知待到江陵王出城狩猎返回后亲自为睦王饯行,才准他们离开。李舒以如此隐晦的方式正是想引朕误以为他是出于顾惜兄妹亲情才行此下策。而朕也险些中了他的这番设计。”
  景暄脱口道:“臣妾愚钝,未能领会圣意。陛下可否说得明白些?”
  皇帝不无自得地解释道:“李舒既留适儿在江陵不放,又不向朕明陈原委,进退皆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正是他的心怀叵测之处。无论朝廷是剿是抚,到了危急关头,他都可以不忍胞妹远离这同一个理由狡辩保身,而当朝廷将关注的焦点转向江陵时,他的真正目的已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悄然实现了,那就是阻止适儿按时抵达逻些城。使吐蕃误认为我朝怠慢无礼,进而引发南境不安。柳先生是在不知李舒母子与张氏一门早有勾连的情形下做出的判断,自然中了他的奸计,而如按晋国公之议对江陵城发兵围剿,兵马一动,逻些城必得到消息,和亲修好一样要化为泡影。李舒这回着实给朕布下了个难解之局呀,若论他包藏叛逆之心,一点儿也不为过。”
  景暄仍有不解之处,问道:“太妃母女现居京城。江陵王如此行事,就不担心朝廷处置她们吗?”
  “处置她们?”皇帝无奈地冷笑道,“一位是先帝唯一留下的贵妃,一位是行将远赴南疆和亲的长公主。朕有什么理由处置她们?处置了她们,朕到哪里再寻出一位身份像长宁那样尊贵的长公主嫁与吐蕃赞普?今非昔比,朝廷大势衰微,早已不是太祖太宗时外藩争相入贡求亲的局面了!”
  景暄细一琢磨,不禁叹道:“长宁公主出降吐蕃天下皆知,江陵王此举显然是谋定而后动。欲陷陛下于不义。若是将太妃母子与张氏一门暗中早就勾连一并考虑在内,那朝廷面临的局面就更加被动了。臣妾思之,深为陛下感到忧虑。”
  “眼下朕所虑者多矣,宫中,朝中、河中、江陵、吐蕃……既繁且乱,一时间尚理不出个头绪来,爱妃将门出身,才思敏捷,必有良策可以助朕。”皇帝直视着景暄,眼神中充满了希冀。
  景暄站起身,敛衽施礼,郑重说道:“臣妾既蒙陛下信赖,委以腹心,敢不竭力尽智,以报陛下。臣妾虽在后宫,对朝中诸事也略有所闻,如今之势,急则急矣,但犹有可解之策。”
  皇帝听景暄如此说,大喜过望,迭声催促道:“有何良策,爱妃快说。”
  “但凭陛下一纸诏书,召江陵王回京即可。”景暄说得十分笃定。
  皇帝几乎不假思索地质疑道:“就这么简单?爱妃能否详解一二。”
  “陛下方才提到,江陵王以模棱两可的方式留睦王在江陵不放,为自己以后的进退预留了余地,他能如此,陛下为何便不能呢?现在仅凭纳珠嫁与张谅为妾和尚服局宫人散布谣言这两件事来判定太妃母子与张氏串通,尚嫌证据不足,因此,陛下不妨用传召江陵王回京的办法试他一试,把奉不奉诏的难题留给他,也为以后的相机处置留下余地。”
  皇帝似乎听懂了一些,但仍心存疑虑,继续问道:“爱妃此法,于试探李舒可则可矣,然一则适儿仍身在江陵如何脱身,二则与吐蕃结亲修好之使命该怎样完成,朕不明白召李舒回京与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景暄莞尔一笑,向皇帝解释道:“依陛下之见,江陵王会对睦王不利吗?且不说他的生母与胞妹都在长安,只说江陵城弹丸之地如何架得住四面官军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