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而接下来,从政策下达到具体落实,远比他们预料得要快。
小年刚过,无论是村里还是镇里都召开了动员大会。
村里是号召农户们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带着生产资料和农具,自主自愿加入高
级农业合作社。镇里是号召手工业者、商户组织起来,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
供销合作社。
章存林开会回来后,就把家人召集在一起,细细商议起来。
徐甜甜盘算了一下。
她知道“农业合作化”是必经之路,不过周期也拉得很长,倒是不用着急加入。
况且,最早一批加入高级社的,有积极分子,也有浑水摸鱼的。最后,好的、
孬的都在一个锅里搅食,搞得是平均主义,效果也可想而知。
倒不如现在的初级社,以互助组的形式,规模虽小,可效率反而很高。村里除
了那几个二流子,也没见谁家偷懒不肯干活的。
再说,她家和西院大伯家搞互助,是再合适不过的。
倒是那供销合作社,可以考虑一下。
对工商业和手工业,国家是有扶持政策的,也有一定的补贴,反正不会亏本。
只是加入供销合作社不能盲目了,得先看清楚了才好。
章存林听了,不禁犯起了嘀咕。
自家的铺子和酒坊经营得好好的,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可一旦入了社,有些
事儿就由不得他了。
打心眼里,他是不想加入的。
可听冬娃娘的意思,说是早晚都得入,赶早不赶晚。
还说入了社,总比关门歇业要强吧?
他衡量来,衡量去。
最后,打算先观望一下再说。
同样持观望态度的,还有经营文化用品的章存贵。
他特意跑来,想听听存林老哥的意思。当他听到那句“早晚都得入,赶早不赶
晚”时,猛然悟到了什么。
他嘿嘿一笑,心里便有了主意。
他就继续跟着存林老哥好了。
只要存林老哥入社,他也跟着加入。
至于原因嘛,不可言说。
*
这一年,因为赚了不少,家里好好过了一个肥年。
等到元宵节一过,铺子才恢复了营业。
这时,街面上已经热闹起来了。
而镇上的干部们也没闲着。
未出正月,镇政府又把商户们召集起来,开了几次会。
在会上,曹书记和李主任轮番上阵,把上面的政策和供销合作社的好处大大宣
传了一通。可台下的掌柜们,对入社大多持怀疑态度。
甚至还有人忖着,宁可把铺子关了,也不想受制于人。
结果,动员来动员去的,没一家主动表态的。
李主任有些犯愁,这工作开展起来咋毫无进展?
上级下达的任务咋完成啊?
一连几天,他冲着老曹直摇头。
而曹书记也在想办法。
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在他的印象里,章存林可是个积极分子。以前在虎头村,他可是第一个报名去
识字班的汉子,还打破陈规陋习去区里登记结婚。
这一回,是不是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于是,曹书记和李主任又抽空拜访了“章记”铺子。
还去背街的酒坊里看了看。
章存林对曹书记是充满敬意的,甚至想留曹书记和李主任在家里吃顿饭。可一
涉及到加入合作社,却有些犹豫。
倒是徐甜甜见了曹书记,把镇子里的合营政策问了个一清二楚。
这时候,她心里大致有了数。
家里的铺子想挂上国营,估计没戏。
不过,想变成镇上的集体所有,倒是绰绰有余。
而曹书记见徐翠翠对入社兴趣颇浓,也十分振奋。
这一家人果然没错,个个都是积极分子。
可这事却急不得,还得继续做思想工作。
*
就在章存林举棋不定之时,省城那边的叶采办忽然发来了一封信。
在信里,他说东家准备参加“商业改制”,想与市里的商业局合作,把“叶记商
行”改为春城土特产批发零售店,把“叶记加工坊”改为春城副食品加工厂。
等到“改制”完成后,商行和加工厂就成了商业局名下的国营直属企业,归商业
局统一管理。而东家也打算提前养老,只担任工厂顾问一职。
另外,商业局还准备给东家挂个委员名号。
以后,东家算是政府里的人了。
而他们这些干活的,就成了商业局下属企业的职工。
看到来信,章存林大吃一惊。
对叶老先生做出的决定,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不就相当于把财产捐出去了吗?
这家产一捐,在局里换了个委员名号?
这徒有虚名的委员,能值几个钱?
章启宽一听,也瞪大了眼睛。
叶老先生这是疯了?
大笔的家产,就这么白白地献给了公家?
这是受了啥刺激啊?
还有改制后,他们两家的生意可咋办?
以后有商业局管着,这买卖还能顺畅吗?
章存林和章启宽大眼瞪着小眼,半天回不过神来。
最后,还是章启宽开了口。
“爹,这信给冬娃娘也看看吧?让她也品品,这究竟是啥意思啊?”
章存林点了点头。
就揣着信,急匆匆地往铺子赶去。
*
这会儿,徐甜甜正在铺子里。
对着那两盆绿叶发呆。
见爹神色激动,还以为出了啥事?
听爹说了事情的大致经过,又接过那封信,细细浏览了一番。
对叶老先生的决定,她十分赞赏。
这可是一大笔资产啊,能下这种决断的,可是个有魄力的。
不知叶先生是如何说服他爹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她的功劳。
而叶先生呢?
在关键时刻,还真够舍得的。
对她的信任,更是非同一般。
感动之余,徐甜甜也意识到酒坊的机会来了。
只要把“章记”挂到“叶记加工坊”的名下,不就一起并入了副食品加工厂?
也就成了商业局的资产?
那以后,可是响当当的国营企业啊!
想着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商业系统可是统购统销。
在各行各业中,更是牛气十足。
她不禁咧开嘴,笑了起来。
为了谋划那个铁饭碗,她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啊。
想不到,机会就这么从天而降了?
她冲着爹,大声说道:“爹,机会难得,咱可得抓住咯……”
章存林听得莫名其妙。
他瞅了冬娃娘一眼,心说,这能是啥好事?
第53章
徐甜甜见爹不大明白; 就赶紧解释了一通。
可有些细节,不好说得太透。
她考虑了一下,就换了一种说法。
说改制之后,国营企业由公家管着; 搞得是统购统销; 没啥风险不说; 更是旱
涝保收。况且; 日后大大小小的工厂和店铺; 不是国营的就是集体的。反正; 两三
年内私营作坊铺子都会慢慢消失。
“爹; 赶早不赶晚,趁着现在政策好,咱也赶紧参加改制吧?只要入了国营;
日后的销售就不用犯愁了……没准公家还会拿出一笔资金来; 给咱扩大再生产呢……”
“冬娃娘,爹也知道改制好; 可改了制之后; 这酒坊不就归了人家?爹和你大
哥哪里还有说话的份儿?”
“爹……现在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日后; 形势还会发生变化……按照这个势头;
哪里还有私营铺子发展的空间?现在不改,以后就是想改也没机会了……”
“冬娃娘……你是说这铺子和酒坊都保不住了?那……那可咋办?”
“爹; 这份产业早晚都保不住; 以后无论干啥都是公家的买卖,所以说晚改不
如早改……”
“那……那改了之后; 咱一家子靠啥吃饭?”
“爹,改了之后,只要咱在厂里上班,每月都有薪水使着,足够咱一家人吃饭
穿衣用的……况且,国营单位福利好,吃喝拉撒、寻医问药,还有娃娃们上学都由公
家管着,一点也不用自个儿操心……还有啊,没准咱家还能搬到省城去,这对俊霞、
俊生,还有冬娃上学都有好处……”
听到这里,章存林也有点动心了。
他想,为娃娃们的将来考虑,就改了吧?
可这事说着轻巧,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叶家那边能答应吗?即便叶家同意了,那商业局能批准吗?
“章记”可不同于“叶记”,这边充其量不过是个小作坊,哪值得公家费那么多
心?可冬娃娘说机会难得,得牢牢抓住才是。
于是,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事,我去跟启宽也说一声,如果他那边没啥意
见,那咱就改了吧……”
徐甜甜见爹松了口,心中大喜。
不过,就像爹担心的那样,这不过是第一步。后续,如何说服叶家才是关键所
在。她想,这事恐怕还得叶先生出面,可那人远在异国他乡,一时半会的还回不来。
于是,跟爹说道:“爹,事不宜迟,这事得赶紧定下来……若启宽大哥那边没意
见,咱就给叶采办回一封信?把这个开酒厂的想法说一下,先听听叶家那边的意思?”
“好……”章存林点了点头。
这时,他也想到了叶先生,就补充道:“冬娃娘,晚上我让启康给叶先生也写
封信,把这个意思也说一下,当初咱家能和“叶记”搭上线,还多亏了叶先生在后面
帮衬……”
“嗯……”徐甜甜咧着嘴笑了起来。
她知道,那人一看到信就会明白的。
也一定会帮忙的。
她相信他,正如他相信她一样。
*
背街那边,章启宽正系着皮围裙,在酒坊里忙着。
见爹匆匆而返,面带喜色。
他心里一松,赶紧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听了爹的打算,他皱了皱眉头。
做生意多年,权衡利弊一向出于本能。纵然心里再舍不得,也得认清当前的形
势。几经犹豫之后,便点了头。
当天下午,他就提起笔来,给叶采办写了一封回信。
还亲自跑到邮电所,投递了出去。
他回到铺子里,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这可是爹一手创办的产业,里面投入了多少心血?
也唯有他最清楚。
可有舍,才有得。现在咬咬牙,没准以后就好过了。想想家里的那几个娃娃,
如果都能去城里读书上学,恐怕比啥都强吧?
对未来,他既惶恐,又充满了希望。
他觉得,冬娃娘“和离”之后就变得特别起来,那眼光更是杠杠的。爷爷还偷着
跟他说,冬娃娘是玉皇大帝之女下凡,浑身都透着一股子仙气儿,是专门来保佑咱
家的。
对爷爷的话,他半信半疑。
可冬娃娘眼界颇高,这一点倒是能确定。
相信她,准没错吧?
半个月之后,叶采办回了信。
说东家已知道了这事,说是先考虑一下。
他和爹看着信,心知这事难办。
那叶老先生都想提前退位养老了,恐怕也不想给自己找这桩麻烦。这时候,他
才明白冬娃娘口中的“机会难得”是啥意思了?也难怪她这么急火火的。
现在,叶家那边虽然没一口回绝,可也未明确答应。
难道这事就这么搁下了?
眼瞅着那“改制”就要开始了,还真是令人心焦啊。
*
章存林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收到回信的当天,就把这一结果告诉了冬娃娘。
徐甜甜见爹着急,就笑着说道:“爹,这事有点突然,叶老先生的反应也在意
料之中,咱家不是还给叶先生写信了吗?下一步就看叶先生的了……我觉得这事啊,
还是有希望的,咱家就再等等吧……”
“呃……”章存林也定下心来,不知叶先生收到信了没有?
一家人抱着一线希望,耐心地等着。
到了四月,省城那边的叶采办果然发来了一封信。
说是东家考虑好了,答应把“章记”黄酒挂到工坊名下,具体事宜最好是当面商
议一下。另外,东家和商业局那边的廖局长也打了声招呼,那边对扩大黄酒生产一
事,也挺感兴趣的。
“呵呵,这事一定是叶先生帮得忙吧?”章存林读着信,又惊又喜。
“嗯,我觉得也是……爹,这事多亏了叶先生……”章启宽笑道,对爹结交的这位叶
先生,颇有好感。
“那……咱家就商量一下,这就出发去省城?”
“好咧,爹……”
一家人聚在一起,商议之后。
最后,章存林决定带着启宽和冬娃娘一起去省城。
这一趟,可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