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极品婆婆-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花花的话还未说完,三兄弟忙不迭发表看法,“妈,大嫂说得对,是该用功学习,队上的人又是扫盲又是参加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咱不能落后于人,扣钱就扣钱,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说的话,总有道理。”
“行,快吃饭吧,明天考试,大家早点睡觉,全力以赴啊。”
说起考试,几兄妹完全没有以往的激动兴奋,绷着脸,极为严肃紧张,问薛花花,“妈,咱啥时候考?”马上五月了,要挖田插秧收小麦,忙得恨,恐怕抽不出半天时间考试。没错,考试至少要半天才能完成,上回考试遇见下雨,明天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早上起床考语文,中午吃了饭考数学,傍晚下工考历史和地理,分段考试,大家做好准备。”试卷薛花花早拿到了,也各自誊抄了5份,就她的眼睛来看,以几兄妹懒散的态度,这回考试恐怕有难度,“碗筷我来洗,你们早点回房间睡觉。”
他们哪儿睡得着,回到房间后,不断回想四月份学的知识点,生怕考得不好遭扣了钱,陆明文冲陆建勋说,“建勋,扣钱也不怕,你想啊,咱本来只有六毛钱,眼下多了四毛,大不了用四毛来扣,总不至于会扣完吧?”
“有四毛不要为什么要扣,我还想给西西买糖吃呢,说话要算话,以后别再絮絮叨叨说些丧气的话了啊,我要全力以赴。”
陆明文不服气,“我哪儿说过丧气话了,倒是你不安好心,就说我问知青们问题,你劝我留着问罗知青,试想,有问题不及时解决,问题越堆越多,能喘过气来吗?”说着,陆明文伸手推了推陆建勋,“你才是拖后腿的人,过去点,我要睡了。”
“我要被你挤下去了,你是不是想摔着我自己考第一啊,想得美,我就不过去。”陆建勋不仅不往边上挪,还往陆明文身边蹭了蹭,“明天你睡外边,我睡里边,我怕你歹毒踢我下床。”
“我看你有被害妄想症吧……”
兄弟两说着说着吵了起来,直到外边薛花花骂人他们才止了声,闭上眼睛老老实实睡觉。
天不亮陆明文和陆建勋就醒了,摸黑去灶房舀水洗了把冷水脸,紧张得走来走去,清晨的空气夹杂着湿气,兄弟两手里捏着本子,小声背诵语文,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他们得抓住考试前最后机会学习。
没多久,陆德文和赵彩芝起床了,两口子靠墙坐着醒瞌睡,天边慢慢的露出鱼肚白,本子上的字迹模模糊糊能看个大概,陆德文翻开本子,嘴里默念着上边的字,陆建勋瞄了眼,有些不以为然,陆德文猜题猜得不准,他才不浪费时间呢。
农场那边的老人不知什么心态,题目次次刁钻,审题稍微不注意就会出错,别说满分,九十分算顶天的优秀了,罗梦莹和李雪梅好奇自己水平,会跟着他们做考试的题目,有次李雪梅考得不如他们,拿到考题本的瞬间,陆建勋问薛花花,“罗知青她们会做这套题吗?”
“没问,好好看题目,做到第5页就别往后翻了,后边是数学题,中午再做,为了公平,谁要偷看数学题的话,不用口试,数学直接扣1分钱,明白吗?”光是誊抄题目,薛花花写了足足三天半才写完,写到第四遍时,她几乎连题都会背了。
庄稼地的活重,要是让他们自己誊抄题目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她在农场还算清闲,有时间就抄,这样能节省他们的时间出来。
她的字写得不好看,好在都认识,几兄妹专专心心考试,薛花花去灶房煮饭,时不时出来打个转身,待房间里响起西西和东东喊人的声音就进屋给他们穿衣服,薛花花提醒他们在考试,兄弟两也不捣乱,搬着矮凳子坐在旁边,自己玩木头片。
薛花花用蒸笼蒸了锅馍馍,下边锅里煮的稀饭,待锅里的水沸腾了,把野菜扔进去煮熟了捞起来沥水后撒点盐和酱油,搅匀了装碗里等会端出去。
没有手表计时,薛花花只能估摸着时间,馍馍蒸好,把稀饭舀进碗里装着,不烫的时候就喊外边的陆红英把本子收起来,不管做没做完,都得收了准备吃饭,吃了饭还要上工呢。
几兄妹轮流做小组长,陆红英先把自己本子阖上才收陆德文他们的,陆建勋还在埋头写写写,陆红英极为人性的先收陆明文和赵彩芝的,最后才轮到陆建勋,即使这样,陆建勋的作业仍没做完,其中的诗词鉴赏是他们没学过的诗,既考了其中诗句的意思,又要回答诗词的意境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怀,难,太难了,难得陆建勋想摔笔。
陆红英把本子收好,用稻草拴起来打上死结搁在旁边,进灶房帮忙端碗筷,除了陆红英和赵彩芝,三兄弟耷拉着脊背坐在高凳子上唉声叹气,薛花花故意问,“怎么了,这副样子是都考得很好吗?”
陆德文抬眸瞄了眼陆明文,心情有点复杂,再看神色恹恹的陆建勋,沉重的心情好转了点。
陆明文和陆建勋考试算得上两个极端,陆明文考得好得话会烂泥似的愁眉不展,你要问他,他保证说,“不好,有两道题的答案我估不准,肯定错了,还有最后道题,太难了,我都是乱做的。”等结果出来,他奶奶的,成绩最好。
而陆建勋好坏都表现在脸上,考得好不好,从他脸上就能看出结果。
陆德文见两个弟弟这样,心底有数,陆明文考得好,陆建勋考得差,而他呢,陆德文叹气,“好像很多题都不会,妈,农场那边啥时候不给咱出题啊。”都几十岁的人了,好好接受改造不好吗,乱出什么题目。
薛花花把碗放在桌上,笑道,“咋了,是不是很感动,我和陆明媳妇说过了,有机会了,你们去农场看看老人家,素未谋面人家肯花心思给你们出考题,难为他们了。”
陆德文快哭了,巴不得他们不出题目才好,要他们心怀感激,陆德文脸上的表情有点僵硬,“听说农场管得严,我们非亲非故的,人家不会同意我们进去吧。”
“不要紧,和陆明他们一起,老实介绍自己的身份,农场的人不会拦着的。”薛花花本是想逗逗他们,真说到这个份上,倒是觉得去一趟也没什么,陆明和李雪梅平时没时间,要去也等过年了,时间还很久,到时候再说。
薛花花把本子带去猪场,对照李雪梅给的正确答案打分,意料之中的是,除了陆德文,其余几人的分数都不到70,陆红英69飘过,陆建勋63,陆明文67,而赵彩芝只得了50多分,李雪梅和罗梦莹看几人答题的情况,“婶子,德文兄弟他们够厉害了,我做了遍题,分数也在60分左右,我爷爷和几个朋友以前就是学校里的老师,考试方面特别严格。”
罗梦莹边对照着答案看题目,点头附和,“我也感觉到了,这种题目,比高中的作业还难,换作我,我会崩溃的。”她带来的作业是试卷在农场老人出的题目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想当初自己要遇到这种老师,辍学都是可能的。
“我爷爷信里说有更难的题目,怕打击德文兄弟他们的信心才没写下来的。”因为题目的事情,李雪梅和农场的信多了起来,听爷爷说,农场的人对陆德文他们好奇不已,几个老头子坐一起,天天议论他们,其中有两个朋友以前是搞科研的,问陆德文他们有没有心思学物理化学呢,男生脑子转得快,历史和地理不好的话,物理化学说不定有天赋。
李雪梅问薛花花想不想让陆德文他们学,薛花花沉吟道,“暂时不考虑,地理和化学讲究灵活多变,没有厉害的老师,自学的难度太大。”家里条件好的话薛花花不会在意,目前的情况,重心还是要在挣工分上,历史和地理靠背诵多,几兄妹哪怕干活也能背,而理科方面注重实践更多,学起来难度更大。
“我回信的时候和我爷爷说,农场的人可关心德文兄弟他们的学习了,我爷爷在信里说,有机会让德文兄弟他们去农场玩呢。”农场的人大多背着坏分子的标签,出农场是不可能的,只得外边的人去探望,“里边有位爷爷过年身体不好,以为他熬不过三月份,没想到挺了过来,我爷爷说就是靠着给德文兄弟他们出题挺过来的。”
老爷子在信里让她多和薛花花她们学习,跟积极优秀的人做朋友,思想会受感染和启发,从而充满朝气,相反,整天和死气沉沉的人生活,明朗乐观的心会渐渐低迷,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农场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漫步目标的活着,心头想着未来有希望,而希望在哪儿,没人说得出来,也没人敢保证自己等得到,薛花花她们扫盲读书的事,重燃了很多人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
无论形势怎么变化,保持学习的心态,每天都是努力奋斗崭新的一天,而明天,因为今天的努力会更美好。
这种心态,当下很多人都没有。
“婶子,我爷爷信里说感谢你呢,因为你们,农场的气氛好了很多。”
薛花花诧异,“感谢我什么,我得好好感谢他们,过年的时候看情况,可以的话让德文他们跟着去农场看看老爷子。”李雪梅说过李家的情况,李老爷子是以前的教授,因为送儿子出国被冠上间谍的身份送到农场改造的,陆德文他们能得他教育,哪怕不考大学,日后也受益无穷。
“有机会我也想去农场看看,可是估计没机会了。”罗梦莹满脸遗憾,陆建国私底下提醒她这几个月注意言行,丰谷乡公社的大学生名额快下来了,到时候推荐她去,最迟八月底,她就得离开生产队了,想想这几年的日子,挺舍不得的。
李雪梅揪她,“好好的事情被你说得多坏似的,你的情况,多少人挤破脑袋都拿不到呢,到了大学别把我们忘了就好。”关于大学,李雪梅是不期待了,以她的成分,怎么轮都轮不到她身上,况且她有孩子,离开久了自己也舍不得。
“不会忘记的,以后放暑假我得回来教德文同志他们学习呢,没了我,恐怕你吃不消。”罗梦莹这方面是信心十足,要知道,过年回家,她专门找学校的老师突击过的,就是担心在陆德文他们面前丢脸,可惜时间太短,有些内容来不及讲,以致于仍然出了丑,以陆德文他们学习的进度,今年把高二上学期课本学完,再用两个月好好巩固,最迟后年就能把高中课本学完,明年暑假的话,要么高二最后几章节内容,要么高三。
李雪梅好笑,“是是是,你厉害,以后我家小明还得托你照顾。”
看院坝沿边草上的露珠干了,她们收起本子,人人背个背篓出去割猪草,而李雪梅则背着儿子干活,陆红英让李雪梅把孩子送到她家,断了奶的娃儿,不磕着绊着就没啥事,李雪梅不肯,怕麻烦陆红英,所以做什么事都用冬裙背着小明,陆明要是在地里干活,李雪梅就把小明放地里交给陆明,几乎不耽误干活。
猪场没有添人进来,倒不是陆建国不愿意,而是闹得太厉害了,谁都想去猪场干活,不是央薛花花就是来他家求他,换作往常,陆建国不是考虑太多,今年养猪的任务重,由不得他不小心,不管叫谁去猪场,势必会得罪其他人,万一对方怀恨在心在猪身上出气,他可承受不起。
左思右想,还是薛花花的办法管用,上半年猪场不进人,下半年从生产队干活的人中挑个最积极的人进猪场,这样谁都没话说。
故而猪场干活的还是五个人,早上割七背篓猪草,下午割七背篓,其他生产队的猪胃口如何他们不知道,十四背篓猪草,配着红薯藤粉顶多三天,胃口大得很,好多生产队的队长偷偷跟着薛花花学经验,同样的猪草,同样红薯藤磨的粉,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有人说原因在于薛花花读过书的原因,放眼其他生产队,从没见过读书人养猪的,而仁安村生产队养猪的妇女同志要么高学历,要么正在扫盲,猪是动物有灵性,喜欢知识分子。这种说法得到很多人认可,要不去年陆建国怎么把扫盲的地点安排在猪场呢,是想给猪灌输学习的思想,茁壮成长呢。
于是,其他生产队纷纷要求养猪的妇女扫盲,甚至专门挑了两个女知青去猪场帮忙。
到年底有没有效果生产队队长不知道,只是女知青眼高于顶,看不起其他妇女,天天在猪场吵架,仁安村生产队是5人齐心协力养猪,活干多干少不计较,他们生产队是分工干,你养头猪,我养头猪,做上记号,各管各的。
说起这个,生产队队长批评了她们好多次,最后没办法,只得把女知青安排到其他地方。
薛花花她们割猪草走得远,听见外村的人抱怨女知青懒惰看不起人,问薛花花怎么处理和女知青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多讲究投缘,只能说她运气好,遇到两个性格好的女知青,换作梁兰芬,只怕也处不