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宦海(科举) >

第11章

宦海(科举)-第11章

小说: 宦海(科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上到家后,顾云浩又私下把钱交还给了卫氏。
    “怎么又拿回来了?是不够么……”顾长光有些不解地道。
    顾云浩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不是的,本来是想在学里买一本书,结果先生说了暂不用买,可以直接到他家里借书用。”
    “琮大伯真是……”
    顾明琮是顾氏一族的族长,也是族里唯一的童生,平时行事又非常公正,谁家有个事情,他总能组织族里的人去帮忙。
    因而,不仅在顾氏一族里,就是在整个青坪村,都很有威望。
    听闻了顾云浩的话,顾长光跟卫氏更是觉得感恩不已。
    “要不哪天你从城里做工回来,带上一坛子酒,琮大伯这样教导幺娃子,咱们还是应该去拜谢一趟才是道理。”
    想了想,卫氏建议道。
    “成,你说的不错,做人不可以忘恩。”
    顾长光也点点头答应。
    这边卫氏从顾云浩手里接过铜钱,又放到柜子后面藏好,对着顾云浩嘱咐道:“不可告诉旁人,说娘在柜子后面藏钱了啊,就是大妞二妞她们都不行。”
    顾云浩自然是点头答应。
    “昨天你没这样嘱咐,你看儿子有出去乱说没?”
    顾长光这时候却是不由一笑,说道:“你也太小看咱们儿子了,这孩子可是聪明着呢。”
    又被赞了聪明,顾云浩还是有些不习惯,匆匆地说了声“回去休息”就出了屋子回自己房间。
 
第17章 第17章:两年

    自那次跟顾明琮深谈之后,顾云浩算是彻底解决了书本的问题。
    先是在顾明琮的指导下,把整本《百家姓》学完,认识了些新字,而后就借了顾明琮家里的一本《千字文》开始学。
    因着之前已经在讲堂上跟着默念过,原本就有些印象,背起来也并不是很艰难。
    只是遇着不认识的字,就去找顾明琮解惑。
    就这样,顾云浩不仅能完整的将《千字文》背下来,还多认识了不少字,除了一些不常见的,其余基本都能认得。
    见着他到了反复可诵的地步,顾明琮也就开始解释文章的意思。
    他讲的并不细致,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含糊。
    但是顾明琮说,他自己本生也是学问不够,因而理解的也有限,只能将他懂得讲给顾云浩听,其余的也只得顾云浩自己去揣摩和理解。
    因为跟顾明琮熟悉了起来,顾云浩也知道一些科考上的事情。
    比如他们现在还称不上学子,最多能称蒙童,也就是说刚刚开蒙而已。
    要想正真进学,就要按着步骤,学完三百千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之后再是《幼学琼林》,这样才算读完了蒙学阶段的书。
    对于讲究一点的读书人家或是书院,学了《幼学琼林》后,还要念《弟子规》,追求诗文才气的还要读《声律启蒙》。
    而后正式进学了,还要先学《孝经》,在懂得诸德之本后,才开始学寻常四书五经。
    治书很是讲究顺序,一般都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学四书,按着《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一本学完之后再学第二本。
    待四书学完之后,方能治五经。
    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都是先全部拉通学过之后,再从中选取一经主修,其余辅修。
    一般而言,学完这些东西,至少都得十来年。
    至于考秀才,那也都是四书五经学有所成之后,方才有可能考上。
    更不用说后面考举人、考进士了。
    知道了自己任重道远,顾云浩更是珍惜时间,开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练字和学习的长期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就按着来规划自己要做的事情,以此保证学习进度。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眼就过去了两年。
    顾云浩也从先前的小豆丁长大了不少,因着上了两年学,谈吐举止间也带着几分儒雅俊逸之气。
    这两年,他把心思都用在念书上,在顾明琮的教导下,已经学完了《千字文》,现在正在主学《幼学琼林》的第三卷。
    另外因着能到顾明琮家里借书的便利,顾云浩还借着读完了《声律启蒙》。
    当然因为顾明琮对《声律启蒙》也并不太懂,这个基本上都是靠的顾云浩自学。
    这个速度虽然称不上惊人,但相较于其他学童,已经是快了不少。
    也因着他进度快,在去年的时候,顾明琮就让他坐到了讲堂的右侧,跟顾云涛等人一起学习。
    顾云涛今年也是已经十岁了,他跟着大部分学童一样,刚学完《千家诗》。
    不得不说,让顾云浩跟顾云涛一处念书,还是有些作用的。
    从去年开始,顾云浩就慢慢发现这个堂兄在开始改变。
    许是受不了年纪小的弟弟跟自己一起念书,也或是看着顾云浩的进步开始有种紧迫感,反正顾云涛这一年来上学用功了不少。
    两年来,顾云浩跟顾云涛的都有了长进,而顾家的变化也是不小。
    最主要的就是家里的收入增多了。
    自从顾长荣到衙门当差后不久,衙门里扩建了饭堂,像顾长荣这些当差的杂役也开始可以免费到饭堂吃饭。
    这个好处就是立即可见的,不仅顾长荣能吃顿饱饭,而且还省了每个月的饭食钱。
    顾长荣也有个分寸顾家的,除了一些必要的花销之外,俸钱基本都拿回来交给家里。
    这样下来,每年八两的俸钱,基本可以攒下个七两左右。
    当然,在衙门当差,还多少有些旁的收入,虽然顾长荣在的兵房不如当初顾明良的户房吃香,但好歹也管着城防、驿站、急递铺子等,一年下来,也还是能收些孝敬。
    只是这些额外的收入,大家并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罢了。
    但是家里人都明白,方氏多少都会存些私房。
    这两年风调雨顺,田里收成好,家里的存粮也多了起来,还能收入个八、九两银子,这样一算,家里每年还是能有个二十两左右的稳定收入。
    对于一般人家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当然,他们家里花销也不少,主要就是两个顾云涛跟顾云浩两人读书,每年买纸笔墨这些,还是要花费好几两银子。
    不过看着每年还剩十几两银子的进项,李氏也还是很满意的,平时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多了起来。
    除了家里公中收入增加了之外,两房人的私房也多了不少。
    大房因着顾长荣当差,收到了孝敬,方氏一般都是往公中交一些,再自己留一些攒着。
    而二房则更是想尽各种办法攒钱。
    顾长光一有空就去城里打短工,而后又跟着个师傅学了木匠的手艺,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他为人踏实,又干活细致,最近这半年来也能出师自己挣钱了。
    现在农闲的时候,他也不再去做短工干体力活,而是在附近几个村里当木匠挣钱。
    若是接的活多,每年还是有四、五两银子的收入,但是活不多的话,就只有二、三两。
    卫氏则还是主要以织布赚钱,大妞已经十三岁了,早已学会了织布。现在又开始教二妞,家里织布机不停,母女三人轮流干活,半个月能织一匹布,能卖个八十文钱,再除去买线这些成本,还剩下五十文的利润。
    当然这些都是得农闲的时候,农忙时候,全家人的首要任务还是下田干活。毕竟那才是最根本的,粮食贵得很,顾家是没有那个余钱去买粮吃的。
    顾云浩虽然心思大多花在念书上,但也是跟着二妞一起养鸡、养鸭。
    先前养在鸡棚里,后面鸡鸭多了,索性就让顾长光用木板,在后面的竹林里又围了个大的鸡圈。
    现在家里的鸡鸭越来越多,单是能下蛋的母鸡,就有三十来只。
    除了能收获鸡蛋、鸭蛋拿出去卖之外,待到鸡长到一定大小,也直接联系了卖到城里的酒楼去。
    因着是顾长荣从中牵的线,那酒楼的老板也不是很亏待他们,价格还算公道。
    鸡蛋一文钱两个,鸭蛋一文钱一个,他们每天能捡三十多个鸡蛋和鸭蛋,这样平均每天又能进账二十文钱。
    根据顾云浩的提议,家里每个月都会把不太生蛋的鸡鸭给卖掉,虽然不下蛋的鸡鸭实在是没什么利用价值,但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索性卖到酒楼,一只鸡也能得个十文钱,鸭则是十五文一只。
    因为养的鸡鸭多了,自家的糠不够用,顾云浩又提议把几个邻居家多余的糠都买了过来。
    除开各种成本,顾云浩还是觉得养鸡养鸭比较划算,毕竟平均一个月还有三、四百文钱的收入。
    二房各种办法都用上了,每个月也是能创造六百文左右的收入。
    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不小的一笔钱了。
    当然,按着家里的规矩,还是要上交一半给公中,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私房。
    对于家里这个规矩,卫氏从来没有怨言。
    毕竟村里别的人家,那都是不许各房存私房的,大房也是如此,每月除了往家里交俸钱外,收到谁的孝敬,也会交一半给公中。
    能自己存些私房,虽然不多,一年只有个三、四两银子,但已经足以让人欢喜。
    加上自从顾长荣去衙门当差,家里生活条件好起来之后,方氏为人也和善了许多,家里倒是变得和睦了不少。
    看着儿子念书念的好,手里又捏着一些子私房,卫氏只觉得日子越过越舒心,人看着也年轻了许多。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各位小天使的收藏和评论
 
第18章 第18章:私塾

    九月十四这天,众人吃过了晚饭,拿着竹凳坐在院子里乘凉。
    “爹,明儿我娘家爹说要过来一趟,有事跟你商量。”方氏想了想,笑着对顾明良说道。
    “成,那明儿你就别下地干活了,在家里等着,等亲家一来,就去地里找我就是。”
    “哎,好嘞。”
    爽快地答应一声,方氏就不再多言。
    隔日,辰时刚过,顾家就来了客人,来人正是方氏的父亲方守华。
    方守华是里长,管着周围的这几个村子,因而行事说话之间还带着几分傲气。
    “亲家来了,快坐。”顾明良听到消息,就从田里赶了回来,一面招呼方守华,一面让二妞赶紧端水。
    “倒是不用太麻烦,我这坐一会就得走,说是谢家村的堰塘不知道被谁挖了,还得去看看呢。”
    方守华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亲家,不瞒你说,今天我来倒是要跟你商量个事儿。”
    “什么事?”
    “前些日子云涛那孩子到家来玩,我看着我这外孙是个读书的料子,这几天反复琢磨一件事,今天来跟你说说。”
    听了这话,顾明良身子一顿,随即不露声色地问:“你的意思是?”
    “我看那孩子在顾家族学里念书也是学不出个什么,怕是浪费功夫。”方守华直言道:“我想着是不是把他送到城里去念书。”
    “城里?”
    “不错,我听说县城里的学堂,那都是秀才坐馆,哪一个不比村里的族学强?”
    “只是前些日子我们族学里的先生跟我谈及,说是云涛什么蒙学都还没学完,这样去城里念书,是不是太早了?”
    听到顾明良的话,方守华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我说亲家,你想的也太多了,城里的孩子难道就不学三字经了?云涛去了城里,也是可以继续念现在学的书。”
    这话倒是实在的。
    顾明良在县里当差的时候,就听说过城里孩子从四岁就开始启蒙进学读《三字经》。
    “跟你说实话吧,我有个认识的人,跟城里姓何的秀才关系不错,这何秀才在城里办学,因而我想让那人去向何秀才举荐云涛,让孩子能去城里念书。”方守华说道。
    城里的学堂自然是不像乡下这样好进。
    一般进学堂念书,先要经过先生的考校,只有先生满意了,才能成功入学。
    顾明良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故而方守华这样一说,也有些心动起来。
    若是有熟人相帮,那么顾云涛进学的机会自然要大上许多。
    “至于束脩,我拿出五两银子,就当给外孙念书用了。”方守华爽快地说道。
    五两银子并不算少了,还是用在顾云涛这样一个外孙身上,绝对称得上是大手笔。
    “先谢谢亲家为云涛着想,只是这事还得等家里人齐了,再一起商量才行,等隔两日再给你答复吧。”顾明良想了想,说道。
    方守华知道他家里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也并不着急,只是说道:“应该是要商量才行,只是机会难得,别误了孩子的前程。”
    又说了几句话,方守华见话已经带到,就告辞先走了。
    这里只留下顾明良一个人陷入了犹豫之中。
    若说这还真是个难得的机会,毕竟能去城里念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