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太子妃的荣华路 >

第119章

太子妃的荣华路-第119章

小说: 太子妃的荣华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帝皇,他只想适当打压一下而已,真没打算给自己大肆放血的。毕竟能征善战大将折损好些,兵马也死伤严重,伤害的到底统治者的根基。
  昌平帝不英明,但真没愚蠢到这个地步。
  谁能料想,穆怀善刚好还是皇后的胞弟,趁机策划出这么一场大乱子。
  事后,穆怀善说自己只是小小安排一下,谁知鞑靼攻势这么凶猛,导致后果这么严重。
  昌平帝捶足顿胸,调查一番,认为穆怀善所言属实,于是只得示意赶紧扫尾了,以免被人察觉。
  几方人马一起扫尾,又有皇帝纵容,所以痕迹才能打扫得这般干净。
  现在,昌平帝还以为自己露馅了,正暗忖着若真万不得已,只好把战死的穆怀善拉出来背锅了,反正死无对证。
  他哪里有心思看陈王,孙进忠倒是瞟到了,不过他非但没有提醒皇帝,反而移开目光装作没看见。
  高煦成竹在胸,陈王心焦如焚,然而就在这么短短的一瞬间,李伯钦已小心翼翼取出两封信。
  他肃容,打开封皮,将信笺取出抖开,竖着举到胸前,好让满朝文武都看清楚。
  “当年有人私通外敌!”
  李伯钦猛地转身,眸光如利箭一般,狠狠射向纪后一党魁首的陈王及临江侯,他切齿痛恨。
  “通敌者正是坤宁宫纪皇后,还有国舅纪宗文!这二人欲谋取嫡位,蓄意加害皇太子心腹,大将楚立嵩,以及坚决不愿同流合污的大将纪宗庆。”
  “为了削弱东宫势力,为了一己之私,这二人私通鞑靼当年的大王子,如今被擒的鞑靼可汗。先猛攻宣府、松堡,再埋伏阻截楚立嵩援军,一次不成,遂抽掉围困宣府兵力,将松堡守军援军百姓一举全灭!”
  李伯钦虽是太子心腹,但他真是一个忠直的人,他对通敌者恨之入骨,恨不能饮其血啖其肉,死死瞪了面色大变的陈王纪宗文一眼,他“砰”地一声,重重跪在大殿上。
  “陛下!”
  他高高举着两纸信笺,泣泪疾呼:“请陛下为松堡战死军民作主!请陛下还松堡战死军民一个公道!”
  微有泛黄的信笺上,分别有皇后临江侯兄妹的署名,还有各有一个殷红的落印。
  其中一个,是临江侯印信,而另一个赫然是皇后金宝!
  笔迹清晰,落印明白,满朝哗然,震惊的朝臣顾不上规矩,纷纷围拢在李伯钦身前,仔细察看信笺。
  “是真的!竟是真的!!”
  纵使大家不知二人笔迹,但皇后金宝假冒不得,最先几个围过来的大臣一看清楚,立时惊呼出声。
  李伯钦那两封信笺没能举多久,就被疾奔过来的王瑞珩小心抢过。这位颤颤巍巍的老首辅,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他奋力挤进去,取了信笺定睛一看。
  “可怜我大周二十万余军民啊!!”
  王瑞珩痛哭失声,泪流满面,老迈的身躯筛糠般抖着,高煦见了,不禁微微蹙眉,“王首辅请保重。”
  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他还是很敬重的,可没打算让对方惊痛之下折进去。
  “太子殿下请放心,老臣无事。”
  事实证明,这位历经数十载风吹雨打的首辅,有着过人的承受能力,他即便悲痛万分,反应也一样敏捷,话罢已“噗通”一声,在李伯钦旁边重重跪下,拱手肃然道:“通敌卖国,其罪当诛!”
  “请陛下重重发落,以慰二十万军民在天英灵!”
  “噗通”、“噗通”,满朝文武如下饺子一般,纷纷跪倒在地,悲愤朝玉阶之上齐声呐喊:“请陛下重重发落,以慰二十万军民在天英灵!”
  在陈王临江侯手足冰凉,脑子一片空白这当口,孙进忠已经下了玉阶,小心翼翼接过那两封信笺,急步折返,递到皇帝手里。
  昌平帝定睛一看,一字字一句句,印鉴殷红清晰,果然不假。
  他脑子也是嗡嗡作响,手已不受控制地颤抖了起来,“好一个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好一个国舅临江侯纪宗文!”
  昌平帝在松堡之役有损失吗?
  答案是有的,而且还很重要。
  他这人眼神不好,发展出来的心腹大都不怎么样,不过人数渐多的情况下,总还有一两个能干且忠君的。
  可惜都在松堡之役折损了,也不知穆怀善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这两个青年将军在四年前都牺牲了。
  当时昌平帝底气足足的,痛惜一番,事后也就撩开手了。
  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保皇党自有主张,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年那两个青年将军就显得尤为珍贵。
  这二人能耐不比穆怀善小,成长起来绝对不容小觑,若还在,昌平帝如今何至于陷入这般窘迫的地步。
  这一刻,皇帝双眼瞪大,面色涨红,气得浑身哆嗦,哽了好半响,才厉声道:“皇后通敌卖国,朕即日黜其后位,打入冷宫听候发落!”
  “还有这临江侯府,即日黜其官爵,灭其九族!……”
  疯涨的怒意,让昌平帝暂时忘却了昨日的协议,陈王的惊呼提醒他也没能听见,因为话说了一半,人竟晃了晃,“咚”一声从龙椅倒下滚落在地。
  “陛下!”
  “陛下!”
  ……
  大殿立即慌乱一片,在群臣惊呼声中,霍川气沉丹田,大吼道:“陛下!即便罪人当千刀万剐!您也不能气伤了龙体!”
  “对!”“对对!”
  文武朝臣齐齐往玉阶那边赶,阶上阶下兵荒马乱,高煦提气沉声道:“孙进忠!赶紧将陛下抬回去!”
  “来人!立即去请御医!”
  接乱两声大喝,让慌乱的人群立即找到了主心骨,孙敬忠招呼两个御前太监,跟他一起把皇帝搀扶上,急急离去。
  另有数个御前太监已如离弦的箭一般,瞬间奔出大殿,以最快速度往太医署冲去。
  上至皇太子,下至文武百官,立即紧跟皇帝往乾清宫转移。
  高煦神色焦急,上了廊道后,却不动声色往混在随侍太监中的林阳使了个眼色。
  这意思是盯着陈王及英国公。
  高煦昨夜已吩咐过,皇帝怒意当头,很可能处置了皇后临江侯就触发药效了,必须盯住暂时被忽略的陈王英国公。
  前者是皇子好歹有号召力,后者手里还掌着近十万京营兵马。
  不能让这二人趁乱混出京,横生枝节,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林阳心领神会,立即悄悄退下。


第一百三十八章 
  昌平帝被抬回乾清宫; 孙进忠亲自把人扶到龙榻上,借着身体的遮挡; 悄悄将手里一粒药丸子塞进主子嘴里。
  这药丸子是昨夜一起送过来的,放在装药粉的小瓷瓶里; 一张小小的纸张包裹住这颗药丸,纸张里面写了蝇头小楷; 上面说明; 皇帝昏阙后,御医诊脉前; 务必给服下去。
  药丸子是上佳之物,入口即融,塞进去不必再理会。
  有句老话说得好; 隔墙有耳以防万一; 某些事不能宣之于口。
  孙进忠心跳急促,手也是微微颤抖的; 但好歹大事小事经历过不少; 还是十分利落地办成了; 不露丝毫破绽。
  他也不知这药丸子什么功效,只能心下惴惴伺候昌平帝脱鞋躺好; 扯了锦被盖上。
  皇太子以及好些文武重臣入内候着; 其余人只能等在殿外的广场上。
  三名御医以最快速度赶到,其中御医之首是被御前太监背着狂奔过来的,他年纪大了跑不了,落地后一把老骨头也顾不上歇; 扶了扶帽子,连爬带滚进去了。
  老御医姓金,一把脉就是一惊,“陛下脉象洪大弦硬,又紧又急,这是急怒攻心引发的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即是高血压,严重者可当场毙命。昌平帝这二年已隐隐有这方面的症状,并被御医告诫过多次要保持心境平和。
  三名御医都知悉情况,因此没人诧异,按规矩另两人赶紧上前轮流探脉。
  真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然,此次皇帝固然暴怒,但远没有御医把脉出来那般严重,这源于那颗药丸子的伪装。
  没错,就是伪装。
  高煦了解过昌平帝这情况,命人专门研制出这种针对性的伪装药物。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刘太医表示,要想不被诊断出痕迹来,选用的药物只能无毒无害,并且效果维持很短暂。
  这就可以了,毕竟除了帝位,高煦并没打算对他这位父皇做什么,完事就让对方颐养天年吧。
  伪装成功后,下一步计划他另外安排。
  安排了什么呢?
  下一步安排就是这位金御医。
  等那三位御医,以及后面赶到的太医们轮流诊脉,快速确认情况属实无误后,金御医作为御医之首,当即就对高煦道:“殿下,陛下病情颇为严重,须立即施针,晚了就来不及了。”
  其余御医太医深以为然,纷纷附议。
  高煦颔首,“立即施针,不得延误。”
  负责施针的人,医术最高明的金御医当仁不让,不过皇帝这次情况显然有些严重,他沟壑纵横的老脸十分严肃,“禀殿下,这内室人颇多,恐怕……”
  话未说完,但大家都懂,施针现场当然必须保持安静,闲杂人等能少就少。
  “金御医选人协助,乾清宫再留下两人伺候,其余诸位随孤一同退出去。”
  高煦干脆利落,领着王瑞珩霍川等人出了内室,等在外面。
  金御医选了自己的药童当助手,乾清宫这边留下来的人,则是孙进忠与他的徒弟,名为伺候实则监督。
  为了不受影响,内室的隔扇门被掩上,双方不禁对视了一眼。
  彼此虽不了解对方,但能最后留下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的。
  金御医有一套祖传金针刺穴法,十分精妙,治病救人相当了得。但大家都不知道的是,这套针法还一小部分不是救人用的。
  救人与害人,往往只在医者一念之间。
  金御医当然不敢害皇帝,他的任务,就是大局定下之前,让皇帝的身体状况不再适合坐在龙椅之上。
  墙倒众人推,虽这样形容昌平帝不大合适,但理是这个理,东宫已经大权在握,父子相争,他是必赢的。
  老御医固然是忠心于皇帝的,但他还有四代同堂的儿孙在,既然大势已去,结果已定,他没有挣扎太久,就被攻陷了。
  他手上动作不停,一根根金针扎在皇帝头上身上,心底安慰自己,好歹皇太子只需要伪装,显然并没有弑君的打算。
  唉,不得不承认,今上比较昏庸,东宫英明,黎民百姓少被折腾一二十年,也是好事。
  金御医孙进忠双方虽不交谈,但却配合得十分默契,大半个时辰后,内室的门被打开了。
  高煦领着王瑞珩等人迎上去,沉声问道:“父皇如何了?可曾清醒?”
  金御医额际沁出豆大的汗珠,抹了一把拱手道:“回禀殿下,陛下此次凶险,微臣无能,只能堪堪稳住陛下性命,至于病况,还得等陛下清醒后,才能清楚判断。”
  他虽说话留有余地,但面色很凝重,显然情况不客观。
  高煦点了点头,“金卿等人务必细细留神。”
  一众御医太医应了,他又转头看向王瑞珩,“王阁老,陛下龙体暂无虞,你先领诸卿散罢。”
  昌平帝性命无碍,但不知要昏迷多久,六部需要正常运转,满朝文武一直罢工不行的。况且这乾清宫位属前朝后廷交界点,又不是事有万一,一大群外人长久聚拢不是事。
  轮流留下重臣,陪伴皇太子守着,就可以了。
  王瑞珩点了点头,安排好轮流陪守的重臣,就出去传太子教令,让外面的人都赶紧散了。
  他年纪大,连续几次大刺激后缓下来,人有些焉了,高煦命人给把过脉,让老首辅先下去稍歇一歇。
  诸事安排妥当,人也散了,高煦驻足龙榻前片刻,替皇帝掖了掖锦被,面带关切,实际眼神十分平静,半响直起身躯,他吩咐孙进忠等人好生伺候,就踱步出乾清宫。
  “陛下于早朝上的旨意,立即颁下。”
  他点了两个人,分别负责内廷与临江侯府,又嘱咐道:“纪家九族先收押,再按律处置,此外,需将靖国公一脉排除在外。”
  昌平帝话没说完就倒下了,也没来得及被提醒,于是,高煦就将其补充完整。纪明铮是大功之臣,他父亲纪宗庆又是通敌事件的受害者,当然不在牵连之列。
  随后,他又下令大理寺马上立即彻查通敌一事,力求一个不漏。
  这点不难,因为这事儿东宫实际已查得差不多了,现在按名单抓捕,并把枝丫末梢补充完毕即可。
  诸人领命下去,候在一旁已片刻的林阳才靠了过来。
  “殿下,陈王与英国公果然趁乱离宫,现在大约已抵达各自府邸。”
  高煦冷哼一声,“按原定计划行事。”
  临江侯纪宗文作为通敌的罪魁之一,当朝被押下,陈王与英国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