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太子妃的荣华路 >

第91章

太子妃的荣华路-第91章

小说: 太子妃的荣华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儿子的满月宴,高煦夫妻当然不会怠慢,次日天未亮,二人便起了,各自整装。
  纪婉青的衣裳首饰,昨日便选好了,是一袭大红色底色明黄镶边的蜀锦宫裙,上绣了栩栩如生的飞凤纹样;首饰则是一整套嵌红宝凤凰展翅赤金头面,宝光璀璨。
  她乌黑如绸的秀发梳起,挽了一个望仙九鬟髻,把一整套红宝头面戴上,换了衣裙,侧头往大铜镜方向端详。
  佳人华服,这一身美则美矣,可惜很沉重。纪婉青轻松了一整年,一时有几分不适应。
  不过,自小的贵女教育很成功,她举止从容,气定神闲。
  这样可以了。
  纪婉青收回视线,转出楠木大屏风。
  高煦已经着装完毕了,正搂着儿子坐在软塌上,垂目低语。温声看来,他站起一笑,“很好。”
  妻子丰腴了些许,与从前相比各有千秋,不过看她神采奕奕,他自欢喜。
  时间不早了,高煦把怀里的安哥儿交给何嬷嬷抱着,细细嘱咐几句,与纪婉青携手出门,登上轿舆往太和殿而去。
  这次林阳也去,他跟上次一样,领着一干手下伪装成太监,紧紧护着安哥儿的轿舆。
  “皇太子殿下到!太子妃娘娘到!”离得远远的,传唱太监见了,忙高声传唱。
  殿中已满满当当,除了帝后及太子夫妇,其他人都早早候着了,一听见太监特有的尖利声音响起,立即离席恭迎。
  “诸位无需多礼,快快起罢。”
  说话的是高煦,他与人前一贯表现温和,无懈可击,只是与在妻儿面前时相比,终究还是有些许差别。
  玉阶通往殿门之处,空出了一大片矩形地方,将男女分割两边,男席在东,女席在西。
  太子妃的位置,正在女席最上首之处,纪婉青领着抱了安哥儿的何嬷嬷等人,往那边行去落座。
  旁边就是安乐大长公主,公主探头看了看襁褓,微笑与她说了几句。
  再后面一点,就是魏王妃的座位。她这回倒有了名正言顺的位置了,可惜,大家都知道她不能出席。
  纪婉青淡淡收回视线,皇后作的孽,怪不得旁人。
  很多人用余光不动声色瞥了瞥这边,目光有好奇,更多的是艳羡。
  古代女子相对弱势,不得不说,诞下皇长孙的太子妃,底气比以前足上太多。
  举个例子,即便皇后是名义上的婆母,现在也不能轻易磨搓她。有太子有儿子撑腰,诸如从前用炭火的这种粗暴手段,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皇家母以子贵,不是一句假话。
  纪婉青对这些隐晦视线也不在意,反正基本上没有不怀好意的。
  夫妻落座不多时,昌平帝与皇后便驾到了。
  “皇上驾到!皇后娘娘到!”
  高煦纪婉青各领男女席上诸人,出列迎接圣驾。
  大殿中响起一阵轻微的衣料摩挲声,还有脚步声。不多时,玉阶之上便传来昌平帝的声音,“诸位爱卿请起。”
  “东宫诞下嫡子,今日适逢弥月之喜,稍后,朕且与诸卿畅饮几樽。”
  今日大喜,皇帝的声音听着也很高兴,话罢,他看向纪婉青方向。
  正确的是,看向她身畔的襁褓。
  乾清宫总管太监孙进忠知机,忙快步下来,引抱着皇长孙的何嬷嬷,往玉阶上行去。
  古人成婚早,三十岁出头当祖父的大有人在。昌平帝年已四旬有余,这还是头一次得了孙子,虽有种种顾忌,但老实说,他对这孩子还是甚有好感的。
  他没抱孩子,却就着何嬷嬷的手看了片刻,安哥儿白白胖胖,闭着眼睛睡得真香。
  “好,很好!”
  皇帝心情愉悦,顺便褒奖了太子妃几句,说孩子养得很好,要再接再厉。
  纪婉青忙站起敛衽谢恩,回席时,余光往玉阶上扫了眼,刚好看见上首皇后略显僵硬的笑脸。
  一再吃瘪,安哥儿还养得非常好,饶是皇后面子功夫了得,这一瞬间,也不禁显了痕迹。
  纪婉青暗哼一声。
  她微微侧头,给何嬷嬷使了个眼色。
  何嬷嬷心领神会,立即抱着襁褓,往一侧的小偏殿行去,林阳等人紧紧护在左右。
  这么小一个婴孩,不适宜待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太久,休憩的地方早安排好了,上面孙进忠见状,也立即命心腹引路并护送。
  有皇帝的重视,其实并不需要高煦费心太多的,不过他是安哥儿亲爹,不再次布置一番,他不放心。
  皇长孙离开后,大家说话也少了几分顾忌,大殿觥筹交错,气氛很快热烈起来。
  昌平帝高兴,太子夫妻也高兴,朝中保皇党们也非常欣喜,剩下的当然不会不捧场。
  皇后眸底阴霾越发深沉,偏还有个丽妃及容妃,瞅准机会落井下石,你一言我一句,听着绵绵软软,实则使劲戳对方心窝子。
  话题甚至牵扯到魏王妃,丽妃面上关切,实则暗讽,“皇后娘娘,不知魏王妃如何了,近日可有好些。”
  她柳眉轻蹙,不无忧郁地叹息,“我们魏王,今年也快二十了吧?”
  丽妃声音不大不小,刚好传遍女席大部分地方,皇帝肯定也听到的,不过他充耳不闻,只继续饮宴。
  皇后脸黑了青,青了黑,偏不敢发作扫了昌平帝兴致,只得咬牙苦忍,半响挤出一句,“她身体已渐安,不劳丽妃挂心。”
  纪婉青不喝酒水,只随意捡了两筷子菜,冷眼旁观,只当看戏。
  这戏倒看得挺好的,丽妃见皇帝不吭声,微微一笑,就要乘胜追击,“皇后娘娘此言差矣。”
  她少了顾忌,说话的声音大了些,甚至连男席前排也隐隐听见,不少人不动声色看过来。
  “我等自是关怀魏王的,见魏王妃不易,……”
  丽妃一笑,继续绵里藏针,不想,她话到一般,却被人突兀打断。
  “启禀陛下!”
  一声尖利的太监传禀声,打断了太和殿的兴高采烈,众人惊疑不定,立即闻声望去。
  只见一个御前太监服饰的宦官连爬带滚,冲进了大殿,后面紧跟了个一脸一身尘土的驿使。
  驿使形象很狼狈,嘴唇还干裂出血,高煦一见此人身影出现,瞳仁当即一缩。
  果然,对方一脚跨入大殿,已举起右手,高呼道:“启禀陛下,八百里加急军报!”
  “鞑靼昨日突袭蓟州,数十万大军来势汹汹,蓟州危矣!”


第一百零七章 
  京城这个地方; 地缘环境十分特殊,西北东方向被太行、燕山屏蔽; 形成一道天然防线。南边则是坦荡无际的平原,对于大周朝而言; 此地是抵御游牧骑兵南下的咽喉之地。
  于是,大周高氏太祖; 毫不犹豫定都此处。
  他的决定很正确; 此后,长城不断被加强巩固; 大周朝北方防御力量愈发坚实。即便鞑靼虎视眈眈多代,依旧无法踏足广阔无垠的中原分毫。
  然而,优势明显之余; 弊端也是有一些的。
  京城太接近北疆边境; 一旦被攻破雄关,很容易就直奔天子脚下。
  所以; 辽阳、蓟州; 还有宣府大同等边城; 防守尤为重要。
  “父皇,朝廷应立即增兵蓟州; 抵御鞑靼。”
  那驿使筋疲力尽; 高高举起军报,拼命喊了一嗓子,人便“砰”一声倒地昏迷。
  欢乐祥和的气氛早戛然而止,殿中诸人个个悬心; 高煦一凛,立即站起对昌平帝道:“蓟州兵力与敌军相距悬殊,若是增援不及,恐有破关之危。”
  由于耶拉提供情报,东宫早在去年冬季,便获悉鞑靼暗自调遣兵马粮草,意欲再次南下侵袭大周的消息。
  后面许驰留在王都,协同耶拉,二人摸索种种痕迹,最后得出结论,鞑靼已准备停当,大战很可就在明年。
  鞑靼是苦寒之地,游牧民族不擅耕种冶炼,他们欲得到粮食铁器,只能南下掠夺。冬季,风雪肆虐,往往是他们最艰难的季节,粮食吃尽,自然蠢蠢欲动。
  高煦下了判断,敌方兴兵,应在明年初春。
  哪怕今年春季来得早些,他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当然,兵力防御,他也部署了。
  虽东宫绝不能碰触这些要塞雄关,但好在渗透北边军方多年,成效也是不小的。
  高煦悄悄下令,霍川等人暗中配合,北方几处雄关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兵力;粮草也在库,只待一声令下即可运往前线。
  但问题是,这次鞑靼的新可汗,并没有按常理出牌。
  由于这些要塞地处险要,又修筑了高大城墙,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两厢权衡之下,同时攻击两个或三个点,分散大周防线的兵力,突破雄关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以往一百多年来,鞑靼进犯只要兵力充足,基本都会采用这个策略的。
  大周兵力是有一个总数的,休战状态时,要么重点防守,要么分散防御,不能两全其美。
  鉴于鞑靼以往的战术,很自然的,高煦采用了分散防御之法。
  只是没想到,这新可汗却不按常理出牌。他舍弃了自己的优势,集中潜伏在宣府、大同等地附近的兵马,数十万之众突袭蓟州。
  这几个地方距离并不远,对方有心遮掩之下,大周未能提前收到信报。
  鞑靼南侵来势汹汹。
  不过,大周也不是毫无应对之法。
  这些雄关城高池深,抵御敌寇能力充裕,只要增援及时,蓟州吃紧局面,顷刻可解。
  这也是大周没有扩招兵丁的根本原因。毕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朝廷还得考虑养兵的粮饷问题,负担不能过重。
  “老臣附议,请陛下立即下旨。”
  说话的是内阁首辅王瑞珩,皇太子话音刚落,他立即站起拱手附议。
  “老臣附议。”
  “微臣附议。”
  ……
  女席这边屏气凝神,男席那边一个接一个出列,纷纷请求皇帝立即下旨。
  “诸卿所言甚是。”
  昌平帝不待所有人说完,便出言打断,他紧接着又问:“不知诸位爱卿,有何增援良策?”
  说话间,他将视线投向男席首位的太子。
  方才这短短瞬间,高煦已快速思索了一遍,闻言也不迟疑,立即便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应立即自京营抽出十万兵丁,再从大宁、保定等地调遣班军十万。”
  “共二十万大军,立即前往蓟州增援,可由大将张为胜率领。”
  大战刚刚开始,敌军策略未明,为防鞑靼虚晃一枪,宣府大同等边城的兵力不可以轻动,只能就近从其他地方调遣。
  “太子所言甚是。”
  昌平帝虽有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好歹有一个好处,他不是不了解自己的斤两,同时,他还很明白太子的能耐。
  若是事情不紧急,他不介意乾纲独断,但事关屁股下龙椅的稳固程度,他不敢含糊,因此立即采纳了高煦的意见,颁下圣旨,“来人,立即传旨。”
  “京营十五卫立即整装,再连同大宁、保定班军十五卫,由张为胜统帅,立即出发增援蓟州,不得有误。”
  张为胜,是中立保皇党,因此皇帝旨意下得很痛快。
  而这人恰好回京述职,参与皇长孙满月宴,刚好就在大殿中,闻言立即出列领旨。
  “臣领旨。”
  话罢,他匆匆出宫,前往京营点兵去了。
  到了这里,满月宴便散了。
  皇帝太子及一干重臣,转移到御书房议事。纪婉青则领了儿子,出了太和殿,折返清宁宫。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即便安哥儿满月宴虎头蛇尾,也没什么好说的。战争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消息传开,整个后殿气氛难免稍显压抑。
  纪婉青嘱咐乳母好生照顾熟睡的儿子,更衣梳洗,换了一身轻便家常服,许驰的消息便来了。
  许驰前日傍晚抵达京城,立即接手了查探纪婉青京郊的任务。由于这差事的特殊性,他每天都会将进度分别禀报两位主子。
  高煦未归,于是,他只能先禀报太子妃。
  纪婉青颔首,“嬷嬷,你转告许统领,他们辛苦了。”
  涉及父兄大仇,她当然关注此事,但此刻于东宫而言,最要紧,反而是蓟州战事。
  午时前满月宴就散了,现在已暮色四合,高煦依旧未归,她难免分神牵挂。
  何嬷嬷劝道:“娘娘,您先用膳罢,殿下大约要晚些才回来。”
  帮不上忙,总不能扯后腿的,纪婉青知道照顾好自己与安哥儿,不让夫君分心,才是最好的。
  她用了晚膳,又坐了一个时辰,喂饱了儿子,高煦还未见人,她只得在乳母劝说下,先睡下了。
  皇帝的旨意虽然下了,京营立即动了起来,十万大军已星夜兼程,往蓟州方向赶去。
  但这是还没完,御书房中,君臣还得商议另外十万大军的调遣,该具体落实到班军的哪些卫所。
  结果出来后,旨意出了京,高煦等人还得商议粮草运送,判断战事后续发展,及作出种种应对策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