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在红楼修文物 >

第366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366章

小说: 我在红楼修文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诚亲王赋闲,礼部事务转交履郡王允裪管着,这位十二阿哥自从康熙朝因为哈合其一案曾被重重打击过一回,因此复起之后谨小慎微,此前代皇父管理上三旗,都没有生过错漏。石咏暗想,就凭这么个人,怎么会在封妃的谕旨之中错记名姓呢?
  雍正听着也觉得不大对。这原本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雅尔江阿却捡了几个主要的臣子都在的时候,大喇喇地闯到南书房来当一桩正事来说,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不对劲。
  而且此刻履郡王允裪自己也在座,听见雅尔江阿的话,茫然无措,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说,允裪究竟是如何治事不谨,错记名姓的。”雍正显然已经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当即提高声音,命雅尔江阿速速讲来。
  雅尔江阿当即呈上了早先礼部送去宗人府记档的封妃诏书,并且指出十二阿哥的谬误——他将四阿哥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的名讳写错,记成了钱氏。
  十二阿哥当场发懵,旁边十六阿哥推他一肘,这位才突然站起来,“啪”的一声在雍正跟前跪倒,脸色青白,又惊又惧地高声道:“皇上,皇上……臣弟,臣弟没有啊……”
  雅尔江阿马上接道:“可是宗人府接到礼部传来的文书就是这样,打开这诏书的时候,宗人府除了本王以外,另有副宗令与几名笔帖式在,人人都见到,这诏书打开时便是这么书写的。履郡王,你既然身为管理礼部事务的宗亲,便应谨慎行事,如今从礼部交出的文书出了纰漏,难道你竟不应担下这责任吗?”
  十二阿哥登时低下头,额头见汗,额角的青筋也迸了出来,身体微颤,一个字也不敢说。
  雍正瞥了他一眼,随即将雅尔江阿奉上的文书放在手边案上,随即背着手淡淡向重臣道:“众所周知,弘历之母钮钴禄氏,镶黄旗,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曾得皇考于畅春园召见,并得赐如意一柄。钱氏之谬,竟不知从何而来。”
  雍正说这话的时候并不见动怒,但是十二阿哥却抖得更加厉害了。
  “诸位先行退下,待朕与允裪说一番话。”雍正一声令下,旁人包括廉亲王、怡亲王等重臣在内,都暂且退下,到养心殿外殿稍歇。
  少时便见允裪低着头出来,没有戴着郡王帽子,而是将那帽子顶珠捧在怀里快步往外走,但是却不再发抖了,表情十分平静。石咏在远处瞅着,觉得这位竟仿佛有些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石咏早就将这“钱氏”的笔误细细的想了一遍。历史上关于弘历的生母,传言实在是太多了,一会儿弘历是海宁陈家之子,一会儿生母又是什么嘉兴钱氏。石咏原本以为这钱氏的传闻就是出于十二阿哥允裪的这一次“笔误”,可是再细想来,十二阿哥笔误,为什么不误写作别的姓氏,偏偏要写做姓钱呢?
  就拿他石咏来说,他姓石,但是族里却都是姓瓜尔佳氏的。这是因为早年间瓜尔佳氏有人入关之后改了汉姓,汉姓便是石;这钮钴禄氏也有人改做汉姓的,可是这汉姓却不是姓钱,而是姓“郎”。如果十二阿哥写做“郎氏”,便不会成为历史性的谜团,但十二阿哥偏偏写的是个“钱”字。
  石咏想,就这一个字,立时便要生出无数流言。果不其然,从第二日起,京里隐隐约约就有了传言,说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一位汉女,其父为四品典仪官凌柱什么的,都是为了掩饰她汉女身份所做的安排。
  如果石咏从来就没见过钮钴禄氏,他倒也可能会跟着这些传言去疑神疑鬼。但是他在弘历还只是个小雪团子的时候就见过钮钴禄氏,知道钮钴禄氏身材较高,至少是个矫健的北方女子,而不是个娇怯怯的水乡佳人。当年这钮钴禄氏曾在大冬日里给弘历赶制手套,留给了石咏很深的印象,知道这一对母子当年在藩邸生活也不容易。偏生雍正一登位了,弘历母子竟还要承受这等流言蜚语。
  这流言出来没多久,十二阿哥便受了罚,刚刚得来的郡王爵被降为了固山贝子,随着这传言的进一步发酵,固山贝子的爵也丢了,降为护国公。
  然而十二阿哥一点抱怨没有,默默受了这些处罚,看他的态度,仿佛雍正罚得越重,十二阿哥便越安心。
  因此石咏很怀疑,雍正是不是早就与十二阿哥有所约定,雍正表面上罚十二阿哥,实际上背后对他有别的补偿?
  但朝中的倾向令人很是不安,一来,请立新皇立储的呼声越来越高,臣子们急切地想知道该如何战队;二来,臣子们甚至开始疑神疑鬼,早先有些站了弘历要被立为太子的,如今又开始摇摆起来,福惠那一派站得更是坚定,其余弘时与弘昼也开始有人问津——这些情形,让人不无担忧地想起,这已经是新君上位了,可为了这储君之争,难道又要上演一回九龙夺嫡?
  没过多久,雍正给这些臣子们搞了一次突然袭击。
  那时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一众王公大臣,召见时突然宣布:“朕如今诸子皆幼,所以立储之事,朕打算审慎为之。此事虽然不宜公开进行,但是朕为了国祚延续,不得不预先考虑。为此,今日朕特将此事写入密封,藏入匣中,放在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及大臣们觉得如何?”
  这一手杀了个措手不及,在座的王公重臣都没有想到,雍正的确是应众臣之意,立了储了,可偏生究竟立的是谁,无人能够知晓。
  雍正早就将一切都准备好,才来告诉众人自己的决定,明摆着就是不想听反对意见的。更关键的是,众臣子们对这种“秘密建储”的方法,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雍正便命众臣退下,只留了诚亲王、廉亲王、怡亲王、庄亲王四人在乾清宫内,皇帝当着这四人的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后。这立储之事,便是完成了。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武皇的宝镜听说了此事,当着石咏的面大发感慨,“朕当年怎么会想不到呢?”
  石咏很疑惑地问:“真的这么高明么?”
  宝镜应道:“这是自然。秘密建储,国君一旦有事,储位既定,国不致有一日无君。然而妙就妙在这储君的人选,众臣都不知道。头一件,诸皇子即便想攻讦太子,他们却少了个靶子,因为没有人知道太子是谁,所以唯有讨好身在大位之人;第二件,臣子们也免于结党,毕竟不知储君是谁,生怕站错了队,所以大部分臣子会选择谨慎,效忠当今的君主。”
  “咏哥儿,你当初还说这新君是个勤勉实干,但是却政治幼稚的人。”宝镜忍不住嘲笑石咏,“如今这么一看,人家哪儿幼稚了?”
  石咏:……我说过这话么?
  宝镜继续说:“上一任皇帝晚年时出现的这种诸皇子混战夺权之事,应当再也不会出现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乾小四的身世,传说很多,众说纷纭。而履郡王允裪错将钮钴禄氏记作“钱氏”,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本文这里写的是允裪的“错误”乃是旁人所施的障眼法,而允裪则是与雍正互有默契地背了黑锅,所以日后乾小四登基的时候将允裪封为和硕亲王,给与补偿。但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且请一笑。


第360章 
  奉安皇陵与秘密建储两件大事之后; 天气已经开始转热。京中的王公大臣们都在观望,看新君什么时候才会安排巡幸塞上。在热河有园子的人家也已经派人去将园子收拾收拾; 安排停当; 等圣驾到了热河以后就跟着一起住过去。
  但石咏知道雍正是决计不会再去塞上围猎的——那位舍不得这个钱。于是他早早将家眷都带出城; 住在树村的小院里。趁此机会他多花了些时间; 带人将圆明园的改建工程赶工赶了一阵,先将圆明园正门,第一进正院; 正殿这三处按照皇园的规制全部改了; 又请礼部的人过来对了一遍,确保没有纰漏; 这才奏请上面; 说是圆明园“一期”改建已经初步完工。
  雍正很欣赏这种办事的方式:既然国库里没钱,他这圆明园只要外观上看着不丢份儿就行。钱先尽管花在刀刃上; 至于圆明园么——等有钱了再修也不迟。
  于是乎皇家迅速做出安排; 五月中圣驾陪伴太后一道出京; 就住在圆明园。同时驻防八旗进一步出城,在圆明园周边布防。这一安排实在太过突然,好些臣子们都不大适应。但是新君的习惯与先帝不一样; 也是常有的事儿; 大臣们少不了将旧日习惯一一改过来。
  这回,圆明园附近的地价一下子飞涨,原本在海淀没有住所的臣子们,大多想至少建个用来暂住的小院子。树村附近的地价翻了好几倍; 石咏当初购置田地的那些钱,如今连个半亩一分都买不到了。
  石大娘与如英带着两个孩子,陪着石咏一起住在海淀。但是这日石咏从圆明园里出来,却听石大娘说起,说是如英的外祖母安佳氏的老太太身子骨不大牢靠,安佳氏一族特地派了如英的表兄哲彦将如英接回去探视外祖。原本要带两个孩子一起去,但是如英见天气暑热,怕两个孩子这般天热赶路,路上中暑,所以到底还是将孩子放在树村的小院里,由石大娘带着。如英自己随哲彦回了城。
  听了母亲的转述,石咏心中顿时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若是如英的外祖母当真身子骨不牢靠,往城外递给信过来,如英肯定是会去的,可如今这情形分明就是怕如英不去。而且石咏隐隐约约觉得,如英之所以没有带两个孩子赶路,也是与他一样感到怪异。
  石咏这一急非同小可,立即带了大管事李寿和长随丁武两人,一起往城中赶,结果半路上遇上了如英的车驾。
  石咏见到媳妇儿脸色有些发白,连忙问她可好。如英强笑着,只说她无事,并且让石咏陪着她一起先回树村“再说”。石咏听说这“再说”两个字,心知定是有事无疑了。
  果然,如英与石咏一起回到树村的小院。夫妇俩一起先去见石大娘,石大娘自然问起安佳氏老太太的情形。如英略略迟疑了一回,才微笑着答道:“娘,外祖尚好,只是舅舅舅母那里有些担心,所以才安排我赶着回去见上一面。”
  她回答时的神情,石咏全看在心里。等到小夫妻两个一回房,石咏立即问:“如英,你这次回去,是不是根本没有见到外祖母?”
  如英被他说中心事,心乱如麻地点点头。
  石咏又问:“所以哲彦这一次来,其实是为了……我?”
  如英抬起头,望着石咏,颤声道:“茂行哥,我怕是,怕是给你惹麻烦了……”
  她说着,将一只抱在怀中的一只匣子拿出来,递到石咏手里,道:“今日的情形非常奇怪,去外祖那里,原本就是担心外祖母的病症,岂料舅舅舅母却拦着说话,不让探视。反而是舅舅奇奇怪怪地说了一大堆话,口口生生说什么……要为自己多考虑一点,不要浪费了机会什么的。最后舅父塞给我这只匣子,命我收着,不要贸然打开,说是要交给你,你看了自会明白……而我,我回来这一路上捺不住好奇,开匣子看了一眼……”
  石咏伸手,摸摸如英光洁的前额,低声叹了口气,道:“怎么说是给我惹麻烦,麻烦明明是冲我来的,却捎带上你。该是我对不住你才是……”
  他接过妻子手中的匣子,低声道:“傻姑娘,吓坏了吧!”
  如英确实是一副吓坏了的样子,咬着唇,一个字都不好多说。然而石咏打开那匣子细看,越看越是心惊:只见匣子里全都是契纸与文书,有些是房产,有些是田亩,但更多的,是各种产业的入股文书,绝大部分都是独家的股本,而且这些产业,他看去都很熟悉——
  直隶等处玻璃厂十间,这还能有谁,这就是九阿哥啊!
  九阿哥在新君即位之后,什么好都没捞着,头上依旧是那个固山贝子的爵位。前阵子十阿哥奉命送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灵龛回喀尔喀,原本他一直称病不肯去的,后来实在不得已动身之后,就滞留在张家口,如今听说已是被软禁在那里。
  九阿哥听说十阿哥的事,应当就已经开始警觉,并且立即开始收拢手下的产业,并予以处分。前阵子听说雍正已经命他前往西宁驻防,虽然没有明说要抄没九阿哥的家财,可是谁都知道,九阿哥最擅长理财,是块大肥肉。他的财产,随意从指缝里露个一分半分来,也够让雍正吃一阵的了。
  世人都猜九阿哥会将名下财帛转给八阿哥,可是谁能想到,九阿哥会将这只匣子,转托如英的舅舅舅母,委托安佳氏转交给自己。
  这么小小一只匣子,石咏随意估计一下,知道起码有价值数十万两的不动产和产业的凭证盛放在里面。想到这里,石咏实在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