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娘子在种田 >

第437章

重生娘子在种田-第437章

小说: 重生娘子在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其给他们或敷衍或固定的答案,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王妃是想皇宫也像王府一样学五天休两天?”方致远并不笨,穆扬灵说了这么多,重点不过是在时间二字上。

    穆扬灵点头,坦然道:“不错,方少傅,他们并不急着长成,二十岁后再进入朝堂比之别人也要早很多,不是吗?”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在二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方致远道:“皇子几岁入朝自然是听皇上的。”

    “可皇子学业未结自然不可能入朝,只要方少傅这里同意新的学习课程安排,皇上那里自然会调整皇子入朝时间,”穆扬灵说到这里微微一笑,道:“是皇上让我来找方少傅的,显然皇上认为这事可以由方少傅拿主意。”

    方致远心思电转,皇上若想不同意,大可以一口回绝荣郡王和荣郡王妃,而若心中不同意,也大可以一口回绝,完全没必要将人推到他这里来。

    而此时荣郡王妃来了,就说明皇上心中也拿不定主意。

    而来的是荣郡王妃而不是荣郡王,示人以弱,有所求。

    如果是荣郡王来,以荣郡王的性格,只怕是一开口就要求他调整时间,而以自己的性格,两边只怕没说上两句话就吵上了,而来的是荣郡王妃,对方是女的,只凭这一点,他就不会与对方太过计较,就算是说错话也没什么要紧。

    所以皇上心中虽然拿捏不定,但其实是偏向于荣郡王妃的。

    方致远幽幽一叹,认真思索起来。

    太子若能像之前一样保持这样的探究学习态度,宽松教学时间也没什么不可以,正如荣郡王妃所说,他们是皇家子弟,并不用科举入仕,所以有众多的选择。

    而一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只读书就可以,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孩子成长和学习,长则学其优,短则诫其缺。

    可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皇室子弟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子都有荣郡王妃这样的人引导的。

    至少他就不会,他也许会告诉孩子地租税赋过高,或许会感叹土地贫瘠,风不调雨不顺,民间之疾苦,却不会想到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安排能让皇室子弟有更宽广的道路,至少能让他们更大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至于让他们长大后都一窝蜂的涌向权利的漩涡。

    但最主要的是这对太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方法。

    方致远是太子少傅,自然一切要从太子的利益上出发,能够让太子小小年纪就接触民生,对他以后参政议政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只要太子心性不是太差就不会长歪。

    那他以后就是一代明君。

    能够教出一代明君,这对方致远是多大的诱惑?

    文臣所追求的也不过是名留青史,而作为帝师,最大的愿望则是教出一代明君。

    方致远最好还是采取了穆扬灵的提议,他道:“至于其他博士那里就由下官去说服吧。”

    穆扬灵感激的冲方致远行礼,又让小宝和小熊给他们的先生行礼,这才要带着两个孩子告辞。

    方致远在穆扬灵转身之际问道:“王妃似乎很不喜欢朱熹。”

    穆扬灵笑道:“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如果他的《四书注解》不是影响如此大的话,我也许会赞他一句心思灵敏,博学大才,可这本书现在被人病态的追捧,我对他也就谈不上好感了,这并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整个程朱理学,毕竟,他也不过是写了一本书而已。”

 第869章 辩论

    

    方致远垂眸,不过是写了一本书而已,所以情势如此未必是对方所愿所预料,而程朱理学被推到如此高度也不过是有心人有目的的推导罢了。

    可笑许多读书人和为官者都看不透的事被一女子点破了。

    方致远想到江南士林如今的局势心头就如同被火一般煎熬,正如荣郡王妃所言,真的放任程朱理学如此盛行下去,只怕再过几十年,士林中就再无新的进举了,每个人都只照搬朱熹的理解。

    他有心想要打破这个规则,但又怕引起皇室不满,朱熹的四叔注解显然正中皇室下怀,因为对方他所有的注解都在暗示忠君和孝道。

    忠君和孝道不是不对,但如此强调却失了圣人言中的原本意义。

    方致远看着已经走远了的荣郡王妃,幽幽一叹,王妃都明白的道理,只不知皇上是否明白。

    齐修远自然不明白,因为他根本没空留意到这些,他实在是太忙了,不过再忙,在收到方致远的折子时,他依然将人叫来恳谈一番,然后才批复,然后翰林院的学士们都知道了宫中的教学时间做了大调整,给诸位皇子空出了大部分自由的时间。

    上书房里的先生们还没来得及反对就被方致远请到家中论谈,他叫人将他书房隔壁的大房间收拾出来,统一摆上席榻,大家效仿两晋时期的名士各抒己见。

    方致远当然不是照搬穆扬灵的话,她的话,平常百姓听了还罢,饱读诗书性格傲然的翰林学士们却是有些不屑的,所以范致远将其归纳润色,以一战十,说服了大家。

    能够被齐修远选为上书房先生的翰林学士年纪自然不会太小,最年轻的一个也有三十八了,所以大家都不是冲动的毛头小子,方致远说的话他们自然会去思考。

    大家关在房里辩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不敌方致远一派,不得不接受新的教学时间。

    说他们在争教学时间,不如在争教学方式,而皇家能影响世家和权贵,世家和权贵又影响民间,上行下效,几十年过后,只怕整个国家的教学方式都会改变。

    但世家和权贵有资源有能力,寒门子弟呢?

    他们连买一本书都困难,更别说采用这样自由的教学方式了,这对他们无疑是一个打击。

    而且此次辩论中,不少翰林学士都露出对朱熹注解的《四书注解》有所不满,辩论内容泄露出去也会对寒门学子造成冲击,因为坐在房间里的学士都是名人,在士林中影响深远。

    其中有识之士难免扼腕,“寒门与世家相斗由来已久,前朝世宗皇帝时寒门占上风,后一直是世家稳居上位,因当今不满世家圈地隐户,所以大力扶持寒门,可这一次论辩传出,只怕下一年的科举取题要偏离朱熹的四书注解,这对寒门来说将是一场大难啊。”

    方致远也幽幽一叹,特意将这番话传到穆扬灵耳边。

    穆扬灵就惊诧的道:“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齐浩然则理所当然的道:“出题的官员大多出自那几位翰林学士门下,或是就由他们亲自出题,他们偏向自己的好恶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穆扬灵就坐直了身体道:“我一直认为教育改革应该采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法子,不在快,而在稳,因为不稳,我们毁掉的可能是一代人的人生,我虽不喜欢朱熹将四书统一了答案,并不代表我就同意一下取缔它的地位和作用,,除非国家拿出安置这批从小以《四书注解》为教科书的学子方法,不然我不同意擅改考试范围。”

    “浩然,你得让皇兄下一道旨意,不然天下读书人心不安,要生乱的。”

    齐浩然瞪眼,“一群书生还敢闹事?”

    “事关他们的人生前途,只要不是孬到家了,谁都会争一争的,皇兄下圣旨,我们正好借此打破《四书注解》的垄断地位,表明皇室和诸位翰林学士的态度。”

    穆扬灵推齐浩然,“赶紧进宫去。”

    直到齐浩然进宫,齐修远才意料到这事大发了,他只是想给他儿子们多一点自由时间,怎么还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

    齐修远问道:“他们说话就说话,争论便争论,为什么要把朱熹扯进来?”

    齐浩然一个武夫怎么会明白?只道:“大哥,别管他们为什么扯进来,总之现在已经扯进来了,这事得解决,阿灵说这话要是传出去,那些读书人肯定得闹腾,让你赶紧下旨安他们的心。”

    齐修远并没有读过朱熹的《四书注解》,他小时候启蒙的四书直接由先生讲义,而当时这本书还未在士林中有如此大的影响,等到长大,他虽然偶尔也翻翻四书,但他已有自己固定的理解,又是武将,自然不会再去翻阅那本书。

    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本书注解类的书这么让人推崇。

    齐浩然告诉齐修远,读这本书的多是寒门学子,因为有的上不起学堂,请不起老师,而许多注解类的书不仅分散还不全,朱熹将四书注解出来,虽然是他一家之言,但对天下的寒门学子而言却算得上是天大的功德了。

    就是现在,穆扬灵也没否定他的贡献,但他的后人和程朱理学一派的人却包含着别的居心一味的推崇这本书,将其他读书人的注解和解析排挤在外,让众多读书人只认这一本注解,穆扬灵就算不是读书人也难免被他们的霸道气到。

    更何况,她清楚的知道只认一本书的后果就是思想僵化,穆扬灵是想让她的儿子们走向宇宙的,她不拘束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现在他们年纪还小不显,长大后这些想法一定会和其他人固定的思想碰撞,到时候只怕孩子们会被人归为异类。

    穆扬灵知道盟友的关键性,所以齐浩然进宫前穆扬灵就一股脑的将这些担忧都丢给了他,并让他想办法把齐修远拉到他们这边来,只要皇帝也站在他们这边,他们还怕什么?

    至于朱熹书中宣扬的忠君和孝顺思想,放眼望去,哪本书会宣扬造反言论?

    而且这本书真要有用,为什么你们兄弟俩还会造反?

    好吧,你俩没读过这本书。

    那为什么朝中读过这本书的前朝臣子依然给皇兄打工?怎么没见他们跳出来自杀以全和景炎帝的君臣情?

    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人是趋利的动物,所以,不要相信一本书有多大的作用,你要相信的是利益。

    朱熹的书能盛行是基于利益,它能让寒门学子以更小的成本考取功名。

    大家遵从书中的忠君思想也是因为利益,违反自然也是因为利益。

 第870章 圣旨

    

    读书人的事自然读书人更了解,所以齐修远把翰林院的学士召进宫商议这个圣旨应该怎么写。

    写好了圣旨却不是立刻发出去的,齐修远需要一个契机,只是还没等他运作,程朱理学一派的人就义愤填膺的闹了起来。

    其中以朱家人最为愤怒。

    朱熹才逝世没几年,他虽然也在朝为官过,但官职并不大,但他对朱家的影响力却不小。

    因为他注解四书,他在江南一带被崇为圣人,特别是寒门学子,提起他都尊称一声“朱子”,而其家人也受益良多,他们自然不希望朱熹的地位受到挑战,所以几位翰林学士的论辩传出来后他们是最为愤怒的。

    因为在论辩中,不少人都贬低《四书注解》这本书,这怎么叫他们不愤怒?

    但朱家最大的官也只有五品,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不能当朝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他们就鼓动学生帮他们讨回公道。

    那些一直以《四书注解》为参考书的学生也害怕朝廷出“刁钻”的题目,所以纷纷响应。

    京城就在江南,所以皇上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外面的动静,他准备好的圣旨此时就派上了用场,为了能够更明确的传达圣意,齐修远叫人在各地县衙门口一遍一遍的诵读。

    齐修远在圣旨中肯定了朱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方为四书注解的确给很多学子提供了方便,有一些注解甚至很精辟,就是当世大儒也有所不及。

    但这都是一家之言,课本中的知识有些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有些却是千人有千种解释,还不冲突,朱熹给出的不过是千万种解释中的一种,他希望读书人也要开拓进取,积极思考,而不是拿现成的答案糊弄别人和自己。

    至于大家担心的考题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因为除了策论,大部分题目依然会从四书五经中出,就算大家用的教科书,学的注解都是一样的,鉴于各人思想,文采都不一样,答案自然也不同,他们不会为了求异就出稀奇古怪的题目,这是科举,为国举贤才的考试,又不是儿戏。

    但皇上也说了,如果百张试卷中九十九张的答案都差不多,而另有一张不同,只要不是错误的答案,考官自然会优先给他高分,所以他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注解。

    这个圣旨传遍了天下,引起了众多学子的讨论,尤其是江南学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朱家人和程朱理学一派的人有苦说不出,因为皇帝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