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逆天劫 >

第21章

逆天劫-第21章

小说: 逆天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同龄人中是非常罕见的。李应昌很快就明白了,那是一种孤傲的眼神,是一种自负的眼神,或者吴天远相信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人可与其匹敌。

柳含烟见吴天远到此,微感惊讶,道:“吴兄到此有什么事吗?”吴天远看着她眉头微皱道:“你的气色不大好,看上去好象很疲劳。”柳含烟笑了笑,道:“没有啊,我觉着挺好的。”

吴天远道:“我可是吃这行饭的,这种事你可瞒不了我的。我想你还是应该去睡一觉比较好。你如果天天这样下去,是会积劳成疾的。”柳含烟却道:“我如果现在去睡觉了,剩下来的事怎么办?我还是做完了,再早点睡。请问吴兄来这里有什么事?”

吴天远道:“我知道‘昊天堡’的耳目遍布天下,所以我想请你帮我去找一个人。”“谁?”柳含烟问道。吴天远轻轻地说了那个人名,李应昌却没有听见,但他却看吴天远的虎目中突然迸射出火一样的激情。尽管这道目光只是一现即隐,但却能看出这个人在吴天远的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柳含烟沉吟道:“好{炫&书&网}久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了,他还活着吗?”吴天远道:“他那种人没那么容易死的,他肯定还在这个世上。我现在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他。”

柳含烟点头道:“好吧,我会尽力去打听他的消息。一旦得知,我便通知你。”吴天远道:“如此便多谢了。”柳含烟又问道:“吴兄是如何知道‘白莲教’今晚将对本堡下手的?”

吴天远笑道:“几日前我在徽州行医时,发现有不少‘白莲教’的人在此地现身。我便留心去查看,直到昨晚我才知道‘白莲教’定好了在今晚对武林五大世家同时下手。”

吴天远又笑道:“其实,‘白莲教’早已布置妥当了,为什么迟迟不愿下手,却是因为你柳大小姐一直外出未归。我听‘白莲教’中人说要活捉柳大小姐。可见你在张良望心中的份量倒是很重。此次‘白莲教’还特地从总坛调来了几名高手来对付愣子,其中居然还有专门对付我的人。嘿嘿!我倒想看看张良望究竟能派出什么样的厉害角色来。”

柳含烟听吴天远如此一说,心中暗道:“看来这次张良望是准备下狠手了,今晚一战只怕不会如我原先想像得那么简单了。”当下她对吴天远道:“有劳吴兄费心了,其实本堡也得到了一些消息,可是终不及吴兄的消息来得准确。”

吴天远则道:“谢我倒也不必了。不过 ‘白莲教’在北方已经控制了不少江湖组织。按道理说人、财、物都已经准备充分了,随时就可以起兵造反了。可为什么张良望还迟迟不动,还要南下收编南方的江湖会社?我对这件事总是想不明白。还请‘女诸葛’为我指点迷津。”

柳含烟心道:“这个问题我可没有想过,而且说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能一两句话就说清楚的。这会儿我哪有精神为你解释这事?”略一沉吟,她心中便有了计较,道:“吴兄客气了。老实说这件事我也从未想过,不过我可以试着说说供你参详。我想张良望一则是想收编各地江湖组织以继续壮大‘白莲教’的人财物力。二则便是依靠各地江湖组织秘密召集百姓加入‘白莲教’,以扩大‘白莲教’的影响。待到时机成熟,‘白莲教’兴兵造反之际,届时张良望登高一呼,天下皆反。你想这天下便如一座大屋一般,若只有一两处着火,尚还可以扑不救。可是若大屋之内四处起火,屋中之人也只有弃屋逃走了。”

吴天远闻言便仔细想了想,不由得点头称是道:“不错,柳大小姐果然见识不凡。佩服!佩服!”柳含烟笑道:“吴兄若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向我三叔请教。我想你在他那里应该可以听到与我这里不同的答案。他才是真正的人间智者。”

吴天远略感惊讶道:“这可出我的意料了。自当前去拜访。”顿了顿,又道:“我劝你还是先回去睡一觉,今晚还要应付‘白莲教’。”柳含烟见他说得颇为诚恳,一来自己确实觉着挺累,二来也不愿拂了他的好意,便道:“自当奉教。”当下便收拾起身,回去歇息了。

吴天远问明了柳千崖的所在,径自来到柳千崖的“半雅居”。柳千崖见吴天远来到,忙放下手中的书本,让书僮送上香茗。待双方坐定后,吴天远便说明自己的困惑,又将柳含烟所言说了一遍,最后道:“柳大小姐说我能在您这里能听到不同的答案,因此在下特来求教。”

柳千崖笑了笑,道:“烟儿平日里忙得很,哪里有时间想这种事?不过她说得没有错,我的看法与她的确略有不同。‘白莲教’这个教派其实是由明教、弥勒教和白莲社这三个教派混合而成,说白了就是个大杂烩。明教主要宣扬明王出世,而弥勒教则强调弥勒佛转生。这二者说得都差不多,一旦明王或弥勒出世,天下就会大变,田地不用耕种也会长出粮食来。自隋唐以来,弥勒教和明教一直利用这种梦想的国度来鼓动百姓起来造反。而现今的朱洪武皇帝起家时也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我中华北地百姓生活艰辛,比较容易相信‘白莲教’的教义。而江南一带是鱼米之乡,百姓生活比起北方来较为富庶,就不太容易相信‘白莲教’的这套玩意了。所以我猜想利用江湖会社秘密纠集百姓加入‘白莲教’不会是张教主的主要目的。”

如果您觉得我的作品还不错,如果您还有空的话,请推荐、收藏。如果您还有空闲的话,请写一个书评。谢谢!^_^

       第四章 人间智者(三)

这一番话说得吴天远连连点头,问道:“那么张良望此举的主要目的以是什么?”柳千崖道:“张良望这个人的名利心倒不是很重,他当初命韩山童、彭莹玉、徐寿辉等人鼓动百姓起兵反元,也只是想把蒙古人赶出中原,然后自己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可是‘白莲教’的这些人一出去,就象放出去的老虎,一旦有了自己的势力,谁也不再听命于‘白莲教’总坛的号令了。而这些人的军队刚开始力量较小的时候还能维持军纪。可是当他们力量强大之后,也是军纪废驰,每当攻破城池之后便也开始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起来,老实说比起元兵来,也强不到哪里去。一眼望去,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

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嘴唇,柳千崖接着道:“当张良望发现朱元璋能办成这件大事时,便全力支持朱元璋,给了朱元璋不少的帮助。而朱元璋是个一心要称帝的人,自然要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可不愿意自己的子孙重蹈前元覆辙。‘白莲教’这种经常煽动百姓造反的宗教必然是朱元璋所铲除的对象。朱无璋羽翼未丰时还不敢这样做,待他尽握江南,讨伐张士诚时,便公开指责‘白莲教’为妖邪,彻底与‘白莲教’决裂,大肆捕杀‘白莲教’教众。朱元璋这种忘恩负义的作为令张良望大为难堪,也招致‘白莲教’各路人马对张良望的强烈不满,逼着张良望对付朱元璋。只不过当时朱元璋已是势大难敌,谁拿他也没有办法了。‘白莲教’此时也只有忍气吞声,化明为暗,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下次的造反。而朱元璋虽然失去‘白莲教’的支持,却得到了整个中原武林的帮助。当朱元璋兴兵北伐讨元时,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各处城池望风而降,这其中与中原一带的江湖人物鼎力相助不无干系。”

“现如今天下已定,‘白莲教’再想兴兵作乱已是困难重重。首先,天下初定,人心思安,朱元璋施政稳妥,并没有什么倒行逆施之举。‘白莲教’想蛊惑人心,让百姓跟着他们造反,只怕不会有许多人跟着走了。其次,‘白莲教’的香众主要集中在中原北地,可是这些地方久经战乱,早已是十室九空,城郭之外几如荒漠,人烟罕见。虽然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可是毕竟民力未复,想要在这些地方组强起一支足以推翻大明王朝的力量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人财物力相对集中的江南一带却是朱元璋的老巢,‘白莲教’根本无法插足。而明军又是百战之师,悍将如云,即使‘白莲教’组织起一支足以与大明王朝相抗衡的军队来,只怕最后还是敌不过明军,这是其三。从刚才这三点看起来,‘白莲教’便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了,只有走一条全新的道路来覆灭大明王朝。”

“而朱元璋举兵讨元时,江湖势力的鼎力相助使‘白莲教’看见了新的希望。各地的江湖组织自然就是各地的强梁,他们与当地的官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莲教’一旦收编了这些江湖势力,首先就可以利用这些人来策反各地官员,只要许下重利,总会有人上钩的。对于那些不肯合作的官员,就利用可以高来高去的武林高手加以威胁,天下人谁不怕死?这样就会有一大批的大明官员暗地里加入‘白莲教’,或者对‘白莲教’表示好感。当然,这个世上也会有些不怕死的人,对这部分官员,就让各地的江湖组织,在夜间直接将这些冥顽不化的官员满门屠尽。而这些江湖势力都是本地的地头蛇,做起这些事情熟门熟路,比‘白莲教’自己更为便捷。反过来‘白莲教’则可以通过这些灭门血案来震慑那些已经同意合作的和那些犹豫不决的官员。已经同意合作的自然不敢再起异心,而尚在犹疑不定的官员则会加快倒向‘白莲教’的速度。吴公子,请问皇帝靠什么来治国?”

吴天远略一沉吟,道:“是官员。”柳千崖点头道:“不错。皇帝就依靠官员来治理国家。可是一旦这些官员都投靠了‘白莲教’,朱元璋拿什么来治国?拿什么来打仗?‘白莲教’甚至都不用靠自己来招兵买马,只要直接接管某地明军即可。去年朱元璋定应天府为京师,送秦王建国于西安,晋王建国于太原,燕王建国于北平(燕王就国应于洪武十三年,因小说之故略做修改)。此三国皆兵强马壮,‘白莲教’只要暗杀其中一王,设法夺其兵权,届时只要张良望拥兵再起,立时天下各州府望风而降,各卫所同时叛变,朝中大臣纷纷倒戈。可以说张良望这时只要吹一口气,大明朝就改姓了。张良望身边定有高人为其谋划,这个人很不简单呀!”

吴天远听到这里对柳千崖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道:“难怪柳大小姐说您是人间智者,可一点也没有错。今天听了三堡主这番高论,真是的胜读十年书。”柳千崖笑道:“吴公子过奖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说不定张教主之谋与我大相径庭也未可知。不过依我看来,‘白莲教’这一手虽然厉害,只是说起来容易,当真办起来未必是这样简单。反过来看看朱元璋这个人,这个人非常不简单。当年他投奔郭子兴后,郭子兴开始只是让他做了一个九夫长,可是这个人居然一步一步地爬到了元帅的位子上,最后竟然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一统华夏,了不起啊。”

“朱元璋称帝之后,除了移民垦荒,韬光养晦,不断南征北伐,开疆拓土之外,他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他所建立的朱明王朝不再重蹈前元覆辙,如何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他建立大明之后便定军籍、置卫所、设三司、颁律法干得有声有色。历代以来的君王,也没有一个如此防着别人造反的。这些举措决非他心血来潮之举,实是经过他深思熟虑才付诸实施。他册封诸王,建立藩国,其实也是他思考了很久的结果。大明建立之初,北元有三路大军危胁中原。分别是西路的王保保,中路的元顺帝和东路的纳哈出。自洪武八年王保保病亡后,北元已无将才与大明相抗衡,北元西路大军日益衰落。去年,元昭宗爱猷识里达腊亡故,其子脱古思帖木儿汗嗣位,北元中路大军也开始呈现衰势。而纳哈出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当指日可破。朱元璋首建三国皆靠近边地,其巩固边防之心昭然若示,诸武将讨伐漠北,大军返还京师后,边地有三国防卫,便无后顾之忧。这样也可以防止各路将领手握重兵久留北地,拥兵自重。再则,若三国附近一旦出现民变,则可以三王手上重兵直接镇压。而且,让诸王不理民政,也防止了诸王与各地方官吏勾结,减少了诸王造反的可能性。可是,这样一来,这三王也就成了北元的眼中钉、肉中刺。特别是燕王朱棣所镇守的位置直接面对着北元的中路和东路两路大军。而朱元璋将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燕王驻守的确是别有深意。大明自建国以来,北平一直是由魏国公徐达经略。而燕王妃则是徐达的长女。我想朱元璋是怕派其他皇子出任燕王无法节制魏国公,因此就派徐达的女婿驻守北平,希望他们翁婿二人同心协力共御北元。可是北元的这两路大军被燕军所阻无法南下劫掠,我想北元此时定是对朱棣恨之入骨,必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