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后的这些年!-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着对于劝谏‘永久减免陕山甘三地赋税’之事因为杨太后和朱慈燐先前暂停上朝、陷入了僵局,有些心灰意冷的文官们本来打算默认下此事,没曾想天灾又起,又恢复了三天一小朝,五天一大朝的惯例。
因着能见着杨太后以及朱慈燐了,所以文官们立马抛下心灰意冷的错觉,开始不约而同的忽略了黄冈、罗田两地震后的后续处理问题,开始齐齐建议杨太后以及朱慈燐收回同时所下的懿旨以及圣旨,并曰适当的减免赋税是怜悯百姓,但要是真的永久免了乃是动摇根基之本,会让其他省份之民心存不免、容易匪盗滋生、出现乱民造反之事。
“哀家觉得吧,江南等富饶之地反正也是商业税占大头,可怜农业税一年到头,连商业税的零头也达不到,还不如索性也跟时时干旱、时时遭灾的陕山甘三省一样也永久减免了赋税吧!”
说这话的同时,杨太后将特意整理出来的三年税收比照表甩到了叫嚣得最厉害的文官的身上,那白纸黑字当即就让文官们哑口无言。三年以来农业税以及商业税鲜明的对比,任他们满腹经纶,也实在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他们之所以强烈反对免除农业税是因为私心作祟,而不是真的为国为民考虑。
满朝官员大部分哑口无言之际,暗中得到过杨太后以及朱慈燐分别示意的施凤来以及兵部尚书卢象升,兵部两座吉祥物老熊同志和孙承宗纷纷跳了出来,谴责提出将‘永久减免陕陕甘三省农业税’撤回的官员、居心不良、妄想陷杨太后以及当今于不义;
要知道自古以来为君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有损朝廷威信之事。施凤来不愧为文人出身,即使能力平庸,但揪人毛病,几乎一揪一个准,与文武双全的卢象升互相配合,三言两语就将提议者逼迫得跪地请罪!
杨太后以及朱慈燐自然是很满意这结果,直接撸了‘提议者’的官职后,顺势又将老熊同志、孙承宗二人塞进了内阁,至此兵部加上也刚进内阁不久的兵部尚书卢象升,兵部至此在内阁已有三人、算是加强了六部之一兵部的在朝廷之中的话语权!
泰昌七年五月,张献宗拒绝了杨嗣昌、熊文灿的招降,率领起义军逃窜至川,准备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战乱爆发后,代夫领职的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与张献忠部队展开了厮杀。
秦良玉手下‘白杆兵’威名赫赫,张献宗与之交战几回,力有不逮之下竟慑于其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其退走湖广。
此大捷消息传回京师,出于对巾帼英豪的欣赏,杨太后下旨大肆封赏、赞美秦良玉,将她与古之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相提并论。就历史所记载而言,杨太后这点并没有夸大其词。
或许是秦良玉败退张献宗的喜事起的好头,接下来一直到年尾都没有天灾人祸发生,还不私心归降的张献宗一部蜷缩在湖广的穷乡僻壤处,不怎么冒头、就怕明官军搜索到他们的行踪。
泰昌八年春,已然对招降张献忠之事失去了信心的杨太后直接下令命湖广等州县诸将,联合行动,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在湖广等州县诸将的地毯式搜索下,藏掖在穷乡僻壤处的张献忠等部终于被搜索了出来,并被明官军围困在了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张献忠决议向东挺进,进攻大明的龙起之地凤阳。
历史上,张献忠等十三家农民军首领是一起被围困于河南的。而为了冲出包围圈,张献忠和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也是向东挺进、连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
史书记载,当时义军作战主力乃是张献忠部队。他们在在大雾弥漫的清晨包围了凤阳城。不到半天,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罪行后,处以死刑。
事后,张献忠将府库里的粮食匀出一部分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然后让百姓们砍光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同时将凤阳富户杀的一干二净。
之所以发生这种事,一来是明官军腐朽不堪兼之没有防备,而如今这个已然成了架空的大明位面,因为有了杨太后这么一个变故。熟知历史的杨太后早就在秦良玉败退张献宗部曲后,将公元1634年到公元1635年,也就是现如今的泰昌七年到八年,这年间史书、野史所记载的大小事情全都在脑中过滤了一遍,也就提前在凤阳做出了重重部署,只要张献宗以及部下敢来犯凤阳,必让他们全体有去无回。
随后不久,向东挺进的张献宗的确打上了攻进凤阳、挖老朱家祖坟的主意。只可惜张献宗部曲虽骁勇善战,但还是不敌开了先知外挂的杨太后的大炮上阵、连翻炮轰,几场下来,张献宗所部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
作者有话要说: 两更完成,去补觉觉了,晚上还要继续守灵呢!o(╥﹏╥)o,电脑先充足点,期望守灵时能够有空码字
☆、第一百零一章
捷报回京后; 杨太后陷入了沉默; 许久之后,她望了一眼又在计划耗费了多少粮草、多少银两、得出亏了结论、一脸沮丧、心情很不美妙的朱慈燐,沉声道。
“杨卿依然觉得该招抚张献忠所部曲吗。”
回京送捷报的副手熊文灿道。“回禀娘娘陛下; 不管是杨大人还是下官都认为应该继续招募张献忠部曲。”
杨太后扣了扣案桌面,面上沉静,显然是在思索到底该不该继续招降张献忠。自古以来皆说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张献忠自然算不上好人,某种意义上来讲张献忠也不算坏人。毕竟历史上、张献忠虽然投降了大明复而又反叛、但清兵入关后、张献忠所部却成了抗清的主力,其义子李定国更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拥立永历; 抗清救国的明末第一名将。
明史评价张献忠性狡谲; 嗜杀,一日不杀人; 辄悒悒不乐。说实在话,杨太后并不太相信这点,毕竟明史是清建国后编写的; 依鞑子的尿性; 这其中的真实性就有点打折扣。军人嘛、甭管是明官军、还是所谓的起义军; 都是杀过人、见过血的,往往以杀敌数论军功。真要论嗜杀,谁有鞑子入关后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不是假的。
再加之对于明末第一名将的欣赏; 杨太后从本心上来说是想招降张献忠部曲的,所以反复斟酌后,才同意了杨嗣昌提出的招抚计划。毕竟鞑子虽然被打残了,但经过休养生息后,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重新南下入侵。而正基于这点,杨太后才想尽快结束‘内战’,不想再自己人打自己人。她可不想像历史上的崇祯帝那样,全力围剿各类起义军时,被后金那一波人捡了便宜。讲真,历史上满洲鞑子用几十万人居然能攻打下人口数万万的大明,这运气简直逆天。
嗯,都是朝纲腐败外加小冰川时期这个小婊砸惹的祸!
思维再次发散的杨太后在心中暴了一句粗口,打发掉熊文灿后,她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明显还在闷闷不乐的朱慈燐。
“怎么?觉得亏本了?”
“可不是亏本了吗。”朱慈燐吐了一口浊气,闷闷的说道。“母后,儿臣算来算去,就算以战死兵卒每人十两的抚恤银子计算,剿灭乱民所需的成本也过高,更别提母后你规定的战死将士的抚恤银子是每人一百两银子!”
“百两银子很多吗!”
诚然如今的物价很低,二十两银子就可以让京师的五口之家嚼用一年,百两银子可以嚼用五年,但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敬重,来自后世的杨太后倒觉得这价位略低。只不过不论是她的儿子、现任大明的帝王也好,还是文武百官也好,都认为这抚恤银子高得吓人,要知道以往普通士兵战死沙场后、只有二十两银子的抚恤银子,加上层层克扣,到士兵家人的手中,只有少的可以的几两银子、甚至没有,所以才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认为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有从文这一条路。
治理国家诚然需要大量有文人,但保家卫国却只能靠被文人轻蔑称为武夫莽汉的武人。要真的什么都靠文人,呵,杨太后相信敌军压境时,文人准一个投降、跪地认新主人,然后像一条狗一样,转而领着新主子来对付旧主子,不管是历史上的北宋、南宋,还是明朝,不都是这样吗。
所以文人要用,武人更要重用,要是怕武人权利过重、来一出陈桥兵变、有人如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覆了朝纲,那就将兵权紧紧捏在手中好了,只要兵权在手,相信在位者就算再怎么专横残暴、也无人敢说。就如所谓的暴秦,所谓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嬴政与汉武帝在世时,谁敢当着他们的面叫嚣秦人残暴不仁、是谓暴秦,叫嚣穷兵黩武,不是明君所为,所谓的评价不过是后人加注的罢了!
杨太后现在越活越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穿越者正当如此,她懒得理会后人怎么评价她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太后,懒得理会爱钱如朱慈燐者,在真的达成太阳所照之下皆为大明国土的雄心壮志后,后人会怎么评价于他,是说他穷兵黩武、好战成性,还是开疆扩土、乃是不世明君,杨太后不想去猜测,她觉得人生精力有限,此生她将精力花费在怎么将大明改造成世界强国就好了,其他的不必去理会太多!
不过现在嘛……
杨太后揉了揉鬓角,现在还是教育教育一下朱慈燐最好。他妈竟然以抚恤银的多少来衡量一场战争是不是亏了,简直都不能用死爱钱来形容,这熊孩子,莫非是钱串子来投胎的!
“三郎,仗不是这么算的。”
“那怎么算?”朱慈燐瞪大了眼睛,急急打断杨太后道。
“你别插嘴,听母后给你细说。”杨太后压住想抽朱慈燐一顿的冲动后,深呼吸一口气,慢慢地说道。“你以将士的抚恤多少来计算得失,无论怎么计算都是亏。要知道不管是官军还是流寇,都是大明子民,都是自己人,所以不论是小赢还是大赢,都是亏。”
朱慈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没有发表异论,而是继续听杨太后讲述她所理解的‘歪理’。只听杨太后继续说道。
“就好比你跟外族人打了一次,外族人被打败了,你可以选择要赔偿,也可以选择要仁义之名。前者实惠,后者虚名。要说人之本性、该选择要实惠才对,但不知是历史造就了还是书越读越傻,自吹自擂有治国之能的文人墨客太多选择要没什么作用的虚名。往往朝廷耗费无数粮饷、牺牲无数将士的生命征战异族所换来的胜果,异族人只要投降、表示臣服,治国的文人们就会鼓动君王象征性的惩罚,甚至为昭显仁慈,认为文人们说得对的君王还会赐下投降的异族人金银财宝……
没了实际性的惩罚,异族人自然有恃无恐,打输了投降便是,反正傻儿吧唧的天朝上邦会为了昭显仁慈给他们金银财宝休养生息的,到时兵强马壮之时再卷土重来便是。所以这才是历朝历代、边患不断最根本原因!”
“母后,儿臣想儿臣懂你的意思了,不能以战死将士的抚恤金计算得失,而是要以打胜仗为基点,索要多少战后赔偿来计算。”
朱慈燐扳了扳手指头,突然有些惋惜的道。“可惜了,上次将鞑子打得大败而归,居然忘了跟鞑子索要战争赔款,真真是亏了!”
听到朱慈燐居然在惋惜这事儿,杨太后挑了挑眉,意味深长的笑了。“放心好了,会有跟鞑子补要战争赔款的那一天的。”
杨太后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湖广各州县的诸将与张献忠部曲开战时,为了更好的生存、继位大汗的多尔衮朝着曾经的盟友、蒙古各部下手了。
旅顺一战,八旗兵十不存一的逃回了盛京,损失过重、至少十年内、在新一波的青壮未长大成人时、根本无力南侵。
要说以往,依着河套平原的肥沃、养活他们完全不成问题,但如今因着小冰川时期降、气候大变,大明境内尚天灾不断,何况是关外。
气候恶劣造就了平原草场、草地灌木长势不佳,牛羊马等家畜也因此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
牛羊马等家畜这一死亡,靠此为生的游牧民族就算吃死亡的家畜、也总有死食物吃尽的一天,更别提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出现的瘟疫。草原上爆发的瘟疫一经传播,对于缺医少药的游牧民族来说可以算是灭顶之灾。不过幸好如今小冰川时期仍在,天气酷寒之下,别说瘟疫,就算人畜也无法存活,所以瘟疫应该是不会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