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明 >

第62章

伐明-第62章

小说: 伐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第二营的抚恤训练,一切都交给张大哥做主,我只有一个要求,希望第二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战斗力。至于犯错的哨长白富贵,这次也撤职查办,新的哨长依照张大哥的意见,提拔作战勇敢的路恭。”

张虎成点了点头,对刘宣的安排比较满意,觉得刘宣没有多少亲疏之分,尽可能的做到了一视同仁。

刘宣带走了白富贵,将他的哨长职务撤职查办,连降三级,成为陈铁牛麾下一个小小的什长。

然后刘宣为了报复官军的夜袭,尽起大军开始攻城。

延安城高大雄伟,是延绥地区数一数二的边城,从地形来讲,也是易守难攻。

但是坚守城池,从来是守城守关,如果守不住城关,那么坚守城墙就会非常被动,所以这一次攻城,刘宣也将重点放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张芳大军。

明军作战,以步兵为主,弓箭火铳为先。其阵型也是围绕强弓硬弩、火炮火铳等远程打击战术展开的。

明军骑兵数量不少,远不如宋朝骑兵珍贵,大部分明军边军,两翼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骑兵压阵。

而张芳麾下这支军队,却是全部的骑兵部队,张应昌吃了败仗后,害怕朝廷的追究,将剩余的铠甲战马也全部调集到张芳名下,以备东山再起之时。

虽然几个月过去,刘勇从张芳名下调拨了不少战马,但是直到现在,张芳麾下任然是一支人人骑马的骑军。

刘宣用自己野战的优势,一方面驱使老弱中军修筑鱼梁道,一方面修筑炮兵阵地,全力炮击张芳大寨。

所谓的鱼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对方城下堆出一个直达城上的大土堆,让士兵可以直接冲上城头。修筑时士兵推着顶上带有防盾的独轮车运送土袋,并不是电影中背着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的签军。

刘宣起兵已经八个月,他很早就组织了匠户营,积累了不少能工巧匠,交给李昭云管理。

这八个月来,这些能工巧匠不仅制造出三眼铳,更是研制出了鸟铳,就连虎蹲炮,也成功铸造出了几门。

加上工匠营先后制造的虎蹲炮,刘宣麾下的虎蹲炮已经超过四十门,佛郎机大炮十多门,炮兵营的人数也超过了六百人,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了,实力也超过了困守孤城的延安官军。

面对刘宣开始修筑炮兵阵地,张芳最好的策略就是马上出兵,击败刘宣的骑兵,破坏威慑炮兵营。但是因为官军野战能力远不如刘宣麾下的骑兵营,所以打仗之时只能步步被动,眼见炮兵阵地修筑完毕,张芳也不敢出寨野战。

他反而派出三四拨传令兵,要求撤军回城,张芳这个要求,刘勇肯定不可能答应。就在两方不停地扯皮之时,刘宣也成功的修筑了炮兵阵地,开始炮击张芳大寨。

第八十三章攻城二

第八十三章攻城二

随着刘宣亲自指挥炮兵,超过五十门火炮开始发射弹丸攻城。尤其是那十几门佛郎机巨炮,那真是威力惊人,十几斤重的石弹击打在城墙上面,顿时地动山摇,溅射的碎石打在守城的士卒上面,刹那间非死即伤。

如果那一人运气不好,被发射的石弹直接命中,更是血肉横飞、尸骨无存。

延安城作为延绥地区有数的大城,城中的武备也比较充足,各种能够使用的火炮也有超过三十门。

再加上这些火炮位于城头,更有射程优势,尽管火炮数量较少,但是却并不落在下风。

在延安城头火炮的打击下,刘宣修筑鱼梁道的后勤营也死伤不少,毕竟那种简易的木驴车只能抵挡发射散弹的虎蹲炮,如果遇上佛郎机、红夷炮、大将军炮等大型火炮,几乎触之即溃,不能起丝毫作用。

眼见后勤营出现了伤亡,已经有些骚乱,刘宣马上下令鸣金,停止了建造鱼梁道,让这些没有经过多少训练的壮丁回到中军大营。

后勤老营尽管人数众多,加起来已经不下于万人,但是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青壮之人不到三千,即便这些青壮,绝大部分都是军队挑选剩下的胆弱之辈,根本不适合打仗从军。

见刘宣开始示弱,停止了修造鱼梁道,延安城头的守军顿时欢声一片,仿佛已经打退了刘宣大军,解了延安城之围。

尽管现在延安城的防务是刘勇做主,但是延安城内最大的官却不是刘勇,而是延绥巡抚岳和声。

岳和声升迁延绥巡抚还不到两年,但是陕北的情况已经非常败坏,整个陕北之地,遍地都是流贼盗匪,能攻破县城的巨匪大贼已经不少于六股。

面对这种严酷的局面,因为能力上的关系,再加上岳和声运气不好,赶上了固原兵变,牵制了最精锐的榆林镇官军,岳和声没能第一时间平定叛乱,只能看着陕北的局面越来越糟糕。

因为刘宣连续攻破两城,王嘉胤连续击破白水、澄城,富平等地的官军,岳和声已经彻底失去了朝廷的信任。

尤其是崇祯皇帝,竟然在诏书严厉的训斥岳和声。

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岳和声只能冒险邀名,亲自赶到延安府监军。岳和声本来以为延安城池坚固,流贼几个月没有攻打延安,必定是没有心思攻打坚城。

没想到刘宣休整两月,竟然全军拔营,朝着延安进军。面对如此情况,岳和声也只能咬牙支撑,所幸他还不是非常愚蠢,将权力下放给了刘勇,自己率领延安的文官全力配合守城。

因为刘宣对待士绅激烈的政策,延安府的官绅非常仇视刘宣,他们派遣家丁族人,一共聚集了两千余民军,配合刘勇守城。虽然这些民军没什么训练,盔甲更是凤毛麟角,但是也极大地缓解了刘勇兵力不足的局面。

有了这些民军加入,刘勇尽管缺少精兵,不敢出城野战,但是守城时兵力也不像以前那样吃紧。

双方的炮战还在继续,火炮发射的声音隆隆作响。刘宣火炮众多,射术较精,官军火炮位居城头,占据射程优势,两方优劣相互抵消,居然打得难解难分,谁也占不了上风。

虽然炮战还在持续,而刘宣军中却有了大行动,他让传令兵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出动,第三营、第四营、第五营三营步兵列阵而出,朝着张芳位居城关的营寨逼近。

李旭升麾下的骑兵营也全部列阵,严密的监视着城内的动向,准备随时随地击败城中的援军。

三营的步兵,足有三千大军,列成的阵型宽度达到了一里,呈扇形朝着张芳大军逼迫过去。这三营的步兵,每一营还伴随着十门轻便的虎蹲炮,浩浩荡荡的半包围住了张芳的营寨。

几个月前,张芳与刘宣麾下的骑兵营已经交过一次手,那一次交手,张芳狼狈而逃,遭受了从军以来最大的惨败。从此之后,张芳对于刘宣麾下的军队,天然就有些畏惧,他麾下的士卒,或多或少也都有一些胆怯之心。

面对刘宣全力而出的三千大军,张芳根本不愿意出战,两方稍作接触,张芳马上溃退下来,带着麾下的骑兵全部逃到城墙之下,带领士兵鼓噪的要进入城内休整。

而张芳在城关修造的营寨,马上便宜了刘宣,营寨之中的各种后勤物资,张芳也没有放火烧毁,完好无损的交给了刘宣麾下大军。

张芳之所以不坚壁清野,并不是他真的愚蠢,而是暗中耍了一个小聪明,他留下大寨物资,就是为了让刘宣麾下的步兵为物资耗费心神,不继续追击自己这支城外孤军。

张芳的目的显然达到了,刘宣为了清点营寨之中的缴获,并没有冒险追击张芳。

刘宣之所以放过张芳,第一是张芳在城头火炮保护之内,避免无意义的伤亡。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芳麾下已经丧胆,根本不敢对抗刘宣大军,这样一个敌人,不仅不是刘宣需要重视的对手,反而是官军的猪队友,能为延安城的守将刘勇带来更多的麻烦。

攻破了张芳这支军队的营寨,刘宣今日的目的也算达成,他让炮兵营,第三营驻扎在张芳营寨之内,派遣后勤营搭造高台,在城关高台之上安放火炮,这样一来,刘宣麾下的火炮高度不下于城头,在与官军火炮对射中也能占一些上风。

还没有半个时辰,张芳就已经失去了大寨。面对这种局面,刘勇也没有好的办法,毕竟李旭升麾下的骑兵虎视眈眈,刘勇也不敢派出援军支援张芳。

而张芳要进入城池的要求,刘勇也不置可否,现在两军对阵,刘勇也不敢冒险放张芳入城,以免流贼马队趁机偷城。

最近一段时间,张芳一直受到刘勇的刁难,不仅被调拨出去不少马匹铠甲,就连麾下的精锐士兵,也被刘勇抽掉了不少。

如今更是被打发在城池外面把守城关,相对于城内坚守城墙,把守城关无疑是一个苦差事。因为想要把守城关,就需要与攻城一方野战,而面对精锐的流贼大军,张芳出寨野战无疑是自寻死路。

第八十四章攻城三

张芳要求退入城池,但是延安参将刘勇担心流贼趁机偷城,并不允许张芳入城。

在刘勇想来:“流贼马队骁勇厉害,如果露出了空子,有很大的可能就会被对手抓住。毕竟张芳五百多人马,通过狭窄的城门,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如果此时流贼马队冲击城门,城内的大军恐怕抵挡不住。”

刘勇拒绝了张芳入城的要求,没想到张芳神通广大,居然将事情闹到延绥巡抚岳和声名下。岳和声不懂军务,在他想来:“城中的军队能多一分,守城的把握就大一分。”

岳和声对于张芳与刘勇的矛盾也多有耳闻,这个矛盾还要追溯到上一任延绥巡抚朱童蒙手中。朱童蒙出任延绥巡抚之际,张应昌当机立断的依附阉党,搭上了朱童蒙,成功的将老对手刘勇排挤出延绥镇。

如今张应昌彻底失势,而刘勇却从新获得重用,自然会排挤张应昌的嫡系张芳。

如果没有刘宣穿越的蝴蝶效应,张应昌也因为剿贼有功,在崇祯五年升任延绥总兵,成为剿灭农民军的急先锋。但是这一次张应昌吃了大败仗,现在还被关在诏狱中,只怕以后复起艰难,很难再被崇祯皇帝重用。

岳和声自认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想要做一个和事老,调节张芳与刘勇的矛盾。

明末之时,文武殊途,文官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将,岳和声为官四十多年,算是高配的巡抚,已经是从二品的朝廷大员,自认为是位高权重,能够轻易压服刘勇张芳之辈武夫。

也就是现在延安城危如累卵,随时都有破城的可能,所以岳和声才如此好说话。如果在太平时节,即便斩杀了刘勇这一级武官,朝廷也不会有任何异议,更没有人会为这些武官做主。

午时一刻,刘勇正在城头上巡查,忽然听到家丁通传,说岳抚台紧急召见。

刘武马上放下了手中的事情,急匆匆赶到岳和声的节堂。

岳和声进入延安府之后,延安知府的府衙自然让了出来,岳和声也就以知府衙门当做了自己的行辕。所幸岳和声还是很有自知之明,他因为不懂军事,并不干扰刘勇的工作,反而给了刘勇不少支持。

刘勇一路上急匆匆的赶来,还没有喘一口气,就听见知府衙门中传来一阵声音。

“奉国将军,延绥参将,上护军,陕西都指挥使同知刘勇到。”

明末武官的官职,尽管地位不高,却非常繁杂。镇国将军是刘勇的勋级,延安参将是实授,上护军时散阶,陕西都指挥使同知是刘勇的官位。

明末的武官制度,简单的说官位和品序以及散阶、勋级是挂钩的,实授则无对应关系。比如刘勇品级为从二品的都指挥使同知,勋级的镇国将军也是从二品,因为战功卓著,散阶升迁为正二品的上护军,实授的官职则为延绥镇延安参将。

武官的品序是发放俸禄的依据,与官位挂钩。散阶、勋级则是荣誉称号,官员提升后都会有初授散阶,三年初考优异则会升授散阶,六年再考优异则有加授散阶,同时会授予勋级。武官外出领兵则要加实授官职,如实授总兵则有可能挂将军印。

以刘勇来说,这些散阶、勋级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明代武官制度,这种勋级散阶只能领取很少的银钱俸禄,也就是名声上好听一些罢了。

以刘勇现在的官位,每年只能领取禄米五百七十六石,如果按照寻常的年景,也就大约四五百两白银。

如果靠着这一点俸禄,刘勇根本不可能恩养几个家丁,所以明末的武官,大部分都贪污成性,因为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明末卫所制度彻底败坏,根本没有可战之兵,朝廷的边军全靠募兵,而家丁的军饷也全靠将主拨付,所以军队中的空饷常常吃了五成以上。刘勇也是如此,他为了恩养这一千家丁,大肆裁撤张应昌的嫡系,吃的空额比张应昌还狠,只有这样,他才能恩养一千家丁。

刘勇进入岳和声的节堂,麻利的上前几步,双膝跪倒磕头,然后说道:“标下听闻老抚台有急事召见,不知老抚台有何事需要标下去办,标下一定尽心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