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明 >

第84章

伐明-第84章

小说: 伐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勇这番话刚一说完,就得到了三营营官李旭中、四营营官杨四宝的认可。现在四个主力步兵营的营官都不在霍州城,而杨四宝、李旭中二人的态度就至关重要。而其他的营官不是姓降之人,就是陈铁牛赵鲁这种毫无威望之辈。

唯一威望过人的李旭升早已经被刘宣暗中通过气,已经稳坐钓鱼台,眼观鼻鼻观心的坐在一边。

而下面的哨长副营官有不少已经分到了不少金银田产,算是将根基扎根在平阳府之内,加上不少士卒的家小已经划分到下面的九个城池,不少人心中并不情愿让出城池继续流窜。只是碍于刘勇、杨四宝、李旭升等大佬的地位太高,不敢在军议上当面反驳,反而在下面低声的吵吵嚷嚷,一时间军议之地仿佛早晨的街市吵闹不堪。

听到众人吵吵嚷嚷,刘宣拍了拍茶盏训斥道:“中军军议,这样吵闹城一团成何体统。”

刘宣看了看其他几名营官,见点灯子赵胜脸上欲言又止,于是和颜悦色的问道:“赵营官意下如何?还请直言。”

赵胜本是新降之人,此人秀才出身,早年间熟读经史,知道历史上从没有流窜四方之辈能成就大业。他之所以投奔刘宣,就是看好刘宣这支队伍的前途,觉得刘宣是能够成就大业之辈,对于放弃根基四川流窜,赵胜这种读书人天生就比较反感。

虽然入伙儿不久,但是赵胜此人豪迈胆大,一点儿都不怕得罪刘勇杨四宝等人,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此意不妥,如果抛下家小四处流窜,只怕下面的士卒定会军心大乱。如果带上老弱妇孺,也不可能甩脱官军,只会更加麻烦。”

杨四宝敲了敲桌子道:“这个不难,到时候将洪洞县屠之一空,儿郎门发了财,快活了一番,到时候定能稳住军心。”

听了杨四宝这种混账话,刘宣知道这也是明军治军的常态,算是古代军队的惯例。哪怕到了几百年之后,湘军曾国藩也经常屠城,靠这种残暴额行动维持士气。

但是刘宣虽然有时候有些不择手段,但是并不是毫无底线之人。他狠狠瞪了杨四宝一眼说道:“这是什么混账话,我刘某人虽然出身低微,迫于无奈起兵造反。但是屠城杀降这种损阴德的烂事,咱们也一定不能干。”

最新组建的工兵营营官田见秀本来就是一个心软忠厚之人,听了刘宣这番话,大有感触的说道:“将军说的极好,咱们都是穷苦人,杀贪官士绅也就罢了,洪洞县百姓超过十万,大部分都是穷困不堪,怎么下得去手?”

而炮兵营营官刘武喜欢读书,与刘宣军中很少的读书人关系不错,他清了清嗓子,愁眉苦脸的说道:“如果让城别走,咱们各县安置的文官,担任守备的骨干只怕都不能保全,这样就有些伤筋动骨了。”

杨四宝尽管刚才被刘宣训斥,但是还是大大咧咧的道:“管这些穷措大干什么。这些家伙手不能抬肩不能抗,除了拖后腿,还有啥用处。”

杨四宝与刘武算是相识超过十年的老兄弟,两人说话也比较随意。听了杨四宝此话,刘武摇了摇头说道:“也不能这样说,士卒的饷银,军队的粮饷,地方的至理,总是需要读书人的,我们总不能到哪里都靠抢吧!”

杨四宝说不过刘武,口中仍然有些不服气的说道:“老子反正到哪里都靠抢。抢钱抢粮强娘们吗!别人抢的,老子抢不得?”

眼见杨四宝耍赖,刘宣也不由得脸上一笑,在他的心中,也是倾向于坚守根据地的。除了上述的理由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年十月,辽东的皇太极就会率军入关抢劫。

皇太极这次入关,带着甲兵两万人,辅兵三四万,他从下面的各牛录抽调人手,从大安口龙井关突入边墙,连破遵化、蓟州,兵围京师。造成了朝廷极大地恐慌,自从英宗时也先攻打过京师后,大明朝的都城二百年之后又遇上了严峻的兵灾。

京师被围,朝廷肯定会调集边军解围,所以刘宣只要支撑三个月时间,马上就会迎来一个大的转机。

至于他穿越后的蝴蝶效应,刘宣也不是很担心,毕竟他现在的影响也就是陕北一地,还不能影响辽东的局面,况且皇太极策划已久,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只要皇太极破关,这一仗刘宣已经有了七分把握,战阵之上,七分把握毫无疑问能够赌上一赌。断更几天,感谢大家的支持,从今天恢复更新。伐明

———————————————————————————————

第十六章军议一

第十七章军议二

心中有了决定,刘宣很快就坚定了决心,他看了看下面的众将说道:“自古以来,以泥腿子成就大业坐上龙庭的开国皇帝,唯有汉高祖、明太祖二人。其余朱温混迹于市井,郭威出身于游侠,但是此二人并没有一统华夏,论起成就,也远远比不上汉高祖、明太祖二人。”

“蒙古铁木真,金国完颜阿骨打,后赵石勒虽然也是一时的英雄豪杰,但是都是蛮夷丑类。此辈性残暴虐,动辄屠城杀降,却是我汉家儿郎最凶狠的敌人。”

“汉高祖先据西蜀、后据关中,出关四载,亥下一战斩杀霸王项羽,成为第一个出身低微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先据和州,后据金陵,采用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八年之后番阳湖一战而下,阵斩汉王陈友谅,奠定了霸业之基。”

“哪怕是出身流寇的朱温,也在河南恢复生产、减免赋税,重用文官张全义治理河南,几年之后先后扫平朱瑾、秦宗权、李茂贞等对手,建立了大梁的基业。”

“凡是成就大业之辈,都要割据一地,扎稳根基。煌煌五千年,从没有流寇能成就大业。我刘宣虽然不才,但是却也有几分志向。”

“这一战,我决定就在永和灵石二县迎击官军,此战胜则我军占据平阳府,割据晋南。败者两年基业毁于一旦,我等多年辛苦一朝尽散,只能成为令人不齿的流贼盗寇。”

“这一战关系重大,谁敢疏忽大意,军法之下,绝不容情。”

听了刘宣这番杀气腾腾的话,熟读经史的赵胜等人,心中顿时一阵火热。

刘宣摊开一幅地图,马鞭指着地图说道:“永和,大宁、蒲县三县,每县都有驻军。永和位居北面,兵力也最薄弱,县内只有廖狗儿一个守备哨,但是永和县我们占据最久,在这个县的根基也最深,不少分到田地的百姓也全力支持我们,虽然县中人口稀少,但是也能发动三百乡军参战守城。”

“大宁、蒲县都是攻占不久,因为我们苛待士绅的策略,城中的人心并不归附。因为士绅的造谣鼓噪,城中的百姓对我们心有隔阂,很难让百姓相助守城,如果强行逼迫,因为我们兵力薄弱,很可能弄出乱子,反而给了官军可乘之机。”

“但是我们在大宁蒲县都驻扎重兵,大宁县有张应金第五营,蒲县更有白旺的第一营,这两个步兵营都是主力营,镇压士绅,把守城池应该很有把握。”

“如今面对官军围剿,我们也不能分兵,我的意思不如放弃最南端的蒲县,让白旺将主力击中道大宁县。这样一来,我们的兵力布置就是一轻一重,如果永和县能够坚守,就让李翰廖狗儿等人坚守,如果敌军势大,就让李翰廖狗儿撤到大宁县。为了避免事权不一,永和、大宁、蒲县的军队全部归第一营营官白旺统带。”

见刘宣信心十足,井井有条的安排着军务,下面的众将也更加的坚定。即便是少数三心二意之辈,在没有遭到大的挫败之前,也不敢有丝毫异心,毕竟刘宣是这支军队的创建者,他的威望远远超过下面的众人。

刘宣下定了在平阳府北部决战的决心,他很快挥毫泼墨,当场写了一封书信,信中任命了白旺为永宁镇守使,全权管辖永和大宁一切事物,节制第一营、第五营、永和守备哨等辖区内部队。

“永和方面的事情就这样安排,大家都谈谈灵石方向怎么办。”刘宣写好了书信,让传令兵快马加鞭前往蒲县、大宁、永和三县传达命令,然后支着胳膊说道。

见刘宣当机立断处理了永和方面的军务,李旭升也有些跃跃欲试。在军议之前,他就被刘宣通过气,希望他在军议方向不利于刘宣希望的那样时发言,利用他军中威望,扭转这种趋势,将方向转移到刘宣希望的方面来。

可是因为赵胜、刘武、田见秀等新老营官的发言,他们的意见也与刘宣相同,刘宣这个安排几乎毫无用处,李旭升本人在军议上也没有任何发言。

眼见大战将至,李旭升也不是心机深沉之辈,他愤然站起身来,慷慨激昂的说道:“霍州城是我们的根基之地,我们的粮草饷银,甲胄被服都砸霍州城附近。如果霍州城稍有闪失,哪怕打胜了官军,我们的损失也不会小。”

“而且霍州城已经开始分田三个月,城中敌对的士绅已经彻底肃清,已经成为我们的根基之地。如果任凭官军攻打,只怕霍州附近也会被官军彻底祸害,这个对我们稳定军心,治理地方都是非常不利的,毕竟霍州附近的新兵已经差不多有两三千人。”

“我的意思,不如胆子大一些,主力前出灵石县,汇合张虎成第一营,只在霍州留下必要的守备部队,与官军决胜于灵石县外。”

听了李旭升这番发言,刘勇摸了摸浓重的胡须,颔首说道:“小李营官说的不错,大家的不少亲族现在也分散在霍州附近,如果任由官军祸害,只怕军心也不会安稳,我的意思也是既然要打,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到时候灵石县大军云集,也不怕城中的百姓偷奸耍滑、心怀异志。”

刘勇虽然提出的意见被反驳,但是本人却不以为意。在明军中,关于战略方向的讨论,几乎不容武官的插嘴质疑。明军的武官,也只能干领兵冲阵的事情,李旭升提出的意见,也非常符合刘勇的胃口。

今天问了一下绿豆编辑,说是下个月可以上架,这个月断更四天,加上上个月断更三天,总共七章,下个月隐士尽量补上。希望大家耐心等待,毕竟你要理解一个手残党大龄青年的无奈。伐明

———————————————————————————————

第十七章军议二

第十八章军议三

刘宣本打算在霍州城迎敌,毕竟霍州作战有内线优势,加上从陕北带来的几万石粮食,在霍州城也能长时间支撑。

但是下面的众将却有意在灵石迎敌,灵石县刚被张虎成攻下不久。因为张虎成兵力有些薄弱,他害怕弄出大乱子影响刘宣的看法,并没有在城中大规模清洗士绅,这样一来灵石县的情况就有些不稳。

而刘宣这支起义军,因为其打击士绅、苛待明朝官员的政策,天生就与官绅有阶级敌对性。除非刘宣迅速发展壮大,有了一统天下的风向,还要转变对待士绅的政策,否则各地的士绅只能成为刘宣的敌人。

自古以来,除了刘宣后世的红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在失去士绅的支持下坐稳。哪怕刘宣想要另起炉灶,培养新一代的读书人,但是三十年之内,在新的读书人没有成长起来之千,还需要传统的士绅阶层为他治理地方。

现在刘宣这种有意无意屠戮士绅的政策,毫无疑问让朝廷的官绅痛恨敌视。

尽管刘宣本人也想拉拢士绅,但是一来他现在实力弱小,以儒家阶层传统的功利性,几乎没有读书人看好他。第二现在他急需要粮草饷银扩充力量,而现实的情况,这些粮草饷银只能从士绅手中夺取,这样一来,刘宣与士绅阶层就有天生的矛盾。

灵石县的内情刘宣也非常清楚,他知道决定下的越早越好。犹疑不决只能误事。

刘宣此人,在下定决心后往往会独断专行,而在下决心之前却能够听从大伙儿的意见。

现在军中士卒的妻儿老小大部分都安排在霍州城附近定居,即便顾及到这一点,决战的地点也应该远离霍州城。

想道这里,刘宣决定采纳李旭升的意见,主力前进道灵石县,在灵石县迎击官军。

他指了指桌子上的地图,严峻的说道:“旭升说的不错,前进灵石县也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不知道灵石县的灵草到底有多少?如果粮草不充足,到时候被官军围困断粮,只怕会更加麻烦。”

“文斌,良璧,你二人去查一查,看看灵石县到底有多少粮食,咱们也好有个根底。”

刘宣身边的文书,自从叶谬之胡宽等人外放后,马上调任了郭文斌、赵瑨二人。

郭文斌此人本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到了郭文兵这一代,其家族早已经落败,靠着家传的兵法武艺,郭文兵也只能混迹在汾阳县充当低贱的衙役。

明代的衙役,尽管名声上不好听,算是低贱的贱籍,但是与普通的百姓相比,毫无疑问也要远远胜出。郭文兵本来应该混迹在汾阳县中,但是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